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晚景凄涼,但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任何感情都不是平白無故產生的。其實,造成兒女不孝敬的根本原因,無非有一下三點:
1、老人自己就不孝敬自己的老人,自作自受。
有的老人,自己年輕時,認為自己的老人是累贅,從不孝敬。歲月輪回,等到自己老了,沒有養成孝敬老人的家風,兒女上行下效,也開始不孝敬自己。
有一個老人,兒子對他不孝,張口大罵。老人氣不過,說:「你罵我,我是你爸爸」!兒子還口道:「我罵你還算好的呢,你年輕時,還打過我爺爺呢」!一句話,噎得他啞口無言。
2、老人過度溺愛自己的子女,教育不當。
有的老人,過度寵愛自己的子女,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碎了,自己吃盡千辛萬苦,卻捨不得兒女受一點委屈。以致兒女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刁蠻的性格,沒有責任,沒有擔當,沒有愛心,有朝一日,自己不中用了,自然會遭到兒女的嫌棄。
3、老人年輕時做父母不稱職,對兒女缺乏愛心。
有的老人,年輕時雖已為人父母,卻不稱職,沒有盡到撫養、教 育兒 女的義務,本身自己的品行就存在問題,不是好人。所以,兒女長大後,雙方沒有一點感情,父母在兒女的心目中,印象極差。這樣的父母,兒女根本就沒有什麼恩情可感,老了以後,想讓兒女孝敬,也就成為一種奢望。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昨天在商場門口休息處,就遇到一位老太太,在和一旁的一位中年大姐聊自己家的兒女,一邊說,一邊哆嗦著抹眼淚。
這位老太太已經八十歲了,背駝了,手都哆嗦了,從超市裡買了一桶十斤的食用油,買了一些紅蘿卜,洋蔥,土豆,給兒子打電話,讓兒子趕過來接,兒子說單位現在有事出不來,讓她打車回家,於是老太太就像一旁的大姐哭訴,說兒女嫌棄她,不管她,自己手不利索,拿不回去。大姐說,以後這些東西讓孩子們買,她說,孩子們買的她不稱心。大概過了有半個小時,老太太踉踉蹌蹌的走了。
我心裡的第一印象是她的兒女太不像話了,老太太八十了,還讓她自己出來買東西。可是我後來冷靜下來一想,我想起了老太太說的那句話,兒女買的東西她覺得不稱心思。
孝敬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國的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可是人到老年,為什麼會有很多老人說自己的子女不孝順呢?
第一,子女生活壓力大,工作忙,陪伴時間少,老人感到孤單而且被忽視。
第二,老人沒有退休金,子女負擔過重,不想承擔老人的生活費用或者醫療費用。
第三,人到老年過分挑剔,看不慣子女的生活習慣,生活在一起時常發生矛盾。
第四,從小對子女溺愛,養成了子女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責任感的性格。
第五,多子女家庭的養老問題頻發,多半是因為子女對老人的某些做法不滿,或者子女之間相互推諉,形成了一個和尚有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局面。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妹妹沒有工作,離異後帶著孩子常年住在娘家,靠著父母親的退休金生活,我朋友多次勸說妹妹找工作都被嗆了回來。我朋友每次回家,父親都說經濟緊張,錢不夠花,可是轉頭又把錢全部補貼了自己的二女兒和外甥身上。而且還逢人就說我朋友不去看他。朋友表示也很傷心。
所以,真的是很多子女都不孝順嗎?畢竟我們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個人感覺,從心裡不孝敬父母的還是很少數的。這里我給父母們幾點建議。
第一,不要過分苛責兒女,兒女買了什麼都表示喜歡,不習慣兒女的生活習慣,可以當做看不見,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最重要。
第二,多子女家庭的父母親,一定要注意平衡子女們之間的關系,有時候父母親的一個決定就是兒女們矛盾的導火索。
第三,如果子女真的不孝敬父母,父母完全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其實,人到老年最重要的就是 健康 ,而這種 健康 不只是身體 健康 還包括心理 健康 。
最後,祝全天下的老年人都身體 健康 ,長命百歲。
經常見到一些老人向人哭訴自己孩子不孝順,而在實際生活中,也確實有很多人存在不孝行為。比方說很多年以前,山東泰安的一位八旬老人到了春節,因為無人照顧歐,去向自己的兒子討要一碗面吃,結果被兒子和兒媳吊在房樑上鞭抽,最後含恨而去。
但是,種種不孝行為受到譴責的同時,卻鮮有老人去反省自己。當事老人從來沒有意識到,兒女不孝,也許自己就是親手製造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吧:我的一個鄰居老來得子,也許因為此原因,對自己的兒子百般疼愛,直到愛過了火,成了驕縱。不管什麼事,在理還是不在理,都以自己的兒子為中心,結果把兒子嬌慣成了自私自利、凡事以自己為中心的忘恩負義的人。這對老夫妻的晚景非常凄慘,老兩口的退休工資每月都要被兒子花個精光,有時因為兜里沒錢,只好接受眾鄰居的接濟。
人人都說老兩口攤上了不孝子,可是怎麼就沒人問問——這不孝子是誰一手製造的呢?
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造成兒女不孝的原因還有很多,比方說有的家長家長作風非常嚴重,對孩子從小施以家暴,還有的家長在兒女中間偏心嚴重、、、、、、這一切的一切,都有造就不孝子的可能。
再打個比方:有位阿姨,她的女兒上小學的時候偷過同學的東西,誰知都過去好多年了,她這當媽的卻念念不忘。後來女兒考上北京一所重點大學,這位阿姨卻肆意阻攔,堅持說她女兒是小偷,沒資格上大學。後來女兒在自己高中班主任的幫助下,沖破母親的阻攔,上了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北京當老師,直到結婚成家,都不肯見自己的母親。而這位阿姨又四處嚷嚷,說自己生養了個白眼狼、不孝女——試問明眼人,這樣的結局怪誰呢?
