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千壽宴

重陽節千壽宴

發布時間:2025-05-25 23:05:03

『壹』 重陽節家長感言怎麼寫

重陽節家長感言:

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復反省使我深刻地認識到教專導一個孩子除了屬經常督囑他學習,在學習上刻苦用功學習之外,還要叫他為人處事,使自己的孩子學會怎樣為人,待人,為人處事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明確學習目的,這樣學習的積極性自然會明顯地提高。


(1)重陽節千壽宴擴展閱讀:

重陽節可以發的祝福語:

1、三三令節春時松更高,九九芳辰重陽鶴添壽,願秋風捎去我的思念和祝福,祝你越活越精神,越活越年輕。

2、九月初九重陽到,我把祝福早送到,祝福朋友樂逍遙,健康快樂到永遠。

3、與你相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想你在初冬漫漫的聖誕,吻你在青草已綠的春天,只想輕輕的問你。

4、重陽重陽萬事不難,在這個和平幸福的年代裡,祝你們全家節日快樂。

『貳』 常德桃花源古鎮會搞活動嗎

一月:廟會活動、年貨博覽會、燈會等主題活動
二月:浪漫情人節活動
三月:桃花節
四月:奇石文化博覽會、鑒寶活動等
五月:「快樂大舞台」活動
六月:端午長街宴活動
七月:七夕節活動
八月:啤酒節、潑水節
九月:中秋賽詩會、重陽千叟宴活動
十月:美食節、菊花節
十一月:十大壽星評選活動、火把節
十二月:聖誕節、跨年晚會活動

官網上扒來的

參考資料:http://thy.tyjt.cc/core/index.jhtml

『叄』 中國福壽之鄉有哪些

廣西永福縣山清水秀,自然條件悠美,被譽為中國福壽之鄉

中國桂林·永福福壽吉祥民俗文化創作筆會作品選

10月26日至28日,本報和廣西桂林市作家協會,永福縣委、縣政府聯合舉行「中國桂林·永福福壽吉祥民俗文化創作筆會」。來自北京、黑龍江和廣西的多位作家、詩人和永福當地的文學作者參加了筆會。本報茲發表筆會的4篇作品,以饗讀者。——編 者

乾坤福壽鏡——廣西永福紀勝

□石 英

絕不僅僅是巧合,也不是臨時即興式的連綴。永福這個地名由來已久,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距今1385年。而今天的永福縣又是1952年與鄰近的百壽縣合並而成。百壽縣置縣更早,要先於永福縣340年。所以說,追根溯源,既福且壽,由來已久,那麼今日的永福縣亮出「福壽」這兩個鮮亮的大字,應該說是最有資格的了。

具有足夠的資格還不止是有得天獨厚的名稱,永福縣還具備既福且壽的豐厚資源。永福盛產羅漢果,產量位居各縣市之首,其品種可謂聞名遐邇。至於農產品中之稻米、甘薯、花生等等,也都質量兼優;還有水果中之臍橙,葯材中之天花粉等等,也都非常出色。因此,永福不惟享有福壽之名,更有促使人們達到福壽兼得之實。如此,真的是名副其實了。

然而,永福盡管有這些不可多得的條件,但在過去這一帶卻是土匪出沒之域,善良的民眾不堪打家劫舍之禍,一日數驚難得安生又豈能得享福壽?而只是在解放後,人民解放軍進入八桂大地,花了很大力氣,作出很大犧牲清除匪患,永福的父老兄弟姊妹才獲得了一個安定的環境。

經過數十年的艱辛奮斗,直至今天,「福壽」這個概念才真正在老百姓的頭腦中有了空前的親切感。在力促和諧社會環境的形成中,永福的黨政領導適時將充滿鮮活內涵的「福壽」提上了具體的工作日程。27萬永福人熱情的目光集聚到南宋摩崖石刻「百壽圖」上;與此同時,也對它近鄰的百壽重陽古樹給予了更大的關注。這些都是既福且壽的自然的與人文的最好象徵。我真為永福人感到慶幸:他們擁有的這福壽的象徵可謂天造地設,如今人們不是習慣於叫「品牌」嗎,永福人的福壽品牌不用臨時煞費苦心地「打造」,而就在他們的身邊,就在他們近千年來一代代人慧眼識珍和悉心的保護之中。真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對人間奇珍付出了多大呵護的心力,反過來那些有生命有靈性之物就會對你施以多大恩惠。巨大的壽字刻於石壁,每個小壽字也各盡儀態,迎送來客;古樹婆娑昂立村頭,每一枝葉仍然青春煥發,輕灑甘露。真乃:惟是盛世多福壽,木石千年踐前盟。

在公元2006年深秋永福縣福壽節的日子裡,舉辦了許多令人目不暇接的活動,而其中最使我嘆為觀止的是,由1199位七旬以上老人應邀喜赴的千叟宴。這是一個個歷史的長鏡頭,只惜我僅能平面看去,尚難以盡覽其盛。真羨慕那飄浮在半空熱氣球中攝像的人,能夠有幸俯視地面上以200張桌子組成的這個碩大無比的「壽」字,那註定是終生難忘的獨一無二的奇觀。不,與其說是以木製的桌子擺成的,不如說是以一千多顆有德之心組成的。他們以大半生櫛風沐雨的辛勞,以對國家和社會默無聲息的貢獻獲得了應有的報償。一席千叟宴,不在於品嘗到每個鄉鎮各具特色的十道菜,而更本質的是體味到一個有意義的豐厚的人生;不在於流連的時間長短,而在於對過去70年苦樂時光的凝縮。我相信他們每個人終生都不會忘記的。因為,就連我們這些遠來的「局外人」終生也不會忘記——一個不能重復的珍貴的長鏡頭。這時我不禁聯想到一出名為《乾坤福壽鏡》的京劇,一面凝縮的鏡子映射出福壽兼容的真切圖景。

