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評選孝順之星主要事跡結尾
不管父母的社會地位、知識水平以及其它因素如何,他們都是我們回今生最大的恩人答。
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就已經給父母增添了一種負擔,然而,父母對我們是無私的、慷慨的,他們毫無怨言地撫養我們,為了給我們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會努力做到最好。小時候,我們把這當成天經地義,因為我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現在,我們長大了,是否應該懷著感恩之心去體諒父母呢?
生活並非想像中那樣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們無法體會的,我們雖不能與父母分擔生活的艱辛、創業的艱難,但我們在生活上可以少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當父母生病時,我們是否應擔起責任,照顧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關心的話語,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麵,都會慰藉父母曾為我們百般焦慮的心。
父母是我們人生的導師,我們孝敬父母的同時,也應懂得去與父母交流,假若我們不善於去與父母交流,父母會總把我們當作小孩兒去對待,不放心讓我們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如果我們經常性的與父母交流自己的生活體會,學習經驗,同時也聽聽父母工作、生活中的煩惱,發表我們對一些事的看法,我們將會在這種交談中增長見識,擴充經驗,父母也會看到我們的成熟,理解我們的想法,也愈加溫暖了。
2. 孩子小學一年級被學校評為孝雅之星怎麼寫事跡
寫作思路:「孝雅之星」這事跡主要體現在家庭中,比如孩子孝敬爸爸媽媽以及長輩,可以體現在具體的事例中,語言要通順連貫等等。
正文:
在家裡能聽從父母長輩的教導,關心父母、爺爺奶奶的健康,能分擔父母家人的憂慮。家中如果有大人身體不舒服了,她能知道端茶倒水,噓寒問暖。
她還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不給大人添亂。早晨起床能主動整理好自己的床鋪,平時做好自己房間的衛生工作,還幫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擦桌子、洗碗、掃地等。外公外婆住得比較遠,她平時能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他們。
每逢重陽節或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的生日總能想起用零花錢給他們買一份小禮物,或親自動手,做賀卡、手工,寫上一段祝福的話,以表達自己的心意。
平常的日子裡,她總會從細小的事情中表達對爸爸媽媽的關愛,有時是一句輕聲的問候,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者是一句真誠的「謝謝」。
回到家裡後,能主動給大人開門、倒茶、拿鞋,經常把學校發生的趣事和大人說,遇到困難時也能主動和家人交流,尋求幫助。她也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很珍惜自己的生活,從不亂花錢。
3. 尋求一篇<孝親敬老之星>文章500到1000字
百善孝為先,學校推行的孝敬教育讓我充分認識到了孝敬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雖然我沒有感人肺腑的事跡材料,點點滴滴中也體現了我對父母長輩那份真真切切的孝敬之心。
每周的孝敬實踐活動記載,我總是認認真真地填寫,而為了這一紙的記載,我做出了不懈地努力。能被評為孝敬之星,更是我美好的願望。當然,評選不是目的,孝敬實踐活動讓我在孝敬父母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快樂。讓我明白了父母含辛茹苦地培養我長大真的不容易,孝敬父母長輩是我應該做的。
每次遇見老師、熟人或長輩,總能聽到我甜甜的叫聲,看到的小妹妹,我總是開心地逗她玩玩。老人沒一個不誇我是一個有禮貌懂事的好孩子。有時跟爸爸媽媽一起出外遊玩,吃剩的果皮紙屑,我總是認真地丟到垃圾桶中,附近沒有垃圾桶的,我也從不亂丟;有好吃的,我總是爸爸一份,媽媽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時,一起回家,看到爸爸媽媽拎的東西挺多的,我總是主動地幫爸爸媽媽拿東西;燒菜時少了什麼油鹽醬醋的,我也總是欣然前往……
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對爺爺,奶奶十分孝敬,有什麼好吃的總是忘不了給他們,從來不頂撞他們,孝敬其實很簡單,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出門時和長輩說再見,放學回來和長輩打招呼,吃飯要等大人都坐下來再吃……孝敬長輩最可貴的是長年堅持這樣做,而且要自覺孝敬,照顧長輩。我的爸爸,媽媽工作特別忙,但是他們還是經常抽時間陪陪在鄉下的祖父,祖母,只要我放假他們也總會帶我一起去,使我親眼目睹了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的那份孝心.雖說平時爸爸,媽媽工作壓力都很大,但在爺爺奶奶面前他們從不表現出來,我想那可能是不讓兩位老人家為他們擔心吧,那也是對父母的孝敬吧.在爸爸媽媽行為的潛移默化下,我也深深地懂得了孝敬長輩是多麼光榮的事.