所以,當我們不幸遭遇兒女不孝時,別忘了反省一下自己。
自己兒女不孝,這個應該不是無緣無故的不孝,人們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首先反省反省自己有沒有對自己父母或者岳父母以及家裡其他老人不孝或者不尊重?如果你自己也是這樣那麼就不能怪孩子對你不孝了,這叫做有樣撿樣,報應到了。
如果自己有良好的家風,孩子從小就是在一個很有素養,尊老愛幼的環境下成長大的。到老了,自己的子女不可能不孝順你的。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順,這最根本的原因,當然是你這個做父母的教育出了問題。從小不注意這方面的教育,或自己本身有問題,言傳身教所至。
一, 從小的教育問題,孝敬父母,尊敬老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優良傳統。 而做父母的卻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子女,一味的溺愛,沒有原則的滿足小孩的要求、慾望;沒有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家風,發現小問題,不去糾正,慢慢的就釀成了不好的品德。
二, 自己就不知道孝道,對自己的父母不懂孝敬,言傳身教,讓子女也不懂得孝敬,「做什麼都是會還的 。」你對父母的不敬,同樣會一點不漏,甚至變本加厲的還回到你的身上。這就怨不得人了。
三, 做父母的對子女的愛,方式、方法發生錯誤,給孩子帶來了傷害 。如,並不去了解他們的想法,感受,一味強制灌輸自己的做法,自己為他們去選擇,讓子女反感,不尊重他們的思想與人格,而當他們長大了後,一定還是會從心裡拒絕你,哪怕內心想愛你,而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依然是抗拒與不合作,也就談不上孝順。
四, 太物質化了孩子,如今 社會 經濟發展飛速,什麼都是以物質為主,物質充斥著整個生活。 思想自然就也物質化了,如,經常用物質去獎勵孩子,用物質去安慰孩子,那當孩子滿腦子都以利益為重的時候,親情就變淡了,變味了。
總之,人到了老年,才發現兒女不孝順,是自己教育的一切錯誤,但都晚了,那一切都要怨自己,教育不當,釀後果就能自嘗。
現實生活中,許多老人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得開心愉悅,家庭和睦,而有些老人,卻事與願違,子女不孝,可謂晚景凄涼。 究其主要原因,在與老人對於子女的言傳身教,能否以身作則,教育、影響孩子朝好的方向發展,在於能否懂得生活的智慧,會不會做一個不討人嫌的老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深受父母影響。要想孩子懂得孝敬自己,那就必須以身作則,孝敬老人,起典範作用,教育和影響孩子。 一個家庭,做父母的如果用偏激的言語和頹廢的情緒來表達對事物或人的看法,孩子也會感受到這種面對問題時的處理方式,也會躁動不安,容易緊張。如果做父母的經常吵架、說臟話、冷暴力等,孩子潛移默化中,攻擊性強,處事不理智、粗暴,或者是不接受溝通,不接受合作。
如果父母對朋友對鄰里熱情、和善,對老人孝敬、真心,孩子記住的不是父母說了什麼,而是孩子眼睛看到的父母如何為人處世。如果父母以身作則,處處以愛的心態對待人,對待生活,對待所有的一切,做好孩子的典範,孩子就會知道哪些是有用的,愛心就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老人不要干涉子女的生活,讓大家都生活的輕鬆快樂。 生活中,習慣早睡早起的老人們不要責怪年輕人的晚睡晚起;善於精打細算的老人們,不要對於年輕人傾倒了剩飯剩菜、丟棄了破舊傢具而橫加指責;還有,老人整天嘮嘮叨叨,這也管那也問,一味地瞎操心,累了自己,煩了孩子。生活中的觀念不同總是存在,老年人沒必要爭辯,要學會生活的智慧,學會裝糊塗。
如果條件允許,老人最好和子女分開住。老人要從根本上承認自己確實老了,不要用固有的思維和觀念要求孩子,不要以為就該以你為中心,要完全執行你的指令,聽從你的意願。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時代的發展。過去的事不糾結,現在的事不困擾,對於未來,不爭不搶不氣,做好自己,愉悅大家,不討人嫌。
老人要想晚年幸福,就必須要有 健康 的身體,要有獨立的經濟來源。 要想有好的身體,減輕孩子的負擔,就必須加強適當的鍛煉,增加免疫力。可以出門走走,逛逛超市,幫忙添置一些日常用品,把洗衣做飯、帶帶孩子當作一種生活樂趣;或是看看書、讀讀報,分享國事天下事;跳跳廣場舞、練練太極拳,聊聊油鹽柴米;種種花、養養草,修性又怡情。還要端正態度,不搞歪門邪道,不增加子女的麻煩。還可以學學未知的知識,開闊自己的視野,不讓自己閑下來,要老有所樂。
同時,自己要有獨立的經濟,要有自己的小金庫,或是買一份保險,能夠讓自己輕松應對日常生活開支。久病無孝子,再孝敬的子女,在面對卧床不起的老人時,也會經不起折磨,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會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苦衷。
如果有兩個孩子的,老人要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愛一個厭一個。 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都是一母所生,為何要分個好歹呢?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嘴甜會說話、做什麼事都順著你意願的孩子,你會更喜歡,什麼好的都優先給他,相反的,沉默寡言、叛逆,做事總是與你做對的孩子,你對他要差點,這樣的偏心,只會成為未來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
孩子是聰明的,做父母的所作所為,他洞察秋毫,雖然他一次兩次不說、沒有意見,但是三次四次呢?就算他大度,不計較父母的一切,但不能保證他成家後另一半沒有抱怨或是憎恨。如果老人能夠做到公平處事,不論大小,一律平分秋色,做子女的會不理解不孝順嗎?