還有一些零散的小畫面同樣珍貴,也是永不會忘記的。在百壽鎮壽字岩旁的一個小村,我們在一家農戶中有幸會見了幾位壽星老太太。她們中年紀最大的已足百歲,另外幾位分別為八十幾歲和九秩高齡。也許因為歲數太大之故,她們一般都身軀瘦小,但仍不失精幹,衣著樸素潔凈,表情平和自然。我對視著這幾位老人,不禁暗暗稱奇:她們臉上的每一絲風霜都深含著世紀滄桑的況味,每一道笑紋都透示著內心的善良和滿足。我從心眼裡羨慕她們這種毫無造作的平和與滿足。單純與寧靜造就了與塵囂絕緣的心地,清風與細雨潤澤了並不奢望的夢想。這些也許就是壽星們無聲的答案。

這時,一位老奶奶的兒子和兒媳摘了幾個剛剛成熟的臍橙給了我們每人一個。他們熱情地說:「請嘗嘗吧,嘗嘗我們永福的臍橙。」我們中有的人立時剝開了,品嘗之後嘖嘖稱美:「味道真爽。」而我卻不捨得把它吃掉,想盡多保留一些時間,作為珍貴的紀念。而且我還有一個深層的想法:既然後園的這些臍橙樹與眼前的長壽老人一起櫛風沐雨、共有艱辛苦樂的命運,那麼,樹以它們的豐美果實支持著辛勤的主人步步走向小康,它們的主人也在傳續著生理基因中的可貴因素。而我,有幸在這里感應著雖非血統卻是心靈的「基因」,帶著這個永福臍橙作為一個最美好的象徵吧。

回到北京,家人們親切地問:「這是哪裡出產的?」

「永福。」

「永福?」

「是的,永——福。」

永 福 記

□畢勝

秋日得閑,從北地至南方,有幸在八桂之北、桂林西南,青山綠水環繞的永福縣城盤桓三日。恕我孤陋寡聞,來之前沒有聽說這個縣名。想想也是,中國縣城不知凡幾,其名號斑駁雜陳,其義也廣也泛,有同名者或泛泛者,如不是親歷恐怕難得記住。地名是符號,但也深意有藏。或祈求與期望,或涵蘊典故,與人名、史實關聯。林林總總,洋洋大觀。若有人對數千縣市地名作一考索,或可得皇皇之大著。

這八桂北地的縣名為永福,顧名思義,雖有點直白,卻喜性,寄託了一種希冀和願望,讓人過目難忘。

然而,更不能忘的是這里的歷史風物。所謂歷史悠久、山川形勝、物華天寶,不為過也。永福在桂林西南三四十公里,其山水景緻承灕江風華之餘韻,聚江南山水之靈氣,集嫵媚婉約之秀美。洛清江逶迤,鳳山青翠。另據考證,此縣治早在唐武德年間出現,至今已有1300多年。文史悠悠、古意盎然。當然,有著5000多年文明之故國遍地文化、文采風流不足為怪。何況,在秦磚漢瓦的辨析中,也可諦聽遠古歷史的回響、尋覓人文精神的源流。

聽說永福的縣名原來叫百壽。永福和百壽,盡得吉祥美好之意,在現實中也不難找到印證。離縣城西北有一條清流如許的東江,江邊有一不大的小山崖,伸出半壁,一個巨大的壽字石刻名貫遠近。其字高達一米七七,寬一米四五,刻鏤得清晰,走筆變化豐富,集正、篆、隸、行四法於一體。其刻鐫年代為宋紹定己丑年,即公元1229年。可觀的是,這個壽字的筆劃之中還嵌藏有100個風格各異的小壽字,故名百壽圖。其字或陰刻或陽鐫,體式不一,有鼎銘、金文、篆隸等各體,每個字旁均刻有註明字體出處的款章。題款標明多是當年的書家,而大壽字的作者為時任知縣的史渭。字跡清晰可辨,形式精到,藝術造詣嘆為觀止,是一個中國書法藝術的壽字集大成者。不知是因壽字而得名,還是因地名而得字,這山岩邊的小鎮也名為百壽鎮,據說其年代也有些久遠了。

或許是歷史的沉澱,或許是人們的期許,這個壽字岩千百年來為人們流連之處,而今天更是觀光旅遊的亮點。盛世興,仁者壽,倉廩足,知禮儀。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在大自然中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快樂,同時也發思文化的幽情。於是,永福成為眾多來桂林參觀者的順訪之地。山水之美不必說,僅這百壽圖歷史年代之久、書法鐫刻之奇、寓義托興之美,多少年來就吸引了眾多的文人政要。法國前總統密特朗也曾收藏了這一壽字圖的拓片。而這永福的山水也養人,僅全縣的百壽老人現有32位,按平均10萬人的比例看也超過了世界長壽之鄉的標准。在今年的重陽節那天,縣里舉辦了首屆「福壽節」,並在縣城中心廣場隆重舉辦了200桌共1199位老人同襄「千叟宴」的盛事。僅大廚師就動員了全縣百十多個餐館的工作人員。在人們的祝福中,近2000位70歲以上的老人共享盛世「幸福大餐」,顯示出仁壽之鄉敬老尊老的禮儀。據報道,當時200多席的餐桌擺成壽字型,從飛機上往下拍照,字形惟妙惟肖,創意獨具,入選了吉尼斯大全。

