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母親節、父親節、聖誕節、元宵節、清明、七夕。
春節,即農歷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重陽節(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母親節(Mother's Day),是一個感謝母親的節日。這個節日最早出現在古希臘,而現代的母親節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起源於美國。母親們在這一天通常會收到禮物,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我們一般為了報答母親,都會在當天給母親送上一份精心准備的禮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母親節禮物。,康乃馨被視為獻給母親的花,而中國的母親花是萱草花,又叫忘憂草。
父親節是一年中特別感謝父親的節日,每個國家的父親節日期都不盡相同,也有各種的慶祝方式,大部分都與贈送禮物、家族聚餐或活動有關。世界上有52個國家和地區是在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慶祝父親節.
聖誕節(Christmas),這個名稱是「基督彌撒」的縮寫。彌撒是教會的一種禮拜儀式。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因而又名耶誕節。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會都舉行特別的禮拜儀式。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徒慶祝耶穌基督誕生的慶祝日,在聖誕節,大部分的天主教教堂都會先在12月24日的耶誕夜,亦即12月25日凌晨舉行子夜彌撒,而一些基督教會則會舉行報佳音,然後在12月25日慶祝聖誕節;而基督教的另一大分支——東正教的聖誕節慶祝則在每年的1月7日。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另外還有很多以「清明」為題的詩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七絕《清明》。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還要什麼?
㈡ 基督教過重陽節嗎
基督教不過重陽節。重陽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始於戰國時期,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佩茱萸等,以祈求健康和長壽。而基督教有自己的一套節日體系,如聖誕節、復活節等,與重陽節並無直接關聯。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
㈢ 幫我搜集一些萬聖節和重陽節的資料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
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 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 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 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還想多知道一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 萬聖節的由來與習俗。
一、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遊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遊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才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四、現在的萬聖節
萬聖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並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後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製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願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聖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製作萬聖節服裝。比如說製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並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隻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後怎麼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聖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聖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聖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聖卡,如:www.cardmaster.com等,免費讓大家使用。
總之,萬聖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聖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聖誕節乃至新年了。
------
