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故事的圖片

重陽節故事的圖片

發布時間:2025-05-10 00:34:48

1.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和大多數專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屬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東漢汝南縣境內有個瘟魔,每逢九月初九都會出來作惡。瘟魔奪去了恆景的父母,於是他決心防仙學藝,為民除害。恆景歷經艱險,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強的仙長。他拜師練功,終於學成降妖劍術。恆景回到家鄉,按照仙長的囑咐,在九月初九這天,發給每位鄉親一片茱萸和一盅菊花酒,並帶著鄉親到山上避險。當瘟魔出現時,突然聞到茱萸和菊花酒的味道,便不敢前進。恆景此時手持寶劍,斬殺了瘟魔自此,每逢重陽,插茱萸、飲菊花酒成為重陽節的風俗。

而在民俗觀念中,九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所以農歷九月九日又被定為敬老節。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九月九節日的來歷

九月九即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3.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關於年、清明節和端午節的傳說。

一、過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突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二、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走到僻靜處時;

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三、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3)重陽節故事的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國的古老傳統節日,基本與原始信仰、祭祀神靈與祖先、天文歷法、物候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春龍節(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另: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傳承

在綿延不斷的時間流動中,人們設立了一個個的節點,這些日子叫作節日。 節日是人們為了適應生產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故事的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院最低生活費是多少 瀏覽:289
老年痴呆查出血液里有癌細胞 瀏覽:97
外派養老是什麼意思 瀏覽:264
老人重陽節爬山吧用英文怎麼說 瀏覽:991
孝敬父母教育班隊會 瀏覽:853
參公事業編的退休工資 瀏覽:934
鞍山社保退休登記認證 瀏覽:885
北京最低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549
有女孩的父母老了過得怎麼樣 瀏覽:703
養生堂如何調理體寒 瀏覽:396
孝順父母我能行作文 瀏覽:378
社保沒交夠十五年就到達退休年齡 瀏覽:365
老年人考慮事物鑽牛角尖怎麼辦 瀏覽:434
為什麼父母總是傷害孩子內心 瀏覽:605
如何緩解老年痴呆症早期症狀 瀏覽:244
老年人頸肩 瀏覽:465
崑山有沒有50歲的工作 瀏覽:112
怎麼父母離異的孩子 瀏覽:561
老人頭痛看什麼科室 瀏覽:669
老人吃什麼長壽葯 瀏覽: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