沾了這壽字福蔭,就在壽字岩旁不遠的村子裡長有一棵高達14.5米的重陽樹,張冠如蓋,樹齡已有300年。這樹學名水蜆木,樹圍達5.1米,據說是世界上最粗大的一株。當然,滄桑的歷史年輪和世界之冠重要也不重要,惟這個有意思的樹名讓人聯想。重陽,在中國是一個老年仁愛的節日,也是一個登高思親、象徵生命繼續的節日。這石刻、這樹統一於永福縣的山鄉,是巧合嗎?不全是。這里的山水地氣養育了仁人壽者。當然,無論是前朝舊物還是有著生命的植物,都寄託著人們善待生命的願望。仁者壽、壽者榮,展現出自然與人文和諧相親的理想。

一個壽字岩和一棵古樹就使這永福的山水自然、人文風華有了特色,足以吸引更多的旅遊者;這永福和百壽,一個平常的地名,卻有了更多的人文蘊藏和生命韻味。

神秘的百壽丹砂井和百壽圖

□黃繼樹

從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乘車沿桂(林)融(安)公路西去,行30餘公里,便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先生的故居。又西去30餘公里,就到了永福縣百壽鎮。

百壽鎮有兩件寶貝聞名天下,一是丹砂井,一是百壽圖。



有關丹砂井的記載,最早出自東晉道教理論家、煉丹家、醫學家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內篇》卷十一《仙葯》:「余亡祖鴻臚少卿曾為臨沅令,雲此縣有廖氏家,世世壽考,或出百歲,或八九十,後徙去,子孫轉多夭折。他人居其故宅,復如舊,後累世壽考。由此乃覺是宅之所為,而不知其何故,疑其井水殊赤,乃試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砂數十斛,去井數尺,此丹砂汁因泉漸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壽」。

葛洪的先祖在三國時吳國為官,「曾為臨沅令」。臨沅,古縣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一帶。葛洪1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對自己這位曾任臨沅令的先祖恐怕沒什麼印象。關於丹砂井的傳說,很可能是葛洪從他學習練丹的師傅鄭隱那裡聽來的。鄭隱是葛洪的先祖葛玄的弟子。丹砂,是一種礦物名,它的化學名稱叫硫化汞,是提煉汞最主要的原料,朱紅色、半透明,中醫用於安神和定驚。

葛洪本來在東晉朝廷里做官,因鎮壓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關內侯,但他對官爵祿位並不感興趣,而是熱心於煉丹術。當他聽說交趾有丹砂,便毅然向皇上請辭侯爵,「求為勾漏令」。交趾,為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轄境相當於今廣東、廣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一帶。勾漏,即今廣西的北流縣。葛洪帶著他的兒子和侄子千里迢迢跑到廣西北流縣來做一個小小的「勾漏令」,以便尋找丹砂進行煉丹。很可能他在廣西北流縣沒有找到丹砂,便輾轉來到廣西北部的常安縣(今永福縣百壽鎮一帶)繼續尋找丹砂。傳說他到了今百壽鎮的百壽岩,發現岩前有一眼井,井水清澈晶瑩,色淡紅。這不正是他夢寐以求的丹砂井嗎?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在欣喜之餘,葛洪便在岩洞中住了下來。他日汲丹泉,夜煉金丹,著書立說,歷數載而不返。於是,這山便被當地人稱為「葛祖山」,這岩被稱為「夫子岩」,這井被稱為「丹砂井」,就連葛洪攀援上下山的一種山藤也被稱為「葛藤」。葛洪不僅發現了丹砂井,還發現一大奇跡,這就是住在岩洞附近的一個姓廖的家族,飲用岩前丹砂井中之水都活到了百歲以上,其中一位叫廖扶的老人更是活到158歲。《永寧州志》(百壽鎮古屬永寧州)記載:「百壽岩在州治東渡江百步許,山如橫障,石洞天開,幽敞絕塵,炎夏無暑。《廣輿記》雲:『廖扶永寧人,相傳家有丹砂井,一族飲此井者,皆百餘歲。』《抱朴子》亦雲廖扶丹砂井,一族數百口飲之多壽。今井已無跡可尋。」古籍除《廣輿記》外,《地輿記》亦有記載。

葛洪後來雲游到廣東羅浮山,在山中繼續煉丹著書,終在羅浮山去世。此後,丹砂井之名不脛而走。唐代大詩人王維、李白雖然沒有到過嶺南,但對丹砂井卻甚為仰慕。王維有詩:「徒思赤筆書,詎有丹砂井」(《林園即事寄舍弟紞》);李白有詩:「歸休白鵝嶺,渴飲丹砂井」(《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後來,歷朝歷代便不斷有文人墨客前來尋覓丹砂井,渴望能飲用丹砂井水而長壽百歲。他們大概都沒有尋覓到這神秘的丹砂井,只留下一些惆悵的詩詞墨跡傳之後世。「舊井丹砂何處尋,橋頭側聽水潺潺」、「丹砂流泉延上壽,玉人空谷寄遐心」、「誰乘明月尋仙井,且喜雲擁梵宮勝」、「獨有丹砂尋不得,歸來依舊白髭須」、「廖氏岩前蕪草沒,難覓丹砂」……