不管你出身高貴還是貧寒,一個老人能做到持之以恆地教育、影響孩子朝正確的方向發展,能做到熱情善良、慈祥和藹,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能做到不倚老賣老,能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他就一定會受到大家歡迎的。真心希望每一個老人,多看多學,提升自身素質,加強自身修養,做個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人。
想想自己孝順過自己的父母嗎?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會影響到下一代孩子們的生活狀態。身教重於言教呀!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來說說我們老家一個李大爺的故事。
李大爺今年80多了,有一兒一女,女兒遠嫁在外地,留個兒子在身邊一起生活。
李大爺雖然年紀不小,但身體還算硬朗,只是有條腿有點殘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雖然如此,但他還是每天推個小斗車四處轉悠,在垃圾堆、工地上去翻找能賣錢的廢品,比如鋼筋、紙板、塑料管等等,收集一點後就拿去廢品站賣。
好的時候一天能賺4、50塊,差的時候可能就幾塊錢,我經常能在外面遇到他,推個小板車,一瘸一拐地緩慢走著,覺得他也挺可憐的,可是可憐之人也必有可恨之處。
據李大爺的兒子講,李大爺年輕的時候都是好吃懶做,不怎麼管家裡面,是自己的母親一個人扛著。
而且李大爺是一個十分要臉面的人,經常在外面吹牛,說自己做了多少多少事,其實根本就沒有,對於這些過往,李大爺的兒子是頗有怨言的。
李大爺的媳婦說,老公公雖然一把年紀了,但是十分不愛干凈,夏天這么熱的天氣,一天都不洗個澡,渾身散發著一種酸臭味,衣服臟得都變色了也不會換,而他自己住的小屋呢,也是十分凌亂,東西到處堆的都是。
白白的一床蚊帳用黑了都不知道洗,每天出去撿垃圾本身就臟,回來也不收拾一下,手黑黑的就直接上桌吃飯,她實在有點受不了,說了很多次也不改,也曾經幫著打掃過幾次,可沒多久又恢復了原樣,她實在是有心無力,不想再管了。
現在李大爺雖然是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但是吃飯不在一起吃,都是自己做的,然後住在房子里的一個小角落裡面。
通過李大爺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基本上大部分子女對老人都是孝敬的,可是因為有些老人年輕時犯了一些錯,讓孩子們解不開心結,或者是年紀大了,有些毛病改不過來,甚至是倚老賣老,總想著要沾兒女多少光。
其實越是這樣,兒女們越是離老人們遠一點,反倒是那些處處為子女著想的老人,穿戴整齊,講究衛生,不圖兒女給他們多少,自己還能動的時候就從沒想過依靠別人。
這樣的老人更加受到兒女的尊敬,過年過節都會買東西回來看望一下。
所以說啊,我們任何時候都要自立自愛才能被人愛,老人呢,也不要總指望著養兒防老,兒女們大了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處處干涉,能夠自食其力的話那是最好的,互相之間有一個界限感,反而能讓人更加的親近。
有的是因為老人 健康 時候,不知道自己老了會咋樣,他們太能嘚瑟,不給留點餘地,有的是遇見那些黑了良心的兒女,所以說不能一起而論
人到老年,自己的兒女不孝敬,其根本原因,我認為,妻不賢,子不孝,無法可治也。據我和老年人閑聊時,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主要原因如下幾方面;
一,子不孝,父子過,因為父母是孩子的不忘初心的好搒樣,孩子錯誤根源在於大人沒有教好。以中華五年傳統不息的之化教育,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訪照大人的所做所為,去學習成長起來。百善孝為先,首先,你必須要好好去孝敬你的父母,在孩子幻小的心靈里種下良好影響,當你老了,走不動了,他們長大成人了,理所當然的去孝敬你的。反之,你對你老子有不孝的行為,孩子對你一樣的對待。
二,「人之初,性本善」,父母要和自己的孩子建立一種朋友關系,不要經常去打罵傷害她們。特別是孩長了也有自遵性,反其倒而行之,不要隨意拋起疏遠她們,好好理解孩子心理願望,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她們會知恩圖報,有利於和諧身心,和諧家庭的責任感。
三,在當今的就會,因為,都生一個孩子,由於教生慣養的現象較為普邊。望子成龍的希望,卻變成了逆子,五毒俱全,讓大人寒心,無法可治,後悔莫及。要知今日,何比當初。必須嚴格的抓緊早期對兒女的教育,勢在必行。
所以,人到老年了,愚到自己的兒女們不孝敬的時候,不要有過多報怨,因為你付出不多,收獲的甚少,你養她們小,他們必定會養你老的。每個人都有孝敬老人的責任,這是做為兒女義不容辭的傳統觀念。
㈡ 手工母親節禮物簡單漂亮
手工母親節禮物簡單漂亮
手工母親節禮物簡單漂亮,母親節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平日里「隔代育兒」主力軍幫忙帶娃太辛苦,表心意的好時機到啦,適合送媽媽的禮物有很多,以下分享手工母親節禮物簡單漂亮。
一、母親節禮物怎麼做簡單又漂亮
1、黏土康乃馨:綠色粘土做包花桿、葉片和花托,用橘色做花瓣,最後把全部組合起來,用不同的顏色做一束即可。
2、戒指折紙:用粉紅色折紙著一個指環,調節好大小,再用粉色紙折一個玫瑰花,用膠帶固定在指環上即可。
