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形容老人一生不易的詩句
1. 關於老人一生的不易詩句
關於老人一生的不易詩句 1.形容老年人身體不好的詩句
1、形容老年人身體不好詩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百年:猶言一生,這里借指晚年繁霜鬢:增多了白發,如鬢邊著霜雪。 繁,這里作動詞,增多。
2、原文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袞袞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3、注釋
⑴登高:農歷九月九日為重陽節,歷來有登高的習俗。
⑵猿嘯哀:指長江三峽中猿猴凄厲的叫聲。《水經注·江水》引民謠雲:「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回:迴旋。
⑷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蕭蕭:風吹落葉的聲音。
⑸萬里:指遠離故鄉。常作客:長期漂泊他鄉。
譯文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上高台。
歷盡了苦難後雙鬢已長滿了白發,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4、簡析
此詩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
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2.求:形容老人一生辛勞,晚年安享的詩句或者是古語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出處:《陶淵明集》 作者:陶淵明
白話譯文: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1)重陽節夢見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裡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里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
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棉被悶死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
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桃花源記
3.形容人生不容易的詩句有哪些
1、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行路難·其一》原詩 《行路難·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譯文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價十千,玉盤里的菜餚珍貴值萬錢。心中郁悶,我放下杯筷不願進餐;拔出寶劍環顧四周,心裡一片茫然想渡黃河,冰雪卻凍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風雪早已封山。
像呂尚垂釣溪,閑待東山再起;又像伊尹做夢,乘船經過日邊。人生道路多麼艱難,多麼艱難;歧路紛雜,如今又身在何處?相信乘風破浪的時機總會到來,到時定要揚起征帆,橫渡滄海!2、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原詩 《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譯文 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雲的鬢發改變顏色,容顏不再。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3、行路難,歸去來! 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行路難·其二》原詩 《行路難·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栗。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篲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台?行路難,歸去來!譯文 人生道路如此寬廣,唯獨我沒有出路。
我不願意追隨長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雞走狗一類的賭博游戲。像馮諼那樣彈劍作歌發牢騷,在權貴之門卑躬屈節是不合我心意的。
當年淮陰市人譏笑韓信怯懦無能,漢朝公卿大臣嫉妒賈誼才能超群。你看,古時燕昭王重用郭隗,擁篲折節、謙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劇辛和樂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盡智,以自己的才能來報效君主。然而燕昭王早就死了,還有誰能像他那樣重用賢士呢?世路艱難,我只得歸去啦!4、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出自南北朝詩人鮑照的《擬行路難·其四》原詩 《擬行路難·其四》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譯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樣,人生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
人生是既定的,怎麼能成天自怨自哀。喝點酒來寬慰自己,歌唱《行路難》,歌唱聲因舉杯飲酒而中斷。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麼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麼。5、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夢李白二首·其二》原詩 《夢李白二首·其二》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譯文 天上浮雲終日飛來飄去,遠游的故人為何久久不至。夜晚我總是頻頻夢到你,可知你對我的深情厚意。
分別時你總是神色匆匆,還總說相見多不容易。江湖上航行多險風惡浪,擔心你的船被掀翻沉沒。
出門時搔著滿頭的白發,悔恨辜負自己平生之志。京都的官僚們冠蓋相續,才華蓋世你卻是容顏憔悴。
誰能說天理公道無欺人,遲暮之年卻無辜受牽累。即使有流芳千秋的美名,難以補償遭受的冷落悲戚。
4.形容為人父母不容易的詩詞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5.誰能說幾首能體現人一生不容易的詩句
1,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出自宋代: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
白話文釋義:人生就是一趟艱難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過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棧停了又走,走了又停。