雖然歷代文人墨客們苦苦尋尋覓覓,也難覓丹砂井之蹤跡,但百壽鎮一帶卻隨處可見百歲老人。丹砂井雖已淹沒無跡可尋,但丹砂井水卻透過深厚的地層,默默地滲透到了萬戶千家,滋養了百壽鎮這一方得天獨厚的百姓。



百壽岩和百壽鎮的得名源於丹砂井和百壽圖。百壽圖是宋代紹定己丑(公元1229年)知縣史渭策劃創作的,至今已近800年。百壽圖鐫刻於百壽岩內頂端的石壁上,由100個形體各異的小壽字組成一個大壽字,字高177厘米,寬145厘米。

百壽圖是中華民族和諧文化的集大成者。人要想長壽百歲必須有一個和諧的生存環境,百壽圖的創意便是由此而得。傳說宋代紹定年間(公元1228年——1234年),知縣史渭到古縣(今百壽鎮一帶)上任伊始,發現當地百姓屢因丹砂井水發生糾紛,訟訴不斷,時有械鬥流血喪命事件發生,便下令遠近村戶每戶推舉一位老者前來協商解決井水糾紛的辦法,以止械鬥,安寧縣境。不料,來者竟然有100位,而且全是百歲以上老者。百位百歲老者個個都是智叟,他們給史渭出謀劃策,很快便把困擾地方多年的丹砂井水糾紛案解決了。從此,四方安寧、縣境和諧、人壽年豐。史渭由此受到啟發,便邀請當時一批書法名家齊集夫子岩內,大家尋經查典、廣征博引,歷時一年終於創作出了這幅百壽圖。史渭請來一位叫王黿的摩崖石刻高手,將百壽圖鐫刻於岩內石壁頂端。

百壽圖的字體結構體現了一種高度的和諧性。它的100個小壽字,百字百體,中國文字的種類在其中均可找到,宋代以前各種書法大家的不同書體風格都包括在內,雖風格流派各異,但卻非常和諧地融聚於一個大壽字中。那大壽字包容了100個小壽字,其運筆又包括了正、篆、隸、行,將四法融為一體,更顯端莊大氣、厚重圓潤,給人以頂天立地、氣吞山河之感。

百壽圖不僅在字體結構上體現了高度的和諧性,而且還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外文化完整地融聚於一體,巧妙地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和諧性。百壽圖中,每一個小壽字旁均有一枚銘章,這些銘章含意深遠。如「瑤池寶意」、「四利佛書」、「西方梵書」無不透出佛教的神秘色彩;「飛章符」、「皇極篆」、「青黃君書」、「玄隸」、「帝君玉牒」又流露出道家氣息;「西夏台書」顯出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徵;「聚寶文」則把古代西洋各國的文字用珊瑚、瑪瑙、珍珠、象牙、犀角等寶物的形式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百壽圖以中華文明的廣闊胸懷對各種文化兼收並蓄,從而形成一種博大精深的和諧文化。

百壽圖由於巧妙地體現了中華和諧文化的特色,因而具備極高的文化精神價值。1936年10月,蔣介石50壽辰(虛歲),當時正是全國抗戰的前夕。蔣介石與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矛盾很深,李、白以出兵抗日為由逼蔣抗日,發起了「六一」反蔣運動,蔣、桂軍事沖突一觸即發。後經各方調停斡旋,蔣、桂雙方均以「和為貴」最後握手言和,從而保存了中國抗戰的精銳。事後,蔣介石到洛陽「避壽」。李、白命廣西省主席黃旭初攜帶一幅拓印裝裱精美的百壽圖去向蔣介石祝壽,意涵雙方團結和諧共赴國難的精神。抗戰時期,為了加強與盟國英國的關系,百壽圖又充當了中外和諧的使者,遠赴英倫三島為英國女王祝壽。1989年7月,摩洛哥國王哈桑二世60華誕,百壽圖又到北非為國王祝壽。

百壽圖是一幅常讀常新的不朽之作。

宜 居 之 地——永福印象

□岑獻青

山是常青的,水是常綠的,食物是自然的,生活是閑適的。

這應該是許多人所嚮往的「宜居之地」吧?

永福,大約是可以擔當起這樣的稱謂的。

按聯合國的標准,如果10萬人口中有7位百歲老人,這個地方就可稱為「長壽之鄉」。而在永福,每10萬人口中就有11.7位百歲老人,全縣百歲以上的老人有32位,70歲到99歲的老人有一萬八千六百多位。

據說,永福的長壽是有歷史的。早在東晉時,葛洪雲游到永福一個叫做「百壽」的地方,被這里的山水所陶醉,一住數載,還在此煉丹立說,他的《抱朴子》就記載了當地一位名為廖扶的老人壽至158歲。廖老人的家裡有一口丹砂井,不僅他自己活到158歲,他的族人由於常年飲用這口井的水也都壽百餘歲。

民間的傳說更為生動:

南宋時縣令史渭為一樁田水訴訟案走訪百壽民眾,路遇一位50多歲的老人,向他了解情況。老人說:這事我不清楚,你去問我父親吧。史渭命人把他父親叫來,一看是位70多歲的老人家。老人家說:我不清楚這事,你還是問我父親吧。史渭一聽,這70多歲的老人家還有父親在世呀?想想怎麼也得90多了吧,別差人叫了,自己上門問吧。

