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伊川明皋鄉孝順媳婦

伊川明皋鄉孝順媳婦

發布時間:2025-05-07 06:51:57

㈠ 幾個關於"孝"的故事

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說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據說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菜飯給她吃,菜飯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按照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蘭盆會」,即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

割股療親:股:大腿。舊指孝子割捨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出自《韓詩外傳》卷九,原文是「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以上的嘆息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皋魚周遊列國去尋師訪友,故此很少留在家裡侍奉父母。豈料父母相繼去世,皋魚驚覺從此不能再盡孝道,深悔父母在世時未能好好侍床,現在已追悔莫及了!
皋魚以「樹欲靜而風不止」,來比喻他痛失雙親的無奈。樹大不喜隨風擺動太多,否則便枝歪葉落;無奈勁風始終不肯停息,而樹木便不斷被吹得搖頭擺腦。風不止,是樹的無奈;而親不在則是孝子的無奈!
因為這緣故,後人便以「風樹之悲」來借喻喪親之痛。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自於《禮記·大學》中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一、封建社會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歷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寫給普通百姓去看的,因為那個時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認字,也沒有晉升為社會管理層的文官制度。它是寫給仕大夫(貴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勵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備足夠的才華和美德,齊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園,治國就是輔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國,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圍(那時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長江流域以北的所謂"中國")內成就功業。事過境遷,夕日的封建社會早已經化為就歷史的煙塵,但是這句名言在中國歷史上不知道激勵和引導了多少俊傑成就了英雄偉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來自於《禮記·大學》中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句古語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國封建社會。那時候的社會不要說和今日社會,就是和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來二千多年的社會,都是截然不同的社會。周朝封諸侯八百,每一個諸侯都是一個國;每個國都有相對獨立的行政、財政、司法和軍事權,但是絕對不是現代意義的主權國家。諸侯國又分封為若干個貴族家族,每一個貴族家族就是一個家,相當於一個庄園;這樣的家和現代社會普通老百姓的家是天壤之別的概念,今日社會之家庭那時候只能夠稱為戶,今日社會之普通公民在那個時代也只能夠稱為奴隸或者隸農

㈡ 孝文言文作文

1. 誰幫忙寫個 關於孝的文言作文, 200字左右就好 拜託了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

《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

愛敬盡於事親,而德 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

《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 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

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 之孝也。

《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

《詩》雲:「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愛,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

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 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

《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於 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 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是以其教不肅 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德義,而民興行。

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 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 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 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

聖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

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 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

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 之,則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 忒。

』」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 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 不爭。居上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

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 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

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 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 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

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

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 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 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 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則子不可以不 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

2. 800字文言文關於盡孝的

李密盡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葯必先嘗後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為郎。數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遂不應命。乃上疏曰:「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言教是以碎耳。」華善之。

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於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後卒於家。

翻譯:

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今四川省彭山縣)。他的另一個名字叫虔。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何氏再嫁。當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戀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裡未曾脫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葯,他總要嘗過後才讓祖母用。(李密)有空閑的時候就講學,一講學就忘記疲勞,並且以譙周為老師,譙周的學生把他和子游、子夏並列相比。

他年少時在蜀漢做郎官。多次出使吳國,頗有辯才。吳人稱贊他。蜀漢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於是上疏說:「臣以險釁……臣生當隕身,死當結草。」皇帝看了以後說:「(這個)讀書人高雅的名聲,不是圖有虛名啊。」於是就停止徵召(他)。後來(他的祖母)劉去世了,(他)服完喪,又以洗馬的身份被徵召到洛陽。當時司空張華問他說:「(你認為)安樂公這個人怎麼樣?」李密說:「可以與齊桓公相並列。」張華問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說:「齊桓公得到管仲(的輔助)而稱霸

3. 自寫以孝為話題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寫的,說的是「不孝」。

《風水》 山陰兄弟張伯、張仲,早年相繼與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慶。 前年喪妣,一應治喪事,其父一人自為之,兄弟似無聞無睹。

今父新喪,伯仲各請道士設幽醮於庭。繼而分以重金聘堪輿風水先生,爭相卜地厚葬。

兩家所聘風水先生,各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鬥法,一言東南有瑞氣,當封侯;一言西南有祥雲,當拜相。紛執不下。

出殯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東西相持,兩眾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負,委柩於路側,伯仲亦於路口各設靈帳以醮。

時甫交秋,三五日,屍腐生蛆蟲,紛紛墜地,遐邇不堪奇臭,鄰里深責之。況兄弟角力既久,頗感疲乏,有懈意。

於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風水師,望再卜。二風水師囊滿意得,經「合議」,共指今停棺處即「龍鳳地」也。

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墳既合,言有青煙氤氳而生。

後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閥,博一品誥命。「龍鳳地」名聲得著,村夫爭相競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亂葬崗也。

某官,祖輩為農,家境貧寒,常不能全齊衣褲。其父為人精明,適逢聯產承包,以養母豬售仔博小有,供某讀至碩士,得以外地為官。

然某不思父恩,屢過家門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視。

某嫌母生相難堪,但逢有客,輒禁母行於內室。母與子婦偶言及某幼時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驅之。

