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傳說故事
重陽節有兩個主要的傳說故事:
驪山傳說:
桓景除瘟魔:
⑵ 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重陽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故事1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故事2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日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蝸禍可除。景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鶪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故事3
曾經有一個叫阿牛的農夫,在他七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傷心過度哭爛眼睛,為了治好母親的眼睛,阿牛邊做給財主做邊開荒種地,有一天晚上,阿牛夢到有個姑娘和他說,在運河往西十里的地方有個天花盪,九月初九的時候盪中有一株白色菊花盛開,這顆菊花能治母親的眼病,於是在九月初九那天,阿牛帶著干糧去尋找這株白菊,找到白菊後,阿牛將這株白菊連根帶土挖回家,白菊共九朵,阿牛每天采一朵煎湯給母親服用,最後阿牛母親的眼睛終於重見光明。後來阿牛開始種植菊花,人們便將九月初九這一天稱作菊花節,於是就有了賞菊花、飲菊花酒等習俗。
重陽節的來源
重陽節源自對天象的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糅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重陽節的習俗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項,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包含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項。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重陽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農歷九月九日。習俗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在我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重陽由來已久,《易經》載以陽爻為九。」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據文獻記載,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陽節還代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九月九重陽節代表什麼
九月九重陽節是敬老、敬祖以及感恩。九月九重陽節最早出自《易經》,古人認為這一天是值得紀念的日子,所以在很久之前就有過重陽節的習慣,在重陽節還有登高祈福、插茱萸以及拜祖祭祖等習俗,除此之外,這一天還是家人團聚的日子。
重陽節選在陰歷九月初九,寓意久久的意思,很多人把它賦予了長壽的意思,這一天也就被稱為 「老人節」,代表了小輩對老一輩的祝福和孝敬。孝道為首是我國的優良傳統,所以重陽節里要孝敬長輩。
由上面講到的祭祖和敬老孝敬可以推測到重陽節還有一層感恩的意思。感恩是人的基本准則,只要心懷感恩,生活才會變得美好。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最大的一個數字,兩個九九想重疊,寓意重九,這也是九九重陽節日期的來歷。
⑶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有兩個主要的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一:重陽公主的傳說 背景:東漢安帝年間,李娘娘逃至洛陽以西的重陽店,在農歷九月九日生下女兒重陽女。 成長與學藝:李娘娘歷盡艱辛撫養重陽女,後重陽女為斬除瘟魔、為母報仇,到處拜師學藝。 除魔:重陽女在道人的傳授下,得知瘟魔的弱點,並在九月九日組織百姓登上雲彩山,利用紅色、酒氣、刺激氣味和高聲喊叫等方法,成功刺死瘟魔。 後續:此事傳至京城,安帝貶黜閆氏,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重陽公主每年九月九日都會帶上菊花、茱萸等回京城孝敬父王,並把當地民俗傳入宮中。
傳說故事二:恆景除瘟魔 背景: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危害百姓。青年恆景因瘟疫失去父母,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害。 學藝:恆景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找到法力無邊的仙長,並苦練武藝。 除魔:仙長告知恆景九月九日瘟魔將出,讓他回家准備。恆景在九月初九帶領鄉親們登上附近的山,利用茱萸葉和菊花酒的氣味成功阻止瘟魔,並將其刺死。 風俗形成: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流傳下來,並被視為免災避禍的活動。同時,雙九寓意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重陽節後來也被立為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