沒想到上門見的雖然確實是90多歲的老人,但那老人還是讓他去問自己的父親。這一下把史渭驚得夠嗆,恭恭敬敬地拜見了九旬老人的父親,居然是一位一百來歲的老壽星。

這位百十來歲的老人腦子清清爽爽,把史渭想知道的情況說了個來龍去脈。

史渭出得門來感慨萬分,回到衙門揮毫書下一個大大的「壽」字,並找人尋經查典,找到100個不同體例的壽字嵌寫在大壽字的筆劃中,命匠人刻在百壽岩內的石壁上。

我們在百壽岩看到了這個大大的壽字。岩洞外有一口井,大約剛剛經過修整,井沿的水泥還是新的。探頭看了看,井不很深,隱約看到井底下的水面映著天光。

永福離桂林市不遠,不用多作描述,她的自然生態閉上眼睛都能想像出來。但有一點我沒有想到,就是那條清碧的河水,沒有絲毫污染。可住在河邊的人家居然說:我們不喝河裡的水,只喝從山裡流下來的泉水。

這讓我們聽起來是多麼「奢侈」呵。

我相信地理環境、生活狀態一定是令人長壽的原因之一。同行的朋友們在走過永福的山水、嘗過永福的茶飯後都會說:在這樣的地方生活,長壽是正常的,不長壽才是怪事。

重陽節前一天,永福縣為全縣一千多位70歲以上的老人們舉辦了「千叟宴」,引得成千上萬的人來觀看這些老壽星。當地大約也有風俗,每當有壽星作宴,人們都會帶走一點壽筵上的食物或拿走壽筵上的碗,此舉有一說:可沾壽星之福呢。

我不太記得那天的壽筵上都有什麼菜,大致猜想應該都是些清淡的食物;也不知道後來圍觀的人是否打包了食物、拿走了壽碗,倒是現場的喜慶氣氛給我留下挺深的印象,壽筵周圍帶相機的人很多,不管是不是記者都去給老人拍照;送菜上席的姑娘小伙嘻嘻哈哈,穿梭於席間,倒真像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我也夾雜在人群中,手裡拿著個「傻瓜」到處遊走,其實也沒拍什麼照片,只是好奇地看著那些喜氣洋洋的老人,看著看著竟然發現幾乎所有的老人都有一副相似的面容:安詳、平和、隨性,稍稍西斜的陽光淡淡地抹在他們的臉上,把他們的微笑渲染得如同一抹溫馨的夕陽。

我俯身問一位老人:「老人家高壽?」

「九十七啦。」

「身體蠻好啊。」我說。

「當然好、當然好,粗茶淡飯、平平安安。」

我向老人打趣說:「您傳授我長壽的秘訣啊,我也學著點。」

老人一笑,指指胸口:「放開心啊,呵呵。」

我只向老人報以會心的一笑。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不會理解這話的意思;當我不再年輕的時候,我就不需要解釋了。呵呵。

我相信這些老人們都會有著長達半個世紀乃至一個世紀的故事,他們的人生中有甘苦,也有悲歡,但他們一定比我們擁有更多的對自然和生命的感悟,所以他們才會有這種安詳、平和的面容,才會有這樣寬容、仁慈的眼光,才會有這樣從容、淡定的微笑。

所以,他們才會把生命活到極限。

這么想來我倒真的以為,能活出這樣的壽數並不僅僅是因為地理環境的緣故了,恐怕山水還是次要的因素,而人心才是主要的「宜居之地」呢。

永福人的長壽不是刻意做出來的,真是自然活出來的。

永福的人真是有福,因為他們擁有這樣一份可以代代傳承的珍貴的人生財富。

從永福回來,我在一個常常去的網路論壇上發了一組圖片,那是我在百壽鎮拍的一個故事:

圖一:一位老太太在果園里轉悠了半天,她佝僂著腰,右手握著幾個雞蛋,左手倒拎著一隻咯咯亂叫的老母雞,同時還緊緊地揪著衣襟。

圖二:老太太從果園出來,走過我身邊,我好奇地問了她一句,她大聲地說:「這只賴抱雞呵,八月十五就跑出去了,今天剛找到,你看你看,小雞都孵出來了呢!」說著,把緊緊兜著的衣襟打開。哈,幾只鮮嫩的黃絨毛小雞正在裡面啾啾地叫呢。

圖三:老太太的家就在附近,她嘮嘮叨叨地往家走,把母雞和小雞放在堂屋裡,為它們擺上一盆碎米。

圖四:老太太坐在小凳上,眉開眼笑、嘮嘮叨叨地對著雞們說話,一種滿足從心底直溢到皺紋溝壑的臉上。也不知雞們聽懂聽不懂?只是歡快地叮啄著。

網友們紛紛跟帖:好可愛的小雞啊!好可愛的老太太啊!

有幾句話我沒有對那些太年輕的網友說:當時,我正倚在老太太的屋門邊,在心裡對自己說,看啊看啊,這樣自然平和的生命相望,如今你還能在什麼地方見到呢?

