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烏鴉反哺的故事原文
烏鴉反哺的故事原文如下:
很早以前,有一個孩子不孝敬爹娘,爹娘沒有辦法,只好把他交給舅舅。舅舅是個放羊倌。他雖然沒有文化,但對子女的教育卻很有辦法。
他對孩子的爹娘說:「把外甥交給我吧,過一段時間他會回心轉意,成為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第二天,孩子的爹娘把孩子送到了舅舅家。舅舅見了外甥,既不罵,也不打,二話沒說,把一隻羊鞭遞給了外甥。
六月的一個晌午,太陽象火球一樣烤著山坡,鳥兒都藏在樹蔭里不出來了。舅舅也把外甥帶到一棵大樹下乘涼。這時,有幾只小烏鴉在炎熱的太陽下飛來飛去。
外甥好奇地問舅舅:「這幾只小烏鴉不怕熱嗎?它們不停地飛來飛去忙什麼呢?」舅舅指了指大樹上的鳥窩說:「鳥窩里有一隻老得飛不動了的烏鴉,正仰著頭、張著嘴,等著它的兒女們一口一口餵食呢。要是沒有這些懂事的小烏鴉喂它,它會餓死的。
老烏鴉自從生育了子女,它們每天早出晚歸,辛苦地覓食喂養自己的子女們。在老烏鴉年邁無法出去覓食的時候,它的子女便會出去尋找可口的食物孝敬老烏鴉,照顧老烏鴉,並且從不感到厭煩,直至老烏鴉自然死亡,這就叫:「烏鴉反哺」!外甥一邊聽,一邊默默地低下了頭。
停了一會兒,舅舅又說:「烏鴉還知道反哺、人難道就不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嗎?」外甥聽了舅舅的一席話;懊悔地哭了,從此以後,他成了一個孝順的孩子!
(1)烏鴉的孝敬擴展閱讀:
烏鴉反哺出自《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翻譯為:烏鴉這種鳥剛剛出生的時候,母鳥會喂養它六十天,長大了以後,小鳥又回反過來喂養母鳥六十天。
烏鴉反哺的道理:
鳥類都知道長大後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何況是人類呢!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教給我們知識、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孝敬父母既是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軍隊的保衛之恩,祖國的呵護之恩……從家庭學校開始,學會尊重他人。
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個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勞動,也更加尊重自己。經常懷著感恩之心,才會心地坦盪,胸懷寬闊,自覺自願地給人以幫助,助人為樂。
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准。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
『貳』 什麼鳥長大後會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
烏鴉。烏鴉在母親的哺育下長大後,當母親年老體衰,不能覓食或者雙目失明飛不動的時候,子女就四處去尋找可口的食物,銜回來嘴對嘴地喂到母親的口中,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並且從不感到厭煩,一直到老烏鴉臨終,再也吃不下東西為止。就是人們常說的「烏鴉反哺」。
烏鴉反哺出自《本草綱目-禽部》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翻譯為:烏鴉這種鳥剛剛出生的時候,母鳥會喂養它六十天,長大了以後,小鳥又回反過來喂養母鳥六十天。
烏鴉反哺的道理:
鳥類都知道長大後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何況是人類呢!我們應該孝敬父母,因為父母賦予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教給我們知識、技能和做人的道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孝敬父母既是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孩子學會知恩、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育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軍隊的保衛之恩,祖國的呵護之恩……從家庭學校開始,學會尊重他人。
『叄』 因為烏鴉――,所以被人們叫做「孝鳥」o
因為烏鴉――反哺,所以被人們叫做「孝鳥」o。
烏鴉愛它的爸爸媽媽。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飛不動了,也找不到東西吃了。小烏鴉就天天飛出去,到處找東西給爸爸媽媽吃。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小烏鴉都不怕,照樣飛出去找吃的。找到吃的東西以後,自己從來不吃,都叼回來,一口一口喂爸爸媽媽。等爸爸媽媽吃飽了,它自己再吃。烏鴉多孝敬父母啊!難怪人們管它叫「孝鳥」。
『肆』 烏鴉作為不吉祥的鳥類,為何還被人譽為孝順的鳥類
因為“烏鴉反哺”的故事,很多人應該都知道這個故事的,而且烏鴉反哺這個事情,在《本草綱目》里也是有記載的。《本草綱目》中是這樣記載烏鴉的,“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烏鴉其實曾經有一段時間,地位非常之高,是被稱為神鳥的存在。但是後來,它慢慢被人嫌棄,變成了不詳之鳥,但是不管是神鳥也好,不詳之鳥也罷,它藏在基因里的孝順是無法抹殺的,因此,大家也將其視為孝順的鳥類。
有著這個作為基礎,漢代統治者宣揚烏鴉孝順就好像順理成章了。後來的唐朝,大家對於烏鴉也很是推崇。但是宋朝就不行了,清朝對於烏鴉也是保持崇拜的態度,近代就直接將其視為不詳,烏鴉也是挺冤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