西方的鬼節——萬聖節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兩千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把11月1日定為「天下聖徒之日」 (ALL HALLOWS DAY) 。「HALLOW」 即聖徒之意。傳說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凱爾特人 (CELTS)把這節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們認為該日是夏天正式結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嚴酷的冬季開始的一天。那時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在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尋生靈,藉此再生,而且這是人在死後能獲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著的人則懼怕死魂來奪生,於是人們就在這一天熄掉爐火、燭光,讓死魂無法找尋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之魂靈嚇走。之後,他們又會把火種燭光重新燃起,開始新的一年的生活。傳說那時凱爾特人部落還有在10月31日把活人殺死用以祭奠死人的習俗。
到了公元1世紀,佔領了凱爾特部落領地的羅馬人也漸漸接受了萬聖節習俗,但從此廢止了燒活人祭死人的野蠻做法。羅馬人慶祝豐收的節日與凱爾特人儀式結合,戴著可怕的面具,打扮成動物或鬼怪,則是為了趕走在他們四周遊盪的妖魔。這也就是今天全球大部分人以古靈精怪的打扮,來慶祝萬聖節的由來。時間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起了變化,變得積極快樂起來,喜慶的意味成了主流。死魂找替身返世的說法也漸漸被摒棄和忘卻。到了今天,象徵萬聖節的形象、圖畫如巫婆、黑貓等,大都有友善可愛和滑稽的臉。
臉譜化妝是萬聖節傳統節目
"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萬聖節的習俗——不請吃就搗亂
萬聖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並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於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於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麵粉及葡萄乾製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搗亂」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連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裡。
另外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於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後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 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後,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於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於是南瓜就成了萬聖節的寵物。
孩子們喜愛的節日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游戲是「咬蘋果」。游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
---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㈣ 關於菊花的詩句國外
菊花(詩歌) [閱讀:1275]
在秋天的邊緣
菊花獨自燦爛芬芳
古曲風格的淑女
渾身洋溢著唐宋的韻味
在風中微綻的菊花
淡黃的色彩
多麼貼近一種
悠然的心情
步步走出秋天的深處
什麼樣的情緣
使我與菊花迎面而立
高潔而孤傲的女子
你的目光直扎我的脊骨
令我在冷寂之後
找到了屬於自己的
那份純凈
清新如風的菊花
不羨牡丹的嬌艷
不慕塵世的浮華
在落葉飄零的時節
你用特有的恬靜淡雅
展示一種
超凡脫俗的氣質
我就這樣
站在秋天的地平線上
久久地注視一朵菊花
我的心境漸漸空靈
榮辱得失早已忘盡
菊花很近
南山也不再遙遠
故鄉的野菊花
故鄉的野菊花是閃閃的星兒
撒在碧綠的大地
那兒有白雲、村莊、溪林
還有一個野菊般淡雅的你
故鄉的野菊花是長長的彩虹
掛在記憶的天空
那兒有青春、歡笑、戀情
還有一個野菊般清純的你
而今 我躺在這座城市
咀嚼羈留在鄉村的你
就想起一個丟失經年的夢
夢里開滿了野菊花
很憂傷很美麗
《Chrysanthemums Terrace》《菊花台》 You tears glisten.Laced with pain. 你的淚光 柔弱中帶傷 The crescent moon hangs in the past pale with sickness 慘白的月彎彎 勾住過往 Cool night too long turns to frost 夜太漫長 凝結成了霜 Who is on the tower frozen in despair 是誰在閣樓上冰冷的絕望 The rain drums lightly on a crimson pane 雨輕輕彈 朱紅色的窗 My destiny is written on paper fluttering in the wind 我一生在紙上 被風吹亂 Distant dreams rise like incense 夢在遠方 化成一縷香 Meliting into night is your image 隨風飄散你的模樣 Chrysanthemums fall weeping to the ground 菊花殘 滿地傷 Traces of your smile your heart now empty 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 My thoughts quitely rest the north wind blows 我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 Not yet dawn