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
隸書的發展由最早刻畫在龜甲骨上的甲骨文開始,書法也隨著社會歷史 文化 的發展而變化著秦漢時期的大篆、小篆,隸書恰在秦漢交替這一時期出現了,在當時又被稱為八分。下面我帶給大家的是 重陽節 書法作品隸書,希望你們喜歡。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欣賞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1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2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3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4
重陽節書法作品隸書圖片5
清代隸書的藝術特色
清代隸書鼎盛、名家輩出的原因是什麼呢?從社會狀況來看,清代政冶極不 清明 。清初讀書人為避“文字獄”,把自己的精力移入金石考據領域。當然,由於金石彝器出土日多,也為金石考據的研究提供了物質基礎。清代學人治學態度嚴謹,崇尚“一事不知,儒者之恥”的理念。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清代考據學得到空前發展,本不為人所重的殘碑、斷紙,竟成了考據學家尋覓的瑰寶。清代學者尤重漢隸的研究,如萬授一的《分隸偶存》、桂馥的《說隸》、翁方綱的《兩漢金石記》、顧炎武的《金石文字記》等,給清代隸書的繁榮昌盛提供了學理上的客觀條件.使有清一代隸書家得以對傳統隸書進行符合漢字構架的局部改良,從而大大提高了清隸的藝術表現力。
從對姐妹藝術的吸取方面來看,將篆刻的若干長處有機地移到隸書的實踐中,從而使書法具有“金石味”,以豐富隸書的表現力,這一點鄧石如做得很典型。正如魏錫曾所著《績語堂論印匯錄》中指出的:“若完白書從印入,印從書出。”隸書大家鄧石如擅篆刻;同樣,隸書大家金吉金亦擅篆刻,伊墨卿、陳曼生、何紹基、吳苦鐵等清代隸書大家,皆擅篆刻。可以不誇張地說,篆刻拓展了清隸的藝術魅力。
從寬泛吸收其他書體優點來看,清隸的營養成分是有分量的。清代隸書家遠紹漢隸,對漢碑碑額及碑陰的研習頗見功力。書法賴以存“形”的核心點是抽象,具有表現為時間序列和線性構架的本體規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約簡性。漢隸碑額或碑陰亦具這些屬性。這些碑額或碑陰給清代隸書家的啟迪是明顯的。除了這些碑額或碑陰以外,清代隸書家對魏晉南北朝碑如《範式》、《李仲璇》等也認真臨寫,當然對詔版、磚文、鏡銘也注意取法。正是這樣,使清隸打破了傳統隸書與其他書體的界限,體現出清代隸書家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發展理念。清初隸書成就最高的鄭谷口,以草法入隸,其隸書被包慎伯列為“逸品上”;博誦經史、蘊蓄閎深的大學人、大詞人朱彝尊以歐法入隸,“筆意秀勁,韻致超逸”(《桐蔭論畫》句)。此外,金吉金以吳碑入隸,伊墨卿以魯公楷法人隸……都使隸書呈現出各自的審美取向。這種以正、草、篆籀入隸,動、靜相整合的隸書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隸“放意自得”和“心手達情”的時代特色,從而使清隸在形而上和形而下兩個層面的張力都得到了顯著加強.構成了隸書發展史上一座令人矚目的高峰。
從清隸書家所用的工具觀之,亦有長於前輩書家之處。中國文房四寶史告訴我們:宋代以前,總的來說用硬毫筆者佔大多數;明代開始,用軟毫的才逐漸多起來;具體地說,明以後至清代,羊毫被廣泛使用。《頻羅庵書畫跋》雲:“筆要軟,軟而遒;筆頭要長,長則靈。”長鋒羊毫有如下特點:一、便於儲墨並且儲墨量大;二、八面出鋒的旋轉餘地大,適於隸書特色之筆——“燕尾”筆法的運作。讀鄧石如隸書,可以強烈地感受到長鋒羊毫的這些特點。
從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角度看,清隸具有抒發性靈、解放思想、師漢隸但不為漢隸所束縛的與時俱進、與時俱新的特色,用石濤的話說,就是勇於“借古以開今”。如張文魚的飛白體隸書,趙之謙的魏碑體隸書,均具有獨特的個人風格,充分表現了他們良好的修養、上乘的品格、闊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劉熙載《藝概·書概》句)
從墨色上看,清隸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活從何來?活從善於用水來。何紹基、趙之謙、吳苦鐵等皆為用墨高手,其漲而不爛、潤枯相間的施水帶墨法,使墨色在隸書中充分地表現了藝術魅力。書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書法形象的情感釀造,卻是“意”。清代隸書高手在“水”這個材料上用盡了心思,充分發掘了墨色的藝術表現力,故清隸在用“水”上給來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理論思考點和實踐操作點。
清代碑學的先導是清隸的強勁發展。清初帖學壟斷,書風單一。由於歷史性的文化積習的壓力,使書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長途中艱難地跋涉著。最為明顯的是,帖的巧美導致了“館閣體”對清初書法的侵蝕,從而形成了頹弱的格調低下的局面。清初和這—局面分庭抗禮的關鍵書體,就是隸書。清隸不僅為碑學在清代的發展開了頭,而且清隸始終伴隨著有清三百年書法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著。
Ⅱ 重陽節敬老書法作品
重陽節敬老書法作品:
第一幅: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由來:
重陽節,亦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茱萸節、菊花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Ⅲ 重陽節的古詩書法作品
重陽節詩句書法作品:
1、《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2、《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九日》
(唐)王勃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4、《九月九日》
(唐)崔善為
九日重陽節,三秋季月殘。
菊花催晚氣,萸房辟早寒。
霜濃鷹擊遠,霧重雁飛難。
誰憶龍山外,蕭條邊興闌。
5、《九日登梓州城》
(唐)杜甫
客心驚暮序,賓雁下襄州。
共賞重陽節,言尋戲馬游。
湖風秋戍柳,江雨暗山樓。
且酌東籬菊,聊祛南國愁。
6、《村路菊花》
(唐)崔櫓
裊風驚未定,溪影晚來寒。
不得重陽節,虛將滿把看。
神仙誰采掇,煙雨惜凋殘。
牧豎樵童看,應教愛爾難。
Ⅳ 「重陽」這樣寫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都是我國傳統節日——重盯液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
在這天,為慶祝重陽節,一般大家都會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作為書法愛好者,除了登高望遠,我們當然也要提起筆桿子寫一寫。「賣大重陽」怎麼寫好看?跟著我一起來看一看吧!
古代不同書家都會寫「重陽」兩字,每個人的風格不同,例如:顏真卿的字雄秀端莊,結字由初唐的瘦長變為方形,方中見圓,具有向心力。用筆渾厚強勁,善用中鋒筆法,饒有筋骨,亦有鋒芒,一般橫畫略細,豎畫、點、撇與捺略粗。這一書風,大氣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氣凱配物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