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記得一首關於重陽節的詩,裡面有一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這首詩叫做:《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朝代:唐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內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容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凄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八。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進士。
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
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㈡ 九月九重陽節思念天堂母親的詩句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詩歌。該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
2、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翻譯: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
(2)重陽節思鄉懷親詩擴展閱讀: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內心情感。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後來那些富於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
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朴質、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㈢ 關於節的古詩重陽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如下:
1、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寬寬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賞析:這是王維的一篇思鄉懷親的名作。前兩句寫自己獨自漂泊在遙遠的他鄉,日夜思念著故鄉和親人,每逢佳節來臨,孤獨的感覺更加深刻,思鄉懷親之情也會倍加銘心刻骨。這里所說的「佳節」,雖然泛指一般的美好節日,但更是為本詩所寫的「九月九日」(即「重陽節」)作鋪墊。
㈣ 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的意思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的意思是:
獨自離家在外地為他鄉客人,每逢佳節來臨格外思念親人。
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創作背景: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
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
賞析: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又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
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
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
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
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㈤ 跟重陽節有關的詩句
跟重陽節有關的詩句如下:
1、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解釋:
一個人獨自漂泊在他鄉作異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
賞析: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人平淡地敘述自己身在異鄉的漂泊之感,包含著詩人質朴顫空的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