記得有一次,媽媽生病了,爸爸又出差在外,這可把我急壞了,照顧媽媽的責任就落到了我的身上.早上我想媽媽生病了胃口肯定不好,我沉思了一會兒,決定到我家樓下的「大塊頭」餛飩店去煮一碗餛飩,熱乎乎的餛飩一定又香又吃好,我想媽媽一定會喜歡吃的吧!於是我就歡天喜地的去為媽媽買來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我等媽媽吃完了,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去了,我把葯放在了您的床頭櫃上,可不要忘記吃葯了!」下午放學回到家,我第一件事就是到媽媽房間里去,這時候媽媽好象精神好了許多,我想媽媽一定是按時吃葯,才有好轉的吧!我問過媽媽是不是想吃東西呢?可媽媽什麼都不要吃,只想吃一點暖暖的稀飯,我就幫媽媽熬了一鍋子,媽媽吃到了我第一次做的稀飯,心裡有說不出的感動。看著媽媽欣慰的的樣子,我暗暗在心裡下決心,以後不但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還要在學習上更加自覺主動,真正讓爸爸媽媽放心、省心。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品德。老人一輩子為我們做貢獻,我們應該讓他們在晚年過得好一些。可有些人卻瞧不起老年人,嫌他們骨頭老了,甚至有些人把自己的父母扔在家裡,自己卻去享受人間快樂,一個月給他們一些錢,可這些金錢是買不到老年人的快樂,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比不上跟兒女在一起快樂。
我們應該尊老愛老,盡力去幫助老人干點什麼,行動起來吧!讓這些辛苦了一輩子的老人,晚年過得快樂一些。在做到這些的同時,你也就擁有了一份美德。一份高尚的美德。
前天,第一次為奶奶洗腳,揉搓著那走過風風雨雨,邁過溝溝壑壑的蒼老的雙腳,心裡突然有個想法----希望將來我有了房子接奶奶一起來住之後,能夠天天為她洗腳。邊想邊更加認真仔細的搓揉著,希望能一直這樣用雙手溫暖她的雙腳。奶奶現在已經年過半百了,雖然算不上百發蒼蒼,但那些頭發里已經夾雜了大半的白發,而且顯得非常憔悴。很少寫我的奶奶,因為她的艱辛是有目共睹的,她的偉大是大家心知肚明的。愛她更是根深蒂固,一生一世都不變的,可是為她洗腳卻是第一次。
同學們,如果你愛你的親人 ,請從現在開始行動,不是掛在嘴上而是從實事上做起,不要等到無法為他們做任何一件事之後再後悔。愛不只是承諾,它更需要切切實實的做事情。
如果你沒有撫摸過他們的白發,你無法感受到他們養育你們的艱辛;如果你沒有仔細端詳過他們臉上的皺紋,你無法深刻地知道:原來他們真的很老了呀!如果你沒有幫他們洗過碗,買過菜,拖過地,掙過錢,你真的不會懂這么些年來他們為你,為家所付出的點點滴滴的心血。
如果可以,我真誠的希望你能為你的母親或者父親洗一次腳!