母歸家白於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嗚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喪,同行數車,皆風水師也。至家,某並無戚容,隨風水師踏遍青山。

後卜得一地,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雖某出金極昂,彼未嘗動容。

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當開價。」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數免言。」

意在令某知難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簽約乎?」曰:「然。」

約既成,某即返城籌措,未久,諧矣。 翁既葬,某未及別母,偕眾風水師絕塵而去。

未久,媼得子婦電告:「速來。襁褓兒病危,婦已無能持之矣!蓋因葬父所耗過巨,無可如何,官人監守自盜,月前『不官』矣!」 蘄州周子衡,家殷實無憂。

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無子。居之左近有蘭若,屢進香布施,冀求一賜,然屢無應驗,心有不忿。

一日,得抽上簽,喜,詢諸老和尚。和尚釋之曰:「好簽!爾福祿財氣占盡矣!」周曰:「何以無子嗣?」和尚曰:「有無嗣續,當知汝前緣債孽。

前世人欠汝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還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討之。為人子者,或還債,或討債,因果輪回,生生不息。

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無因便無果,何來子嗣?」 亂曰:「佛家論因果報應,堪輿求墳山貫氣。觀今世之人:得官得財者,不思官之所本,不憶財之所來,概曰祖墳冒煙也。

然憤憤不平者,每言善惡有報,待時辰一到,一定要報。究其所以,兩者皆妄也!為貪官者,迷風水之說,衷心祈禱好運長久;為庶民者,信報應之言,切齒靜待貪官遭變。

然,因果報應,尚有勸善之意;墳山貫氣,實屬無稽之談。施仁得仁,施義得義,立身之本也。

於不仁不義之徒,撻之笞之,方可樹人間正氣。」。

4. 以百善孝為先的作文並結合古文

前幾天我在弟子規的演講比賽中有一段是寫孝道的,以議論為主,希望可以在對你有所幫助。

作文主要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在里邊。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

建議在這些實例上加些感想以及連貫的開頭結尾。

相信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有句古語說的好:「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據首位。一個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那麼又有誰願意真心與之交往呢?在我們所學的《弟子規》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們做人必須要以孝敬父母為根本己任。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恭敬地聆聽父母的訓導等等。

在古代,漢文帝劉恆就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其母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都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漢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人們譽為「文景之治」。

由此可見,行孝道不僅是為人子的義務與責任,更是我們炎黃子孫作為報答父母之恩所世代相傳的美好品質。

但是同學們,生活中的我們,又是否做到了以孝為先呢?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過一則公益廣告,一位孝順的媳婦在忙碌了一天後,為婆婆打好水洗腳。年幼的孩子看見媽媽正為奶奶洗腳,自己也打好了洗腳水,晃晃搖搖地端到媽媽的面前說:「媽媽我也給你洗腳」。這場景確實很令人感動,同時也令人深省。回首過去,我們到底為父母都做過些什麼?有的同學常常覺得父母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不以此為然。

或是平日里往往不屑於與父母溝通,只在母親節、父親節這樣的日子裡送一束鮮花便草草了事,並不曾注重生活中的細小。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表現出我們是否真正有孝心的事。《弟子規》卻早已以「入則孝」告訴我們,孝敬父母應從小事,而非一時之念想。

文帝親嘗湯葯、丁蘭刻木事親、王祥卧冰求鯉。對比我們的先祖,又有幾個人能不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汗顏呢?當今的我們,雖不必像郭巨為母埋兒,董永賣身葬父那樣事親,但至少也應不違父母意願,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並且,我們更應該以自身的努力來回報父母,讓他們分享我們的喜悅,為我們的成功感到自豪!

---------------------------------------------------------------------

5. 《陳某孝順》文言文解釋

【原文】:吳郡陳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鐺②底焦飯,陳作郡主簿③,恆④裝一囊,每煮食,輒⑤佇錄⑥焦飯,歸以遺⑦母.後值⑧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陳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⑨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⑩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⑾山澤,皆⑿多飢死,陳獨以焦飯得活.【注釋】.①好::喜歡、愛好.②鐺:鐵鍋.③主簿:掌管文書機要、主辦事務的官吏.④恆:經常、常常.⑤輒:就.⑥佇錄:貯藏.⑦遺:贈送.⑧值:時值.⑨未展:來不及.⑩於:在.⑾走:跑.⑿皆:都.【譯文】:吳郡人陳某,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等到回家,就帶給母親.後來正值孫恩賊兵侵入吳郡,內史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征討.這時陳主簿已經積攢到幾斗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鍋巴)隨軍出征.雙方在滬瀆開戰,袁山松打敗了,軍隊潰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澤地帶,沒有吃的,多數人餓死了,唯獨陳主薄靠鍋巴活了下來.。

6. 自寫以孝為話題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寫的,說的是「不孝」。

《風水》

山陰兄弟張伯、張仲,早年相繼與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慶。

前年喪妣,一應治喪事,其父一人自為之,兄弟似無聞無睹。今父新喪,伯仲各請道士設幽醮於庭。繼而分以重金聘堪輿風水先生,爭相卜地厚葬。兩家所聘風水先生,各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鬥法,一言東南有瑞氣,當封侯;一言西南有祥雲,當拜相。紛執不下。