2,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出自五代: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白話文釋義: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傷心不已悲情無限!我夢見自己重回故國,一覺醒來雙淚垂落。有誰與我同登高樓?我永遠記得一個晴朗的秋天,在高樓眺望。往事已經成空,就彷彿在夢中一般。
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出自唐代:杜甫《登高》
白話文釋義: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衰頹滿心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4,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出自宋代: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白話文釋義: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了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里,看看自己,眉頭鬢上又多了幾根銀絲。酒並非好酒,卻為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總被雲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著北方。
5,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出自唐代: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白話文釋義:布被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頂漏水,屋內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房頂的雨水像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之後,我睡眠的時間很少,長夜漫漫,屋漏床濕,怎能挨到天亮。
6.描寫老年人的詩句
1、醉中真·不信芳春厭老人
宋代:賀鑄
不信芳春厭老人,老人幾度送余春,惜春行樂莫辭頻。
巧笑艷歌皆我意,惱花顛酒拼君瞋,物情惟有醉中真。
譯文:
我不相信春天會討厭老年人,老年人還能送走幾個殘春?盡情地惜春行樂吧。且不要嫌沉溺行樂太多太頻。美麗的笑容,艷情的歌曲,都特別符合我的情味。我愛花愛酒簡直要愛得發狂,也不怕你嗔怪責備。因為物性人情,只有在大醉中才最純真實惠。
2、戲問花門酒家翁
唐代:岑參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壺百瓮花門口。
道傍榆莢巧似錢,摘來沽酒君肯否
譯文:
老人七十了還在賣酒,無數個酒壺和酒瓮擺放在在花門樓口。路旁的榆莢好似那成串的銅錢,我摘下來用它買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
3、戲題湖上
唐代:常建
湖上老人坐磯頭,湖裡桃花水卻流。
竹竿裊裊波無際,不知何者吞吾鉤。
譯文:
一位老人獨坐磯頭上垂釣,湖面的桃花隨著溪水緩緩流去。竹竿隨風輕輕擺動,煙波浩渺一望無際,不知道哪一條魚會上鉤?
4、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代: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譯文:
人誰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身體日漸消瘦衣帶也越收越緊,頭發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總是偏斜到一邊。不再看書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
經歷過的世事見多識也就廣,閱歷人生如同積水成川一樣。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日落時光照桑榆樹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5、清平樂·朱顏漸老
元代:白樸
朱顏漸老,白發添多少?桃李春風渾過了,留得桑榆殘照。
江南地迥無塵,老夫一片閑雲。戀殺青山不去,青山未必留人。
譯文:
青春的容顏逐漸衰老,鬢角又增添了多少白發?桃李、春風就這么全都過去了,只剩下夕陽的余暉映出桑榆長長的影子。
再次來到江南,無一絲煙火之氣,自己就像是一片飄逸的閑雲。我留戀這青山,不想離開,青山卻不一定能永遠留在欣賞的人。
7.有關老年人的詩句
1、《登樂游原》
唐代: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譯文:
傍晚時心情不快,駕著車登上古原。
夕陽啊無限美好,只不過已是黃昏。
2、《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3、《龜雖壽》
兩漢:曹操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譯文:
神龜的壽命即使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能夠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我非常慶幸,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4、《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卧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死亦足 一作:死意足)
譯文:
八月秋深狂風大聲吼叫,狂風捲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窪地里。
南村的一群兒童欺負我年老沒力氣,竟忍心這樣當面做「賊」搶東西,明目張膽地抱著茅草跑進竹林里去了。我費盡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後拄著拐杖獨自嘆息。
不久後風停了天空上的雲像墨一樣黑,秋季的天空陰沉迷濛漸漸黑了下來。布質的被子蓋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鐵板似的,孩子睡覺姿勢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個屋子沒有一點兒乾燥的地方,雨點像下垂的麻線一樣不停地往下漏。自從安史之亂後我的睡眠時間就很少了,長夜漫漫屋子潮濕不幹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得像山一樣。唉!什麼時候眼前出現這樣高聳的房屋,到那時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風吹破自己受凍而死也心甘情願!
5、《江村》
唐代: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譯文:
清澈的江水曲折地繞村流過,長長的夏日裡,村中的一切都顯得幽雅。
樑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飛來飛去,水中的白鷗相親相近,相伴相隨。
老妻正在用紙畫一張棋盤,小兒子敲打著針作一隻魚鉤。
只要有老朋友給予一些錢米,我還有什麼奢求呢?
