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著名的關於孝順的故事

著名的關於孝順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5-07-20 06:26:06

❶ 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1. 卧冰求鯉
王祥為了讓母親得到魚,竟卧在冰上,冰塊自裂,躍出兩條鯉魚。這一中國古代孝道故事,凸顯了孝順父母的傳統美德,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盡孝都是至高無上的行為。它也成為了教育與文化的重要內容。
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為母煎葯,親自品嘗,以確保葯湯的溫度和苦味適中,才讓母親服用。這一故事體現了孝子的精神,即關心照顧父母。在現代,親嘗湯葯的精神依然重要,提醒我們要關注父母的健康。
3. 百里負米
仲由為孝順父母,從百里之外背米回家。盡管父母在嚴冬寒風中為他勞累,仲由依然堅持孝順。這故事告訴我們,盡孝不單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誠敬。
4. 聞雷泣墓
王裒因父親被殺害,隱居教學,終身不面向西坐。每當雷聲響起,他便到母親墓前,安慰說「裒兒在此,母親莫怕」。這故事強調了孝道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古人對雷的敬畏。
5. 扼虎救父
楊香十四歲時,在田間遇虎,為救父,他毫不猶豫地扼住猛虎咽喉。這勇敢的行為,體現了孝子的精神,是高尚品德的展現。
6. 嚙指痛心
曾參少年時,母親咬指指引他學習,他日後的成就,歸功於這份深刻的母愛。這故事強調了孝道的重要性,展現了孝子對母親的深厚情感。
7. 恣蚊飽血
吳猛為讓父親安睡,赤身於床,讓蚊子吸自己的血。這無私奉獻的精神,教育我們要珍惜家庭和親情。
8. 鹿乳奉親
郯子為孝敬父母,冒險取鹿乳。他的仁孝之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值得傳承的優良傳統。
9. 哭竹生筍
孟宗為母治病,哭竹生筍。這故事告訴我們,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應盡孝道,關心照顧父母。
10. 蘆衣順母
閔損雖受繼母虐待,卻始終順從。當繼母犯錯將被休時,他跪求父親,感化了母親。這故事強調了尊重和關愛老人的重要性。

❷ 十大古代孝子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的「十大孝」指的是:中國古代十大孝子,本文就來簡單分享一下這十大孝子的故事:

從這些孝子中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孝無分貴賤,上自天子下至販夫走卒,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計千辛萬苦,都能曲承親意,盡力去做到。­

❸ 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

中國古代十大孝的故事有卧冰求鯉、親嘗湯葯、百里負米、聞雷泣墓、扼虎救父、嚙指痛心、恣蚊飽血、鹿乳奉親、哭竹生筍、蘆衣順母。

1、卧冰求鯉

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孝道故事之一是卧冰求鯉。故事講述了一個叫王祥的人為了讓母親得到魚而卧在冰上,冰塊自己裂開,躍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中都應該盡孝道。

同時,卧冰求鯉也是中國古代十大孝故事之一,講述了一個少年懂得孝順的故事,具有很高的教育和文化價值。

❹ 歷史上有什麼關於孝順的故事

歷史上關於孝順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幾個著名的例子:

  1. 漢文帝劉恆的孝順

    • 簡介:漢文帝劉恆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
    • 事跡:他的母親卧病三年,期間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地侍奉;母親所服的湯葯,他必定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2. 仲由負米養親

    • 簡介:仲由性格直率勇敢,且十分孝順。
    • 事跡:盡管早年家中貧窮,他仍然常常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用以侍奉雙親。
  3. 郯子鹿乳奉親

    • 簡介:郯子是春秋時期的人物。
    • 事跡:當他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要飲鹿乳療治時,他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以供奉雙親。
  4. 董永賣身葬父

    • 簡介:董永少年喪母,後因避兵亂遷居安陸。
    • 事跡:在父親亡故後,為了換取喪葬費用,他賣身至一富家為奴。
  5. 江革背母逃難

    • 簡介:江革是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
    • 事跡:在戰亂中,他背著母親逃難,遷居江蘇下邳後做僱工供養母親。盡管自己貧窮赤腳,但母親所需甚豐,他都盡力滿足。

這些故事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的美德。

❺ 中國十大孝順典故

1、大孝感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歷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聞雷泣墓

王裒是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3、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漢文帝劉恆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4、丁蘭刻木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

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5、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被誤殺的危險。

6、江革背母

江革,東漢時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7、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種之多。

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8、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博興縣)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9、以身喂蚊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10、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閱讀全文

與著名的關於孝順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退休人死亡了去單位還是社保局 瀏覽:62
個人所得稅老人有退休金也算贍養人口嗎 瀏覽:741
80歲教授帶保姆出走 瀏覽:811
國慶節重陽節雙節標語 瀏覽:225
父母離婚證怎麼找 瀏覽:631
小孩將80歲老太撞倒賠償案例 瀏覽:658
為什麼四險沒養老險 瀏覽:378
駕照體檢在黃岡中心哪個醫院 瀏覽:201
九九重陽節送老人書法作品 瀏覽:432
老人用智能手機用什麼牌子 瀏覽:713
學校孝順教育活動 瀏覽:308
哪些人可以交納養老保險 瀏覽:134
90歲老人飲食表 瀏覽:989
孝順第一大美德 瀏覽:146
上海浦東療養老院 瀏覽:244
醫學康復養老院有哪些 瀏覽:204
46年工齡退休工資是多少錢 瀏覽:367
重陽節祝福爺爺奶奶賀卡 瀏覽:229
自己交社保怎麼辦理退休 瀏覽:685
70歲以上老人辦房產 瀏覽: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