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孝敬長輩的演講稿2020
愛是人類自古以來擁有的一份情感,一份表達,用愛去展現孝敬的風采,用愛去表達去釋放一份孝敬。孝敬父母與長輩應我們每個人的責任,不可推辭的責任。一起來看看關於孝敬長輩的 演講稿 2020,歡迎查閱!
關於孝敬長輩的演講稿1
是誰,讓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是誰,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是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到今,有多少感人肺腑的孝心 故事 在民間流傳著——「緹縈上書救父」、「花木蘭替父從軍」、「伯愈敬母泣杖」等等。他們這種行為、精神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嬌生慣養,象一個個小公主、小王子似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平常對父母呼來喚去,自己的事情都等著父母來做,父母跟僕人沒什麼兩樣了。
你應該很小就聽過《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吧,它反映了母愛的可貴,有媽的孩子象塊寶,有父母的孩子最幸福。在你傷心的時候,有人替你擦眼淚;在你高興的時候,有人比你還高興;在你不順心的時候,有人鼓勵你要堅強;在你不痛快的時候,有人承受著你的發泄;在你生病的時候,有人半夜起來為你喂葯……然而,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我們又做過什麼呢?好好 反思 一下吧!現在有一些孩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漸漸學會了抽煙、喝酒,甚至打架、偷竊,父母常常礙著面子給別人道歉。電視上也經常看到兒女成家後就把父母趕出家門的例子。其實,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女能健康、幸福、快樂。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情是我們一生都無法償還的。因此,藉此書信 文化 活動,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女。
關於孝敬長輩的演講稿2
我還在幼兒園時,由於媽媽的引導,我參加了國學班的學習,誦讀了《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 國學經典 ,讓我明白了,孝乃為人之本,行孝一定要趁早。於是,我告訴自己,我要做一名好學生,我更要做一個好女兒!
時間過得好快,現在我已經是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在我平時感恩的生活中,我認為孝順父母就是要處處順著父母,不頂撞,不抱怨。其次就是我們要好好學習,做好我們該做的事,多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讓父母少操勞多放心,讓父母因有我們而驕傲!
一年一度的 重陽節 又要到了,今年的重陽節我該為父母做點什麼呢?想著想著,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公益 廣告 ,一個年輕的媽媽在給自己婆婆洗腳時,無意中被自己只有幾歲大的孩子看到了,於是這個孩子用盡了全身的力氣,端著半盆水顫顫危危地往房間走,這時媽媽走了過來,這個小孩子說:「媽媽,洗腳!」在給媽媽洗腳時,這個孩子用稚嫩的聲音說:「媽媽,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想到這兒,我也打來了一盆水,端到媽媽面前,「媽,來,我給您洗腳。」媽媽吃驚地望著我,「你,你這是幹啥?怎麼突然想起給媽媽洗腳?」媽媽很不適應地把腳向後縮了一下,我堅持脫去媽媽的拖鞋,把媽媽的腳放到了水盆里,我仔細地給媽媽洗著腳,這時的媽媽特別安靜,嘴角帶著感動的笑容。我明白了,其實媽媽是喜歡讓我給她洗腳的,只是因為我長這么大才第一次給媽媽洗腳,媽媽有點不適應而已,以後我要多給媽媽洗腳,讓媽媽越活越象一個幸福的娃娃!
我們常聽有人說,等我長大了,等我有錢了,我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父母,可是有多少人,他所謂的機會還沒等到,他已經永遠地失去了孝順父母的機會啊!《孔子集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和弟子們出去遊玩。忽然,孔子聽到有人啼哭的聲音,就尋聲找去,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原來啊,啼哭的人名叫皋魚,他說:「我年輕時好學上進,為了求學曾經游歷各國,等我回來時,父母都已經雙雙故去。作為兒子,當初父母需要孝敬時,我卻不在身邊,如今,我想要孝順父母,父母卻已經不在了。想到這些,內心悲痛,所以痛哭。」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希望大家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的時候,請抓緊時間好好地孝敬他們吧!什麼都能等,唯獨孝順父母,我們不能等啊!
