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才能與公婆保持良好的關系
首先,做媳婦的要尊重、關心婆婆。據有關方面調查,現在多數家庭是媳婦「執政」,因而在解決婆媳矛盾中,媳婦負有首要的責任。做媳婦的要注意尊重、關心婆婆,遇事多和老人商量,盡量做到「經濟公開」,並定期或不定期地給婆婆一些零用錢。每逢時節,或婆婆生日,要記著給婆婆准備點禮物。平時媳婦給自己的母親送吃的、用的,最好同時給婆婆准備一份。要照顧到老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經常做一些婆婆愛吃的食物,一家人同桌吃飯,要注意先把好菜給婆婆,不能只顧自己的孩子和丈夫。要尊重、關心婆婆,還必須學會適應婆婆。婆婆大多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思想上、生活上、習慣上有時難免帶些舊的痕跡。媳婦思想較新,常常不易理解婆婆的習慣,故一些舉動,常會引起婆婆的反感,從而引起婆媳不合。在這種情況下,媳婦要注意控制自己,盡量照顧老人的性情和習慣。 只要不是什麼原則問題,就要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舉動適合老人心意。必要時,甚至迫使自己遷就老人的某些習慣。等得到婆婆的歡心,再將老人的一部分舊習慣,用巧妙的辦法漸漸改變過來。這樣,婆就會慢慢消除隔膜,使關系和諧融洽。 在處理婆媳關系當中,兒子的作用很重要。婆婆有了煩惱,就找兒子訴說;媳婦受了委屈,要向丈夫傾吐。在這種情況下,做兒子的倘若只聽一面詞,信一面理,偏袒一方,指責另一方,那就火上澆油,使矛盾加劇。做兒子的只有一碗水端平,既不使母親感到失望,也不讓妻子有苦無處訴,才能緩解婆媳矛盾。比如:遇到婆婆數落媳婦的不是時,做為兒子要盡量替妻子承擔責任,緩和對方氣氛。若是遇到妻子訴苦,則宜向她多做解釋和安慰,要她看在夫妻情份上,原諒老人,使她消去怨氣。由兒子充當調解人,作好緩沖工作,婆媳矛盾才能日益好轉,家庭和睦才可能實現。 俗話說:「婆媳親,全家和」。這話有雙重涵義。其一是說婆媳關系融洽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家庭中其他人際關系,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兄弟姐妹關系以及祖孫關系。其二是指婆媳關系是家庭內部人際關系中最微妙、最難處的一種關系。 婆媳關系可以說是中國家庭內部人際關系中的一個傳統難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婆媳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關系,媳婦必須俯首聽命於婆母,沒有獨立、平等的人格尊嚴。「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是舊社會做媳婦艱難的生動寫照。同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從而形成了一種婦女壓迫婦女的惡性循環。今天,這種婦女壓迫婦女的不良傳統已被廣大的新一代女性所擯棄了。現代家庭中媳婦有獨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婆媳關系已基本成了一種平等的人際關系;但是也應看到,即使在今天,相處融洽的婆媳關系也並不十分普遍。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婆媳關系如此難以相處?中年人應怎樣科學地處理好婆媳關系? l.婆媳關系容易失調的原因 觀察和研究指出,婆媳關系容易失調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1)關系的特殊性。 家庭的基本關系有兩種:一是夫妻關系,一是親子關系,兩者構成了家庭結構的基礎。其它關系,如兄弟姐妹關系、姑嫂關系以及婆媳關系、祖孫關系都是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婆媳關系在家庭人際關系中有其特殊性。它既不是婚姻關系,也無血緣聯系,而是以以上兩種關系為中介結成的特殊關系。因此,這種人際關系一無親子關系所具有的穩定性,二無婚姻關系所具有的密切性,它是由親子關系和夫妻關系的延伸而形成的。如果處理得好,婆婆和媳婦各自「愛屋及烏」——婆婆因愛兒子而愛媳婦,媳婦因愛丈夫而愛婆婆,各得其所,關系就會融洽。但是如果處理不好則婆媳之間會出現裂痕,難以彌補。 (2)利益分歧。 婆媳同在一個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歸屬,自然也就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雙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興旺發達。這是婆媳利益一致的一面。但同時也常常在家庭事務管理權、支配權等方面發生分歧,出現矛盾,甚至明爭暗鬥。我國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內」的傳統,婆婆做了幾十年的內當家,現在把權力交給媳婦,媳婦在家庭事務中唱起了主角。