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孝敬父母的經典成語故事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與其妻龐氏以孝順聞名。龐氏常為姜詩的母親取長江水,因其母親喜歡。姜詩誤以為龐氏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勤勞紡紗織布,托鄰居送回家孝敬婆婆。婆婆得知真相後,命姜詩召回龐氏。龐氏回家當日,家中泉水湧出,味道如長江,且有鯉魚躍出。自此,龐氏得以用這些供奉婆婆。
二、乳姑不怠
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其祖母唐夫人以乳汁喂養婆婆,數年如一日。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召集,要求子孫孝敬唐夫人。崔山南後為高官,果然孝敬祖母,如同唐夫人孝敬婆婆。
三、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其母病重,需鮮竹筍做湯。嚴冬無筍,孟宗在竹林哭泣,忽見地上生出數莖嫩筍,遂採回救母。其母飲湯後病癒,孟宗後官至司空。
四、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與生母劉氏失散。五十年來,他刺血寫《金剛經》,四方尋找生母。終在陝州找到生母和兩弟,母子團聚,返回家鄉。
五、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歸家得知父親病重,醫生言需嘗糞便知病情。黔婁嘗後發現甜味,憂慮不已,願以己身代父死。數日後父親去世,黔婁安葬父親,並守制三年。
⑵ 講一個孝敬的小故事不超過二十字
1、陸績懷橘
陸績六歲時,在九江拜見袁術。袁術讓人(招待)他吃橘子。陸績在懷里藏了三個橘子。臨走時,陸績(彎腰)告辭袁術,橘子掉落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來別人家做客,懷里怎麼還藏著橘子?」陸績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留給母親吃。」
2、蘆衣順母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兩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3、刻木事親
丁蘭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向他人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4、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 姿態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假裝自己跌了一跤,於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嗚嗚」聲[1],二老大笑。
5、孝感動天
舜的母親早亡,繼母生子名象。繼母與弟象對舜心懷嫉恨。舜的父親眼瞎,又不辨善惡,偏聽偏信,對舜虐待,以至加害於舜。有一次,他們要舜去修倉,待舜登上倉頂,他們卻抽去梯子,放火焚燒。舜挾著兩個斗笠,從倉頂飄然而落,毫發無損。
又有一次,他們要舜去淘井,舜剛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滾落,舜從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繼母及弟象十分驚恐。盡管他們對舜屢次加害,舜對父母孝敬如初,對弟象依然友好。
6、百里負米
孔子的學生子路,他非常孝敬父母。因為從小家境貧寒,為人非常節儉。經常吃野菜度日。仲由覺得自己吃野菜沒關系,但怕父母營養不夠,身體不好,很是擔心。
⑶ 有關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一、恣蚊飽血:晉朝的濮陽人吳猛,在年僅八歲時便懂得如何孝敬父母。由於家境貧寒,家中沒有蚊帳,夏夜蚊蟲叮咬使得父親難以入睡。吳猛為了能讓父親安穩休息,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由蚊蟲叮咬自己,而不將它們趕走,因為他擔心蚊蟲會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二、扼虎救父:晉朝的楊香,十四歲時與父親一同在田間割稻。突然,一隻猛虎撲來,將父親叼走。楊香毫無畏懼,急忙跳上前去,用盡全力扼住猛虎的咽喉。最終,猛虎放下父親逃走。
三、哭竹生筍:三國時期的江夏人孟宗,少年時期父親去世,母親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病。醫生建議用新鮮竹筍煮湯作為葯引。然而,正值嚴冬,哪裡尋得新鮮竹筍?孟宗無助地在竹林中哭泣,忽然,他聽到地裂聲,只見地面上生長出幾莖嫩筍。孟宗欣喜若狂,採回竹筍煮湯,母親飲用後病情竟然好轉。
四、嘗糞憂心:庾黔婁任縣令期間,赴任不滿十天便因心驚流汗預感到家中發生變故,於是立即辭官回家。到家後得知父親病重,醫生建議通過嘗父親的糞便來判斷病情吉凶,庾黔婁嘗後發現糞便味道甜,心中憂慮不已。夜裡,他向北斗星跪拜,祈求以自己的生命替換父親。幾日後,父親去世,庾黔婁葬父並守制三年。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體現了中國的古語:「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連孝敬父母都不知道,那他很難去熱愛祖國和人民。古人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尊敬其他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培育全社會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期的魯國人,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長期以粗糧野菜度日。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飯,但家中無米,子路想到可以向親戚借米。他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終於借到米,看到父母吃上米飯,他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稱贊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聞名,性格直率敦厚。宋仁宗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中進士,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任建昌知縣。因父母年邁不願隨他遠行,包公便辭去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官吏們的贊譽。幾年後,父母相繼去世,包公才重新開始仕途,這是在鄉親們的勸說下才決定的。
⑷ 孝敬父母的成語故事
1. 卧冰求鯉:晉朝的王祥,字休徵,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王祥在父親面前常被數落,因而失去父母的疼愛。一日,繼母欲食生魚,適逢天寒冰凍,王祥解衣卧於冰上求魚。冰忽然自解,鯉魚躍出,王祥持魚歸家供母。此事在鄉里傳為佳話,王祥因此被譽為孝子。有詩贊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 黃香溫席:漢朝黃香,江夏人,年九歲,已知孝順。夏日為父母搭蚊帳、扇扇子,使枕席清涼;冬日則以身溫被,使父母衾暖。黃香孝行傳至京城,被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3. 戲綵娛親:周朝老萊子,至孝,奉養雙親,言不稱老。常著五綵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假裝跌倒,學嬰兒啼,以娛親意。
4. 鹿乳奉親:周朝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郯子披鹿皮入深山,入鹿群中取乳,供親食用。一次遭遇獵人,郯子以實情相告,免遭誤解。
5. 百里負米:周朝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用藜藿。為親負米百里之外。親歿後,子路南遊於楚,車載百乘,積粟萬鍾,然思親之心難忘,感嘆「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6. 嚙指痛心:周朝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曾參採薪山中,家中忽有客至,母望子不歸,遂嚙指以示痛心。曾參忽感心痛,立即負薪歸家,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