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祭祀簡介
祭祀,是一個悠久的傳統,包含了豐富的禮儀元素。它涵蓋了多個方面,如場地設置、儀式流程、祭文、祭品等。其中,祭禮和祭典是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節日慶典如祭典、祭日和廟會也常作為祭祀活動的載體。祭祀的對象多種多樣,包括對亡靈、天地神靈、祖先乃至烈士和死難者的敬仰。祭祀手段多樣,包括牲祭和活祭,祭品則包括各種動物和物品,如活人(雖然這種行為在現代社會已被禁止)。
祭祀活動按照規模分為官方公祭和民間家祭,例如祭飯和祭食。在歷史長河中,祭祀形式隨時代變遷而發展,如今,網上祭祀作為一種新興形式,逐漸被接受並被民政部倡導,有可能成為未來人們的主要祭祀形式之一。
在古代,《說文解字》對「祭」和「祀」有著深刻的解讀,它們象徵著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的敬意。祭祀起源於原始社會,人們通過塑造神像、獻食和祈禱來表達對靈魂的敬畏。進入文明社會後,祭祀儀式變得更為復雜和講究,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豐富。
在彝族文化中,畢摩具有重要的宗教地位,他們既是祭司也是知識傳承者。畢摩需要掌握廣泛的知識,包括宗教、歷史、藝術等多個領域。他們編撰的彝文古籍,如畢摩經籍,內容豐富,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研究彝族文化的重要資料。
在畢摩進行法事時,會佩戴特定的法器,如法帽、法衣、法扇和法鈴。這些法器不僅象徵著與神靈的溝通,也是他們儀式活動的重要載體,體現了彝族傳統信仰和藝術特色。
祭祀是華夏禮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禮儀中最重要的部分,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儒教聖經《周禮》、《禮記》中,並有《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經書進行解釋。古代中國「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節、寒食節、端午節、中元節、重陽節是祭祖日。祭祖也是漢人宣告自己為炎黃子孫最直接的方式。
②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元旦的來歷和習俗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
重陽節、元旦、聖誕節的來歷和習俗如下:
一、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們傳統節日「重陽節」,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曬秋節、敬老節、老人節等。重陽節最早起源於上古時代,秋天農作物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的活動。在戰國時代,在王宮就有了重陽祭祀活動,兩漢三國時期,「重陽」活動漸漸多起來,求壽,賞菊,飲酒。
九月正式菊花盛開的時候,這個時候正是賞菊的好時候。帶上家裡的老人去外面看看花,爬爬山,都是不錯的。吃重陽糕,我們這里一般都是用各種豆類,煮爛兌上糯米面成糕。現在自己做的很少,基本上都是買上一塊送給家裡老人吃。此外還有插茱萸,祭祖等活動。
二、元旦
元旦是公歷的1月1日,很多的國家都會過,「元」有開始的意思,「旦」指的是早上,元旦就是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在農村大家更習慣稱為「陽歷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
在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在這個時候決定使用公歷,而且把1月1日定為「新年」,注意這個時候還不叫元旦,我們現在說的元旦,是在1949年的時候,國家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所以才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現在的「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在我們國家剛剛開始慶祝元旦的時候,慶祝時的風俗習慣和現在的春節相差無幾,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微縮版的春節,雖然在元旦的時候,用到了很多傳統節日的慶祝方法,像放鞭炮、敬鬼神、拜祭祖先等等,但畢竟不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所以在很多人的心中,重要和重視的程度與春節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到現在元旦的慶祝習俗也就簡單了很多。
三、聖誕節
聖誕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教會先在12月24日的平安夜,也就是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來慶祝耶穌的降臨,因此也稱為「耶誕節」。所以聖誕節是一個宗教性的節日。聖經上實際並無記載耶穌誕生日期,聖誕節是後人公定的。在羅馬基督徒慣用的日歷中發現公元 354年12月25日頁內記錄著:「基督降生在猶大的伯利恆。」因此人們逐漸相信12月25日是耶穌的降生日。
人們會在聖誕節寄贈聖誕卡來表達慶賀聖誕的歡愉,向親友祝福,以表想念之情。成人戴一頂紅色帽子入眠,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和外,第二天你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而小朋友最喜歡聖誕襪,因為晚上聖誕老人會從煙囪進入到屋裡,然後悄悄把禮物放在好孩子床頭的襪子里,小朋友會收到期待已久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