對這種角色的轉換,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適應。「有的婆婆雖已年過花甲,卻仍希望繼續保持在家庭中的經濟支配權,或者難以接受完全由媳婦掌握家庭經濟大權的事實;而做媳婦的也往往不甘讓步,這就難免發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婦共同持家,由於各自的地位不同,考慮問題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產生分歧。 (3)相互接納不良。 婆媳原來各自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之中,各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習性,而現在婆媳在一家生活,這就有一個逐步了解、相互適應的過程。如果適應不良,彼此不能接納,便會關系緊張,矛盾叢生。 (4)中介失衡。 在婆媳關系中,兒子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兒子的這種中介作用如果發揮得好,則可以加強婆媳之間的情感聯系,反之,則容易成為矛盾的焦點,出現「兩面受敵」的困境。盡管母子情深,也難以避免結婚以後這種關系變得復雜的事實。因為夫妻之間畢竟在活動、打算、開支以及交往等方面有著更多的共同點。在這些問題上,夫妻觀點的一致性往往要超過母子觀點的一致性。這是因為兒子和母親相隔一代,在心理上存在著差異,這樣就容易造成兒子中介作用的失衡。如果母親不理解,就會產生「娶了媳婦忘了娘」 的心態,誤認為兒子對自己的感情被兒媳奪去了,而遷怒於兒媳。 2.婆媳關系的調適 前面我們分析了婆媳之間容易產生矛盾的原因,那究竟怎樣科學地處理婆媳之間的關系。這里,我們提出幾點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1)相互尊重與諒解。 婆媳雙方要妥善處理彼此之間的關系,首先得對這種人際關系有正確的認識。婆媳雙方都要承認對方有獨立的人格和經濟地位,雙方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人際關系,而不是一種一方必須依從於另一方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認識到這一點很重要,如果雙方或一方對這種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對方必須或應該聽從、服從自己,從而把這種平等的人際關系視為支配與服從的關系,則必然會在行動上、態度上表現出來。由此導致雙方關系的失調。婆媳之間的相互尊重要求雙方有事全家協商處理,如經濟開支、涉及全家的事務等要共同商量,養成民主家風;而屬於個人的「私事」,則應互不幹涉,個人享有「自主權」。作為媳婦,要多尊敬婆婆,因為婆婆年歲大,管家經驗豐富;做婆婆的也不要總是在媳婦面前擺架子,要看到兒媳的長處,多尊重兒媳的意見。也就是說雙方要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婆媳長年生活在一起,難免會發生一些不協調的事情,這時就更需要雙方相互諒解。所謂「諒解」,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我們的先輩在處理人際關系中所提倡的「設身處地」,「以己度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原則,都包含著諒解的思想,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金玉良言」,也完全適合於處理婆媳關系。 要發展良好的婆媳關系,雙方都需要學會諒解對方、體貼對方。例如星期天去游園,做媳婦的不要只和丈夫、孩子去,把公婆留在家裡,應該一同前往,這樣婆婆也就不會產生寂寞孤單的感受。反之,媳婦對丈夫照顧較多,對婆婆相對照顧不周,做婆婆的也應多予體諒。如果婆媳雙方在相處中都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相互諒解,婆媳非但不會出現大的矛盾,而且還會發展得如同親子關系那樣密切。 (2)避免爭吵。 婆媳之間出現了分歧、產生矛盾時,雙方一定要保持冷靜的頭腦。即使一方發脾氣,另一方也應克制自己的情緒反應,等對方情緒平靜之後再商討處理所存在的問題。心理學告訴我們,消極而強烈的情緒容易使人失去理性,導致沖突升級;爭吵還具有「慣性」,即一旦因一點小事「開戰」,日後往往有事便吵,久而久之,成見會越來越大。因此,當一方情緒反應激烈時,另一方應保持冷靜與沉默,或者尋機走脫、迴避,等事態平息後再交換意見,處理問題。 此外,婆媳雙方平日有了意見,切忌向鄰居、同事或朋友亂講。我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語:「捐東西越捐越少,捎話越捎越多」。說的就是「傳話」在人際關系中的不良作用。婆媳失和,向親朋鄰里訴說,傳來傳去,面目全非,只會加劇矛盾。作為婆媳,應引以為訓。 (3)物質上的孝敬與情感上的交流相結合。 作為兒媳要和婆婆搞好關系,除了物質上孝敬之外,還應注意和婆婆搞好感情交流,消除心理上的隔閡。