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不孝敬的典故

關於不孝敬的典故

發布時間:2025-08-01 05:42:14

Ⅰ 孟子的典故

一、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

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子。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在此居住了。

二、孟子受教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裡,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子,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准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麼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麼知道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

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裡誰在裡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裡面的人知道;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

《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知道,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子。

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後,認識到自己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引自《韓詩外傳》。

三、斷織喻學

孟子最初對學習很有興趣,時間一長就厭煩了,經常逃學。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拿起刀來,把織布機上的經線割斷,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割斷織布機上的線,這布是一絲一線織起來的,現在割斷了線,布就無法織成。

君子求學是為了成就功名,博學多問才能增加智慧。你經常逃學怎麼能成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讀書,而是惰於修身養德,今後就不可以遠離禍患,將來不做強盜,也會淪為廝役!」

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必須要有恆心,一旦認准目標,就不為外界所干擾。半途而廢,後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喻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孟子從此旦夕勤學,終於成為我國歷史上的儒學大師。

四、殺豚不欺子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麼?」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於言傳。為了不失信於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五、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於《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麼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麼不同的。」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麼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麼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裡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麼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麼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

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活人殉葬)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麼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Ⅱ 關於孝的一個典故和關於不孝的一個典故。

孝順的陸績是三國時期的吳國人。他曾經擔任過太守,他精通天文和歷法。陸績六歲時,到九江去拜見袁術(當時的大豪強)。袁術命令下人拿出許多橘子來給陸績吃。陸績把三個橘子藏在懷中,等到告別的時候,跪著向袁術拜謝。不料這三個橘子落到地上。 袁術笑著說:「陸績,你來別人家做客,為什麼懷里藏了主人的橘子?」陸績跪在地上,回答道:「這橘子很甜,我想帶幾個回去給母親吃。」袁術說:「陸績,你那麼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長大後必定是人才。」袁術認為陸績十分與眾不同,後來經常向別人稱贊陸績懷橘的美德。 現在有人在席間在懷里藏果,想逗弄小孩。同樣藏到懷里回去,何不把愛子之心變為愛父母之心呢。奇才陸績,可以作為典範。 不孝的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當是荒淫皇帝楊廣弒父案。楊廣是楊堅的次子,封建慣例是皇儲「立長不立幼」,當皇帝本來沒有他的份,太子本是其老大楊勇。但楊廣很有心計,在父母面前偽裝得既老實又孝順。使計稱太子希望皇帝早死,楊堅聽了大怒,在公元600年廢楊勇為庶人,立楊廣為太子。但後來楊堅發現上了楊廣的 當,決定復立楊勇,結果事未成,卻要自己的命。公元604年七月,楊堅患重病,楊廣認為當皇帝的機會來了,欲提前奪權,不料泄密,為楊堅知曉。更讓楊堅惱火的是,楊廣竟然調戲自己寵愛的女人宣華夫人陳氏。楊堅立即決定廢楊廣,傳位於楊勇。結果此事走漏了風聲,當晚楊廣先下手,將楊堅毒死在仁壽行宮的病榻 上,得繼皇位,史稱隋煬帝。

Ⅲ 請問「父不慈,子不孝」出自什麼典故,謝謝!

沒有故事典故,這句話出自《顏氏家訓·治家》。

原文是:是以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白話文釋義:因此父親不撫愛兒子,對兒子不慈祥,兒子就不會孝順父親。兄長不友好的對待弟弟,弟弟就不會對兄長恭敬。丈夫做不道德的事情,妻子也不會對丈夫順從。

(3)關於不孝敬的典故擴展閱讀:

這則家訓體現了古代的「禮」,「禮」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禮」代表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

禮與仁互為表裡,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志。「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明禮」,從廣義說,就是講文明。

作為倫理制度和倫理秩序,謂「禮制」;作為待人接物的形式,謂「禮節」、「禮儀」;作為個體修養,謂「禮貌」;用於處理與他人的關系,謂「禮讓」。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制,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Ⅳ 古代愚孝的故事

郭巨埋兒:元朝人編寫的《二十四孝圖》上有一個「埋兒奉母」的故事: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

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 幸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元代郭居敬雖把這個故事列入二十四孝,並極為推崇,但卻有許多後來人對此並不贊賞。認為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

(4)關於不孝敬的典故擴展閱讀:

讀《孝經》、《二十四孝》等,都應當具有「四不」之睿識:一是,不能「愚孝」,愚昧做孝子,不是真孝子。二是,不能「愚讀」,不能愚昧地讀《二十四孝》,還有如《孝經》等。三是,不能「愚信」,就是不加獨立思考地相信所說的一切,甚至那些「孝感」的東西。四是,不要「愚傳」,愚昧地不加辨析、不順人情、不合時宜地宣傳與傳揚。

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現代典型事例

舜帝是上古時期的一位部落首領,他的王位是堯禪讓給他的,因此也讓舜稱帝於天下。舜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奠定了我們的華夏文明。

從《孟子》裡面的這五種不孝裡面,我們可以發現前面的三種不孝都是不贍養父母,第四種不孝是讓父母丟人,第五種不孝是讓父母跟著受罪。並沒有「無後為大」的說法。

可是為什麼孟子覺得舜帝是「大不孝」呢?原因就是因為婚姻在古代是大事,一般都是讓父母做主,但是舜帝不告訴他們就娶了妻子,這段婚姻裡面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古代的三綱五常,舜帝的這種做法是不符合常規,所以被冠以一個「大不孝」。其實舜帝就是孝道的始祖之一。

Ⅵ 中國古代兩三個的感恩故事,不要孝順的。

●投桃報李

出自《詩經》: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從「木桃」到「瓊瑤」,只是一枚感謝的種子而已——緣於愛與被愛。這之間連接的不過是一份心意罷了。或許,木桃對他而言,已是上上之品,你報之以瓊瑤,也未必就是傾其所有——譬如就是一聲由衷的「感謝」吧。

●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原文是「涓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書面記載最早為清代的《增廣賢文·朱子家訓》,原為民間俗語,後清代朱用純編輯收錄,為教子醒世用。

●慈母之恩

唐代詩人孟郊曾寫下《遊子吟》一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出自明朝《增廣賢文》一書,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銜環結草,以報恩德

結草與銜環都是古代報恩的傳說,出自《左傳》。前者講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後者講有個兒童挽救了一隻受困黃雀的性命,黃雀銜來白環四枚,聲言此環可保恩人世代子子潔白,身居高位。後將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當厚報,生死不渝。明朝時馮夢龍在《醒世恆言》中寫道:大恩未報,刻刻於懷。銜環結草,生死不負。

●漂母的一飯之恩

韓信少年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拚命習武,卻仍然無以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為人家漂洗紗絮的老婦人,人稱「漂母」,見韓信可憐,就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深受感動。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始終沒忘漂母的一飯之恩,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

●知遇之恩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彈奏琴弦,鍾子期擅長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游覽時,突遇暴雨滯留岩下,寂寞之餘,拿出古琴彈了起來。也正在附近躲雨的樵夫鍾子期聽到後,忍不住叫道:「好曲!真是好曲!」隨後伯牙每奏一支琴曲,子期都能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二人因此結為知音,並約好來年再相會論琴。可第二年伯牙來會子期時,得知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伯牙痛惜傷感,摔破了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士為知己者死

這是春秋末期晉國著名刺客豫讓說的,強調感恩報恩。因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者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豫讓認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決心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第一次攻擊失敗以後,他用漆瘡爛身體,吞炭弄啞聲音,殘身苦形,使妻子不識,然後尋找接近趙襄子的時機。第二次行刺仍以失敗告終,但是被捕的豫讓說:「明主不掩人之美,忠臣有死名之義。」他請求趙襄子借衣服讓他砍一刀。趙襄子脫下了貴族的華服,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然後伏劍自殺。

閱讀全文

與關於不孝敬的典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天津養老保險繳納新規 瀏覽:580
體檢費包含什麼費用 瀏覽:26
康隹養生壺多少錢 瀏覽:978
住什麼養老院不怕被欺負 瀏覽:918
60歲一次性買社保劃算嗎 瀏覽:730
2017江蘇企業退休年齡 瀏覽:691
養老金存摺掉了怎麼補辦 瀏覽:235
70歲老人冠心病的保健 瀏覽:900
山東老年痴呆醫院 瀏覽:761
70歲老人有了熱瘡怎麼辦 瀏覽:32
九九重陽節尊老愛幼詩句 瀏覽:5
賀子秋父母是干什麼的 瀏覽:889
小學生適合給父母做什麼菜 瀏覽:79
辣媽變80歲 瀏覽:324
老人90歲高齡祝壽詩詞 瀏覽:162
每月領的養老金如何計算 瀏覽:539
老年人貧血是白血病 瀏覽:188
80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動手術嗎 瀏覽:496
養生抗衰老怎麼辦 瀏覽:496
一次性杯子重陽節手工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