8.形容人生不容易的詩句
柳 李商隱
曾逐東風拂舞筵,
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帶斜陽又帶蟬
滕王閣序 片段
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
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安貧,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
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
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阮藉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② 民間傳說
1、菏澤龍王馮傳說菏澤市西南22.5公里王浩屯鎮刁屯河之東,有一個樹木蓊鬱的龍王馮村。該村馮氏之祖馮重禮原為山西省襄恆縣人,於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年間(1488-1505)遷此建立庄園。此處本是黃泛區遺址,地勢低窪,鹽鹼地多,遂取名為馮家窪。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七年(1512年),相傳有一個名叫焦義行排行老三的壯漢到馮家窪投宿,願意幫助馮重禮種地。馮重禮許諾之後,焦三便起早貪黑,奮力幹活,砍刨荊根,播種糧棉。每逢天旱苗枯,焦三卻能興雲布雨,有求必應。焦三做短工三年期滿,便於馮重禮約定在濃雲密布、雷震驟雨時再來相會。
焦三話音剛落,忽然天昏地暗,雷聲隆隆,焦三已騰入雲空,杳無蹤影。馮重禮這時才知道「焦三」是龍王的化名。馮家窪百姓為答謝龍王之恩,就在馮家窪村南蓋了一座龍王廟,馮家窪也更名為龍王馮。
2、魏紫牡丹
明代,曹州牡丹已名震京城。
傳說,一年穀雨過後,明朝皇帝朱元璋帶著軍師劉伯溫及一班文武大臣來曹州觀花。他們一行人來到曹州的一處牡丹園,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驚異了。只見牡丹園內,各種牡丹爭奇斗艷,香氣襲人,遠遠勝過皇家御花園。
朱元璋嫉妒心特強,決不允許百姓勝過皇家。於是,立刻下了一道聖旨:要把園內的所有牡丹移入御花園。
劉伯溫能掐會算,他在園中轉了幾圈,看出此處牡丹園如此繁盛的門道。於是,他走到朱元璋前小聲嘀咕了幾句。朱元璋急忙下令:其他牡丹不要挖了,只挖看園人趙義門前的一株。花農們大喜。
趙義平素最喜歡的就是這一株牡丹,但想到這樣可以保住其他花農們的牡丹,也只好忍痛割愛了。唯有趙義的妻子魏花痛哭不止。趙義不明究竟,急忙追問。魏花痛苦萬分,只得吐露了實情:「事到如今,我不能不告訴你了。我本是牡丹花仙,看你勤勞善良,便和你結為夫妻。
沒想到被劉伯溫看出。我只好把腹中六個月的嬰兒,留在根下了……」說罷,一陣風起,魏花不見去向。朱元璋此時已乘上車輦,帶走了牡丹。
趙義才知道妻子是牡丹花仙,想到夫妻平日恩愛之情,不勝悲傷,倒在門前花壇之內,哭得死去活來。第二年春天,在趙義門前的牡丹花壇里,長出了一棵紫牡丹,馥香濃郁。村民們知道這是魏花的孩子,便取名「魏紫」(諧音:子)。
3、荷苞牡丹
相傳,在明朝時,曹州牡丹鄉有一位名叫趙安的花農。女兒春蕊,年方十八,聰明伶俐,眉目俊秀。她在花叢中行走,百花總是垂頭掩面,自愧醜陋,人們都叫她「羞百花」。姑娘還十分勤勞,方圓數十里的人們談起春蕊,都交口稱贊。
春蕊與鄰村青年秋生,情投意合,真誠相愛。白天,一塊勞動,晚上在花間月下傾吐痴情。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日,春蕊、秋生正在田間勞動,曹州官府的差役前來抓丁。秋生極力掙扎,春蕊也拚命阻攔,都無濟於事。秋生和村裡的幾個小夥子被抓走了。春蕊悲痛萬分,淚如雨下。
好好的一對鴛鴦被拆散,春蕊倍感孤獨,日夜思念,不知暗中流過許少淚。多少個不眠之夜,姑娘面對清月,手扶柴門,盼望親人歸來。然而春去秋來,只見落花隨水去,不見親人把家歸。後來,春蕊為表思念之情,決計綉一隻荷苞,等秋生回來贈給他。
誰知,就在這年春天牡丹開時,曹州知府前來觀花。見春蕊有「閉月羞花」之貌,便魂飛體外,立生霸佔之心。第二天,知府便派人帶著厚重的彩禮,前來求婚。春蕊忠於愛情,當場拒絕,並將來人痛罵一頓。
知府惱羞成怒,見出彩禮求婚不成,就來個半夜搶親。在這一天夜裡,官兵們包圍了春蕊家的花園,春蕊自料難以脫身,便毅然投進花園中的水井,殉情自盡。天亮後,鄉親們含淚將春蕊的屍體從井中打撈出來,葬於花叢之中。
