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孝順的的名人故事
以下是關於孝順的名人故事:
1.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小時候家裡窮,常年吃粗糧野菜。有一次,父母想吃米飯,家裡卻沒有米,於是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去親戚家借米,最終讓父母吃上了米飯。
2. 魯迅的孝順故事 魯迅作為長子,少年時主動承擔典當舊物和為父親請醫買葯等雜務。母親六十大壽時,魯迅不僅寄錢還特意從北京趕回紹興為母親祝壽,邀請演員來家裡唱戲,讓母親愉快。後來,魯迅購房後將母親和家屬接到北京,並經常寄火腿、小說等給母親。
3. 國學大師黃侃的孝順故事 黃侃自幼喪父,由生母和慈母撫養長大。對生母和慈母都非常孝順,母親去世後悲痛欲絕,每逢生日、忌日必率全家設供祭祀。
4. 許世友五跪慈母 許世友在多次人生重要時刻,如心疼母親辛苦、誤傷地主兒子後回家、見到母親和妹妹乞討、接母親到司令部以及看到母親背柴時,都向母親下跪,表達孝心。
5. 陳毅孝敬父母 陳毅元帥在出國訪問回來後,抽空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展現了他對母親的濃厚愛意和孝心。
6. 袁世凱葬母 袁世凱在母親去世後,盡管政務繁忙且受到家族規矩的限制,仍堅持大操大辦喪事,讓身為妾婦出身的母親最後風光一下,展現了他對母親的深厚感情和孝順之心。
㈡ 10個經典的名人親情故事
1、陸績懷橘:陸績六歲時,到九江拜訪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款待他,陸績卻悄悄把三個橘子藏在懷里。告別時,橘子掉在地上。袁術笑著說:「陸績,你到我這里做客,為什麼還藏著橘子?」陸績跪下說:「橘子很甜,我想帶給母親嘗嘗。」
2、蘆衣順母:周閔損的生母早逝,父親再娶,生了兩個弟弟。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給兩個弟弟穿棉衣,卻給他穿蘆花做的衣服。一次,閔損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在地上,父親發現後要休逐繼母。閔損求父親原諒繼母,說:「只有我受冷,休了繼母,兩個弟弟也會挨凍。」父親感動,繼母也悔改,對他如親子。
3、刻木事親:丁蘭幼年失去父母,常思念父母的恩情,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像對待活人一樣侍奉。妻子不敬木像,用針刺木像手指,木像竟出血。丁蘭回家見木像流淚,了解真相後休了妻子。
4、戲綵娛親:老萊子是春秋時期楚國的隱士,他孝順父母,總是准備美食孝敬雙親。七十歲時,他仍穿著五綵衣服,模仿兒童玩耍,以博父母一笑。一次,他故意跌倒,模擬嬰兒啼哭,讓父母開懷。
5、孝感動天:舜的母親早逝,繼母生下弟弟象。繼母和弟弟對舜懷恨在心,多次加害於他,但舜始終對父母孝順,對弟弟友好。即使他們在倉頂燒火,舜也能從地道安全逃脫。
6、百里負米:孔子的學生子路非常孝順父母。盡管自己生活簡朴,他擔心父母營養不足,於是負米百里之外為父母找尋更好的食物。
㈢ 關於孝順的名人故事 名人的孝順故事有哪些
關於孝順的名人故事,有以下幾個經典的例子:
1. 曾參心痛知母意 故事概述:曾參少年時家境貧寒,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於是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意識到這是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迅速背著柴返回家中,跪問母親緣故。 孝順體現:曾參對母親的痛感和呼喚極為敏感,迅速響應,體現了深厚的孝順之情。
2. 陳毅為母洗尿褲 故事概述:陳毅元帥在見到久別的母親時,心情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詢問。得知母親因為不好意思而藏起尿濕的褲子,他主動要求去清洗,並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洗得乾乾凈凈。 孝順體現:陳毅元帥身居高位,但仍不忘孝順母親,親自為母親洗尿褲,展現了孝順不分身份地位的高尚品質。
3. 王祥卧冰求鯉 故事概述:王祥對父母極為孝敬,從不懈怠。有一天,繼母想吃鮮魚,但天寒地凍,無處購買。王祥便冒著凜冽寒風,在河上脫衣卧冰,最終冰被暖化,冰下躍出兩條鯉魚。他高興地拿回家孝敬繼母。 孝順體現:王祥為了滿足繼母的心願,不惜冒著嚴寒卧冰求鯉,展現了極致的孝順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這些名人的孝順故事,不僅感人至深,也為我們樹立了孝順的榜樣。
㈣ 孝敬母親的名人故事
孝敬母親的名人故事
故事是指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孝敬母親的名人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在曾國藩的家書中寫道,「父母大人金福萬安……阿膠兩斤,高麗參半斤……」,託人帶回湖南老家,以略盡人子之孝。
曾國藩後來出將入相,位極人臣,這些東西當然唾手可得,但在道光二十四年,他還是個翰林院編修,是個窮京官,弄到這些東西並不容易。特別是在他的家書中,將阿膠與高麗參並列,而且阿膠位居高麗參之上,可見當時社會風尚,以阿膠為難得的滋補上品,甚至比名滿天下的高麗參還難得。
後來曾國藩的家書中,屢屢出現寄贈阿膠的字句,阿膠成為曾國藩為父母盡孝的最好方式。
那麼,阿膠對老年人的滋補功效,在醫理上有何依據?
對老年人來說,健康長壽是子女的最大期盼,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長壽呢?《內經》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能長久」。
很顯然,氣血虛衰是衰老的根源,延緩衰老,就要從氣血兩字入手。而阿膠味甘,性平,能補血養血止血,滋陰潤燥,益氣補虛,除風化痰清肺,利小便,潤大腸。這些滋補功效確實十分適合老年人滋補。
清朝乾隆年間,安徽桐城的方觀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親的故事,至今被人們傳為美談。
方觀承的祖父、父親都曾做過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獄使其祖父、父親因一朋友寫了一書而被株連,流放到黑龍江充軍服役,其家產也被沒收充公。年幼的方觀承兄弟無依無靠,只得到寺廟中暫棲其身。
在寺廟中,方觀承兄弟含淚度日,備嘗艱辛,但方觀承最想念的還是祖父和父親。他鼓足勇氣,向長老提出請求,允許他倆前往邊疆探望長輩。長老念及二人年幼,盡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極力勸阻。方觀承則懇求說:「祖父、父親遙在天涯,對家中親人望眼欲穿,我們若能前往,定會增添些許慰藉。為給二老一點安慰,我們即使受點折磨,遭受點艱難,也在所不辭。請長老思准,讓我們啟程。」
方家兄弟的義舉,感動了長老,長老送其路費,含淚目送他們踏上探親路程。
一路上,他們風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飢挨餓,攙扶相行,衣破成條,腳生老繭。幾個月後,他們終於見到了二老。四人抱頭痛哭之後,祖父、父親心中為自己有這樣的孝順後代頓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倫之樂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