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宋仁宗去世後,後輩人是怎麼對待曹皇後和公主的
宋仁宗的曹皇後,在仁宗去世之後要比在仁宗生前過得舒坦;而宋仁宗所寵愛的福康公主,在仁宗過世之後,有點悲涼。
福康公主
宋仁宗長女福康公主,因為與駙馬李瑋不合,戀上了宦官梁懷吉。最終,因為被婆母撞見與梁懷吉夜飲,並毆打婆母,夜開宮門,跑去跟仁宗告狀,被諫官彈劾。福康公主因為梁懷吉被貶往皇陵負責打掃工作,而精神異常。
後來,雖然宋仁宗召回了梁懷吉,但是,梁懷吉並不能再貼身侍奉公主,只能在外做些雜役的工作,所以,公主的病也並沒有痊癒。
宋仁宗時期,福康公主在宮內居住,應該被照顧的比較好。但是,仁宗去世後,應該就搬去了駙馬府居住。
宋英宗晉升福康公主為越國長公主,而宋神宗又晉封福康公主為楚國大長公主。福康公主的級別俸祿高了,但是,並沒有受到很好的照顧。
據野史所載,福康公主去世前,衣服上都長了虱子,因為要自己生火,還被碳燒傷了臉頰。1070年,公主年僅33歲便去世了,比曹皇後還要早去世9年。
慶壽公主
宋仁宗長大成人的次女慶壽公主,比較幸福。
宋英宗晉封其為許國大長公主,下嫁吳越王曾孫錢景臻。後來,每換一次皇帝,就換個封號,韓國大長公主、周國大長公主、燕國大長公主,直到宋徽宗時,晉封為秦魏國大長公主。
慶壽公主比宋徽宗都耐活,徽宗1135年在金國去世,而慶壽公主因為年歲已高,並沒有被金人掠去,所以,隨宋高宗遷到了江南。直到1142年,紹興議和之後,慶壽公主去世,年86歲。
宋高宗進其為秦魯國大長公主。還是不折騰長壽呀,跟福康公主的命運截然相反。
永壽公主
永壽公主是宋仁宗長大成人的三女兒。宋英宗繼位後晉封邠國大長公主,後改封魯國大長公主,下嫁左領軍衛大將軍曹詩。曹詩是曹皇後的堂侄。
不過,這位公主性情簡朴,在宋神宗時期去世,年24歲,被神宗追封荊國大長公主。曹詩因為對公主照顧不周,被宋神宗貶居家思過。
難道曹詩虐待公主了?暫時沒有找到絲毫痕跡,應該是公主可能有點不開心,突然病逝了吧。
寶壽公主
寶壽公主是宋仁宗長大成人的最後一名女兒,姑且稱之為仁宗的小女兒吧。
宋英宗時期,晉封冀國大長公主。宋神宗時期,改魏國大長公主,下嫁開州團練使郭獻卿,後晉楚國大長公主。
宋徽宗時,寶壽公主還在世,改封吳國大長公主,後晉吳越國大長公主,再改秦兗國大長公主。徽宗是書法好呀,天天寫詔書玩,沒事就給曾姑奶奶改封號。
寶壽公主於1112年去世,年52歲,也算長壽了。寶壽公沒有遇到1127年的靖康之難,也算是一種幸運吧。
總結
總體上看,因為曹皇後身居宮內,所以,得到了宋英宗、宋神宗比較好的照顧,也算長壽去世。
而四位公主,出嫁之後,雖然歷朝皇帝都屢次加恩,但終究不在身邊,所以,肯定談不上對公主不好。公主們的命運,主要還是要靠自己去把握。至少宋仁宗的兩位女兒,都得了長壽。
古代講究仁孝,所以,只要不出現謀逆之類的事情,基本上皇帝對於太後,以及前朝公主,都是非常照顧的。
Ⅱ 宋仁宗死後曹皇後是什麼生活宋英宗為何對她不滿
宋仁宗一直不喜歡曹皇後,處處提防她,甚至在病中高呼「皇後與張茂則謀大逆」。所以宋仁宗在世的時候,曹皇後的日子過得並不順心。宋仁宗駕崩後,宋英宗繼位。宋英宗趙曙並非宋仁宗的親兒子,而是其堂兄之子。宋仁宗生育方面有問題,好不容易生了三個兒子都早夭。實在沒辦法了,才從堂兄那裡過繼了一個兒子養在宮中。曹皇後也沒有為宋仁宗生下一兒半女,於是也收養了一個女孩當養女。後來在曹皇後的撮合下,趙曙娶曹皇後的養女為妻。因此當時宮中有言「天子娶婦,皇後嫁女」的說法。