三年後,秋生逃出虎口,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然而,他萬萬沒有科想到春蕊已離開人世,他發瘋似的跑到春蕊的墳前,淚下如雨,哀聲動地。秋生正哭之間,忽聽有絲絲的響聲,睜眼一看,見墳上長出一株奇異的花草來。
這花從沒見過,一串串粉紅色的小花,形如荷花,十分好看。鄉親們得知後,也紛紛跑來觀賞。大家都說,這是春蕊姑娘死得冤屈,特來顯靈,給秋生送來了荷苞。大夥便給這花起了個名,叫「荷苞牡丹」。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牡丹鄉至今仍流傳著這個忠貞純潔的愛情故事。
4、葛巾玉版
洛陽人常大用,素喜牡丹花,聽說曹州牡丹絕好,就前來欣賞,並在一個花園住下。一天,他遇見了一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葛巾,很是喜歡,他們最後結為夫婦。回到洛陽後他倆又做媒,把葛巾的妹妹玉版許配給常大用的弟弟。
兩年後,葛巾和玉板各得一子,才第一次告訴常大用自己姓魏,母親是曹州第一夫人。常大用懷疑,就請人去曹州打聽,得知曹州根本沒有魏氏。他便親自前去曹州證實,才從一塊石壁上的一首詩中得知,曹州確實沒有魏氏,而曹州第一夫人則是一株名為「葛巾紫」的牡丹。
常大用以為自己的妻子是花妖。回去後,他不敢當面質問,就把那首詩讓葛巾看,葛巾看後大怒,認為丈夫不相信自己,一氣之下就和玉版將孩子扔到地上,誰知孩子落地便沒有了。葛巾和玉版後悔不已。幾天後孩子落地的地方長出了兩株牡丹,一紫一白,花大如盤,人們將其命名為「葛巾」、「玉版」。
5、陶朱公傳說
相傳春秋時,范蠡幫越王滅掉吳國後,棄官同西施逃到了宜興丁山一個叫台山的村子,然後隱居下來。他發現當地黃龍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村民采泥做坯、築窯燒陶。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范蠡雖然把陶器燒出來了,但燒的不是歪貨(陶器變形),就是黃貨(陶器沒有燒透),而且陶器上有許多裂縫。一時范蠡也找不到解決的辦法。
有一天,西施淘好米,動手燒飯。范蠡見火苗很旺,射得很高,心想這不是浪費柴火嗎?就把墊在鍋底的三塊石頭拿掉。
西施說:鍋子壓在火上,火就燒不旺了。果然,三塊石頭拿掉後沒,火就萎了下去。范蠡想:假如燒窯時泥坯不著地,墊空燒,是不是容易燒透嗎?按照此法,燒出來的黃貨少了,後來,人們稱這種石頭叫「腳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活回家,西施正在燒飯。燒著燒著,飯鍋滾了。西施趕緊把灶里的木柴夾出來,只留幾塊在裡面。范蠡問:「為什麼把柴夾出來?」西施說:「飯燒滾後要悶一悶,要『還火』。
如果一直用大火燒,時間短了做成生飯,長了燒焦。等到西施還了火,開鍋盛出飯來,粒粒似珍珠。范蠡吃著吃著,突然想:燒陶器不也和燒飯一樣嗎?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燒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燒裂了。假如燒燒,悶悶,不就既可燒透,又不裂了嗎?
後來范蠡照著這個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這些方法教給當地百姓,從此丁蜀窯場就興旺起來。後來,人們尊奉他為「陶朱公」,在蠡墅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抗戰時被日軍所毀),每年陰歷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隆重紀念他,他居住過的地方就改名為「蠡墅」了。
③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簡單)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據說,屈原投
汨羅江
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
米團
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編輯於 2019-09-26
查看全部16個回答
十大女生喜歡的禮物京東官網,你喜歡的,這都有!