4. 一年級孝德之星怎麼寫
小學生孝德之星事跡材料1 東大小學三年級推薦教師任國霞
她叫馬慧琳,今年9歲,在東大小學三年級讀書,她活潑、伶俐、漂亮、充滿靈性,身兼班長和文藝委員兩職,又愛畫善舞,她是父母的好女兒,爺爺、奶奶的好孫女,老師的好幫手,同學們的好榜樣,她從小就知道使用禮貌用語,向長輩問好。在校她是個尊敬老師、積極向上的好學生,百善孝為先,學校推行的孝敬教育讓她充分認識到了孝敬父母和長輩是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雖然她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但是點點滴滴中也體現了她對父母長輩那份真切的孝敬之心。每次遇見老師、熟人或長輩,總能聽到她甜甜的叫聲,看到胡同的小妹妹,她總是開心地逗她玩。認識她的人們說起她,都會豎起大拇指:有靈性、有禮貌的好孩子。有時跟爸爸媽媽一起外出遊玩,吃剩的果皮紙屑,她總是撿起丟到垃圾桶中;有好吃的,她總是分給爸爸一份,媽媽一份,再自己一份;有時,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家,她總是主動地幫他們拿東西;爸媽燒菜時她總是積極幫忙。如果家裡來客人,有時她還會小試一手,總會得到客人誇獎。
最值得誇獎的還是一次最難忘的事。那次爺爺去集市的路上,在拐彎處被一輛疾馳的轎車給撞昏迷了,爸媽都不在家,馬慧琳跟奶奶趕到現場,看到嚇人的一幕奶奶只知道哭已經手足無措了,她卻很鎮靜,流著淚走向爺爺呼喚爺爺,並對到現場的交警叔叔、120醫生護士阿姨們主動匯報爺爺的個人情況和現場傷勢情況。她那麼小的一個孩子,陪同一起去了醫院,在醫院一直跟隨。幫助爺爺去做各種檢查,在病房幫爺爺飲食起居,換衣服、喂葯等等。待到爺爺意識清醒,媽媽也趕到了。孩子真摯的孝心之舉感動了在場的人:爺爺流淚了,媽媽也哭了。
她在學校里是老師的小幫手,她總能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收發作業,排練節目。雖然任務很簡單但想到能減輕老師的負擔,她總是積極主動毫無怨言。就是這樣一位普通的學生,樂於助人,工作負責,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為班級乃至學校爭光。她自上學以來,一直勤奮好學,加上伶俐才智,因此取得了一些成績和榮譽:全縣歌詠大賽中,她的一曲《櫻桃紅》榮獲二等獎。在2013年店子鎮「消夏文藝晚會」上她被推薦為主持人。她的沉穩健談隨機應變的主持風格得到了廣泛贊譽。在這次「孝德之星」的推選中,她在我們學校全票通過,獲得了「孝德之星」榮譽稱號。
現在她還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漫漫長路才剛剛開始,但我們堅信,她一定會走的更遠更好,一定會做好「孝德之星」模範,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5. 孝心之星簡介怎麼寫
孝心之星事跡材料 ,女,35 歲,中共黨員,目前在水務局財務室工作。我有一個上下和睦、和諧安樂的家庭。婆婆和公公在家務農。丈夫在交通局工作,兒子在小學讀書,一家人各得其所,生活已是小康,日子過的幸福美滿。張丹不僅是同事敬愛敬重的好姐妹,丈夫心頭永恆的好妻子,更是公公和婆婆無法割捨的好兒媳。作為好兒媳,張丹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沒有振聾發聵的表白,不發豪言壯語,不要宣傳報道。她以一個典型的東方女性的心態,埋頭做著她認為該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刻寫在自己的字典里,抒寫著「孝」的朴實與無華。 