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古代與國外的孝子是怎樣孝順的,事例
中國的孝來子:明朝湖自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
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國外的孝子:http://wenku..com/link?url=
㈡ 問: 20 求幾則國外孝順父母的事例 !注意是國外 !!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一是迦屍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屍王的軍隊打敗,迦屍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這只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為它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鋪了非常柔軟的毯子,又給它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屍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 」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里,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屍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同時頒令,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迦屍王高興極了,立刻派它進攻比提醯國.但是,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風落葉 2010-09-23
3
不單單在中國,德國思想家恩格斯同樣是孝敬父母的典型。他父親去世後,留下了一筆可觀的遺產,引起了他幾個兄弟之間的財產糾紛,當時正值他的母親身患重病,為了不使母親傷心,他主動放棄了那份屬於他的遺產,平息了家庭可能出現的糾紛。後來,他在一封信中提到:「我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財產,但我永遠不會有另一個母親。」是啊,金錢財富固然是誘人的,可是父母卻是永遠的珍寶啊。他們給予了我們太多太多,小到無微不至的關懷,大到教我們做人做事,這些都無法用金錢去衡量。因此,我們應當孝敬父母,就像恩格斯所做的那樣,為了使他母親平靜舒適地度過餘生,他毅然放棄了自已的利益。恩格斯的這種做法,體現出了「孝」的精髓,他本人也成為後人效仿的典範
㈢ 古今中外的孝子孝順父母的事跡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
事例二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
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
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
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
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
事母至孝,每逢假日,
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雨
㈣ 外國孝敬父母的事例
近日,喬治亞總統薩卡什維利應《青年斯大林》傳記作者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奧里的請求,首次解密了斯大林母親的回憶錄,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刊出,引起轟動。
回憶錄中談到,斯大林一共給母親寫過18封信,母親都把它們珍藏起來。透過葡萄藤一樣的喬治亞文,我們可以讀到斯大林對母親的孝順與溫情。「我的媽媽!你好!祝你健康無憂。俗話說得好,活著自己高興,身後也讓故土的蛆蟲高興……你的索索。」(1922年4月16日)
「……過得怎樣?感覺如何?很久沒有收到你的信了,大概是生我氣了吧,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實在是太忙了。……娜佳(斯大林妻子)問你好。祝你長命百歲!」(1929年4月25日)
斯大林沒有對母親隱瞞妻子去世的事情,他在1934年3月24日的信中寫道:「收到你的信還有果醬、面點和無花果。孩子們非常高興,他們向你表示感謝和問候……媽媽,一定要健康!吻你。娜佳死後,我的個人生活很艱難,但不要緊,勇敢的人應當一直都勇敢。」
十月革命後,斯大林將母親接到第比利斯的一座宮殿居住,但她只要了很小的一間房,窗戶很小、光線很暗,她說,這很像老家的那間破屋。她只在1931年去過一次莫斯科,斯大林到喬治亞視察時也屢屢「三過家門而不入」。斯大林數度被捕和流放,葉卡捷琳娜有十多年沒有兒子的音信。她孤身一人,只能在心中祈禱兒子平安順利。
1935年,斯大林在母親生前最後一次探望她。她只知道兒子已是國家「要人」,但對其真實地位並不了解。她問兒子:「約瑟夫,你現在到底是什麼職位?」「蘇共中央總書記。」她不明白總書記是什麼意思。
斯大林告訴她:「媽媽,你還記得沙皇吧?我現在的地位就像沙皇一樣。」
她卻悄悄地在兒子耳邊說:「真遺憾啊,你沒有當成神父。」
㈤ 外國名人孝順父母的故事
在久遠的過去,有兩個國王,一是迦屍國王,一是比提醯國王.比提醯王因為擁有一隻力大無窮的香象,總是輕而易舉地就把迦屍王的軍隊打敗,迦屍國王為了一雪前恥,便對全國下達命令:「若有人能為國王抓來強壯的香象,必定重賞.」
當時,在山裡住了一隻大白香象,被人發現了,國王立刻派軍隊上山圍捕.這只強壯的大象竟然絲毫沒有逃跑的意思,溫馴的被帶回了宮中.國王得到這頭珍貴的白香象非常歡喜,為它蓋了一個漂亮的屋子,裡面鋪了非常柔軟的毯子,又給它上好的飲食,還請人彈琴給他聽,可是香象卻始終不願意進食.
迦屍國王非常著急,親自來看這頭香象,問道:「你為什麼不吃東西呢 」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裡,年紀又老,眼睛也瞎了,無法自己去找水草來吃,一定餓壞了,只要想到這里,我就難過的吃不下東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養父母,等將來父母老死了,我會主動回來為陛下效命.」
迦屍國王聽了深受感動,便放這頭香象回到山中,同時頒令,全國皆要孝養,恭敬父母,若不孝者,將處以重罪.
