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的來歷。20字
1.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雙九相重,故名重九,亦因其為陽數,故稱重陽。
2. 重陽節的起源可追溯至漢初,據傳宮中每年此日,都會佩戴茱萸,食用特定的食物,飲用菊花酒,以祈求長壽。
Ⅱ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
重陽節的來歷故事主要源於東漢時期的桓景除魔傳說:
桓景學藝:東漢時期,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居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為了拯救家鄉人民,桓景決定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傳授給他武藝,並贈予他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勤學苦練,武藝日漸精進。
費長房預言與准備:一日,費長房告訴桓景,九月九日瘟魔將會再次降臨。為了對抗瘟魔,費長房給了桓景一包茱萸葉子和一瓶菊花酒,讓他帶領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除魔:桓景回到家鄉後,在九月九日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和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這樣瘟魔就不敢近身。同時,他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以避免染上瘟疫。最終,桓景與瘟魔進行了搏鬥,並成功殺死了瘟魔。
重陽節的由來:汝河兩岸的百姓為了紀念桓景的英勇事跡和九月九登高避禍的傳統,從那以後,人們就開始過重陽節,並形成了重九登高的風俗。這個傳說也成為了重陽節的重要來歷之一。
Ⅲ 重陽節的來歷20字
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
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重陽節來歷故事20字擴展閱讀:
重陽節活動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
2、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Ⅳ 重陽節來歷20字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內九」定為陽容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1][2][3][4]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