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傳統節日故事
中國傳統節日關於年、清明節和端午節的傳說。
一、過年的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去了,好心的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突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二、清明節的傳說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走到僻靜處時;
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三、端午節的傳說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
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1)重陽節的怪獸怎麼畫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
中國的古老傳統節日,基本與原始信仰、祭祀神靈與祖先、天文歷法、物候節氣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有關。
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春龍節(二月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冬至節(陽歷12月21~23日)、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另:二十四節氣當中,也有個別既是節氣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如:清明、冬至等,這些二十四節氣中的節日也有很重要的傳統文化習俗在其中。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傳承
在綿延不斷的時間流動中,人們設立了一個個的節點,這些日子叫作節日。 節日是人們為了適應生產生活需要而創造的民俗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被廣為傳頌,使中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貳』 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哪幾個
1、元旦 1月1日至3日放假 共3天 無調休
2、春節 2月2日至8日放假調休 共7天 1月30日、2月12日(星期日、六)
3、清明節 4月3日至5日放假調休 共3天 4月2日(星期六)
4、端午節 6月4日至6日放假 共3天 無調休
5、中秋節 9月10日至12日放假 共3天 無調休
拓展資料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數與原始信仰、天象物候、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乃中華民族特有的特色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臘月最後一天)、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清明節(陽歷:4月5日前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九)、寒衣節(農歷:十月初一)臘八節(農歷:臘月初八)、小年(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 等。
『叄』 九月九節日的來歷
九月九即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節日起源:
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肆』 我國傳統節日的手抄報怎麼畫
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和重陽節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很多。以春節為例
1、在上方畫出報頭文字,左上角畫上兩個大燈籠。
拓展
手抄報的內容
春節的來歷:
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走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里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准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伍』 關於春節、重陽、清明的傳說、來源、習俗及其發展等 急急急急啊
春節:
年獸的故事
臘月三十除夕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長的青面獠牙、尖角利爪,凶惡無比。年長年深居山中,每到除夕才下山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家家戶戶人們都離家躲避年獸的傷害,把這個稱為「過年」。
某年除夕,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人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到處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關心這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包了餃子請老人吃,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為了報答老婦的好心,老人告訴她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要她穿紅衣,在門上張貼紅紙、點上紅燭,在院內燃燒竹子發出炸響。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發現村中燈火通明,它的雙眼被刺眼的紅色逼得睜不開,又聽到有人家傳來響亮的爆竹聲,於是渾身戰栗的逃走了。從此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恭賀對方渡過了年獸的肆虐。後來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正如詩中所說:「每逢佳節 倍思親。」那麼重陽節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我國古代把九叫做「陽數」,農歷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 陽」。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仙故事: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 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 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清明: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陸』 重陽節傳說_350字
每年的九月九日,就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
傳說,從前有一個村子。人們在這里生活得很幸福。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個怪獸,它把村裡所有的小孩、糧食都搶走了。它還要村裡人每天都要給它送一個年輕人做祭品。又該送祭品了,這次要把一位老爺爺家的兒子送去了。那個人不想去,他爸爸告訴他:金娃,那個怪獸最怕三樣東西:一、高處;二、茱萸;三、菊花酒的酒味。你必須拿這把劍把那個怪獸殺了,我們才能獲得幸福啊!
第二天,怪獸沒拿上祭品,很不高興。它想把村裡人全殺了。結果村裡人全都插上了茱萸,飲了菊花酒,還在高處。怪獸一看:不行,我太害怕那些人了,還是先把這個年輕人殺了吧!那個年輕人就是金娃。
金娃一看怪獸撲過來了,就拿起劍砍。咔,怪獸的左手斷了。怪獸不甘心,又年上來,金娃又一砍,咚!怪獸死了,這個村子又恢復了原來的那種幸福的生活。
不過……他們的生活里又多了一種習俗,那就是陰歷的九月九日登高處、插茱萸、飲菊花酒。這樣做是為了紀念這位打敗怪獸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