過了幾年,老象往生了,大香象依約回到王宮,迦屍王高興極了,立刻派它進攻比提醯國.但是,香象卻反倒勸國王化干戈為玉帛,並願意前往比提醯國,作和平的使者,果然,香象真的化解了怨結,使兩國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㈥ 關於孝順的中外名人事例與感想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㈦ 關於孝敬父母的事例 古代的 現代的 國外的 要3例
1.【伯俞泣杖】漢朝的韓伯俞。是河南地方的人。生性非常孝順。他母親的家教很嚴厲。韓伯俞偶然有了小小的過失。他的母親就要用拐杖打他。韓伯俞總是跪下了。受了母親的打。一些兒也沒有怨言。有一天。他的母親又拿了拐杖打著兒子。韓伯俞忽然大哭起來。他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問他道。從前打你的時候。你老是和顏悅色地受了。沒有一次流著眼淚的。今天打你。為什麼哭了起來呢。韓伯俞說。從前兒子有了過失的事。母親打我的時候。是覺得很痛的。曉得母親的身體很康健。今天打我的時候。母親的力量。就不能使我覺得痛了。曉得母親的精力已衰。恐怕後來的日子不多。所以不覺得悲傷著哭起來了。
2.【朱泰虎殘】宋朝時候有個朱泰。服事母親非常孝順。家裡很窮。他就砍了柴賣了錢養著母親。常常走了幾十里路遠的地方。去買了好的吃食來供奉母親。有一天。朱泰起來得很早。在頭雞啼的時候。就走到山裡去。等到天亮了。就在山腳邊休息著。忽然來了一隻老虎。把朱泰用前腳攫取。竟銜著走了。這時候、朱泰嚇得神志也不清爽了。等到老虎走了一百多步路。他才漸漸地蘇醒了。就大著喉嚨說。老虎、你作惡把我吃了去。所恨的是我的母親從此沒有依靠了。他說完了這幾句話。卻也奇怪。老虎竟把他放在地上。走了去、也不回頭來看。好像有人趕著去一樣。朱泰這時候已經不能行走了。就匍匐著慢慢的回到了家裡。鄉村裡的人。因為他的孝順行為。很可以佩服。個個叫他朱虎殘。就是說他是老虎嘴裡剩下來的人。
3.印度有一位名叫凱拉什吉日·布拉馬赤里的印度教信徒,32歲的他為了實現自己和盲人母親共同的朝聖願望,不惜花費8年時間,帶著母親徒步走了3750英里(相當於6034公里),他們一路走一路參觀膜拜,許多人將他們稱為「聖徒」。據英國《泰晤士報》8月31日報道,布拉馬赤里表示,他的朝聖之旅還要進行9年,直到2013年前後才能告一段落。
布拉馬赤里的母親科薩克德維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教徒,她原本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在10年前的一場瘟疫中喪命。此後,她和布拉馬赤里在印度北部的一個小村落中相依為命,多年以來,科薩克德維始終希望自己能有機會走遍印度全國上下的古剎,然而由於她一出生就雙目失明,所以朝聖的心願就一直擱淺下來。布拉馬赤里成年以後,科薩克德維曾對他表示:「在我年輕的時候,我曾到許多地方祈禱過,如今,我已經老了,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想觸摸各大神廟,讓我的心接受洗禮。」從此以後,孝順的布拉馬赤里下定了決心,要圓母親這個朝聖的夢想。
布拉馬赤里擬訂了一張路線圖,他打算從他們居住的皮帕亞村出發,一路步行到印度南部的班加羅爾市,再調頭北上,行至印度東北部的瓦臘納西市。他知道母親眼睛不方便,無法長途走路,於是他自己動手用樹枝編了兩個籮筐,再用扁擔把兩個筐挑起來,他的母親坐在一個筐中,禦寒衣物以及部分生活必需品則放到另一個框里。1996年,這對母子終於踏上了朝聖之旅。
4.法國孝子 希克力出生在法國南部一個名叫馬爾蒂夫的小鎮,這里氣候乾燥,河流稀少,發生過一起嚴重的化工廠毒氣泄漏事故。他的 母親就死於這次事故。更可怕的是,小鎮流行一種罕見的肺病,接連死去的人越來越多,醫生至今也沒有查清病因。 1982年春天,希克力的父親不幸患上這種可怕的肺病,經常咳嗽,胸悶氣短。那年,希克力16歲,他不想失去父親。 一位醫生告訴希克力,病因也許是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太多。如果讓病人生活在空氣新鮮的森林裡,改善呼吸環境,也許還有一線生機。 望著門前一片光禿禿的土地,希克力靈機一動:「為什麼不種一些樹呢?等到樹長大了,父親的病也許就會好起來。」 希克力買回樹苗,在自家門前的泥土上挖坑栽培。 鎮上很多人建議希克力放棄這個「愚蠢」的想法。學校的老師屢次找他談話,勸他不要異想天開。希克力依然我行我素,人們嘲笑他,稱他為怪人。 每天早晨起來,希克力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樹苗長高了多少。遇到天氣惡劣,希克力會在樹苗上搭起帳篷,保護樹苗免遭災害天氣的摧殘。 一年後,他栽下的一百多株樹苗,有43株成活。它們長得非常茁壯,枝頭泛著點點綠色,在這個難得看見綠色植物的小鎮上,顯得格外醒目、生機盎然。也就是在這一年,希克力高中畢業了。 