值得一看的喜歡的禮物相關信息推薦
十大女生喜歡的禮物「京東」官網,好物低價,極速配送,多個城市可當日送達,價格更超值,省錢又實惠!
m.jd.com廣告
天貓電器城,端午禮品卡冊,品類超全,一網打盡。
值得一看的禮品相關信息推薦
端午禮品卡冊,職場達人,學生必備,文化用品,天貓電器城,優質好貨,學霸達人超愛!天貓電器城,品牌旗艦,閃電到家,超值包郵,智新生活!
3c.tmall.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端午節送什麼禮物好呢端午節實用禮物排行榜
端午節,送長輩一床蠶絲被吧!父母老了,操心多,睡不著,氣溫變化濕氣重腰腿不好蠶絲被知冷知熱,安神助眠,既是端午節好禮,也是實用的長輩禮!
572020-06-22
端午節的來歷和風俗的簡短介紹(50字左右)
端午節介紹:端午節,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等。端午節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傳說,但是在漫長的選擇淘汰中,紀念屈原的傳說流傳最廣,最得人心。「其志潔,其行廉」,從司馬遷對屈原飽含深情的敘述開始,屈原忠貞愛國的形象在歷代文人的敘述中越發高大。漢代以降,人們就認為端午節是因屈原而起的。 在抗戰相持階段的1942年,郭沫若的歷史劇《屈原》以古喻今,激起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更讓屈原的愛國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錄。 宋穎認為,端午節本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起,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端午節逐漸與屈原和愛國主義緊密聯系在一起,並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3)重陽節夢見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端午的多個名稱由來: 1、天中節 天中節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 2、端陽節 午日為「陽辰」,午月第一個午日,故稱端陽。《荊楚歲時記》中說: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之為「端陽節」。 3、重午節 上古干支紀元法,以天乾地支來作為載體,紀元通用天乾地支。最初端午為干支歷的午月午日,正月建寅,第五個月即為午月,午月午日謂之重午。到了漢代時,由於南北統一,歷法變動,朝廷為了方便過節,規定每年的端午節改為陰歷五月初五日。 4、龍舟節 龍舟競渡最早是古越人祭龍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形式,南越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圖形作為本族的圖騰或保護神。扒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尤其是廣東地區。 5、當五汛 在上海部分農村,靠杭州灣北岸一帶區域,如奉賢、南匯等地區,習慣上稱「端五節」為「當五汛」。亦有個別地區稱為「五月當午」。 6、龍日節 龍是古越人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東方蒼龍七宿,春季於東方抬頭,夏季於南方騰升,秋季於西方退落,冬季於北方隱沒。仲夏端午,蒼龍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因此稱為龍的節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端午節 參考資料來源:光明網-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1350 瀏覽410952020-06-25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一、端午節的來歷 1、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2、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3、總的來說,端午節起源於南方百越圖騰祭祀,把端午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端午節文化內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5、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歷五月十五日。 二、端午節的習俗 1、在遠古時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陽氣旺盛的午月午日,用刻畫上龍形的舟楫載上古粽籺等貢祭品以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習俗;時至今日,扒龍船仍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有典籍記載的最早出現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 3、飲蒲酒、雄黃、硃砂酒,以酒灑噴。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牆壁門窗,以避毒蟲。」此俗流傳較廣。 4、掛艾草、菖蒲、榕枝。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5、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6、躲端午,時端午節習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節。簡稱「躲午」,亦稱「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歸家躲端午之俗。 (3)重陽節夢見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條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五)端午節,放假一天(農歷端午當日)……」據此,自2008年開始,端午節正式列入國家法定節日。 在文化逐漸多元、信息日益豐富的今天,端午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面臨著不少挑戰。這迫切需要人們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傳統,又要適應當今人們需要。 參考資料:網路-端午節 (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1463 瀏覽737972019-10-18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400字左右)
端午節的由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黎民百姓們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准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的習俗: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118 瀏覽59372019-03-04
端午節的由來及風俗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718 瀏覽2453972019-04-29
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來歷
一、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俗大節,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在上古時代就有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習俗。 二、習俗: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三、由來傳說: 據說,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3)重陽節夢見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賽龍舟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范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29 瀏覽9412019-02-28
2評論
俏戀6211
可以嘛!
熱心網友贊
🌚
評論兩句
④ 做夢夢見蛇在追我,最後追到我了就變成兩個女人來要債
對呀
蛇 代表有麻煩,就是到了 報應期,女人 就是 你有欠 情債 的概率大,最好自己念經化解,佛學解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