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樹欲靜而風不止,人慾孝而親不在 請問這句話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此句出自《韓詩外傳》卷九,原文是「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個嘆惜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 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鄉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才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當初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親,現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木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現實中,我們也不要留下什麼遺憾在自己的生命中,尤其是對於自己的父母,所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要等待,不要等你有閑了,更不要等你有錢了……,珍惜現在與父母同在的時光,每一天多陪陪他們吧!
2.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孝而親不在是什麼意思
意思:樹要靜下來,可是風卻不停地刮;兒女想要表達孝順但是雙親已經不在人世。
欲:想要。
止:不停息,不停止。
孝:孝順。
在:存在,這里比喻離世、去世。
引用:時不我待,多陪伴,多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光,請不要用借口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鄭爽
例句:人生最大的哀痛,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子」!人生最大的悲劇,是家未富而人先亡,人生最大的可憐,是彌留之際才明白自己是應該做什麼的!
近義詞: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讀音: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zǐ yù yǎng ér qīn bú dài
意思: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寓意: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出處: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引用:唐·白居易《柳公綽等八人亡父同制》:「古人有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向無顯揚褒贈之事,則何以旌先臣德、慰後嗣心乎?」
翻譯:古人說: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父母,父母卻已離去。(假如)之前沒有彰顯、褒獎、獎勵(財物)這一類的事情,那麼將用什麼來表彰前代大臣的功德,並慰問他們後代子嗣的人心呢?
3.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是什麼意思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意思是樹想要靜止,風卻不停地刮動它的枝葉。樹是客觀事物,風是不停流逝的時間,比喻時間的流逝是不隨個人意願而停止的。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出處:春秋孔《孔子家語卷二 ·致思第八》原文:
皋魚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學,游諸侯,以後吾親,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間吾事君,失之二也;與友厚而小絕之,失之三也!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見者,親也。吾請從此辭矣!」立槁而死。
譯文:皋魚回答說:「我有三個過失:年少時出去求學,周遊諸侯國,沒有照顧到親人,這是過失之一;自視清高,不願為君主效力,沒有成就,這是過失之二;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系,這是過失之三。
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不在了!過去了不能追回的,是歲月;逝去後想見而見不到的,是親人。就讓我從此離別人世吧。」說完就辭世了。
(3)孝敬不在他的意思解釋擴展閱讀: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的相關成語是風樹之悲。
風樹之悲是成語,拼音是fēng shù zhī bēi,也稱為 「皋魚三失」。釋義指喪父母的悲傷。風樹: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
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裡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服侍,現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大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因為這緣故,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4. 子欲孝而親不在
孩子想要孝敬父母,父母卻已不在人世。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多用於感嘆人子希望盡孝雙親時,父母卻已經亡故。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出自《韓詩外傳》卷九,原文是「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個嘆惜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
《韓詩外傳》是一部記述中國古代史實、傳聞的著作。共十卷。由360條軼事、道德說教、倫理規范以及實際忠告等不同內容的雜編,一般每條都以一句恰當的《詩經》引文作結論,以支持政事或論辯中的觀點,就其書與《詩經》聯系的程度而論,它對《詩經》既不是注釋,也不是闡發。《韓詩外傳》以儒家為本,因循損益、以傳資政,從禮樂教化、道德倫理等方面闡發了其思想。
已知最早的刊本是宋本,洪邁(1123-1202)說它屬於慶歷年間(1041—1048),毛晉(1599-1659)認為他擁有這個本子的抄本,他翻刻在《津逮秘書》之中。在明代的幾個版本中,《四部叢刊》所翻印的沈辨的本子淵源於元本(由錢惟善於1355年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