3、立體賀卡:黑色卡紙剪花束的形狀,將表面貼彩紙,剪綠色豎條和各色花朵貼在花束里即可。
4、手工折紙:用黑筆在賀卡上畫不規則黑線並寫祝福語,再剪不同顏色的愛心,最後把愛心粘在黑線頂部即可。
5、愛心賀卡:將各色愛心用固體膠黏在賀卡內部,再用紅色線製成一縷紅繩,用雙面膠固定在愛心底部即可。
6、愛心小盒:正方形紙對折,選個角對准中心點折一下,與中心線對齊,另一邊也折好後沿中心線翻折,最後將有花色一面折成愛心即可。
二、母親節禮物排行榜
1、智能保溫杯
保溫杯的禮語是保存那份溫馨的母愛,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在挑選母親節禮物時,應該挑選有寓意的母親節禮物。
2、康乃馨
康乃馨的花語是母親我愛你、溫馨的祝福、熱愛著你、慈祥、不求代價的母愛、寬容、母親之花、濃郁的親情、親情思念、偉大、神聖,真摯、思念。
如果擔心康乃馨會凋謝的話,可以找一下紙質康乃馨的折疊方法,一朵永不凋謝的康乃馨,更能體現你對母親的愛。
3、音響
隨著廣場舞的普及,不少在家的母親也廣泛的投入到其中,而作為跳廣場舞必備的音響,大家可以投其所好,送母親一款浪漫、酷炫的音響也是不錯的選擇。
4、按摩椅
母親為大家操勞一輩子,老了,烙下一身病根子,一張按摩椅是母親節最好的禮物,讓母親享享清福。
5、回家給母親做一頓飯
不管是小時候,還是長大了,回到家都是母親給大家做飯。在母親節那天,給母親做一頓母親愛吃晚餐,陪母親好好說說話,談談心,這也是給母親最好的禮物。
6、護膚品
每次回家看望母親,如果你仔細看,就會發現母親臉上的`皺紋年復一年的多起來,一款好的去皺紋的護膚品是份很好的母親節禮物,讓母親回到年輕時候。
7、陪母親外出旅行
母親老了,從來沒有出過遠門,而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去旅行的地方,母親也有,跟母親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母親想去的地方。
8、跟母親一起拍一張自拍照
母親節那天,回家陪陪母親,說一些母親愛聽的話,在那幸福的一刻,跟母親一起拍一張自拍照片,洗出來,用相框框好,送給母親,留下那天你跟母親的幸福。
9、陪母親做一次健康體檢
母親的健康,是大家應盡的孝心,陪母親做一次健康體檢,願母親永遠健康長壽。
10、陪母親逛街買衣服
母親一輩子,省吃省穿把大家拉扯大,從來不捨得買漂亮的衣服,陪母親逛街,買母親喜歡、漂亮的衣服,讓母親越來越年輕,找回母親失去的愛美之心。
生日送給母親十佳禮物
護膚品
歲月不饒人,女人過了30就開始衰老了。媽媽一般都比較節約,捨不得買更好的東西,作為兒女的應該體諒媽媽,給予媽媽更多更好的東西。比如精心挑選一款比較好的護膚品,保護媽媽的皮膚,讓她看起來更加年輕。
保健品
健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媽媽年齡大了,需要好好保養身體。選購一款比較好口碑好的保健品,讓媽媽可以有更好的身體享受生活。
珠寶首飾
飾的選擇也是比較多樣的,不用特意挑選貴的,好看設計感才是要考慮的因素,價格方面都是次要的考慮。
給媽媽策劃一場旅遊
可以提前為媽媽和父親安排一場旅遊,放鬆下心情,同時可以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多玩玩。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可以在其他城市旅遊度過。
按摩儀
媽媽天天工作操持家務都比較辛苦,選擇一款比較好用的按摩儀送給媽媽,讓媽媽身體更加舒適。
買衣服
女人的衣櫃里總少一套衣服,這話一點也沒錯。雖然媽媽天天都是在家裡操勞,但是她們也是想要更美的,為她們選擇一套好看的衣服,在她生日那天送出去,相信十分不錯。
花
雖然很多人覺得送花太俗了,但是實際上花確實是非常可以打動人的東西。買上一束花,你可以選擇一般的康乃馨,也可以選擇百合等等其他的東西,讓家裡充滿了花的芬芳。
定製相冊
可能你陪伴媽媽的時間不多,定製一本屬於自己家庭的相冊給媽媽,給她慰藉。
美容卡
每個女人都愛美,給她們買一張附近比較好口碑的美容院美容卡,讓她定時護膚,保持更多光彩,人更加年輕,心情也會更好。
身在遠方的問候
如果不在媽媽身邊,這天無論再怎麼忙,一定要打個電話問問媽媽近況,最好是打電話。簡訊還是沒有語言來得親切。和媽媽聊聊天,說說趣事,並報平安。遠方的你一切安好就是給媽媽最好的禮物。
1、上海故事絲巾
絲巾真的是媽媽們的最愛,不僅可以遮住頸紋,季節交替的時候還能保護頸椎、肩膀不受涼,也是平時旅遊打卡的必備道具~
2、skg按摩儀
強烈推薦的一款頸部按摩儀,外觀設計在按摩儀界算是一股清流,和其他按摩儀不同,skg的頸部按摩儀小巧輕便,顏值也超級高,平時可以套在脖子上放鬆頸椎,非常舒適。
3、華光掛燙機
掛燙機真的巨好用,200左右的掛燙機就可以滿足日常熨燙衣服的需要,比起媽媽以前用的熨斗,真的方便太多了,而且特別小巧輕便。
4、歐慕折疊足浴盆
足浴盆是送長輩時幾乎都會考慮的禮物,大多數的足浴盆比較笨重,平常不用的時候也很佔地方,歐慕這款折疊足浴盆就可以在閑置時,折疊起來放在床下,用的時候隨時拿出來,整機重量不到3斤,老人拎起來很輕松。
5、泰國乳膠枕
然乳膠枕真的特別舒服,它不會像蕎麥枕頭那麼硬,又不會像絲棉枕頭那樣太過軟,是那種能給頸部支撐桿又很柔軟的舒適。老人頸椎和睡眠往往不太好,送媽媽一個乳膠枕也是超級實用的~
6、小米須眉吹風機
吹風機都知道是戴森的最好,但價格也擺在那小米的須眉吹風機在500元以下價位,顏值算是無敵的存在,吹風體感也接近戴森,性價比也是非常高的。
7、美容儀
人到中年,難免會皮膚鬆弛、長皺紋,美容儀能幫助媽媽緊致面部皮膚,減少和淡化細紋,也是配合精華保養必不可少的美容神器。
