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孔子看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本人也是非常重視這個道德的。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特別提倡孝道,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倡:百善孝為先。孔子的《論語》里頭,孝這個字出現了17次。據說宋朝,宋太祖在奪取天下以後,聲稱要以孝治天下。宋太祖的宰相趙普說過這句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半部《論語》治天下應該說和宋太祖說的以孝治天下是一致的。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所以論語中有許多這樣的記載。下面我就通過這些記載來分析一下孔子所提倡的孝具有哪些層面的含義。
一、依禮行孝
先來看論語中這樣一個故事: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知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孟懿子問:「怎樣才能算做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儀。」一天,樊遲為先生趕車,孔子便告訴他說:「孟孫向我請教什麼是孝,我答復他說,不要違背禮儀。」樊遲說:「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當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
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孔子認為孝首先就是要不違背最基礎的禮節。孔子本人以承接周公的思想為人生使命,而西周以來逐漸形成的「周禮」,即周朝所遵循的禮法制度,就是發源於周公的思想。在周禮之中,忠孝之道的思想是居於主要地位。孝也是一種禮節。通過各種各樣的禮節來表現出孝。而且他不是一般性的禮節,他是每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所以《左傳》里說過這種話「孝者,禮之始也」。人這一生中要學很多禮,禮貌、君臣之禮、朋友之禮、同學之禮、鄰居之禮,各種各樣的禮。我還得對其他人的長輩講禮,對其他人的晚輩講禮。但是千禮萬禮,禮之始,最初的禮你先對你的父母吧。父母對你來說是第一層社會關系是你第一要打交道的人。跟他們如何處,所以孝與禮非常重要。孔子特別重視每一個人在家對父母的這種禮節。在孔子看來,孝道是道德倫常的根本。「本」的原意是樹根,樹根扎實是枝繁葉茂的基本保證。所以,孝道是人倫根本,就是說如同大樹的根基一樣,人的一切的道德倫常都是從孝道的這個根基處開始生發。盡管樹根並不是大樹的全部,孝悌之道作為做人以至於成仁的基點,卻是人類道德生活所不可缺或的主要方面。本著這樣的原則,孔子主張孝道應該從家庭做起。他要求年輕人「入則孝」,所謂「入」就是指家庭的內部,「孝」就是指子女對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根本,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第一步。家庭和睦當然有方方面面,但孝道的存在和發揮作用依然是根本性的。
二、以心行孝
那是不是只要按照社會的要求對待和侍侯父母就叫做孝了呢?我們還是從論語中孔子和他的學生日常的問答中找答案吧。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自己的兒女。孔子先不去談我要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這個人是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我在於丹老師的節目中聽到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么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這個故事,說實在話,是比較少見的兒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但是兒女有如此之心對父母的,往往少見。其實,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所以贍養老人單靠「服理」是不夠的,還要用心考慮如何安其心。只要盡到了感情就是盡到了孝。
三、敬才有孝