宋英宗即位後,因為有病,不能親自理政。宋英宗這個病其實是精神病,和老趙家的遺傳有關。老趙家各幾代就會出一個精神病。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就因病發狂,用刀殺侍者,還放火燒皇宮。後來宋真宗也出現過神神叨叨的狀況。宋仁宗病重時竟然在宮里四處高呼「皇後謀大逆」,當然最過分當屬南宋的光宗,發起瘋來整天在皇宮里裸奔。後來大臣實在沒辦法,就強制把他升格為「太上皇」了。宋英宗不能親自理政,因此只能由曹太後垂簾聽政。
趙曙即位後,因為有病不能親自理政,所以由曹太後在偏殿垂簾聽政。這就為兩宮矛盾埋下了隱患。我們知道宋英宗並非曹太後的親生兒子。所以和曹太後在感情上就不親。再者,宋英宗繼位後已經是成年人了,再由太後垂簾聽政,始終不太合適。宋英宗雖然常常犯病不能理事,但後面坐著個垂簾聽政的太後,心裡還是很不願意。還有宋英宗身邊的那些個宦官,當然更不希望英宗大權旁落,因為這樣他們就沒油水了。所以這幫宦官也少不了在兩宮之間挑撥。所以宋英宗和曹太後的關系一度鬧得很僵。
宋英宗曾多次對大臣訴抱怨說「太後待我無恩」,常常借故不去給曹太後請安。而曹太後甚止把宰相叫來,說宋英宗不尊敬她,讓宰相給她這個無依無靠的老寡婦做主。宰相只能勸說:「太後當年能容得下張貴妃,為什麼容不下自己養大的兒子?」
宋英宗的病時好時壞,曹太後呢也一直把著玉璽,不主動提出撤簾。眼看宋英宗都30好幾了,病也似乎好了,再這么垂簾聽政下去確實也不是一個事。但這事曹太後自己不主動退,別人也不敢說。這讓宋英宗很是苦悶。於是宋英宗與宰相韓琦密謀,想出一個奪權的計劃。
要奪回朝政大權,首先要得到代表皇帝的玉璽。可玉璽一直掌握在曹太後手中,但凡有事要用璽,必要經過曹太後同意。於是韓琦找到曹太後說,天下久旱不雨,皇帝憂心忡忡,想到郊外太乙宮祈雨。因為祈雨要向神靈上表,須用玉璽。所以向太後借玉璽用一下,用完就還。當時,曹太後身體不大好,無法親自去求雨,猶豫再三,就把玉璽交給了韓琦。不料,祈雨結束後,宋英宗竟然扣下玉璽,不予歸還。這讓曹太後很惱火,命人傳召韓琦,質問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韓琦進宮,拜見曹太後,然後不慌不忙,大談宋英宗即位以來如何聖德完備,此番求雨,京城百姓,瞻仰龍顏,無不歡心鼓舞。韓琦還說,治理天下,事務繁重,久來煩擾太後,實在於心不忍。曹太後聽後,十分生氣地說:「當初不是韓相公多次要求我參與國政嗎?現在竟然又說這樣的話!」還說當初你韓琦怕有別的宗室子弟覬覦皇位讓我參與國事給皇帝撐腰,現在政權坐穩了,不需要我了,就哄騙我一個深宮婦人?但韓琦才不管這些,反而對外宣布「太後已經同意撤簾!」並命令身邊的親信宦官上前撤去簾幕。曹太後無可奈何,只能起身回宮。從此朝廷上只有皇帝一人說的算了。