your shadow clear and close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斷 Only companion of my soul on the lake a couple mirroned 徒留我孤單在湖面 成雙 Blossoms of evening air beauty undimmed scatter everywhere 花已向晚 飄落了燦爛 A fate hard to swallow sadness do not cross the river 凋謝的世道上 命運不堪 愁莫渡江 Your antumn heart will sink 秋心拆兩半 Drowning in longing you will not reach the other shore 怕你上不了岸 一輩子搖晃 Whose hills and rivers echo with the clamor of hooves 誰的江山 馬蹄聲狂亂 My armor is shredded by the dividing hour 我一身的戎裝 呼嘯滄桑 The sky slowly brightens 天微微亮 Your sighs slik soft weave a right of sorrow 你輕聲的嘆 一夜惆悵 So fragile so spare 如此委婉 Chrysanthemums fall weeping to the ground 菊花殘 滿地傷 Traces of your smile your heart now empty 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 My thoughts quitely rest the north wind blows 我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 Almost dawn your shadow so close 夜未央 你的影子剪不斷 Only companion of my soul on the lake a couple reflected 徒留我孤單在湖面 成雙 Chrysanthemums sight in the cool night air 菊花殘 滿地傷 Traces of your smile your heart now empty 你的笑容已泛黃 花落人斷腸 My thoughts quietly rest the north wind blows 我心事靜靜淌 北風亂 夜未央 Almost dawn your shadow so close 你的影子剪不斷 The only companion of my soul on the lake the tow of us 徒留我孤單在湖面 成雙。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size][/color]
[color=Red][size=4]作者:[/size][/color]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後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color=Red][size=4]
賞析:[/size][/color]
遠方的親朋,使人不勝想望,心中的曲衷讓人九轉回腸。這是一顆熠熠輝的「滄海遺珠」卻幾乎在所有選本里無覓處,。而今而後,它的也許會被流傳至「遠遠鄉」,會讓世人「結在深深腸」。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
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 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況此殘燈夜,獨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曉,風雨正蒼蒼。 不學頭陀法,前心安可忘?[/size][/color] [color=Red][size=4]作者:[/size][/color]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今陝西渭南人。
早年熱心濟世,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並力求通俗,所作《新樂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確實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盡規」,與杜甫的「三吏」、「三別」同為著名的詩史。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瑟瑟行》則代表他藝術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場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開」,但仍寫了許多好詩,為百姓做過許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著紀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寫過一些小詞。
贈劉禹錫詩雲: 「古歌舊曲君休聽, 聽取新詞《楊柳枝》」,可見他曾自度一些新詞。其中《花非花》一首,頗具朦朧之美,後世詞人如歐陽修、張先、楊慎,都極為贊賞。
[color=Red][size=4] 賞析:[/size][/color] 遠方的親朋,使人不勝想望,心中的曲衷讓人九轉回腸。這是一顆熠熠輝的「滄海遺珠」卻幾乎在所有選本里無覓處,。
而今而後,它的也許會被流傳至「遠遠鄉」,會讓世人「結在深深腸」。
找了一些,你自己選擇一下吧! 西班牙詩人 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 我願意是急流, 山裡的 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岩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
