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陽節在我國的地位是什麼
重陽節在中國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拓展資料:
重陽節的意義和象徵在於重視孝道、懂得感恩。易經中將數字九稱為陽數,自古就有九九歸一,一元肇始的說法,可見古人極其重視九月初九,認為這一天是萬象更新的開始。農歷的每年九月初九,兩個九正對應兩個陽,兩個九重疊兩個陽,所以這一天被稱為重陽節。
重陽節又被稱為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節,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並通過對長輩盡孝道、感恩情以示孝敬、不忘根本。這也是傳統農耕社會和農業文明極其崇尚祖先經驗的一種表現。
歷史演變:
古老傳統節日的起源與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歷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蘊含著祗敬感德、禮樂文明深邃文化內涵。重陽節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古時南北各地風俗各異,先秦時期,各地習俗尚未融合流傳,重陽節習俗鮮見於文字記載。
現存與重陽節俗相關的蛛絲馬跡,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當時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祖先以謝恩德的活動,與重陽時間大致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