『肆』 長壽古鎮的節慶活動

長壽·菩提古鎮大大小小的節慶活動貫穿全年,天天小型活動,月月中型活動,季度大型活動。 農歷臘月至正月十五廟會節 正月十五趕廟會、逛年貨街、賞花燈等系列活動 二月中下旬 蘭花品鑒展 三月婦女節前後 2b節、拋綉球定情、重慶小姐暨長壽古鎮形象代言人賽 四月中下旬 長江奇石文化博覽會,鑒寶活動,尋寶、鑒寶、亮寶等系列活動 五月 人體彩繪藝術展及藝術攝影周 六月(農歷五月初五) 端午節長街宴,民族服飾展演 七月至八 長壽狂歡節,啤酒節、潑水節等系列活動 九月(農歷八月十五) 月到中秋賽詩會 十月 長壽火鍋節,重陽節(舊歷九月初九),萬壽節,長壽千叟宴 十一月 長壽柚子節 十二月下旬至新年 聖誕、新年狂歡夜
啤酒火鍋節
首屆舉辦時間:2013年7月5日
接待遊客:22萬人次(旅遊團隊45個,自駕車車次65600輛)
陣容:火鍋約1000餘桌,每桶20升的山城啤酒1800餘桶

『伍』 重陽節活動的主題有哪些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檯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陸』 故宮介紹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築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富有生活氣的內廷

故宮建築的後半部叫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和西六宮,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後半部在建築風格上同於前半部。前半部建築形象是嚴肅、庄嚴、壯麗、雄偉,以象徵皇帝的至高無上。後半部內廷則富有生活氣息,建築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園、書齋、館榭、山石等。在坤寧宮北面的是御花園。御花園里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名為萬春亭和千秋亭的兩座亭子,可以說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華麗的了。

北京故宮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之首,建立在五米高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著雕龍石柱。這是宮殿群中最大的建築。殿高36米,寬63米,面積為2380平方米。大殿正中兩米高的檯子上是金漆雕龍寶座,寶座背後是高雅的屏風,還有瀝粉金漆的龍柱和精緻的蟠龍藻井,富麗堂皇。明清兩代皇帝即位、誕辰以及春節、冬至等慶典,均在此舉行。

北京故宮 中和殿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該殿是一座單檐攢尖頂的方形殿。每邊21米,各三間,走廊列柱20根,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皇帝有事去太和殿先在此小憩,接受內閣、禮部及侍衛等的朝拜,每逢各種大禮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閱覽奏章和祝辭。

北京故宮 保和殿
保和殿位於中和殿之後,是故宮「三大殿」之一。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請王公貴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間,把三年一次的殿試由太和殿移至這里舉行。保和殿東西兩側的廡房現改為歷代藝術陳列館,陳列有從原始社會到清代約六千年的中華藝術瑰寶。

北京故宮 乾清宮
乾清宮是內廷正殿,殿中設寶座,上有「正大光明」匾,是明清兩代皇帝的寢宮及平日處理政事的地方,雍正以後搬出。每年元旦、燈節、端午、中秋、冬至、萬壽等節,按例在此舉行家族宴,另外皇帝死後欞柩停在此殿。

北京故宮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宮後,是明清時為皇後舉辦壽慶的地方。殿內存玉璽25塊;西側陳設乾隆年間造的自鳴鍾;東側為銅壺滴漏,清世祖順治禁止內官干預政事的鐵牌也立於此殿。

北京故宮 坤寧宮
坤寧宮在明朝時是皇後的寢宮,又叫中宮,順治年間仿照沈陽清寧宮重建,同時將西暖閣改為祭神的場所,經常在此舉行朝祭、夕祭、春秋大祭等;東暖閣則作為皇帝新婚的洞房,清朝的順治、康熙、同治、光緒四帝都在此舉行過大婚。

北京故宮 御花園
御花園原名宮後苑,今俗稱御花園,佔地一萬一千多平方米,有建築二十餘處。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築採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築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後在此登高。 參考資料:呵呵摘抄的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朝永樂四年(1406),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清兩朝的皇宮,其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從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將末代皇帝溥儀趕出故宮,結束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統治,故宮一直是中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先後經歷了24位皇帝。
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現有建築980餘座,有屋8700餘間,故宮四周繞以10米高的城牆,外有50多米寬的護城河。明清故宮建於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為中軸線,座北朝南,充分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統治思想,故宮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圍,顯示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歷史上,故宮因火災和其它原因曾多次重建,但基本格局沒有改變,整個皇宮建築分為南部前朝和北部後廷兩部分。前朝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這三大殿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物,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是封建皇權的象徵。後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左右東西六宮為翼,是皇帝、皇後、嬪、妃居住的地方。前朝後廷,界限分明,不可隨便逾越,體現了中國古代傳統的等級分明,內外有別的倫理觀念。中國的建築匠師們將如此大規模的建築規劃得井井有條,利用重重得牆門和庭院把故宮有序地組合成壯麗的建築群。明清故宮的規劃和建築,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而且有所發展創新,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其室內外建築空間的組合、建築體量大小的搭配、材料的運用、小品的陳設、裝飾的製作、色彩的選擇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產生了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
故宮還是我國收藏最好最豐富的文物博物院。故宮博物院建成於1925年,文物收藏主要來源於清宮舊藏。抗戰期間,為確保國寶安全,曾將精選的五批故宮文物轉移南方,抗戰勝利後,部分運回故宮,部分運抵台灣。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千方百計收集流失文物,使故宮新舊藏品達到數百萬,其中包括:青銅器、玉器、金銀器、陶瓷器、牙竹木雕、絲織刺綉、文房四寶、繪畫書法、傢具等,代表中國歷史文化藝術的最高水準。