後來又發生了「濮議事件」,再次引發了母子間的矛盾。如前文所述,宋英宗並非宋仁宗親生的。所以宋英宗繼位後給自己的生父濮王加尊號。此議一出,天下騷動。親附宋英宗的大臣說,作為天子的生父,濮王當然有資格冊封為皇。可大多數謹守禮法的大臣卻極力反對。他們認為,宋英宗既然是以宋仁宗養子的身份繼承大統,自然要奉仁宗後嗣,對待自己的生父只能稱呼為伯父。應該說,反對冊封一方更符合古代繼承禮法。由於大多大臣反對,「濮議」通不過。於是宋英宗再次找到韓琦商量。韓琦認為如果曹太後能夠公開認可加封濮王為皇,那天下官員也就不敢提出異議了。可是,曹太後就是最大的反對者。於是有段時間,宋英宗每天都去向曹太後請安,向曹太後示好。有一次宋英宗邀請曹太後到天章閣觀賞桃花,隨後,母子二人共同用膳,酒席上,宋英宗主動向母後敬酒,祝福母親身體安康。曹太後多少有些感動,勉強喝了一杯。可一杯下肚,曹太後竟醉得迷迷糊糊了。當侍從要把曹太後扶回寢宮安歇時,宋英宗忙說:「有個請求希望母後能夠批准。」於是,宋英宗把早已准備好,同意追封濮王為皇的詔令呈上,請太後簽名。已經醉得稀里糊塗的曹太後,接過筆來,隨手就給簽了。宋英宗急忙命人把曹太後親筆簽署的詔令,發給中書省,並宣示百官。百官無不驚訝。
宋英宗本以為自己只要把生米做成熟飯,自然無憂。怎料第二天曹太後酒醒,得知英宗如此玩弄自己,怒不可遏,並找來宰臣,表示這道詔令是在自己酒醉之後,受人欺瞞簽下的,自己絕不認可。滿朝官員和京城百姓聽到宋英宗竟然用這等下三爛手段欺騙太後,都感到很憤怒,就連以往宋英宗的追隨者也覺得臉上無光。反對追封的奏摺雪片一般飛到宋英宗的案前。
宋英宗傻了。在追封生父為皇的詔令下發二十二天之後,宋英宗下詔,廢除前道詔令。一直等到宋英宗卧病在床,眼看不治,為了緩和彼此關系,曹太後才退後一步,表態同意追封濮王為皇的事情。
宋英宗在位四年,雖然在治國理政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被譽為英主。但與太後之間卻紛爭不斷,煩惱不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做為養子的宋英宗,對待養母曹太後缺乏最基本的誠信。這免不了又讓他的名譽減分。
曹太後在仁宗和英宗當政時期,都過得不愉快,但後來的宋神宗卻對她很孝順(宋神宗應該叫她太皇太後了)。這是因為宋神宗是祖母曹太後養大的。曹太後也是個苦命人,不過最後的晚年應該過得還不錯。
Ⅲ 在宋仁宗的幾任皇後中,他對曹皇後究竟是恨還是愛
在熱播電視劇《清平樂》中,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趙禎是一個苦命的皇帝,直至生母死後多年,才弄清自己的身世。而在他的感情生活中,同樣充滿著許多的不如意,甚至連自己心愛的女人都無法去愛,對於自己不愛的女人,卻又不得不接受,無奈和糾結伴隨了他一生。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一、王氏女:本惜初戀,卻被橫刀奪愛
在劉太後生前,少年皇帝趙禎就曾因為婚姻大事與養母鬧過矛盾。
起初,趙禎看上了富家王蒙正的女兒,想將其納入後宮。不料,當他與劉太後一說,她卻說姓王的那閨女「太過妖艷,恐怕是禍水,不利於伺候少主」,反對納娶王氏。
劉太後反對納娶王氏也就算了唄,趙禎雖然一百個不情願也得忍住啊!可是,不久劉太後竟然將這「禍水」王氏女許配給了娘家侄子劉從德,這下可把趙禎給氣毀了!
劉從德是個什麼鳥?他爹是劉美,也就是劉太後的前夫龔美。龔美將自己的妻子賣給時為襄王的宋真宗為妾,在前妻發達後,竟然與之認下了兄妹關系,表示願意一同效忠宋真宗,其人品低劣的沒法提。自己喜歡的姑娘,自己納娶不了也就算了,還被母親嫁給了這么一個人的兒子,真是氣煞人也!