我願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對一陣陣的狂風, 勇敢地作戰……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隻小鳥, 在我的稠密的 樹枝間做巢,鳴叫。 我願意是廢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這靜默的毀滅 並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著我荒涼的額, 親密地攀援上升。
我願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頂上, 飽受風雨的打擊…… 只要我的愛人 是可愛的火焰, 在我的爐子里, 愉快地緩慢閃現。 我願意是雲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廣漠的空中, 懶懶地飄來盪去, 只要我的愛人 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著我蒼白的臉,顯出鮮艷的輝煌。
《短歌》 [愛爾蘭]希尼 一舉花楸便是一位紅唇的女子。 在大道與幽徑之間,通往的是 那濕漉漉的遠方,那兒有一些榿樹 將自己的身子從燈心草地高高挺起。
而一片囈語的,是那沾滿泥漿的花朵, 是什麼使枯萎的菊花依然栩栩如生? 在這種時刻,只有那隻歌唱的鳥兒 才微微地預感到眼前發生的一切。 《孤獨者》 [德]里爾克 不:我的心將變成一座高塔, 我自己將在它的邊緣上; 那裡別無它物,只有痛苦 與無言,只有大千世界。
只有一件在巨大中顯得孤單的東西, 他時而變暗,時而又亮起來, 只有一張最後的渴望的臉, 被擯棄為永遠無可安慰者。 只有一張最遠的石頭臉, 甘於承受其內部的重量, 而悄然使之毀滅的廣漠空間, 卻強迫它日益趨於神聖。
《風景》 [瑞典]馬丁松 蒼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橋。 一個孩子站著,望著流水。
遠處:一匹馬, 背托一抹斜陽。 它靜靜地飲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泰戈爾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裡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裡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對愛你的人 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
《小小的心靈》 [奧地利]卡夫卡 小小的心靈/你跳躍的舞姿/頭枕溫暖的空氣/腳從閃光的草叢中抬起/草在風中難以自已 《我們在這兒編織花環》 [瑞典]薩克斯 我們在這兒編織花環/有人編入雷的紫羅蘭/我只用一環草莖/充滿沉默語言/它使空中迸射出閃電 《夢的城堡》 [加]馬塞爾.納多 想像的屋頂/美麗/碎石鑲邊/水之鏡/樹的反影/悠閑地漫步/這城堡/成為一座田園詩的象徵 最後一句話 作者:雨果 朋友,最後一句話 啊!貞女,哭吧,如果我死去的話! ——安德烈·謝尼埃 朋友,最後一句話!——從此我就永遠合上 這本書,從今以後我的思想就改弦更張。 我將再不去理會芸芸眾生的物議喧囂。
因為,這對清水長流的源泉有時什麼緊要? 對我又有什麼關系?我傾心的是未來, 這陣呼嘯的秋風將飄向那個世界 無情掃盪,永不停息的翅膀將捲去 樹上的黃葉,也將帶走詩人的佳句。 是的,我還年輕,雖然在我的額上, 那層出不窮地涌現激情和詩篇的地方, 每天都刻下一條新的皺紋, 有如我思想的犁鏵耕出的溝痕, 回顧那不知不覺中流逝的年華, 我還沒見過三十度秋月春花。
我是這時代的驕子!由於翻然醒悟, 我的靈魂每年都在摒棄謬誤, 認清了是非,我的信仰只向你追求, 啊,神聖的祖國,神聖的自由! 我咬牙切齒地痛恨著壓迫。 因此,當我聽到,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在酷烈的天空下,在暴君的魔掌下, 人民正在呼天搶地,慘遭屠殺; 當希臘,我們的母親,被信奉基督教的國王 出賣給土耳其劊子手,開膛剖腹,瀕於滅亡; 當鮮血淋漓的愛爾蘭被釘上十字架; 當條頓戴著鎖鏈在列強的瓜分下掙扎; 當里斯本,從前一直美麗而又喜氣洋洋, 如今卻受盡米蓋爾的蹂躪,吊在絞刑場; 當阿爾巴尼亞聽任加圖的祖國折騰; 當那不勒斯吃吃睡睡;當憑借著木棍, 那恐懼奉若神明的沉重而可恥的權杖, 奧地利打斷威尼斯雄獅的翅膀; 當被奧地利大公扼殺的摩德納奄奄一息; 當德累斯頓在老國王床前搏鬥而又哭泣; 當馬德里重又墜入夢鄉,昏睡如死; 當維也納抓住米蘭;當比利時雄獅 低垂著頭,猶如那耕出一條犁溝的牛, 甚至連咬口銜的牙齒都再也沒有; 當可惡的哥薩克獸性大發, 侮辱那蓬頭散發的死去的華沙, 糟蹋她那襤褸但卻貞潔而神聖的屍衣, 撲在那直躺在墓中的貞女身上玩狎不已; 啊!於是,我向著他們的宮廷和巢穴 詛咒這些帝王,他們的駿馬沾滿了鮮血! 我感到,詩人就是他們的審判官! 我感到,憤怒的詩神會張開強有力的雙拳, 有如將他們示眾,將他們的捆向寶座, 再有寬松的王冠做成他們的枷鎖, 然後將這些本來會受到祝福的帝王驅逐, 並在他們的額上刻下詩句,讓未來去讀! 啊!詩神應該獻身於手無寸鐵的人民。
我於是忘卻了愛情,孩子,家庭, 軟綿綿的歌曲和清靜無為的悠閑, 我向我的豎琴加上一根青銅的琴弦! 冬天的早晨 普希金 (俄 1799——1837。
找了一些,你自己選擇一下吧! 西班牙詩人 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 我願意是急流, 山裡的 小河, 在崎嶇的路上, 岩石上經過……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條小魚, 在我的浪花中 快樂地游來游去。
我願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兩岸, 對一陣陣的狂風, 勇敢地作戰…… 只要我的愛人 是一隻小鳥, 在我的稠密的 樹枝間做巢,鳴叫。 我願意是廢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這靜默的毀滅 並不使我懊喪…… 只要我的愛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著我荒涼的額, 親密地攀援上升。
我願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頂上, 飽受風雨的打擊…… 只要我的愛人 是可愛的火焰, 在我的爐子里, 愉快地緩慢閃現。 我願意是雲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廣漠的空中, 懶懶地飄來盪去, 只要我的愛人 是珊瑚似的夕陽, 傍著我蒼白的臉,顯出鮮艷的輝煌。
