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論語為政中孝敬老人的句子

論語為政中孝敬老人的句子

發布時間:2025-07-14 04:39:52

❶ 《論語》中回答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論語》的《學而》與《為政》兩篇中記載了不少孔子關於「孝」的言論,都涉及對父母的贍養和敬重問題,這里摘錄如下:
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2.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3.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4.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5.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❷ 孔子論語中孝順父母的句子的句子精選150句

1、」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2、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
3、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注釋】(1)色難:色,臉色。
4、(4)御:駕馭馬車。
5、翻譯:有子說:「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6、尊老愛幼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7、出自先秦《論語·顏淵》。生死都由命中定,富貴與否天安排。這是孔子學生子夏所引的一句古語,雖然不一定有科學道理,卻體現了一種達觀知命的人生態度。
8、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9、在這章經文中,孔子提出孝順父母,最難做到的事情是長期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態度。色難兩個字,體現了孝的最高境界,也給我們這些為人者,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雖難之,也要盡力踐行。
10、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11、(5)孟孫:指孟懿子。
12、【譯文】
13、《論語學而篇》中。
1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5、多年不改變忘記父親的教誨,就可以說盡孝了
16、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注釋】(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17、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18、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19、)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20、【譯文】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
21、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22、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3、難,不容易的意思。
24、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經典版】
25、【原文】2·7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26、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於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27、出自《論語·衛靈公》。有志向的仁者,沒有為了生存而去損害仁義的,但有為了仁義而奉獻自己生命的。
28、有子說:「做人啊,孝敬父母、敬愛兄長,這樣就很少會做出冒犯在上位的人的事情;不喜歡冒犯上級的,而偏向製造混亂的,就更少有了。君子注重學習根本性的方法,有了基礎性,外延就建立起來了,道義也就產生了。孝和悌,就是實行仁的基礎!」
29、(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
30、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31、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
32、【原文】
33、)千萬經典,孝義為先。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34、」【評析】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
35、疾,病。
36、【原文】2·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
37、)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38、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39、子夏說:「看重實際的德行,輕視表面的姿態。侍奉父母要盡心盡力,為君主做事要奉獻自身,與朋友交往要誠實守信。這樣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要說他學習過了。
40、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4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42、」【注釋】(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
43、)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44、【原文】2·6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45、有此心態,最起碼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時不至於精神崩潰,在不得意之時能保持心態平衡。人生有一種樂觀的態度,對健康總是有益無害的。因此,這話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流傳不絕,並長久流傳在人們的口中。
46、(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48、有子(1)曰:「(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49、)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50、)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51、《論語為政篇》中。
52、【譯文】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
53、」【注釋】(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
54、)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55、(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
56、孔子說:「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57、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58、)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5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60、《論語》一書中,關於奉獻的經文很多,今舉其一例。
61、武是他的謚號。
62、年輕人,在家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尊敬兄長,行為謹慎,說話守信,博愛眾人,親近仁者。做到這些之後,還有餘力,就可以學習更多的知識
6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64、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6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66、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67、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68、)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69、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70、【譯文】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71、)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72、)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73、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
74、)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75、【譯文】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評析】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
76、(2)論語為政中孝敬老人的句子擴展閱讀
77、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78、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79、對於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
80、其他好句
81、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82、孔子論孝出自《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83、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
84、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8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8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87、)14.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88、(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89、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90、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91、本文採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92、這章經文的核心要義是:一個人是多做少說,不要說大話,空話。要實實在在的做事,甘於吃虧,甘於奉獻。
93、(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94、)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95、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96、為仁之本與:孝悌皆為「仁」之本。孝悌為途徑,而歸仁為本。與,歟。
97、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98、)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99、孔子關於孝道的名言【最新版】
100、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
101、(2)服勞:服,從事、擔負。
102、」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103、)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104、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05、子貢問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
106、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107、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108、(2)無違:不要違背。
109、本文採用第三種說法。
110、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11、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11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113、)首孝弟,次謹信。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1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
115、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116、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117、(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118、)」【評析】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
119、如今說的孝,只是能夠養活父母。說到狗、馬,也都能飼養;如果對父母沒有尊敬,和養動物有什麼區別呢?
120、論語為政第二【原文】2·5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
121、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
122、孔子強調「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礎上。孔子認為孝敬父母要真心實意,如單純在物質上滿足父母,尚不足以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123、)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124、)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125、(2)養:音yàng。
126、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以他們的高壽,自己長大了而高興,一方面因為他們年事已高需要人照顧而憂懼
127、德不孤,必有鄰。
128、)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129、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評析】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
130、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131、」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
132、)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133、)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34、孝悌全文是
135、伺候父母,對他們的過錯要稍加規勸,如果自己的規勸沒有被聽從,仍要尊敬他們,不加違抗,擔憂他們但不怨恨他們
136、《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137、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
138、」樊遲曰:「何謂也。
139、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
140、《論語為政篇》中
141、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
142、意思是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這種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級,卻愛造反,這種人是從來沒有的。君子致力於根本的事情,基礎樹立了,'道』就產生了。孝順爹娘,敬愛兄長,這就是'仁道』的基礎吧。」
143、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144、)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145、出自先秦《論語·里仁》。有道德的人,他決不會孤立,必定會有賢人幫助他。
146、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147、)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148、服勞即服侍。
149、論語孔子論孝原文翻譯
150、《論語》一書中,孔子論孝的經文很多,今列舉兩章如下,僅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論語為政中孝敬老人的句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品重陽節串詞 瀏覽:56
開養老院補貼 瀏覽:202
職工養老保險在哪個軟體可以查詢 瀏覽:980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四年級190字以下 瀏覽:405
北京15年退休金怎長 瀏覽:482
我老公今年70歲了 瀏覽:91
哪裡最適合居住養生 瀏覽:280
現在河南退休工資多少 瀏覽:316
到了老年人晚上睡覺腳麻怎麼辦 瀏覽:91
公務員退休後也是領取社保了嗎 瀏覽:948
農民龍口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845
如何把醫療養生店做大做強的 瀏覽:331
關於重陽節的繪畫六年級 瀏覽:942
南充農村個人養老保險 瀏覽:320
老年人保險60歲以上老人 瀏覽:533
弟弟怎麼分擔父母的壓力 瀏覽:99
我種的長壽花怎麼不長 瀏覽:398
老年大學總結標題 瀏覽:617
老年人興趣愛好的培養 瀏覽:67
健脾養生茶怎麼做 瀏覽: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