出殯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東西相持,兩眾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負,委柩於路側,伯仲亦於路口各設靈帳以醮。時甫交秋,三五日,屍腐生蛆蟲,紛紛墜地,遐邇不堪奇臭,鄰里深責之。況兄弟角力既久,頗感疲乏,有懈意。於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風水師,望再卜。二風水師囊滿意得,經「合議」,共指今停棺處即「龍鳳地」也。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墳既合,言有青煙氤氳而生。後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閥,博一品誥命。「龍鳳地」名聲得著,村夫爭相競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亂葬崗也。

某官,祖輩為農,家境貧寒,常不能全齊衣褲。其父為人精明,適逢聯產承包,以養母豬售仔博小有,供某讀至碩士,得以外地為官。然某不思父恩,屢過家門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視。某嫌母生相難堪,但逢有客,輒禁母行於內室。母與子婦偶言及某幼時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驅之。母歸家白於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嗚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喪,同行數車,皆風水師也。至家,某並無戚容,隨風水師踏遍青山。後卜得一地,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雖某出金極昂,彼未嘗動容。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當開價。」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數免言。」意在令某知難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簽約乎?」曰:「然。」約既成,某即返城籌措,未久,諧矣。

翁既葬,某未及別母,偕眾風水師絕塵而去。未久,媼得子婦電告:「速來。襁褓兒病危,婦已無能持之矣!蓋因葬父所耗過巨,無可如何,官人監守自盜,月前『不官』矣!」

蘄州周子衡,家殷實無憂。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無子。居之左近有蘭若,屢進香布施,冀求一賜,然屢無應驗,心有不忿。一日,得抽上簽,喜,詢諸老和尚。和尚釋之曰:「好簽!爾福祿財氣占盡矣!」周曰:「何以無子嗣?」和尚曰:「有無嗣續,當知汝前緣債孽。前世人欠汝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還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還,今世人為汝子以討之。為人子者,或還債,或討債,因果輪回,生生不息。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無因便無果,何來子嗣?」

亂曰:「佛家論因果報應,堪輿求墳山貫氣。觀今世之人:得官得財者,不思官之所本,不憶財之所來,概曰祖墳冒煙也。然憤憤不平者,每言善惡有報,待時辰一到,一定要報。究其所以,兩者皆妄也!為貪官者,迷風水之說,衷心祈禱好運長久;為庶民者,信報應之言,切齒靜待貪官遭變。然,因果報應,尚有勸善之意;墳山貫氣,實屬無稽之談。施仁得仁,施義得義,立身之本也。於不仁不義之徒,撻之笞之,方可樹人間正氣。」

7.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原發布者: *** 亞 關於孝到的文言文【篇一:關於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一說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種說法是郭居業撰。

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為中國古代宣揚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讀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孝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倫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序而詩之,用訓童蒙,成為宣傳孝道的通俗讀物。以後,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圖詩》、《女二十四孝圖》等,流傳甚廣。

在傳統的木雕、磚雕和刺綉上,常見這類題制的圖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個故事,不同說法通常僅僅是不同順序的排列: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葯、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湧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佣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卧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

一.孝感動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頑,母囂,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

8. 求關於「孝」的古文,最好是敘事的古文故事.

01 孝感動天 舜,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

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

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

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1.jpg />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 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2.jpg /> 03 嚙指痛心 曾參, 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

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

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3.jpg /> 04 百里負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

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4.jpg /> 05 蘆衣順母 閔損, 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

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

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

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5.jpg /> 06 鹿乳奉親 郯子, 春秋時期人。

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

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04/12/02/tp-hzy-041202-046.jpg /> 07 戲綵娛親 老萊子, 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

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screen.width * 0.7) { this.resized = true; this.width = screen.width * 0.7; this.alt = "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 } } " src="/mmsource/images/20。

閱讀全文

與伊川明皋鄉孝順媳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葫蘆島養生糖哪裡有賣 瀏覽:493
體檢時吃飯了怎麼辦 瀏覽:679
生孩子疼表示孩子孝順 瀏覽:139
公司人員到了退休年齡怎麼辦 瀏覽:808
慶陽老年大學在哪裡 瀏覽:565
溫馨重陽節主題手抄報 瀏覽:200
高一男生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193
老年大學優秀學員的評比方法 瀏覽:926
老人頭疼欲裂怎麼辦 瀏覽:100
淄博市2016年個人補交養老保險 瀏覽:791
補交養老保險有收據嗎 瀏覽:932
重陽節社區登山活動 瀏覽:381
重陽節新會公交車照常嗎 瀏覽:659
京東方有退休工資嗎 瀏覽:998
入職體檢尿液多久能測出來 瀏覽:962
成都70歲老人購房入戶 瀏覽:589
老人如何坐搖椅 瀏覽:252
長壽梅秋天怎麼施肥 瀏覽:8
企業軍轉幹部退休年齡 瀏覽:678
養生熱是什麼病 瀏覽: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