故宮佔地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6.3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有10米高的城牆環繞,還有寬52米的護城河,在四角都建有一座精美的角樓。根據1973年的統計,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4間。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登基不久,在永樂四年,也就是1406年下詔營建北京紫禁城。修建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永樂四年開始備料,而第二階段就是在永樂十五年,1417年六月開始動工興建,歷時14年,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在建造過程中,徵集了全國10萬名能工巧匠和民夫100萬人,而建築材料都來自全國各地,比如漢白玉石來北京房山,金磚來自蘇州,石灰來自河北易州,五色虎皮石來自河北薊縣盤山,殿基所用的精磚石來自山東臨清,松木多來自東北,而楠木多來自四川、雲貴、浙江等地,可見當時工程的浩大。故宮基本上是按照明中都皇宮的藍圖而修建的,布局規劃遵循了《周禮•考工計》的都城設計禮制:前朝後寢,左祖右社。大致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半部位前朝,北半部則為後寢。前朝是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為東西兩翼,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而後寢則是以乾清、交泰、坤寧這後三殿以及東西六宮、御花園為中心,外東路、外西路的建築為主,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宮皇妃居住、祭祀的地方。左祖右社是這樣布局的:在午門外東側是皇帝祭祖的場所太廟,西側則是祭社稷的場所社稷壇。按照這種布局建築而成的故宮就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統治時間總共長達五個世紀。由於它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精美的建築群體,所以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到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當中,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現在在北京有一條貫穿南北的中軸線,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偉大的中軸線,全長8.5公里,南起永定門,北到鍾樓,其中包括故宮在內的皇城就佔了三分之一。這條中軸線也叫做龍脈,線上的景山是內城的中心點,也是故宮的鎮山。

我們有時候還把故宮叫做紫禁城,而它的名稱是怎樣得來的呢?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上的主要恆星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三垣是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其中紫薇垣居中,是天上皇帝所居住的地方,稱為紫宮。封建帝王自稱是天帝的兒子,所以他們也把自己居住的皇宮象徵為天上的紫宮。而且皇帝居住的地方戒備森嚴,不許庶民百姓接近,是絕對的禁地,又稱為禁宮,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紫禁城。這里共有四道門,分別是午門、神武門、東華門和西華門。而紫禁城的正門就是午門,因為在羅盤上,上午的代表正南,所以午門也是南大門的意思。它的平面呈「凹」字型,從漢代的門闕形制演變過來。下端有高12米的墩台,正中的墩台上面有門樓,兩側還設有鍾鼓亭,東西兩側突出的部分叫觀,上部各有廊廡13間,兩端還建有重檐攢尖方亭。中央的廣場叫闕。在明清兩代,這里是朝廷舉行頒朔大典和獻俘典禮的地方。正中開了三道門,兩側都有掖門,這種做法稱為「明三暗五」。五個門洞都有各自的用途:中門是皇帝專用的,或者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後可以從這里入宮,科考三甲也可以從這里入宮;平時,文武百官走左門,宗室王公走右門;掖門只有在大型活動的時候才開,三品以下的官員按照文東武西分別通過東西掖門,外國使節要從西掖門才可以入宮;在殿試的時候,考生分單雙號,從東西掖門中通過。

進入午門,我們首先看到的就是內金水河,它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太和門廣場,上邊還有五座漢白玉石橋,就是內金水橋了。內金水河的作用不僅是故宮中排水的主要通道,也是建築和滅火的主要水源,同時還起到了點綴景觀的作用,使太和門廣場在雄渾中不失秀美。

在太和門兩旁還有兩道門,就是德昭門和貞度門。每逢皇帝出宮,都要在太和門換車,而且皇帝大婚的時候,皇後也要從太和門進入皇宮。在光緒四年的時候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在光緒皇帝大婚前夕,太和門突然被火燒毀了,可是大婚當天皇後要從這里經過,所以朝廷就在北京尋找了能工巧匠,連夜用綵綢還有木料搭建了一座假的太和門,才使得婚禮如期進行,而在第二年,太和門才重建完成。
過了太和門我們就進入了太和殿廣場,它面積有3萬多平方米,在每年的元旦、冬至、還有皇帝生日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時候,都要在太和殿以及太和殿廣場舉行隆重的朝禮。

現在我們面前這座宏偉的建築就是太和殿了,它和中和殿還有保和殿是建立在一個土字型的三層台基上,台基南北長230米,高8.13米,在四周圍還建有一些樓閣,其實就是清朝內務府所管轄的庫房。太和殿是故宮中最高最大的建築,面積有2377平方米,通高35.05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其實在明朝奉天殿的時候,這里市面闊9間,進深5間的大殿,到了清朝年間,將它改為了現在的大小,其實在兩側的夾室是封閉的,不能作為正殿使用,所以實際上還市面闊9間,進深5間,同時,也將它改名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於《周易》中的:「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觀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觀念的延伸,強調了君臣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還有個民族之間的和諧。在太和殿的屋頂正脊上還有一個高3.36米的大吻,往下還有11個垂脊獸,在我國古代,異獸的數量越多,代表了殿宇等級越高。在殿內有72根大住支撐,當中的六根是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金柱,上面支撐了藻井,再藻井當中雕刻有蟠龍,龍口中銜有軒轅鏡。軒轅二字出自於我國古代天文學中的軒轅星,意思就是軒轅黃帝之星,也是掌管雷雨之星,在殿頂上建有藻井,一是為了代表當朝的皇帝才是中華民族的正統繼承人,第二則是起到了鎮火的作用。

殿內的陳設也非常的多。金鑾寶座是明代的遺物,清朝的皇帝繼續使用。在袁復辟的時候,曾經將它換成了一個中西合璧,不倫不類類似沙發的座椅,解放以後,專家們在傢具庫中發現了原來的寶座,經過一年多的整修,終於恢復了它本來的面貌。