8、除蟎儀
除蟎儀也是居家必備的清潔衛生小家電,家裡的床褥沙發很容易滋生蟎蟲細菌,對於老人和孩子健康也是不利的,除蟎儀可以通過高頻震盪拍打+紫外線+強吸力清除蟎蟲,保證床褥的干凈衛生。
9、百雀羚三生花補水套裝
百雀羚作為國貨之光,無論是包裝顏值還是護膚品的實際效果都很棒。這套水乳的茉莉水潔面膏特別省,每次洗臉用一點點就能起豐富的泡沫,洗完之後也不假滑和拔干,爽膚水也是上臉溫和不刺激,特別適合皮膚容易乾燥缺水的膚質。
10、佰草集保濕緊致淡化細套裝
主打「現代中草葯高檔護理品」概念,產品的成分也主要以天然名貴中草葯為主,成分更加溫和,吸收性也比較清爽,人參成分具有緊致皮膚、淡化細紋的功效,茉莉成分可以滋潤皮膚、避免皮膚缺水乾燥,進而抗老化。
㈢ 對待老人應該如何才叫孝
孝的定義是為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引申轉指晚輩在尊長去世後要在一定時期內遵守的禮俗。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系時應該具有的道德品質和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孝」字解析:甲骨文字形很形象地表達了內涵!
漢字「孝」的字形非常簡單,上面一個「耂」,下面一個「子」。而這個字的甲骨文更形象,仔細看下圖:像不像一個孩子在攙扶著老人在走路的樣子?也可以這么理解:老人在上面,孩子在下面。表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在上面呵護著,而當父母年老後,兒子要在下面背著老人。一個人上有老,下有小,對上理應要做到自己的孝道,這就是孝。
「孝」字甲骨文很形象
老人呵護孩子
晚輩攙扶老人
中華文明5000年的傳承離不開這個「孝」字,通過對孝字的分析可以看到它的內涵。所以說,中國的漢字結構組合是有它的道理的。這個字的本意是要我們盡心盡力來奉養自己的父母。同時引申為後輩在尊者去世後也要按一定的風俗習慣來行使自己的孝道。
視頻
知心姐姐盧勤教你-如何培養孝笑兒女
家長必讀
¥99
¥198
購買
孝,何止一個字這么簡單?
以「孝」為偏旁的漢字舉例:教、哮。
由於漢字「孝」在古代文化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也有很多漢字都是以它為偏旁部首來組成的。比如漢字「教」:左邊一個孝,右邊一個攵(文)。意思是說把孝道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來,就是教育的教。再比如,咆哮的哮: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孝,一個人對著老人和孩子進行大聲喊叫,是一種令人不齒的行為。
漢字「教」和「哮」
關於「孝」字的狹義概念和廣義概念。
關於「孝」字,狹義的理解是對於父母的盡心奉養、尊敬。而廣義的孝,我們古代講六孝,那什麼是六孝?《左傳》中講:「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意思就是:作為君主要對百姓仁義,作為臣子,要做到自己的本分,作為父親要對孩子慈愛,作為兒子要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作為兄長要愛戴自己的弟妹,作為弟妹要敬重自己的兄長。
孝敬父母,中華美德
幸福的老人
「孝」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也是歷史文化的傳承。
為什麼說「孝」是我們中華的美德,是一代代傳承的文化?《孝經》裡面講:「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意思就是:從古代君王到普通百姓,每個人都有盡孝的義務,而盡孝的境界是沒有止境的。而《禮記》中記載: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這里的「畜」不是動物,而是指贍養的含義。大致意思就是要侍奉和贍養自己的父母,順從父母,而不做有悖倫理的事情。
㈣ 撒貝南說:「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你怎麼看
個人認為撒貝南說的很對。特別是農村的父母更是在城裡呆不慣,來說說身邊的一個例子。
男孩大學畢業後,在深圳混的風生水起,娶妻生子都沒用父母操心,事業家庭都穩定後,男孩准備把老家的父母接過來享享清福。父母都是農村人,沒有什麼文化,縣城去的次數都能數的過來。
所以父母是不想去的,奈何兒子兒媳三天兩頭一個電話,最後兒子親自回來接兩位老人。老兩口也只好簡單的收拾收拾,帶了些家裡的特產跟著兒子出發了。
到了深圳,兒子和兒媳特意請了幾天假,陪著老人東走走西看看。並告訴他們下樓怎麼去附近的公園,附近的超市等等。
幾天之後,兒子兒媳都要去上班了,小孫子有保姆帶著每天接送上學,老兩口卻不知道每天應該干點什麼了,屋裡的電器都不會用,就連家裡看的電視到了這竟然也弄不明白。尋思出去走走,可是馬路上車來車往的,過馬路兩個人都是顫顫巍巍。
隨後的幾天老太太就開始上火了,嘴裡起泡,吃不下東西,兒子兒媳急壞了,這時老頭說話了,「我們還是回老家吧,在這啥也幫不上忙,啥也不會弄,哪去不敢走,像鳥囚在了籠子里,回老家至少我們可以東家看看,西家走走,沒事干點活,這真是呆不住,你們要是真為了我們好,就送我們回去吧!」
兒子哭了,本想著兩位老人一輩子任勞任怨的幹活,供自己讀書,如今自己過的好了,卻不能在伺候在身邊,滿心的自責。可奈何生活就是這樣,分離是成長的一部分啊!