但是,劉從德有其「姑媽」劉太後做後台,趙禎也無可奈何,眼看著自己初惜的夢中女孩嫁給了別人,他只好忍著心痛與仇恨,灑淚惜別。
幾年後,王蒙正與他爹的婢女有私,背地裡生下了一個孩子,擔心這孩子分走自己的家產,就拒不承認。婢女不願意了,就告到官府。
親政後的趙禎得知後,下令嚴查。結果,王蒙正被發配嶺南。同時,趙禎下詔:王蒙正的女兒(就是嫁給劉從德的王氏女),不能以皇親國戚的身份出入皇宮,生下的子孫永不得與皇族聯姻。
既然自己得不到,別人得到了也別想好過。
這也許是趙禎借機發泄涌積心底多年的憤恨所進行的報復吧!
二、郭皇後:愛也不是,恨也不是
納娶不了王氏女,年少的趙禎很生氣。不久,劉太後又介紹幾個女孩給趙禎認識,讓他挑選。他看上了其中的一個張氏女,就是驍騎衛上將軍張美的曾孫女。可是,劉太後卻沒有看上張氏女,而是看上了郭氏女。郭氏女是中書令郭崇的孫女,也是宦門之後。
趙禎本以為上回母親毀了他一次,這回該依他了。誰知,劉太後竟然在他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宣布冊立郭氏女為皇後,張氏女僅僅被封為才人。
趙禎心中的怒火頓時熊熊烈焰,卻又不敢噴發。
此後,他開始了與郭皇後的冷戰:不熱、不惹、不碰,以冷漠相對。
對於後宮里的其他女人,無論是張氏女,還是尚美人、楊美人,他與其一概有說有笑,一起吃飯、一起就寢,就是不碰皇後,將其高高地供養著。
年少的郭皇後,自以為有太後撐腰,就有恃無恐了,在後宮里行使其大權起來。即使在劉太後死後,郭皇後依然故我,毫不留情的對待宮里其他嬪妃,尤其是皇帝寵愛的那幾個。
一次,深受趙禎寵愛的尚美人蹬鼻子上臉,竟敢當著皇上、皇後的面兒諷刺皇後。按理說,上下尊卑有別,尚美人目中無人以下犯上是不對的,可是由於趙禎對郭皇後有氣,竟然不加阻攔。
趙禎能忍,郭皇後忍不住了,上前就要向尚美人扇耳光,教訓教訓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主兒。
尚美人十分的機智乖巧,見皇後來打,就躲在皇上身邊。結果,郭皇後一巴掌扇下來,沒打著尚美人,卻結結實實打在了皇上臉上。
由於郭皇後的指甲留的長,皇上的臉上掛彩了。
皇上怒不可遏,這回可有了廢後的借口。
不久,郭皇後就被廢黜了,明面兒上的理由不能是扇皇上的耳光,而是不能生育皇子。其實,這個時候郭皇後才二十齣頭,這么快就能斷定她不能生育皇子,是不是太早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一日夫妻百日恩。後來,趙禎又想起了郭皇後,派人去慰問她。郭皇後很高興,將自己寫的詩詞帶回去給他看。讀後,他也後悔了,想讓她秘密回宮。被廢後的郭皇後卻說,必須重新冊立她為皇後,名正言順地回去。
可是,趙禎已經冊立了曹皇後,又怎麼能恢復郭皇後的後位呢?此事只好擱置下來了。
景祐二年(1035)十一月初八,郭皇後在焦急的等待中暴病而薨,年僅24歲。宋仁宗心痛不已,宣布恢復郭皇後的皇後之位,以皇後禮儀安葬。據說,郭皇後是與她有仇的奸相呂夷簡派人毒死的。
三、張貴妃:愛我所愛,無怨無悔
在趙禎年過而立之年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知己:張貴妃。這位比他小十幾歲的女孩,貌美如花、聰明乖巧又熱情大方、善解人意,讓趙禎很喜愛。
張貴妃的祖先是吳越人,宋太宗年間吳越王歸宋,隨之來到了洛陽定居。她的父親張堯封中進士以後,沒多久就去世了,她八歲入宮當舞女,長大後被宋仁宗看上了,成為才人。