殿內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檯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殿中有一隻象,身上駝著寶瓶,裡面放有五穀,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餘。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徵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徵著當今皇帝是聖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徵著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徵著國家安定。
在太和殿外還有很多的陳設。日 :是我國古代的計時器,在此處標準的北京時間
嘉量則是乾隆年間全國的標准化計量器,在乾清宮前也有一個。銅龜銅鶴都是長壽的動物,放置在這里也是寓意長壽。在故宮內有大小水缸308口,用來防火,叫做太平缸。在太和殿外的這兩個鎦金大缸,重2噸,可是上面的黃金卻被八國聯軍用軍刀颳走了。圍繞著太和殿,還有一些故事。在1908年12月,四歲的溥儀在太和殿登基,他的父親跪在寶座下,扶著他,可是溥儀卻哭喊著說:「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我不再這兒,我要回家。」他的父親只好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典禮結束以後,文武百官竊竊私語說這不是個好兆頭。果不其然,三年以後,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勝利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的封建帝制。可是在1915年,袁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自稱「洪憲皇帝」,企圖恢復封建社會,還在太和殿搞了登基典禮,把三大殿中匾額上的滿文統統去掉了。而且還命令京城內的煤鋪把牆上的「元煤」去掉,把元宵改為湯圓。不過他只作了83天的皇帝,就在全國一片倒袁聲中死了。

中和殿在明朝的時候曾經叫做華蓋殿和中極殿,在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殿名體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在明清兩代舉行大潮禮的時候,皇帝在趕赴太和殿之前,都要在中和殿稍作休息,接受官員朝賀。在遇到重大祭典的時候,還要在前一日閱覽祝文或者檢查種子農具。清朝規定每十年都要修一次皇室的家譜,也就是玉牒,在修訂好以後,就要在中和殿內讓皇帝閱覽,並舉行存放儀式。

過了中和殿,我們就來到了保和殿,明朝這里曾經叫做謹身殿,建極殿,順治年間改為中和殿,名稱來源與太和殿相同,都是保合大和之意。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的時候,在舉行冊立大典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保和殿內更衣。在年底,還要在此宴請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時候,每逢正月十五,除夕,也都要在此舉行宴會。而且這里還是清朝舉行殿試的地方。在保和殿後,有一個巨大的雲龍石雕,是艾葉青石雕刻而成的。清朝乾隆年間,將原來明代所雕刻的花紋去掉,重新雕琢。石雕高16.57米,寬3.07米,厚1.7米,重達200多噸。在石雕四周都是卷草紋,下端是海水江牙紋,中央是飛雲簇擁的九條蛟龍。製作非常精美,是難得的石雕珍品。這塊石頭是來自北京的房山,搬動這塊石頭的時候動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不過這塊石頭為什麼會在保和殿後面,史料上是沒有記載的,根據專家推測,可能是因為這塊石頭運過來以後就放在這里,想要重新移動非常的困難,所以就放在了這里。

游覽完了前三殿,就來到了後寢區的正門乾清門。在後寢區中共有15宮,專家認為,這與天文學中的紫薇垣和八卦都有象徵性的關系。

在清朝康熙年間,乾清門就是舉行御門聽政的地方,而在西側還有一排連房,就是軍機處,他是在雍正年間設立的,直到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才被廢除。軍機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構,凌駕於內閣之上,但是當時為了防止泄密事件的發生,督察院每天都要派御史到軍機處旁邊的內務府值班,監視這里的活動。
現在大家看到的就是乾清宮了。乾清二字取自唐代韓愈《六合聖德詩》中的詩句:「乾清坤夷」,意思就是天下清和,各地平安。在明朝和清朝初年,皇帝的寢宮一直都是這里,到了雍正皇帝以後,就挪到了養心殿,從此,乾清宮九成了皇帝聽政的地方。在每年過節的時候,皇帝都要在乾清宮舉行慶典活動,清朝康熙乾隆年間,還在宮內舉行了「千叟宴」。而且「康熙智擒鰲拜」的故事也發生在這里。而且皇帝死後,必須要在這里停靈,祭奠15日,表示壽終正寢,之後才可以轉移到其他地方。在乾清宮內正中設有金漆寶座,後面還有屏風,上面刻有先帝的聖訓。在寶座上方還高懸著「正大光明」的匾額。在雍正皇帝即位以後,對於爭奪皇位的種種弊病,他發布了秘密立儲的上諭,從而改變了封建王朝公開冊禮太子的制度。此後,皇帝親自寫儲君諭旨兩份,一份兒放在這塊正大光明的匾額後邊,另一份兒則自己藏起來。在皇帝去世以後,拿出兩份詔書核對無誤以後,即可生效。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千壽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龍須長壽面怎麼做 瀏覽:71
女人50歲怎麼保養皮膚 瀏覽:58
老年人減肥半夜餓怎麼回事 瀏覽:658
郭振養父母為什麼不判刑 瀏覽:435
70歲女人有外遇表現 瀏覽:174
老人家吃不下愛睡覺 瀏覽:27
中醫60歲老美女 瀏覽:594
老年人住樓房悶得慌怎麼辦 瀏覽:533
老人摔了一跤癱了還能活多久 瀏覽:104
養生一次用多少水 瀏覽:879
55歲正式退休金嗎 瀏覽:916
養生壺熬水的溫度是多少 瀏覽:423
媳婦不孝順公婆的句子 瀏覽:112
羅定附城敬老院 瀏覽:691
老人撫養費跟養老保險有什麼關系 瀏覽:466
重慶送葬老人送多少銀子 瀏覽:995
2014年廣東省養老金調整方法 瀏覽:269
臨終老人如何三消三腫 瀏覽:733
入職體檢報告單一般有效期多少 瀏覽:751
九九重陽節記錄過程 瀏覽: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