隔天,兒子買了機票把老兩口送了回來。回到家裡的兩位老人喜笑顏開,嘴裡嘟囔著以後哪也不去了,就在家,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是啊,我們曾滿心歡喜的以為把父母接到身邊就是盡孝,可是我們可曾問過他們,他們是否會適應這樣的大都市,微信幾乎都用不慣的他們會適應城市裡的掃碼支付,坐車刷卡嗎?所以有時候我們以為的並不是父母以為的。如果真想盡孝,那就沒事常回家看看吧!
我是 芒薇閑談, 歡迎交流指導
我把父母接到身邊六年,父親去年秋天安詳地走了,給了我盡孝的機會和時間。
從上大學算起常年在外已經三十多年了,每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在家待的時間更是用小時計算也少得可憐,理由總是忙!
2014年父親得了老年性腦萎縮後,走路不穩,說話不清,農村廁所、火爐、火炕、上下水、看病、購物等都不方便,母親的腿腳也不如從前。
以前一說起進城的事情,他們有很多不去的理由。城裡人多、路堵、樓高、噪音大、不認識鄰居,語言不通花銷大,也怕給兒女添麻煩等托詞。做了很多工作,2014年10月2日終於同意搬到城裡。他們住我原來的房子,一樓九十八平米,兩室兩廳一廚兩衛。和我家相距1700多米,步行約2500步,用時十五分鍾左右。
生活條件改善了,弟弟、妹妹、舅舅、姨姨等親戚都在城裡,也可以隨時過來照顧老人聊聊天。他們以前的顧慮都不是問題,帶來的好處和方便數不勝數,一家人其樂融融度過了六年。
自從他們來到城裡,我幾乎每天早上或者晚上抽時間步行過去看看,坐一坐,聊聊天,送點東西,重新找到有父母的感覺,無比幸福。
我好多年養成的飯後看電視、不活動的毛病改了。風雨無阻,遛彎兒散步看老人。一年後,我的脂肪肝從中度成了輕度,血糖降了,體重減了,精神飽滿了。順路買菜買早點,生活質量提高了,夫妻關系好了。當然愛人、兒子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的後盾。我的生意也順了,以前出租房子有點收入,父母住了以後覺得明走暗來了。
最最重要的是我把父母接到身邊,子欲孝而親不待古話留給侄女的遺憾,在我這里提前得到了補償。
父親走了。進城雖不能讓他長生不老,但是在第一次昏迷時,從我接到母親電話,我通知120到把父親送入自治區醫院急診室才用了28分鍾,82歲壽終正寢,城裡醫療條件起了很大作用。
最後一年我每晚和他們作伴,家長里短,朝夕相處,和遠離父母的同學比感覺特別奢侈。六年相處時間不長,仔細想一想也不算短。作為兒子,在老人需要的時候搭了把手,終生無憾!
出發點是好的,若是真的接到身邊,往往事與願違,太多矛盾,生活作息,吃住習慣,太多的不合諧,不方便………無形中增添許多麻煩,建議有空閑多陪陪老人,而不是把他們接到身邊讓他住好,吃好,喝好就孝順了,陪伴才是最大的孝順!
這種狀況不能一概而論!孝順的兒女找到了孝順的媳婦和女婿!這樣的話!把父母接過來那是一種享受和幸福。反之就不一樣了!
撒貝南說得非常有道理。我今年53歲了,過幾年就退休了,如果要強迫我跟著自己的孩子一起過,我絕對不願意;我的老家在農村,父母也絕對不願意跟著我到城裡過,他們在農村才幸福,我常回家看看他們就感覺很滿意了。
我在我們這個小縣城,我有我自己的生活圈子,如果退休以後跟著自己的孩子在新一線城市成都,我絕對不願意。
退休以後,我每天和原來的同事一起聊天喝茶,久不久出去 旅遊 ,這才是我生活方式,到一個新的地方,沒有朋友,明天孩子上班去了,我沒有朋友,就悶在100平方米的屋子裡,真會悶出病來的。
與兒女們豬在一起,由於代溝,許多事情看不慣,時間長了,必然產生矛盾。
我53歲了,回老家的時候,媽媽總要「教育」我,在工作上要這樣要那樣,我只能夠笑一笑,其實她的說教仍然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
尤其是現代的年輕人,總是覺得自己工作重,讓父母幫著帶他們的孩子,這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結語
老年人有老年人的「世界」,有他們自己的生活、 娛樂 方式,幾十年習慣的地方,過得很滋潤。就讓老年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常回家看看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了!