他留在小鎮,當了一名卡車司機,有空的時候,他就護理那些樹苗。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希克力家的門前樹木成林。希克力經常攙扶著父親去林中散步,老人的臉上漸漸有了紅潤,咳嗽比以前少多了,體質大為增強。 1998年秋天,希克力遭受了兩次沉重打擊:妻子在一次車禍中不幸身亡;他的樹林發生嚴重的病蟲害,樹木成片枯死。可是,希克力沒有被擊倒,依然頑強的抗爭著。 這時,小鎮上的居民們目睹了希克力創造的奇跡:綠色的樹林,漸漸占據曾經的不毛之地,帶來新鮮的空氣,引來歌唱的小鳥。居民們紛紛投入到種樹行動中,小鎮的樹木越來越多,樹木的面積擴大到數百公頃,放眼望去,小鎮的四周形成了綠色的屏障。 2005年年初,醫學專家對希克力的父親再次診治,發現他不可思議的全愈了。醫生們無法給予合理的解釋。一個醫生的話或許能說明原因:「堅定不移的信念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有時,比任何先進的醫療手段更為有效!」 希克力的行動,感動了法國人民,他被評為「2004年法國最健康和最孝順的男人」。
5.國際在線9月14日報道 埃德·弗里茨勒和伊琳·弗里茨勒是美國科羅拉多州威德縣的一對老夫婦,他們結婚已經有63年。1955年,弗里茨勒夫婦在拉薩爾南部買下了一大塊玉米農場,如今這塊農場由他們的兒子經營著。
在過去9年中,埃德夫婦的兒子格蘭·弗里茨勒和兒媳帕姆每年秋天都要在這塊玉米田中炮製一個「迷宮」,這一玉米田迷宮總是會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為了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格蘭夫婦今年決定在玉米田中炮製出一個父母埃德和伊琳的肖像!
格蘭夫婦首先讓專業迷宮設計師利用父母的照片,在計算機屏幕上設計出虛擬的迷宮圖形,計算機圖形將顯示哪些地方的玉米要被除掉,才能組成這個肖像迷宮。最後,格蘭夫婦在玉米還只有幾英寸高的時候,就通過除草劑殺死了那些為形成肖像而必須被除掉的玉米。等玉米漸漸長高時,格蘭父母的肖像終於在玉米田中清晰地顯露了出來。
9月10日,格蘭夫婦邀請父親埃德、母親伊琳登上一架直升機上天兜風,欣賞一下今年的玉米田迷宮。母親伊琳本來以為兒子採用了她去年建議的一個設計方案,可當他們飛到空中,看到玉米田中浮現出來的夫婦倆的巨大肖像(見圖)時,他們徹底被驚得目瞪口呆,好長時間都說不出話來。
㈧ 關於感恩的名人故事
例子一: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常懷感恩之心的故事。據說有一次羅斯福家裡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例子二: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克苦僅能以雙手勉強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
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例子三:革命戰爭年代,在江西瑞金,紅軍為當地百姓挖出了可取甘泉的井,群眾寫下了「飲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的標語以感恩,那口井也被稱為「紅軍井」。
例子四:徐本禹從小得到了好心人的幫助,他能知恩必報。他勤工儉學每月50元的報酬,43元捐給山東一個面臨輟學的小學生;學校發的300元特困生補助,200元捐給了「保護母親河」活動;別人資助他的500元,分別寄給了兩名貧困生;獲得6000元國家獎學金,2400元留給了系裡的老師……最後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到貧窮山區當了一名小學教師。
例子五:垂垂暮年的康熙回顧他自己的光輝歲月,不由得慨然感嘆:如果沒有鰲拜、吳三桂、葛爾丹等人,自己就不能成就這番輝煌業績。他舉杯向那些已經被消滅了的敵人敬酒,並大喊:「來世再與我為敵吧!」無須去考究細節的真實,康熙是千古一帝卻是不爭的事實,他的感慨發人深思。如果可以假設,沒有那些內憂外患,康熙將是一個平庸的太平皇帝,從而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
例子六:1947年,華羅庚從國外回來,馬上趕回故鄉看望王維克老師。全國解放後,華羅庚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他幾次親自到王維克先生在北京的寓所去探望,並邀請王老師到科學院工作。1980年,華羅庚又專程回故鄉看望陳涉師母。當陳涉師母把一本新版的王維克先生的重要譯注但丁《神曲》簽上自己的名字贈給華羅庚時,華羅庚緊緊地握著師母的手,十分動情地說:「謝謝!謝謝!這是王老師的心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