關於孝敬長輩的演講稿3
孝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父母養育我們半輩子,而我們只需要孝敬他們的餘生。
現代時期,就有許許多多的孝子,陳毅元帥就是其中的一個,路過自己的家鄉,回家探望母親發現母親已經大小便不能自理了,就給母親洗了一些臟衣服做了一些 家務活 兒,陳毅元帥每天工作繁忙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但每天都要抽空來孝敬母親,何況我們還是有大把空閑的小學生。
我家因為開了一個小飯店,媽媽一個人一身兼數職,跑上跑下都是媽媽在忙,由於家務活兒乾的太多腿關節這兒很酸,每天下午放學寫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我就給媽媽捶捶腿,讓她放鬆放鬆;媽媽每天頭痛都要吃葯,每天早上我起來給媽媽准備好一杯熱水和吃的葯片。他們忙起來了可能會有「健忘症」容易把這件重要的事情。
我們現在是一名小學生能力不大,不能為父母做什麼事,但是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孝敬父母的事情,父母讓我們上學讀書就是為了讓我們能有一個好的前途、好的未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辜負了自己的父母讀好書,讀透書,學到無限的知識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應該盡到的孝敬。其實盡孝並不難,給父母泡一次腳,幫掃一次地,給父母倒一杯水,為他們捶一次腿等,這些都是盡孝。盡孝就在身旁的點點滴滴。
「孝」是美的字眼,他使我們的家庭和睦,國家團結。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國人,孝是我們應該做的,百善孝為先,我們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今天你盡孝了嗎?
關於孝敬長輩的演講稿4
很小的時候,我就是在「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吟誦中睡著的。
上小學了,從《天仙配》的電視劇里,我看到了董永賣身葬父的感人之舉,「孝恩」因之得名。
步入初中,學習了李密的《陳情表》,王祥卧冰求鯉,岳飛事親,無一不令人動容。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為我們做了表率;孝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我們應繼承和發揚,但我一直未真正明白,直到父親為我詮釋了這個字的含義。
天空一碧如洗,只有那輪驕陽掛在空中,向大地散播熱量和光明,連蟬都熱得沒有力氣去聒叫了,繁茂的大樹下也無人乘涼,大家躲在房中,不敢邁出一步。
父親從不下廚,可是那段昏暗的日子裡,他每天都去廚房,與鍋、碗、瓢、盆打交道,黑米粥、排骨湯、清蒸魚,每一樣令我垂涎。他只留給我一小部分,剩下的便裝在保溫筒里帶走。我知道,是給爺爺送去的。爺爺不是父親的親爸爸,是繼父。爺爺病得不省人事的時候,口裡喃喃地叫著爸爸的乳名,於是,除了吃飯時間,他寸步不離地守在病床前。
每次去醫院探病,父親都在床前忙碌著,用棉簽蘸水塗抹爺爺的嘴唇保持濕潤,清理大小便,整理爺爺衣服,每次都是這樣。我不由得敬佩起父親來。日子一天天地流逝,爺爺在父親的照顧下漸漸好轉。出院的那天,爸爸扶著爺爺走進家門時,我看到爺爺眼角邊的水珠,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每次想起,都會好奇地問爸爸:「為什麼你執意一人照顧爺爺呢?」父親只是笑了笑,淡淡地道:「他需要我,我年輕時不懂事,傷害了他老人家,現在要盡孝報恩哪!」我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問道:「現在晚嗎?」他目光投向遠方,依舊平淡的語氣,說:「晚了,但是正因為如此,才要在現在更好地盡孝啊。你只要明白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到那時,才悔之晚矣。」
我還小,不懂這些話的含義。
漸漸長大了,我才逐漸明白,親人給予了我們太多,我們還也還不盡,報也報不完。「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我要將孝心傳承下去,好好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孝心需要傳承,我端起一杯茶,走到父親面前,輕輕道了句:「您辛苦了!」
關於孝敬長輩的演講稿5
小時候,從未想過要感謝父母,總認為父母對我的付出是應該的。但長大之後,卻發現小時候的想法是多麼愚蠢。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學會心疼父母、關心父母了。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在心中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就像書上說的:「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但讀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於是我試著開始盡孝,開始感恩,開始報答……
我試著克制自己的暴躁脾氣,卻還是會對父母亂吼亂叫;我試著為父母排遣憂愁,卻還是會找出各種理由避免無聊的煩瑣;我試著成為父母的貼心小棉襖,為他們分擔工作、生活上的壓力,但我總是寧願去聽周傑倫口齒不清的R&B,也不願聽一句他們的嘮叨……
我到底做了哪些感謝父母的事情呢?無非是去超市回來時為父母分擔幾個大包小包,在媽媽洗澡時極不情願地為她擦背,在他們躺在床上看電視時被動地為他們關燈、倒水,凡買東西之前都想想父母賺錢的艱辛……這一切的一切怎能與他們的愛和付出相比呢?我只是一顆小水滴,他們卻是海洋。
在這世界上,即使到處都充斥冷漠,還有一個地方讓我停靠;即使所有人都反對我,還有兩個人給予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夜深了,人們都睡了,父母還在等待我回家喝熱乎乎的湯。那種感覺非常溫暖。
「有些事情,當我們年輕時,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時,已不再年輕。」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發生在我身上。你想嗎?