我贊成撒貝南的觀點。大部分人年齡越大越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家。
以我父母為例。我媽家在鄉村,家裡有個大院子。父母在院子里種了幾棵果樹,一小片蔬菜,養了幾只雞,一條看門狗。每天的生活就是侍弄蔬菜,喂喂雞狗,去老鄰居家串串門,聊聊天,打個牌,或是去小廣場跳跳舞,偶爾我們回家聚個餐,日子過得無比愜意。
我姐姐家在外地,有時會接父母去她家住一段時間,最多兩周,我媽就得回來。姐姐白天上班,一天不在家,晚上還得輔導孩子學習,沒有時間陪伴他們。鄰居也不認識,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另外,姐姐家在南方,東西也吃不慣,外面人說話也聽不懂。我媽說在她家住,簡直是遭罪,還是自己家好。
這個情況和撒貝南說的類似,父母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過得並不舒心。所謂「葉落歸根」,年齡越大,越喜歡呆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孩子如果能夠做到常回家看看,那就算孝順了。
網上曾經熱議過一個話題,父母要不要跟孩子住在一起。結論是「一碗湯」的距離最好,具體就是父母在家做好飯菜,送到子女家還沒有涼,這樣的距離最好。子女想看父母隨時可以,父母需要子女,他們很快就能來到身邊,如此最好。
當然,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的父母子女願意住在一起,並且生活的很幸福,那也是好事一樁。孝順孝順,要孝先順,您同意我的觀點嗎?歡迎留言討論!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人的性格千差萬別。有的父母適應能力強,特別願意跟著兒女生活,兒女走在哪裡就想跟到哪裡,他們覺得這樣是最幸福的。你如果不讓他們跟著,他們會很失落也很痛苦。
有的父母則不然,他們有自己的小天地和熟悉的生活環境,在那裡過得自由自在。讓他到一個陌生城市,不熟悉的環境很難適應,和兒女天天生活在一起難免有些矛盾,心情煩躁不開心。如果是這樣的話,應徵求他們的意見,來歡迎走歡送,來去自由隨心所欲不能強迫,這樣就是孝順父母。
無論父母在不在身邊,只要讓父母高興就是最大的孝順。盡孝要趁早,決不能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後悔。
撒貝南受過高等教育但沒學會做人,他不理解他父母內心想要什麼,一隻動物有了小孩都會天天和小孩在一起,一會不見孩子都會噢噢叫個不停甚至不吃也不喝,動物如此更不要說人,孩子大了要出去闖世界父母是沒辦法的,其實父母內心一天也不想離開孩子,只有孩子到老年以後才會有體會,每一次給父母通電話最後掛斷的都是孩子,可想父母的心情,家庭條件差出外打工沒法和父母在一起,要是條件好一定和父母在一起,有句俗言要兒要女是防老,除非撒貝南和他父母關系不好,撒貝南才有這樣的體會才會這樣說。
不要被明星的個人觀點混淆視聽,對於撒貝南來講是有道理,因為他是公眾人物,在北京有足夠的條件,讓父母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他的工作太忙,看似把父母接到了身邊,實際上還是跟父母咫尺天涯,沒時間陪伴,反倒讓父母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比以前更加孤單,站在他的角度上來看,也許有對的一面,但也不是全對。
大家都是普通人,從各方面講,都不可能與撒貝南劃等號,這就註定了普通人與公眾人物或其它特殊群體,在對待「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這個觀點的理解不同,就拿我來說說吧。
我今年61歲,姑娘在深圳安家15年了,兩口都是合資企業高管,有很不錯的收入,2017年,姑娘在離她家僅半小時車程的惠州,給雙方老人各買了一套二居室,希望我和親家都搬到離她不遠的地方生活,這幾年除了冬天,我們兩口子偶爾會過去小住一兩個月,其它時間很少過去,從這一點上來講,我有認同撒貝南這句話的一面,以下,我來談談對這個觀點的另外幾種看法。
一、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要看父母處在哪個年齡段以撒貝南現在狀況,他的觀點是對的,只是把父母接到身邊的時間關口沒把握好,撒貝南今年45歲,正常情況下,他父母應該50年後,和我的年齡相差10歲左右,那麼,就兩代人的年齡關系,我們來分析一下。
1、無論是公眾人物撒貝南,還是我們普通人老百姓,30到50歲這個年齡階段,是人生的高光時段,這個年齡段的人承受著人生當中最巨大的壓力,沒錯,我們形容生活的艱難,往往都用「上有老,下有小」來概括,這20年當中,孩子要上學、要結婚,供房供車,贍養父母,還要為自己的晚年養老打基礎,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拿出自己100%的精力,去拼搏去創造。
說句天地良心的話,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工作與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子女身上,人的精力和愛是有限的,顧了這頭,那頭自然就輕了,所以,這個年齡階段的子女,一般都會把對父母的愛,往子女上傾斜,而忽視父母的存在。
2、我在以往的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60到70歲左右的老年人,是人生旅程中最幸福快樂的末班車,老一輩人已凋零不再,子女早就成家立業各自安好,正是享受晚年生活的黃金10年,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下工作生活幾十年了,身邊有無數的親朋友好友,這時候你把父母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無論從飲食習慣,氣候條件和人文環境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失去了過往交集的朋友,醫療醫保也不方便,關鍵是很多70歲以內的老年人,身體和精神層面還充滿了活力。
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孩子們在深圳買了房讓我們過去住,物質條件比我們老家還要好一些,頭幾天的新鮮勁過了後,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外面逛,總顯得六神無主,一點歸屬感都沒有,想想家裡的閨蜜和同事們,在一起跳廣場舞,打麻將就歸心似箭,所以孩子們在這個年齡階段把父母接到身邊,對於他們是成就了孝心,但父母心裡或許並不領這份情。