只有彼此心理及時溝通,雙方的心理距離才會縮短。因此,做媳婦的平日里要經常向婆婆問寒問暖,每逢老人身體不適,更需悉心照料,使老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 (4)發揮兒子的中介作用。 如前所說,婆媳關系本來就是親子關系與夫妻關系各自的延伸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家庭人際關系,兒子在婆婆關系中扮演著「中介」角色,兒子作為婆媳關系的中介點,對婆媳雙方的性格特點最為了解。因此,兒子在處理婆媳關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這種作用主要是:①兒子可以幫助婆媳進行心理溝通。所謂「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情感上的迴流。通過兒子的溝通,婆娘之間可以更輕易地消除心理上的屏障,增進感情。例如平日家中有什麼關於婆婆的好事,兒子可以多叫妻子出面,母親過生日,買了東西叫妻子出面送給老人等。這些策略都有助於婆媳之間的情感交流。②婆媳之間發生矛盾時,兒子可以起疏導作用。由於婆媳之間既缺少母子間的親切。又沒有夫婦間的密切,因而出現了隔閡往往不容易消除,通過兒子從中周旋,可以消除心理屏障,使婆媳和好如初。
B. 中國古代的兒媳究竟是怎麼孝敬她們的公婆的
一、古代兒媳婦的孝敬之道
在中國古代,兒媳婦對公婆的孝敬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從清晨至夜晚,她們需全程關照公婆的起居,包括問候、洗漱、准備飯菜等,其角色類似於家中的高級僕人。
二、規矩與細節
孝敬公婆不僅僅是體力勞動,更是遵循一系列繁復的規矩。例如,在公婆面前,兒媳婦必須保持安靜,不可隨意發出聲響;她的儀表必須整潔,不得有失禮數;各種應盡的禮節一絲不苟。
三、清晨的伺候
清晨,當公雞初鳴之時,兒媳婦便需起床。她們首先要整理好自己的儀容,然後急速前往廚房,為公婆准備早餐。公婆起床後,兒媳婦要為他們准備洗漱用水,並在公婆洗漱時恭敬地站在身後,待其完畢後遞上毛巾。
四、早餐之後
公婆用完早餐,兒媳婦方能稍作休息。盡管精神上得以放鬆,但身體仍需繼續勞作。清洗餐具、家務勞動以及准備午餐,都是她接下來要忙的事情。
五、午餐與晚餐的禮數
午餐與晚餐時,兒媳婦的職責與早餐相似。她需站在旁側,看著公婆用餐,並隨時待命,直到公婆用餐完畢才能離開。
六、午休的伺候
公婆午休時,兒媳婦同樣需要照顧。她需根據氣溫為公婆准備合適的卧具,並隨時准備應公婆的呼喚。
七、全天候的伺候
總的來說,古代兒媳婦對公婆的孝敬幾乎沒有間斷,所需做的事情繁多。而且,她們在家中地位較低,只有伺候好公婆後,才能進行自己的飲食和休息,這種情形令人感到心疼。
C. 媳婦和公婆相處的7個技巧
1、尊重老人,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尊重老人的意見,這樣才能夠得到老人的喜歡。2、要懂得感恩,要知道老人為了你們這個家付出了很多,要懂得回報,要學會感恩。3、要懂得孝順,要懂得感恩老人,要學會孝順老人,要懂得尊重老人。4、要學會謙虛,不管是做什麼事情,都要懂得謙虛,不要太過於驕傲自大,要懂得尊敬老人。5、要學會忍讓,要學會尊重老人,要懂得忍讓,不要和老人發生爭執。6、要學會包容,要懂得包容老人,要學會包容,不要和老人斤計較,不要和老人發生爭執。7、要懂得體諒,要懂得體貼老人,要學會體諒老人,要學會體貼老人。
D. 子女應該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公婆
我認為孝順是廣義的,當然對父母的孝順也就不外乎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自己要勤內勞發奮、發展好自容己的事業,不要好吃懶做、不要走歪門邪道,這是對父母精神上的最大安慰。對父母言語溫和、行為尊敬、事事都能表現出關心父母的行動。
E. 如何孝敬好公婆,如何做一個好兒媳婦
公公婆婆是別人的父母,卻要稱呼爸爸媽媽的兩位親人
老人家喜歡精簡的生活,所以你能多擔當持家,他們都會非常的喜歡你
說白了,公公婆婆也應當把你當親生女兒一樣對待。平時大家多相互關心一下。什麼問題都不會太大。
當然一個家裡,有兩個女人同時愛著你的老公。一個是你,另一個是你婆婆,其中會有一些爭風吃酷的浮雲,你千萬別當真。因為相守一生的人只有你
一個家裡,除了愛,其他雜事,閑時莫說,因為每一件事,都有喜歡和不喜歡的人。所以不管你做了任何評價,都會有人不高興。
即使很有個性,也應當在社會里展示,別在家裡表演。
---成家男生致:中國好媳婦
F. 中國古代的兒媳究竟是怎麼孝敬她們的公婆的
古代的兒媳婦伺候公婆是很復雜的,幾乎是從早上一直伺候到晚上,包括問安、洗漱、做食等多個方面,幾乎就跟一個“高級丫鬟”差不多。除了伺候項目多之外,古代兒媳婦伺候公婆的規矩也是非常多的,例如當著公婆面不能夠隨意發出聲音,儀表不能夠不潔凈,該行的禮數一點也不能少。
總而言之,古代的兒媳婦伺候公婆幾乎就是全天候的,而且需要伺候的項目也是非常繁多的。最重要的是,古代兒媳婦在家中的地位也是很低的,吃飯睡覺都必須是在伺候好公婆以後才可以,實在是令人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