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重陽節來歷和節日風俗ppt
重陽節起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
在古代,人們對數字「九」有著特殊的崇拜,認為「九」是陽數中的最大數,象徵著吉祥、長壽。九月九日這一天,陽氣最旺盛,因此被視為一個吉利的日子。古人認為,在這一天祭祀祖先、天地神明,可以得到神靈的庇佑,使家族平安、五穀豐登。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風俗
1、登高賞景
重陽節當天,人們會扶老攜幼,登高賞景,欣賞秋天的美景。這一習俗源於古代的祭祀活動,後來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全民參與的健身活動。登高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陶冶情操,寓意著健康長壽、步步高升。
2、佩插茱萸
茱萸是一種常綠灌木,其果實呈紅色,象徵著吉祥、喜慶。在重陽節這一天,人們會採摘茱萸果實,佩戴在身上或插在帽檐上,以祈求平安、驅邪避災。
3、吃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特色食品,其製作材料豐富多樣,有紅豆、核桃、桂花等。重陽糕的形狀一般為圓形或方形,象徵團圓和美滿。在重陽節當天,家人團聚共度佳節,品嘗美味的重陽糕,寓意著家庭幸福、和諧美滿。
4、敬老尊賢
重陽節是一個尊老敬賢的節日。在這一天,子女們會給長輩拜壽、送禮物,表達對長輩的敬愛和感激之情。此外,還會為老人舉辦各種慶祝活動,如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等,讓老人度過一個歡樂、祥和的重陽節。
㈡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意思ppt
編輯本段《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題】
獨自在異鄉闖盪,每到過節時就會思念自己的兄弟,知道兄弟登上高處插上茱萸作重陽節紀念時,少了一人來參加。
【註解】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2、憶:想念。
3、倍:加倍,更加。
4、登高:陰歷九月九日重陽節,民間有登高避邪的習俗。
5、茱萸zhūyú: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災。
【評析】
??詩寫遊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遊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遊子離人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漢族。善畫人物、叢竹、山水。唐人記載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類似李氏父子,另一類則以破墨法畫成,其名作《輞川圖》即為後者。可惜至今已無真跡傳世。傳為他的《雪溪圖》及《濟南伏生像》都非真跡。蘇軾評價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開元進士。任過大樂丞、右拾遺等官,安祿山叛亂時,曾被迫出任偽職。其詩、畫成就都很高,蘇東坡贊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尤以山水詩成就為最,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晚年無心仕途,專誠奉佛,故後世人稱其為「詩佛」。
【寫作背景】
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遊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遊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時在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來避災的習俗。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的想到。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據說可以祛邪、避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