我們家對門的鄰居也是如此,他才55歲就被兒子接到上海生活,剛開始歡天喜地地把家裡的房子也買了,開著兒子給他買的寶馬X6,把上海周邊的每個景點都玩了個夠,還是不到一年就厭倦了這樣的日子,在上海剛過完一個春節就打道回府了。
二、什麼時候把老人接到身邊才是孝順呢?用撒貝南的話來講:「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這句話的確有硬傷,他出發點是好的,但忽略了老人的年齡(我不知道他父母多大),或是父母的身體狀態,為人父母應該都有這樣的情結,那就是,為了兒女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直到身體漸漸衰老,也不願意連累子女,所以,當兒女們自己為了事業都忙不過來的時候,正是父母身體條件尚好,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的年齡,這個階段是不需要兒女們精心照料的年齡。
相反,兩代人長時間在一個空間里生活,時間久了,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不和諧的因素,雖然撒貝南所說的不孝順有點誇張,但有可能真的違背了父母意願,反而降低了父母的生活品質,到頭來得不償失。
我認為:當兒女接近退休的年齡,自己的子女已長大成人,工作和生意都能放手的時候。父母的身體狀態日落西山,自理能力一天比一天差了,此時,才是把從母接到身邊最適當的時機,那才是真正的孝順。
寫在最後:我所在的小區住著一位姓張的老人,現在70多歲吧,老人早年是本地京劇團的演員,他女兒是北京演視圈著名的製片人,代表作有,不要和陌生人說話、潛伏、等大家熟知的電視劇,女兒十多年前,就有心把父母接到北京去養老,那時候她父母身體還蠻健壯,身邊有一大堆情趣相投的票友,就委婉地推辭了女兒的孝心,女兒不忘慈烏反哺,給父母在老家添置了一套近300多平的房子,前後院子里種滿了鮮花和果樹,老兩口自己種種菜,養養花草,來了興趣就招票友們吊吊嗓子,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與神仙般快樂自在,但凡有空,女兒一家就帶著外孫回來,讓父母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
鄰居們問張老爺子:「幹嘛不去北京的姑娘家享福啊?」
老爺子說:「我和她媽都不想挪地方,姑娘說了,等我們老得不想動,要麼把我們接過去,要麼她就退休回來陪咱們」。
好了,最後還是回到題主的問題,我是這樣看待的:
無論如何,把從母接到自己的身邊,起始初心是大孝,但每家老人的年齡不同, 健康 狀況不同,自己的工作條件也不同,最好還是先徵求父母的願意,把握好什麼時候該接老人到身邊,什麼時候不該把父母接到身邊。我覺得張老爺子的女兒就做得很好,這份孝順值得分享給我的朋友們。
我不贊同撒貝南所說的這句話。兒女是父母一生的牽掛,從丫丫學語開始到大學畢業,父母無時無刻不在牽掛著孩子。孩子參加工作後,父母又要操心孩子的婚事,但父母最想做的就是和孩子呆在一起,一家人其樂融融是何等的幸福。
我參加工作的第2年就把父母接到了城裡和我們住在一起,到現在快20年了。父母並沒有覺得寂寞和孤獨,我們也並未因此感到有負擔,最重要的一點,我的老婆對公公婆婆都很好,生活在一起這么長的時間幾乎沒有發生過大的矛盾。有什麼意見分歧,說透了就行了。我很感謝妻子的為人處事,也很感謝父母無微不至的關心,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情,馬有垂韁之義,犬有投水之德,人為萬物之靈,莫連XX不如?
現在有的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改變,寧願請保姆都不願把父母接在身邊。無論在大城市還是在小城市發展,他們都不願意把父母接來一起住,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每天忙裡忙外,沒有多少時間陪父母,父母到新的城市舉目無親,放棄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親朋好友,父母同樣會感到寂寞和孤獨。而事實上是這樣的嗎?
絕大多數父母願意和孩子住在一起,父母的想法很簡單,可以為孩子分擔一點家務,還可以為子女照顧小孩,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樂無窮。而實際上這樣的大家庭是很少的,主要是兒子媳婦或女兒女婿的臉難看、門難進導致的。他們覺得父母可能影響了他們的二人世界,有些人把老人當成累贅、廢物,其實,老人也是寶。
父母老了,需要的不是金錢,而是兒女的陪伴和問候。有的子女以工作忙為由,一年都不給父母打電話,更別提把父母接到子女身邊了。我老家的鄰居,家裡有三個大學生,這三個兒子都從事技術活,生活得還不錯,但他們的父母還在老家干農活,並不是因為父母對農村有特殊情懷不願意進城生活,而是兒子覺得父母可能會連累自己,不願意把他們接在身邊。
每次回老家,看著這兩個老年人怪可憐的,從他們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們很嚮往和兒女在一起生活,可哪個兒子願意接納他們呢? 可能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至於是不是孝順,只有自己心裡最清楚。
㈤ 有關孝順的名言
、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2、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迅
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5、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所羅門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7、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8、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0、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孝經》
11、丑惡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兒女那樣可怕。——莎士比亞
12、慈善行及至親,但不應僅此為止。——富勒
13、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鮑蒙特。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