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孝敬父母的人,會有什麼果報
在佛法裡面,孝敬父母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修行內容之一。與因果相關的部分,不回孝敬父母,答要墮無間地獄,而且,這一果報往往排在所有果報的首位,乃至在出佛身血之前。這也足以顯示了佛家對孝敬父母的重視。
Ⅱ 想想不孝敬父母的人的下場
會受到道德的譴責法律的制裁(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迷信者就天打雷劈
Ⅲ 子女如果不孝敬父母會有什麼後果
不論誰看到這段話,都會變成孝順子女!!!
回想父母未生我以前,我本什麼也沒有。落生以後,只是赤條條的光凈身,連一根線也沒帶來。父母也不嫌我窮,也不是因為兒對父母很好,確是歡喜之至,對我這樣真誠,毫無貪圖心,可說完全是真的。
不料想兒子長大成人,嫌父母窮,沒給他置下房子地。你想自己一文錢也沒帶來,怎麼也能長大成人,沒受著飢餓呢?懷抱三年擦屎刮尿,父母也不嫌我臟。父母老了,吐痰流涕,你嫌他臟,對嗎?
小孩若是哭一聲,父母會察顏觀色,說我的孩子餓了,或者是冷了,趕快給他奶吃。抱在懷中暖暖,給他穿上點衣服,不轉眼珠地瞅著,恐怕小孩受屈。兒子大了,在父母面前說話不管不顧。父母告訴的話,當了耳旁風,說的遍數多了,還起厭煩心,甚至說出冒犯父母的話,對嗎?
再想想老人生我以前,懷胎十月,提心吊膽,惟恐傷著兒胎。兒子降生之時,正是母親過閻王關之時。兒子的生日,俗雲『母難之日』,此之謂也。降生以後,吃母親的奶,就是喝母親的血。經過乳哺三年,父母的心血,不知費盡多少,方才長大。稍有知識,便不聽父母的話,對嗎?到了六、七歲時,送到學校里讀書,還認為是給父母念的,及至年將弱冠,便給兒子定親完婚。
一生到老,心力用盡,只累得耳聾眼花,牙也掉了,腿疼腰彎,行動不便。你想這是為的誰呢?當然是為的兒女。父母對待兒女,處處都拿出了真真實實的心來教養。人子若想盡孝,當想想父母待我之慈愛真心,即便拿出良心去孝養父母,亦難報父母之恩於萬一,況黃泉路上無老少,老人的壽限,和自己的壽數,難以確定。
老人在世還有幾年?即能盡孝,又能盡幾年?語雲:『樹欲靜而風不停,子欲養而親不待』。想到這里,真令人心酸落淚。
既然明白了孝道,當拿出良心,去 找父母的心,及時盡孝,以補已往不孝之罪。在父母已去世的,趕快補行孝道,對父母生前所愛之人,所愛之物,我當愛之敬之,以安慰父母在天之靈。
推行大孝,孝於天下,使天下老人皆得其養,以達到不獨親其親的大同景象;實行遠孝,孝於萬古,立身行道,揚名顯親,為千古人子孝道作模範,留孝名於青史,遺孝風以化人,才是真孝子呢!
人能把孝道行到圓滿處,便能救國救世界,就是由小孝擴充到大孝,近孝推及到遠孝。將身化行全球,歐美的老人,得享有子之樂,中國的父母,全得歡喜之心,那才算以孝治天下,達到孝道圓滿的目的呢。
孝順父母乃世間第一福田
時代變遷,西風東漸,國人昔日三代同堂,含貽弄孫景象已不多見,且現代人崇尚自由,不喜與父母同住。由於父母過度關心,成為子女精神負擔,造成社會更多的孤獨老人,生活無人料理,病苦無人照顧。有些與父母同住者,由於父母久病卧床,也成為久病床前無孝子。甚至更嚴重者,有的不順己意,就忤逆父母,惡罵、毆打、甚至殺害父母,違背倫理,造下無間大罪。
在世為人凶暴、不孝父母、欺侮良善、不敬師長,必定常逢惡疾、衰惱、惡事,災難纏身。這時再四處求神、逢廟必拜,從南到北,日日月月,年初至年尾,殺雞宰羊,奉上豐富甘美飲食、牲醴求諸魍魎,祭拜諸天鬼神,以求福報終不可能得福。所謂日月禱祀如山,怎奈罪如江海,殺生求福,去福遠矣!
