⑴ 什麼樣的表現是真正的孝順父母
參考《孝經》:抄
「身體發襲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就是不損害自己的身體,因為是父母給的。可以延伸為不要讓父母擔心受怕(比如做危險的事傷害自己)。
後半句我們老師特意有拿一個例子來說過「顯」的意思,就是可以讓父母顯擺(去掉貶義。也可以說是讓父母在別人面前可以因為是你的父母而驕傲)
還有就是另外補充:1.不要愚孝
2.關於一句諺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些信佛教道教的一些和尚之類的人都是不留後的。但是佛教進入中國卻能被傳統文化接受容納,是因為儒家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概念,不生孩子可以看作是「出世」,也就是獨善其身。
其他回答也可以看看,但是我估計是沒有典故的籠統答案,要看你父母是什麼樣的人,你連自己父母什麼性格都不知道,希望能不泛泛而談的好好對待 你 自 己 的父母。也不能盲從+極端啊,古代二十四孝圖有幾個不合理的典故比如埋兒奉母、卧冰求鯉,還有那個吃自己母親屎的……王小波有提出過個叫「自激」的概念可以去看一下……
⑵ 為什麼孝順的子女越來越不受父母的待見了呢
一、孝順子女常被視為「軟柿子」捏古代有雲:「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研究顯示,家庭中最為孝順的孩子,往往性格善良、老實、乖巧,對家庭和父母的付出也最多。然而,往往那些最關心家庭、默默付出的人,卻往往被父母和兄弟姐妹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覺得他們好欺負,對他們呼來喚去,不知珍惜和感恩,更別提喜歡和愛護。例如,電視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雖然從小被家人輕視,在五口之家中,她吃得最差、住得最差,即便如此,她在母親去世後,還是主動承擔起為父親養老的責任,成了整個蘇家最孝順的孩子,卻依然得不到父親的關愛。
二、孝順子女通常較為理性通常,父母更喜歡嘴甜、會哄人的孩子,而不受寵的孩子則傾向於深思熟慮,他們在孝順父母這件事上,也表現得更加持久。有些孝順的孩子喜歡和父母聊天,逗父母開心,但有時這樣做卻可能適得其反,容易招致父母的批評。孝順的子女愛管事,通常比較理性。他們在遇到原則問題時,會干涉到老人的生活;而不孝順的子女很少陪父母聊天,也不太在乎父母的飲食健康等。即使偶爾陪父母一次,也是說些好聽的話哄騙父母,因此父母自然會比較開心。
三、沉沒成本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在做出決策時,常常會受到過去已經發生且無法收回的成本,即沉沒成本的影響。一旦前期投入過大,為了避免這些投入被浪費,人們更傾向於繼續投入。在家庭生活中,那些一直被忽視的孩子,他們投入得越多,得到的回報卻越少。受寵的子女容易形成依賴心理,而失寵的子女則養成願意吃虧的習慣,認為多做一些就能贏得父母的關注。等到父母真正需要照顧時,那些從小被寵的子女付出的較少,還覺得不公平。相反,那些一直被忽視的子女,樂於付出,還覺得理所當然。因此,父母對「不孝順」的子女付出了更多的感情成本,自然也就更加在乎他們。
四、得到的越多,越不在乎心理學的「邊際報酬遞減效應」指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如果一種投入要素連續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程度後,所提供的產品的增量會下降,即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會遞減。在家庭生活中,這個原理同樣適用。比如,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從孝順的子女那裡得到了更多的愛,滿足感就不如最初那麼強烈了;這時,他們可能更傾向於向另一個子女索取更多的關懷。
結語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父母因為孩子對自己的照顧,反而產生種種不滿,不待見他們,甚至偏愛那些付出較少的子女,這樣很容易傷害到孝順子女的心。要知道,人心不是一天變冷的,當失望積攢到一定程度,孝順的子女也會感到不滿。到那時,父母想要依賴他們,可能已經無法回到過去了。因此,父母應該避免因為偏見而讓孩子感到失望,畢竟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個孩子都是與自己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應該盡可能做到公平對待。尤其是對那些付出更多的子女,父母應該給予他們認可和肯定。
⑶ 多子女家庭中,有什麼特徵的孩子最容易有孝心呢
有人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哪有偏心的道理?但是,也有人說,“十個指頭還長短不一呢,更別提是孩子了”,更何況父母的心也是肉長的,有的時候顧此失彼也是很無奈的事情。
而在多子女的家庭中,什麼類型的孩子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偏愛呢?逃不脫以下三種類型:
跟自己長相、或者是性格比較相似的孩子
即使是有幾個孩子,而父母也會對跟自己長相或者是性格比較相似的孩子更偏愛,看到這個孩子,更會覺得自己的血脈得以流傳,更會有一種成就感。
而我們姐弟三人當中,最受爸爸寵愛的還是妹妹,大大的眼睛,濃黑的眉毛,簡直是老爸年輕時的“女版”,別人開玩笑:“你家女兒絕對是你親生的,跟你一個模子刻成的。”說得爸爸哈哈大笑。