關於孝敬長輩的演講稿2020相關 文章 :
★ 孝敬父母主題演講稿精選5篇2020
★ 寫一篇關於孝敬父母的演講稿2020
★ 孝敬父母演講稿3分鍾精選5篇2020
★ 2020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演講稿範文5篇
★ 關於孝心的演講稿2020
★ 有關孝順的演講稿2020
★ 2020孝親敬老演講稿範文5篇
★ 2020尊老敬老演講稿範文精選五篇
★ 孝敬為題的演講稿2020最新
★ 2020盡孝要趁早演講稿匯總
2. 國學中,如何養父母之身和如何養父母之志怎麼寫
如何行孝: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 、養父母之志 ,報父母十大恩德 。
3. 國學文化之孝道
國學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國學經典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它的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博大精深,而其中孝道不得不提。
首先我們想想幾個漢字,一是老人的「老」字,下面是一把刀,把那把刀換成孩子的「子」,那個字就念什麼?「孝」。對,所以孝就是子女要把父母放到一個應有的高度。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就是說孝是道德的根本,如果不孝就是缺少道德的根本或者說是缺德!孔子又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意思是孝敬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可事實上現在的孝道文化可憐啊!我們聽到過很多,比如有的人上了歲數,雖然地位錢財不缺,兒女三五個的不在少數,也都受了高等教育,拿到博士、碩士等學位,卻一個個飛到國外,再也不回來了,獨留老兩口子在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彼此抱怨一陣,生了那麼多兒女,讀了那麼多書,又有什麼用?然後,雙雙對坐,「流淚眼觀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日子一天一天這樣過去,唯一的好朋友,便是「電視機」來陪伴。還有我們聽過的一個老人死在了二兒子家門口,這樣的悲劇真的讓人寒。當我們都在指責兒女不孝的時候,有沒有反思過根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我想可能是每個人從小在家庭中受的教育吧。
其實關於敬老、養老的專門史料記載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其中孔子最為提倡,《論語》裡面「孝」這個字出現了17次。而宋朝的趙普宰相說過,他是半部《論語》治天下,他為什麼能夠治天下呢?就是因為有孝道德教育,可見中國文化,把孝的教育作為管理的最好的方法在進行延續。
中國的孝道,強調的是:孝敬父母的人第一步要自愛。孝經上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孝之始也。」我們的身體毛發和肌膚是父母給予的,連著父母的心,哪怕有半點損傷和疾病都會讓父母揪心,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注意自身安全不讓身體受到無故的傷害,注意身體健康,不讓疾病纏身,這樣父母就不會為我們擔心。讓父母安心度日以報答養育之恩,這是做到孝道的第一步。
第二步應該就是孝敬父母。《弟子規》中「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它把孝放到了首位,這也說明了孝悌之道 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我們中國人講孝道,如果對於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感情,親情不篤,而要他愛天下、愛國家、愛社會,那是空洞的口號,是不可能的。說他真的有愛心,他連父母、兄弟、姊妹、朋友都沒有愛過,怎會愛天下、國家、社會?人生的幸福,最幸福的是父母尚存,上有父母,旁有兄弟姊妹,和睦康樂,這是人生最快樂、最幸福、最健康的家庭、社會、精神心理生活。倘使人人如此、家家如此,則天下太平。所以,儒家孔孟之道提倡孝道的理由,就是為了建立家庭健康、社會健康、人類健康。
有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有人問一位老先生,太陽和月亮哪個比較重要。那位老先生想了半天,回答道:「是余激月亮,月亮比較重要。」「為什麼?」「因為月亮是在夜晚發光,那是我們最需要光亮的時候,而白天已經夠亮了,太陽卻在那時候照耀。」你或許會笑這位老先生的糊塗,但你不覺得很多人也是這樣嗎?每天照顧你的人,你從不覺得有什麼,若是陌生人偶爾幫助你,你就認為他人好;你的父母家人一直為你付出,你總覺得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還嫌煩;一旦外人為你做出了類似行為,你就會分外感激。這不是跟「感激月亮,否定太陽」一樣糊塗嗎?