「孝順父母,世間第一福田。」若能孝順父母師長,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
一者、顏色端正。
二者、氣力豐強。
三者、安穩無病。
四者、健康長壽,不逢災難。
古人雲:「孝為百善之首。」孝順父母為世間最大功德,
一篇好的文章或許能夠改變許多人的命運軌跡,感恩您的分享或轉載,得以讓更多的朋友看見,別人會因你而改變!也讓我們共同來傳承這慈悲與愛的正能量!
Ⅳ 求教道祖。不孝順父母要遭雷電劈嗎
這位知友,不孝順父母遭天打雷劈是對不肖子孫遭到報應的比喻,真遭雷擊的人不一定不孝順父母。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為,而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不孝順父母從近處看可能不會受到某些懲處,但從長遠看,報應無處不在。舉個例子,不孝敬父母的人已經給自己的子女做出「表率」,將來自己的子女絕對不會孝敬他;不孝敬父母的人沒人願意與其交往,是孤家寡人,被人指指點點,人們唾棄其行為,敬而遠之,沒有好下場。奉勸人們,為了自己的將來,善待自己的父母吧!
Ⅳ 兒女不孝順父母怎麼辦
兒女不孝順,是父母沒有教育好孩子,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父母如要以身作則,讓孩子知道孝順父母是一個人的義務,人都有老的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只有人人尊老愛幼這個社會才會和諧
Ⅵ 對於這樣的不孝兒子,用什麼詞形容
處在父母不慈情況下的子女,心中不可以存有一絲毫的火氣,要比平常為子女的,更要加倍謹慎地事奉父母。
小不孝養成的原因有四種:
第一是驕寵:為人父母過度的憐憫自己的孩子,例如經常順著孩子的個性,稍微不如他的意,他便不堪忍受了。經常讓他便宜,任隨他安逸享樂,教他執勞奉養父母,他便不習慣了。在別人面前孩子稍有過失,父親不忍心督責孩子,而孩子竟然敢冒犯父親。父親贊譽孩子的文學品行才藝能力,惟恐不在自己之上,而孩子則必定要父親的文行藝能在我之下;積下了這些驕縱的習氣,在別人面前展不出手,卻獨在父母面前展得出手,於是就真得認為,老成之人沒有見聞知識了!
第二是習慣:孩子的語言粗率慣了,便敢沖撞父母;行為簡易慣了,便敢不守禮節,任意的作為;父母分甘絕少慣了,孩子於是就不記得父母把美味食品留給他吃的恩德;父母抱病忍受病苦慣了,孩子於是就不再聞問父母的痛癢。
第三是樂縱:孩子見到同輩,就不勝意氣風發,面對父母,就感到沒有意思;進入妻子的房間,就露出千般的趣態;走進高大的廳堂,就感到悶悶不樂,甚至敢明白的表示,父子兄弟是俗物,不喜歡和他們見面;則他的心中,怎麼還會有孝悌的想法呢?
第四是忘恩記怨:俗話講:『恩習久則愈忘,怨習久則愈積。』這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招待他人吃一餐飯的恩德,別人容易記在心裡;若是招待習慣久了之後,則嫌棄怨恨就會生出來了。一次的布施,別人會感恩;若是經常的接濟,則多寡的分別就會生出來了。一次的見面,令人倍感親切;連續的見面,則猜測嫌疑就會生出來了。況且是父母兄弟,天生就習以為常,以為父母兄弟的親愛,是必然不會變的,眼前父母的大恩,根本就不知道;況且還能夠想到母親懷胎養育的辛苦,生病時候的擔心受怕嗎?所以人情有的時候,會顯得至為顛倒,至為古怪,而且還不自覺;孩子對於父母,往往就會如此,因此不以恩而獲怨的父母,就很少了啊!
以上所說的幾種,都是人之習情;然而子女未嘗沒有真性,只是積習久了,就不知道錯誤所在。所以應該要急急的喚醒,早早的克治,時時的思量;不要認為父母慈心,自然就會原諒我;不要認為世風澆薄,我還比別人好些;要知道小不孝漸漸的積久了,就會變成大不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