⑷ 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子女們的孝順是不是真的
「養兒防老」這樣的話,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有些時候生個女孩子,周圍人還會嘲諷說「女孩子長大之後就會嫁出去,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老無所依很正常。」
確實在現在生活壓力較為明顯的情況下,我們能看到一部分孩子,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地遠離父母,在成家立業之後,也很少回到自己長大的地方。
長時間如此,他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比較疏遠,等到父母老後,真的可能會展現出來老無所依的狀態。
綜上所述,家長不妨對照看看看看,如果你家孩子全都佔了的話,先提前恭喜你了,你是一個合格的父母,養育了一個好孩子。
⑸ 為何家裡最孝順的孩子,往往最不被父母待見原因太扎心
都說越長大才能越看到現實的殘酷,許多人到了一定的年齡,進入了社會,特別是有了孩子之後,就會發現一個殘酷的現實:在多子女的家庭里,往往最孝順的那個孩子過得最委屈,也最不被父母待見。為什麼家裡越孝順的孩子,越不受父母待見呢?真相太戳心。
1、嘴巴甜的人討人喜歡。
不少人會發現那些嘴巴甜、能說會道的孩子,就算在家裡什麼都不做,同樣會讓父母很喜歡。而那些孝順的孩子,不管做了多少,做得多好,都比不過人家的一句甜言蜜語。在許多父母看來,孩子做得再好也不如說得好。因此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做事,沒有實際行動,但能夠對父母曲意逢迎,甚至能哄能騙的人,更能得到父母的寵愛。而那些孝順的孩子雖然幹得多,但經常實話實說,卻讓父母很不愛聽,所以不會受父母的待見。
2、孝順的孩子太老實。
欺軟怕硬是人的本性,其實父母也是這樣。孝順的孩子往往很老實,總是不爭不搶,有時候吃虧也不爭辯、不抱怨。時間一長,父母會在心裡自動把你劃為吃虧的那一類,在生活中各方面都會讓你吃虧,父母也會傾向於欺負老實的孩子,而且一般孝順的孩子都比較聽父母的話。因為順從已經成了習慣,父母也會認為理所當然。一旦孝順的孩子偶有不從,就會成為父母心目中的不孝之子。
要知道,父母之所以欺負老實的孩子,偏心不孝順的孩子,其實是害怕不孝順的那一個。因為不孝順的孩子有脾氣,會甩臉色,會跟父母鬧,所以父母只能討好,希望他們對自己好一點。老家的大嬸人很厲害,稍有不滿意就跟爺爺奶奶鬧,兩個人不知吵了多少回了,但是爺爺奶奶就是對人家好,還心心念念說著人家的好處。
只要大嬸一需要幫忙,馬上樂呵呵的去幫,天天想著給大嬸家的孩子買這種東西。而反觀小嬸家呢,因為小叔小嬸都比較實在,也不知吃了多少虧了。但這種結果就是孝順的人會越來越寒心,而不孝順的人卻越來越有恃無恐。
但是父母要記住:父母對孩子越偏心、越溺愛、付出越多,孩子其實越自私、越貪心、越不孝順,別為自己年老埋下禍根。
⑹ 孩子是真孝順還是假孝順,看這4點就知道,別辛苦養出「白眼狼」
一到老年,許多人身體機能下降,體弱多病,這時才能真正看出孩子是否孝順。老人常感嘆:「老來難,老來難。」如果有真正孝順的子女,老人會晚年幸福,不會發出如此感嘆。有的老人在年輕時給孩子出錢出力,掏出了十分心,甚至幾個孩子還有所偏向,厚此薄彼,但到老了,年老體衰之時,往往寵愛的孩子不管自己,反倒是平時不怎麼照顧的孩子,擔起了贍養老人的義務和責任。
1. 是否願意讓老人來家裡住
孩子需要用人的時候,願意讓老人在自己家裡住,主要是能給自己照顧下一代,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幫忙做飯等等,但孩子長大獨立後,老人通常會回自己家住了。如果雙方老人年老體弱,尤其有一方自理能力稍差時,想上孩子家來住,孩子不主動提出讓父母來住,因為在一起生活費用增加,生活不方便,甚至嫌棄老人的生活習慣,讓老人很無奈,感覺以前都白疼孩子了。
2. 有事是否捨得出錢
家裡家外有很多事,生活上免不了有很多雜七雜八的費用。當父母手頭的錢不夠時,孩子是否能大方地援助父母,解決危機。過年是否捨得給老人買禮物,平時是不是經常看到老人缺什麼記到心裡,有合適的就主動給老人買回來,老人嘴上說不用買,心裡卻樂滋滋的。
3. 是否只為了財產
有的孩子聽說家裡的房子快拆遷了,平時不怎麼看望父母,得知這個消息,趕緊回來看望父母,買這買那,還想把老人接到自己家裡住。但後來聽說拆遷無望,孩子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讓老人很失望。有錢就照顧,沒錢就少看望,這可以說是唯利是圖的表現,不是真孝順。
4. 需要照顧的時候是否在身邊
老人身體得病的時候,是身體和心理十分脆弱的時候,這時最需要孩子的照顧和看望。孝順的孩子會守在身邊,盡心盡力照顧。如果孩子找各種理由推脫,工作忙走不開,看孩子沒有時間等等,不來照顧父母,讓父母心裡有苦說不出。
當然,也有的父母十分體諒孩子,自己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不想麻煩孩子,孩子也是事業的黃金期,不能老耽誤工作。但作為孩子來說,應該抽出時間去看望照顧老人,多幫老人幹些家務活,讓老人放寬心,安享晚年幸福生活。
孝順的孩子不會攀比自己的兄弟姐妹,做好自己的本分,贍養父母是自己的義務,不管父母是否照看孫子孫女,是否有錢,有錢沒錢都一樣孝順。老人往往到了年老體弱的時候,才真正看清哪個孩子孝順,因此平時對孩子不要太嬌慣,不然辛辛苦苦養出「白眼狼」;太寵溺的孩子,反而會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會考慮父母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