一、家庭和睦,婆媳關系親如兒女 人都說閨女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張丹卻是婆婆公公的貼心小棉襖。提起她,鄰里鄉親無人不曉。她對公公婆婆的細心呵護,百般照顧,每個星期回家,她總是家裡家外的忙活,把老人們的衣服找出來洗干凈,把家裡的鍋碗瓢盆洗刷一遍,再陪兩位老人嘮嘮家常。作為媳婦,她默默地為這個家庭付出,春天帶著公婆去看看附近的名勝,夏天送去涼爽的夏裝,秋天,幫助他們翻地種糧,冬天給老人送去保暖的棉衣,為了老人有個健康的身體,為了老人能夠有個舒暢的心情,她從不和公婆頂嘴斗氣,總是把老人的喜怒冷暖放在心頭,她沒有華麗的話語,只有無言的行動。每天晚上工作回家,就讓兒子拿起電話給爺爺奶奶打電話,因為孫子是爺爺奶奶的心頭肉,老人們每天晚上都會期盼著和孫子好好聊一聊。如果不能回老家時,她總會提前買好老人喜愛的食品帶回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默默的付出,用女性特有的執著和善良書寫了人生中的點點滴滴。 二、甘挑重擔,當好丈夫「賢內助」 在恪守職業道德、遵守社會公德的同時,張丹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好媳婦。她的丈夫在交通局路政工作,常年顧不了家,家中重擔都落到了她一個人的肩上,「柔肩擔道義,妙手譜華章」,她是這樣要求自己的,努力做好先生的賢內助,十幾年的婚姻生活可謂風雨同舟。面對新的時代,張丹以「上得廳堂,下得廚房」來勉勵自己,在丈夫的朋友圈中,她有極好的人緣。 為了給丈夫創造一個良好的的工作環境,張丹一個人挑起了家庭重擔,從未在家庭鎖事上給丈夫添過麻煩。就拿簡簡單單的照顧孩子來說,她從未讓丈夫操過一天心。記得有一次,丈夫晚上工作加班,孩子突發高燒,張丹獨自一人冒著大雨把孩子送到醫院,直到照顧孩子到凌晨 1 點。事後,丈夫知道後責備她為什麼不通知丈夫把孩子送醫院,而張丹卻笑著對丈夫 「你太忙,我送不是一樣,別因為孩子影響了你的工作」說: 。 在平時生活中,和丈夫聚少離多,也就周末能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張丹倍感珍惜和孩子丈夫在一起的機會,每個周末她都早早的起床,從未閑著過自己,在腦中第一印像就是想著怎麼為丈夫、公婆做上可口的飯菜。然後上街買菜,回到家中把家裡收拾的規規整整,做上一桌可口的飯菜。看著一家人高興的樣子,張丹總是默默的微笑。 三、秉承孝道,詮釋孝道之本 百善孝為先, , 孝為德之本」 張丹以愛的雨露滋潤著丈夫、兒子,更在家裡關懷備至地孝敬公婆。張丹的公婆都已年過七旬,體弱多病,婆婆得高血壓多年,幾乎每年都要在醫院住院一到兩個月,十多年來每天都必須服葯維持。2010 年,張丹的婆婆由於高血壓突發,住進了老家的醫院,十多天里她帶著年幼的孩子天天往醫院跑。中午送飯,晚上在醫院陪護,眼看著瘦了下去,但她卻從不在別人面前喊一聲苦,叫一聲累。特別是 2010 年從四月份到十月份她的婆婆反復發病住了近半年的院。張丹為了工作不能回去,只好把婆婆接到縣城來,每天步履匆匆從家到單位,然後從學校放學後再到醫院。忙前忙後,端水送飯,侍候服葯,擦身洗背,端屎倒尿,悉心照料,直到老人病情穩定,才接到家裡。後來老人由於不習慣城裡的生活,情緒低落,總想回到老家。張丹不得已就找車把老人送到老家家中,每個周末都會帶著孩子去探望老人,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她懷著一顆尊老敬老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著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