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是農歷幾月幾日
所謂九九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Ⅱ 重陽節前參加了葬禮,重陽節還可以去拜祭先人嗎
重陽節前參加了葬禮,重陽節還可以去拜祭先人。
重陽節的注意事項
1、不能說節日快樂
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鋼,重陽是「二鋼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因此,在原本有躲避凶邪寓意的節日里,說「節日快樂」似乎有些怪異,說上一句「身體健康」更為恰當。
2、忌房事
少數地區有「重陽節忌同床」之說,他們認為九九重陽,重九是陽數的極限,過後便是陰數。在這一天夫妻行房會使陰陽不調,容易引出其他禍患,不利後代繁衍生息。
(2)重陽節溯源大猜擴展閱讀:
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Ⅲ 重陽節習俗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活動筋骨,所以,人們於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重陽節也被稱為登高節。
賞菊飲菊花酒,在深秋的冷風中,唯有菊花爭奇斗艷,使秋日多了生氣,多了艷麗的色彩。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插茱萸,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節日溯源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民間習俗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項,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時節,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項。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重陽節其民俗活動甚多,文化內涵豐富。
民間傳說
登高尋九節菖蒲:傳說重陽節登高之俗是始於秦始皇命術士鄭安期前往嶺南尋找長生不老葯,鄭安期在白雲山覓得九節菖蒲時,不幸墜崖,乘仙鶴飛升。
登高山帶回雷電火種: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
Ⅳ 重陽溯源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先秦時期,當時人們認為數九為陽,九月九日則是陽氣最盛之時。根據古代道家學說,陽氣達到頂峰之際,需要入山煉葯以求長生不老。因此,“重陽登高”已成為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
重陽節源於中國古代的“上巳節”,後又與“九毛九”逐漸融合形成,而“九毛九”則是一種古老的節日觀念。在唐朝,重陽節成為官方公眾假日之一,當時的九日九月更曾與著名詩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聯系在一起,其文化內涵也變得豐富無比。
如今的重陽節已逐漸走出傳統,轉化為一種現代都市文化活動。國家文物局定於每年的九月九日為“中國老年節”,旨在弘揚崇尚老年的社會風尚和傳統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人們通過賞秋、登山、禪意等多種形式表達對老年人的尊重和敬仰,為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Ⅳ 重陽溯源有哪些
重陽一詞,據說是與《易經》中的「以陽爻為九」有關。以九為陽,兩九相重即為重陽,故農歷九月九日被稱為重陽。重陽節,又稱重九節,還有登高節、茱萸節、菊花節等稱呼。這些稱呼,均由九月九日舉行的節日活動而得名。
重陽節的起源十分久遠,早在戰國時期,屈原《遠游》詩中就有詠重陽的詩句。晉朝著名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記載:西漢初年,皇宮中就有「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在唐朝時被朝廷確立為法定節日,官方正式宣告重陽節為「三令節」之一。
重陽節成為法定節日後,迅速在民間流傳開來。到了宋朝,重陽節活動已經遍及全國,成為廣泛流行的重要節日。明朝的重陽節活動依然盛行,明人劉侗、於奕正所著《帝京景物略》一書對此有詳細記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有登高、賞菊、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
重陽節登高習俗始於漢朝,到唐朝時廣泛盛行。唐詩中有很多描寫重陽節登高的詩句,最為今人所熟知的是王維所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此外,還有李白的「九日天氣晴 登高無秋雲」,邵大震的「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月生夕風。」等等。
重陽節賞菊之習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華」的記載。晉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已十分盛行,如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至今膾炙人口。唐朝時,重陽賞菊之風大盛,如王維《奉和重陽節上壽應制》詩:「無窮菊花節,長奉柏梁篇」,直稱重陽節為菊花節。古典長篇小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描寫了賈府重陽節期間賞菊吃螃蟹的情形。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一書中就有記載。唐朝王維的著名詩句「遍插茱萸少一人」,使這種古代重陽節習俗為今人所熟悉。古人認為插茱萸或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茱萸其實是一味中草葯,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驅寒解毒。
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在古代非常流行。晉朝道士葛洪輯錄的《西京雜記》記有菊花酒的釀制方法:「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古人認為重陽節飲菊花酒能延年益壽。《風土記》中說:「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日佩茱萸飲菊花酒,令人長壽。」而道書《神仙傳》則說:「康風子服甘菊花、柏實散,乃得仙。」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起源很早,到宋朝時正式稱為「重陽糕」。「糕」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