論語中還有這樣一些記載給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和馬,也都能得到人的飼養;沒有對父母的一片敬愛之心,那養活父母與飼養狗馬還有什麼區別呢?」子夏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這些事情大家都認為是孝了。但是,孔子都要反問一句,這些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這些真是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也就是說只孝不敬就不叫做孝。盡孝不是一種無奈的義務,養而不敬何謂孝?孟子說:「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不得父母歡心,自己就不可以做人,不能順遂父母的心,就不可以為人子。何為「色難」就是態度問題,上面講不敬何以為孝,就是態度很難,他說:「有事,弟子服其勞。」有事的時候,像我們做後輩兒女的,看見父母掃地,接過掃把來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饌。」有好吃的,就拿給父母長輩吃。「曾是以為孝乎?」你以為這樣就是孝嗎?替長輩做了事,請長輩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為什麼呢?「色難」。態度很重要,好像我們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給他喝。做兒女的茶是倒了,但端過去時,沉著臉,把茶杯在床前幾上重重的一擱,用冷硬的語調說:「喝嘛!」在兒女這樣態度下,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難過,這是絕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個要敬,這是屬於內心的;第二個則是外形的色難,態度的。對待父母,我們不能只是滿足於回家看看,要做到敬愛有加,既要滿足他們的物質生活,更要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要從內心真正地關心、關愛他們,給他們微笑,惦記,發自內心的微笑。他們活了一輩子,老的時候最需要得到的是,孩子們真誠的微笑。
四、孝應孝順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婉轉的勸說他們。如果父母不聽取自己的意見,仍然應該恭敬的對待,不要觸犯他們,雖然憂心操勞,但不要怨恨他們。」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孩子真跟他們有沖突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對於上述情況,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幾」就是輕微、婉轉的意思。侍奉父母要委婉地,父母可能有一些想法不一定對。父母可能有一些錯誤的想法,甚至愚蠢的想法。怎麼辦?幾諫(婉轉的語言來勸父母)。要勸說,但是不能粗暴。不能罵父母。「見志不從,又進不違」(《論語》)。父母還是不願意,不聽你的勸告,那怎麼辦呢?你起碼面子上還要恭敬。不能強迫,不能對父母耍態度,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為父母奔波,再有呢,勸父母可能很費口舌,很費精力,但是你不能有任何怨恨。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表達方式很重要。我們怎麼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准則,就是你跟同事要怎麼說話,你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你跟他們有什麼意見相左,在說話的時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話能不能好好說呢?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沒聽,還在堅持自己的做法,那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這些就是兒女輩跟父母發生意見相左的時候聖人所提供的一種建議。
五、不爭不孝
宋程朱理學以後,便出現了「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的古訓。這句話有點唯心了。也給孔子論孝帶來好多責難。父母亦是凡人,怎能沒有不是?孔子也從來沒有說過,天下的父母做什麼、說什麼都對,做子女的必須無條件服從。把孝理解為對父母的百依百順,一點也不違逆,就是孝了,是對孔子孝本意的曲解。儒家講孝是滿足父母合理要求。做為一個孝子,在孝順父母的時候應該注意不能不分是非地去孝順父母。對父母的一些不正確的地方,你應該恰當的處理。如果你一味的迎合父母,對那些不正確的東西,不好的東西,你也去迎合,去恭順,你恰恰是不孝。