張貴妃很得宋仁宗寵愛,在二十五歲那年就被冊封為貴妃,距離皇後之位僅僅一步之遙。
張貴妃確實也有心扳倒曹皇後,讓自己做皇後。但是,她的出身明顯比北宋開國元勛曹彬孫女曹皇後差得遠,所以文武百官表示強烈反對。
做不了皇後,張貴妃就退而求其次,想為家人謀私利。一次,她想為伯父張堯佐晉封宣徽南院使,在上朝前,叮囑宋仁宗:「官家莫忘了宣徽使啊!」宋仁宗連說:「放心,放心吧。」
結果,在朝上剛要頒發晉封張堯佐為宣徽南院使的詔書時,大臣包拯站出來表示強烈反對,而且長篇大論闡述不能下詔晉封的理由,講的有理有據、合情合法、頭頭是道,很是激動,唾沫星子亂飛,濺到了宋仁宗跟前。
見此,宋仁宗只好作罷。
皇祐六年(1054)正月初八,張貴妃病薨,年僅三十一歲。四十五歲的趙禎痛哭了一場,然後不顧大臣們的反對,毅然決然地下詔追封張貴妃為皇後。
此時,曹皇後在世,宋仁宗又追封張貴妃為皇後,形成了當朝生死兩皇後的事實,真是曠古未聞。
盡管大臣們上書勸諫阻止,但是趙禎不為所動,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終於硬氣了一回。而且他還下令「禁樂一月」,京城唯一的活動就是祭念張皇後,其他喜事兒一律停辦,違令者嚴懲不貸。
四、曹皇後:塵世夫妻,平平淡淡才是真
曹皇後,是宋朝開國元勛曹彬的孫女。她十八歲入宮,十九歲那年便被冊立為皇後,成為繼郭皇後之後宋仁宗的第二位皇後。
在郭皇後被廢後,宋仁宗一度曾想冊立商人出身的陳氏女為皇後,但是被文武百官勸阻。無奈之下,他才勉強冊立曹彬孫女為皇後。
作為名將之後,曹皇後自幼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人品出眾,頗具膽識謀略,以郭皇後為前車之鑒,在宮里極力與嬪妃們結好,和平相處,贏得了眾人的尊重和好感,也使皇帝對她很滿意。
慶歷八年(1048)閏正月的一個夜裡,皇帝、皇後正在安寢,外邊卻發生了變亂。侍衛官顏秀、郭逵等人趁夜殺死一些禁衛軍,闖入了皇帝的寢宮作亂,見人就殺。
宋仁宗得知後,嚇得驚慌失措,抓住衣服就想跑。曹皇後臨危不亂,勸住皇帝,並關緊門窗,一方面派宦官召集禁衛軍來救駕,一方面以重賞為名,激勵宦官們護駕。
就這樣,在曹皇後的指揮下,避免了皇帝隨意亂跑惹生的巨大風險,等到了禁衛軍救駕前來,宦官們拿起武器沖出去,里應外合,打敗了亂軍。
事後,那些做內應的人向宋仁宗的一個寵妃求情,請其出面說情,希望皇帝能網開一面饒恕他們。宋仁宗耳根子軟,也想答應。曹皇後卻堅決反對:「大逆不道妄圖弒君者若不依法嚴懲,如何肅清禁掖?」於是,宋仁宗下令誅殺了那些犯上作亂者。
宋仁宗駕崩後,曹皇後又以皇太後、太皇太後的身份輔佐了宋英宗和宋神宗,為宋朝江山社稷出了大力,付出了許多精力和時間。她曾在特殊時期保護了反對新法的蘇軾,也保護了力主變法的王安石,為維護國家和平穩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特別的貢獻。
元豐二年(1079)冬,太皇太後曹氏病薨,享年六十四歲,與宋仁宗趙禎合葬永昭陵,謚號慈聖光獻皇後。宋神宗為祖母服喪三年,頗為盡孝。
趙禎一生愛了好幾個女人,陪他走到最後的只有原本他並不十分喜歡的曹皇後。他的女人中,能在他身後繼續為大宋江山操心和奉獻的,也只有曹皇後了。一個最該他去愛的女人,卻沒能成為他有生之年最愛的人,不知在泉下相見時,二人是否會有些許的唏噓和感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