有個女孩跟媽媽大吵了一架,氣得奪門而出,決定再也不要回到這個旦毀謹討厭的家了!一整天她都在外面閑逛,肚子餓的咕嚕咕嚕叫,但偏偏又沒帶錢出來,可又拉不下臉回家吃飯。一直到了晚上,她來到一家面攤旁,聞到了陣陣香味。她真是好想吃一碗,但身上又沒模基錢,只能不住的吞口水。忽然,面攤老闆親切的問:「小姑娘,你要不要吃面啊?」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嗯!可是,我沒有帶錢。」老闆聽了大笑:「哈哈,沒關系,今天就算我請客吧!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坐下來。不一會兒,面來了,她吃得津津有味,並說:「老闆,你人真好!」老闆說:「哦?怎麼說?」女孩回答:「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那麼好,不像我媽,根本不了解我的需要和想法,真氣人!」老闆又笑了:「哈哈,小姑娘,我不過才給你一碗面而已,你就這么感激我,那麼你媽媽幫你煮了二十幾年的飯,你不是更應該感激她嗎?」聽老闆這么一講,女孩頓時如大夢初醒,眼淚瞬間奪眶而出!她顧不得吃剩下的半碗面,立刻飛奔回家。才到家門前的巷口,女孩遠遠地看到媽媽,正焦急地在門口四處張望,她的心立刻揪在一起!女孩感覺有一千遍一萬遍的對不起想對媽媽說。但她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見媽媽已迎上前來:「哎呀!你一整天跑去哪裡了啊?急死我了!快進家把手洗一洗,吃晚飯了。」這天晚上,這個女孩才深刻體會到媽媽對她的愛。所以在生活中的很多時候,我們總是這樣,當太陽一直都在,人就忘了它給的光亮;當親人一直都在,人就會忘了他們給的溫暖。
從古至今,孝道無時無刻不為人們所重視。孔子把孝道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並為後人傳承。他認為孝道是人生的義務,是倫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靈魂。不僅古人如此看重一個人的德之本,現代人們同樣注重一個人的德行修養,重視對下一代「孝道」的培養,從小就教育子女要尊敬長輩,孝敬父母。孝順的孝字加上一個文化的文字,這個字就念教育的教,無孝不教。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如何在幼兒園踐行值得我們思考。近年來掀起的國學熱。引起了很多跟風的狀態,一些形式主義的所謂「孝道」教育,比如一些園所利用家長開放日請來所有父母,讓孩子為他們洗腳,如果這些活動之前沒有內涵的引導教育,沒有讓幼兒了解為何孝順,這個活動可能就是空洞而無意義的,也是違背幼兒身心發現規律和學習特點的。說到孝道教育,它應該屬於社會領域,《指南》社會領域中有提到關於體諒父母的內容,很多人就發聲質疑,認為三到六歲的孩子根本做不到體諒孝順父母,但《指南》中教育建議中也說到了「如媽媽累了。知道讓她安靜一會兒」,其實折射出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習得的孝。所以,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學習,尤其是社會情感類的,要注重它長期堅持的累計效應。對孩子來說,「體驗」才是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說教」是不能完全奏效的。也就是說,孝的態度不是單一的教出來的,也不是脫離實際單一存在的,而是伴隨著活動過程產生的體驗。
總而言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傳播,更多的是踐行,而有的踐行也真的很簡單,就像此時我們能好好生活好好工作,做好本職工作,不讓父母擔心,不給父母親丟臉,就是在踐行著國學文化中的孝道。謝謝大家!
4. 新八德是哪八德,各是什麼意思(急用)
新八德的內容分別是:容忍、謙遜、真摯、歡愉、善良、涵養、堅持和決絕。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
隨著中國農業社會的發展,以家庭為本位的農業經濟日益穩定與發展,家對於農業經濟的發展,對於社會的祥和與穩定等功能日益突出,家乃國之基,家和萬事興,因此齊家,家庭與家族的凝聚也就日益重要。
(4)國學第四課行孝敬長擴展閱讀:
八德教育:
2015年全國政協第十二屆三次會議,政協委員張其成提交「關於推進青少年『八德』教育的提案」。在3月7日上午的全國政協教育界聯組討論會上,14位發言的委員中,有3位的發言都是與傳統文化教育有關。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葯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但目前的現狀是青少年對傳統文化認同感降低,去中國化嚴重。
張其成呼籲,應該將傳統文化中的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納入國學教育體系,貫穿中小學、大學,乃至終身教育,按照不同層級設計語文課本,增加古文在語文課本中比重。發言中,他特別拿出一本台灣出版教材。
這本名為《中國文化基礎教材》由中華書局出版,已有60多年歷史,其中包含了《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中華傳統經典篇章,至今仍是台灣高中生的必讀教材。
針對委員們對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建議,教育部袁貴仁部長表示,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立德樹人,通過教育來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從高校來講,學生教育的主渠道是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