《短歌》 [愛爾蘭]希尼 一舉花楸便是一位紅唇的女子。 在大道與幽徑之間,通往的是 那濕漉漉的遠方,那兒有一些榿樹 將自己的身子從燈心草地高高挺起。
而一片囈語的,是那沾滿泥漿的花朵, 是什麼使枯萎的菊花依然栩栩如生? 在這種時刻,只有那隻歌唱的鳥兒 才微微地預感到眼前發生的一切。 《孤獨者》 [德]里爾克 不:我的心將變成一座高塔, 我自己將在它的邊緣上; 那裡別無它物,只有痛苦 與無言,只有大千世界。
只有一件在巨大中顯得孤單的東西, 他時而變暗,時而又亮起來, 只有一張最後的渴望的臉, 被擯棄為永遠無可安慰者。 只有一張最遠的石頭臉, 甘於承受其內部的重量, 而悄然使之毀滅的廣漠空間, 卻強迫它日益趨於神聖。
《風景》 [瑞典]馬丁松 蒼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橋。 一個孩子站著,望著流水。
遠處:一匹馬, 背托一抹斜陽。 它靜靜地飲水, 鬃毛散落在河中,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泰戈爾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 而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卻不知道我愛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愛 卻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裡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不是 明明無法抵擋這種思念 卻還得故意裝作絲毫沒有把你放在心裡 而是 用自己冷漠的心 對愛你的人 掘了一條無法跨越的溝渠 。
《小小的心靈》 [奧地利]卡夫卡 小小的心靈/你跳躍的舞姿/頭枕溫暖的空氣/腳從閃光的草叢中抬起/草在風中難以自已 《我們在這兒編織花環》 [瑞典]薩克斯 我們在這兒編織花環/有人編入雷的紫羅蘭/我只用一環草莖/充滿沉默語言/它使空中迸射出閃電 《夢的城堡》 [加]馬塞爾.納多 想像的屋頂/美麗/碎石鑲邊/水之鏡/樹的反影/悠閑地漫步/這城堡/成為一座田園詩的象徵 最後一句話 作者:雨果 朋友,最後一句話 啊!貞女,哭吧,如果我死去的話! ——安德烈·謝尼埃 朋友,最後一句話!——從此我就永遠合上 這本書,從今以後我的思想就改弦更張。 我將再不去理會芸芸眾生的物議喧囂。
因為,這對清水長流的源泉有時什麼緊要? 對我又有什麼關系?我傾心的是未來, 這陣呼嘯的秋風將飄向那個世界 無情掃盪,永不停息的翅膀將捲去 樹上的黃葉,也將帶走詩人的佳句。 是的,我還年輕,雖然在我的額上, 那層出不窮地涌現激情和詩篇的地方, 每天都刻下一條新的皺紋, 有如我思想的犁鏵耕出的溝痕, 回顧那不知不覺中流逝的年華, 我還沒見過三十度秋月春花。
我是這時代的驕子!由於翻然醒悟, 我的靈魂每年都在摒棄謬誤, 認清了是非,我的信仰只向你追求, 啊,神聖的祖國,神聖的自由! 我咬牙切齒地痛恨著壓迫。 因此,當我聽到,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在酷烈的天空下,在暴君的魔掌下, 人民正在呼天搶地,慘遭屠殺; 當希臘,我們的母親,被信奉基督教的國王 出賣給土耳其劊子手,開膛剖腹,瀕於滅亡; 當鮮血淋漓的愛爾蘭被釘上十字架; 當條頓戴著鎖鏈在列強的瓜分下掙扎; 當里斯本,從前一直美麗而又喜氣洋洋, 如今卻受盡米蓋爾的蹂躪,吊在絞刑場; 當阿爾巴尼亞聽任加圖的祖國折騰; 當那不勒斯吃吃睡睡;當憑借著木棍, 那恐懼奉若神明的沉重而可恥的權杖, 奧地利打斷威尼斯雄獅的翅膀; 當被奧地利大公扼殺的摩德納奄奄一息; 當德累斯頓在老國王床前搏鬥而又哭泣; 當馬德里重又墜入夢鄉,昏睡如死; 當維也納抓住米蘭;當比利時雄獅 低垂著頭,猶如那耕出一條犁溝的牛, 甚至連咬口銜的牙齒都再也沒有; 當可惡的哥薩克獸性大發, 侮辱那蓬頭散發的死去的華沙, 糟蹋她那襤褸但卻貞潔而神聖的屍衣, 撲在那直躺在墓中的貞女身上玩狎不已; 啊!於是,我向著他們的宮廷和巢穴 詛咒這些帝王,他們的駿馬沾滿了鮮血! 我感到,詩人就是他們的審判官! 我感到,憤怒的詩神會張開強有力的雙拳, 有如將他們示眾,將他們的捆向寶座, 再有寬松的王冠做成他們的枷鎖, 然後將這些本來會受到祝福的帝王驅逐, 並在他們的額上刻下詩句,讓未來去讀! 啊!詩神應該獻身於手無寸鐵的人民。
我於是忘卻了愛情,孩子,家庭, 軟綿綿的歌曲和清靜無為的悠閑, 我向我的豎琴加上一根青銅的琴弦! 冬天的早晨 普希金 (俄 1799——1837。
1、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五》
2、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唐·孟浩然《過故人庄》
3、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近處籬笆邊都種上了菊花,秋天到了卻尚未見它開放。
——唐·皎然《尋陸鴻漸不遇》
4、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唐·元稹《菊花》
5、檻菊愁煙蘭泣露。
清晨欄桿外的菊花籠罩著一層愁慘的煙霧,蘭花沾露似乎是飲泣的露珠。
——宋·晏殊《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6、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園菊花瑟瑟飄搖。花蕊花香充滿寒意,蝴蝶蜜蜂難以到來。
——唐·黃巢《題菊花》
7、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唐·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8、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秋菊花盛正鮮艷,含露潤澤採花英。
——魏晉·陶淵明《飲酒·其四》
9、馬穿山徑菊初黃,信馬悠悠野興長。
馬兒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黃,任由馬匹自由地行走興致悠長。
——宋·王禹偁《村行·馬穿山徑菊初黃》
10、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
芳菊開處林增輝,岩上青松排成列。
——魏晉·陶淵明《和郭主簿·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