有一個關於曾參的例子,曾參的父親也是孔子的學生叫曾點,父子在鋤草。地裡面種的是瓜,曾參不小心,一下把瓜秧給鋤斷了。曾參的父親脾氣特別暴躁,當他看見曾參把這個瓜秧給弄斷了以後,就大怒沖過來了。曾參知道自己的父親生氣了。他恭恭敬敬地在那等待著父親。罵他或者懲罰他。這個父親脾氣很暴躁,拿起棍子沖著曾參就是一棍子。曾參也不跑,就讓父親打。一棍子打上去,曾參應聲而倒,一下就暈過去了。曾參待會兒醒過來了,父親還在那。他對父親恭恭敬敬地說,兒子不孝,惹你生氣了,簡直是太不孝了。鄰居都說曾參是個大孝子。但這件事情傳到孔子的耳朵里,孔子聽了非常的生氣。他跟其他學生說,你們去轉告曾參,說他不孝,我不再認他這個學生了。曾參聽到學生的轉達之後感到很奇怪。怎麼說我不孝呢?我太孝順父母了,你怎麼能說我不孝呢?他就來見孔子了,說我錯在哪呢?孔子說,你父親下這個狠手打你,當然有可能會把你打死。如果把你打死的話,你父親會被官府給抓起來,你父親就等於犯罪了。所以你就讓你父親這么打你,讓你父親犯罪。造成這個後果,你這才是不孝。如果你孝順父親的話,你應該趕緊跑,別讓你父親犯這個錯誤。別讓他因犯這個過錯被官府抓起來,別讓他承受喪子之痛,這才是真正的孝。實際上這個故事就表達這樣一個信息。作為一個真正的孝子,阻止自己的父母犯錯誤這也是孝。有人說,父母想干什麼干什麼,願意干什麼干什麼。哪怕犯罪也可以,並不是這樣。儒家並不提倡這個東西。真正的孝是這樣:滿足父母的合理要求,及時制止他那些不合理的東西。阻止他一些不好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還講道「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父母還在,你不要跑到很遠的地方。你就是去遠的地方,你得有一定的地方。有一定地方好告訴父母。讓父母知道你在哪?別讓父母內心著急。父母焦慮,那麼父母的生活會受影響。關於這種禮,孔子還講過「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父母年邁,身體可能一天不如一天了,各種各樣的病也找來了,所以你對父母的身體要注意。我們做子女的,只要能做到不讓父母擔憂,也就是有一點孝心了,我們從呱呱墜地起,父母就開始了擔憂的歷程,小時候擔憂千萬別鬧病,要健康成長,長大了擔憂學業,怕學不好,考不上好的大學,畢業了,擔憂找不到好的工作,工作了,擔憂婚姻無著。反之,我們為父母擔憂了什麼?所以孔子要我們深刻體會做父母的一片苦心,盡量減少父母的憂慮,這樣就是孝了。
綜上所述,孔子深感自己生活在一個道德淪喪的時代。為此,他無情抨擊當時的人們對孝道的淺薄看法。孔子認為,孝不僅是肉體上對父母的養活,比如日用方面的奉養,更重要的是要在這種奉養中加進敬愛之情,使父母得到物質享受的同時,還能得到精神享受。在孔子看來,不孝是社會持續動盪的重要原因。展開《左傳》這部書可以發現,父子、兄弟之間的仇殺比比皆是。在權力和財富面前,孝道似乎不值一提。而那些號稱奉行孝道的人,對孝的理解也大多是片面的。所以,在孔子與弟子子夏關於「色難」的討論中,孔子認為,與提供物質供養相比,晚輩對長輩保持尊敬的態度是相對較難的。不用說,孔子在此強調的還是精神之孝的重要性。當然,強調精神之孝並不是說它就是孝的全部內容,而是說,如果沒有「色」的配合,沒有尊敬的態度和適當的表情,孝便是虛偽的和不完滿的。為了深化這一觀點,孔子在與弟子們關於孝道的討論中,不斷從各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說,他主張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宜出遊遠方。如果不得不去,也要設法讓父母放心。這就包括,告訴父母正當的出行理由,以及按期回歸等事項。因為之所以要求不宜遠游,除了出遊之後父母乏人關心外,更重要的是父母必然為之擔心,增加父母的精神負擔。另外,孔子時代的交通狀況與現代相比可以說是天地懸殊。今天的一次很隨便的出門,在那時可能就是一次生離死別。在此情況下,父母的極度擔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孔子並不是極端論者,在主張不遠游的同時,他又提出了「遊必有方」。這就告訴我們,應重視的是孔子提倡的孝的精神,而不應在某些具體規則上糾纏不清。
很顯然,孔子的孝道不僅堅持了「敬」,而且還有著生動的人情味兒。比如他提出了對父母之年齡的擔憂,認為隨著父母壽數的增加,做子女的在為之歡喜的同時,也為之憂懼。這一觀點頗有辯證的思考。孝子無不盼望雙親長壽,但是,越長壽就越接近衰老,這又會使孝子之心十分沉重。孔子用簡單的一句話,生動刻畫出了孝子復雜的心態,可謂聞之而令人動容。孔子本人父母早亡,痛失盡孝的機會,但這並不能減損他的孝論之中溫馨的人情味。這份溫馨與後儒不近人情的孝道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六、大孝至孝
我們知道了怎樣做才是真正的孝,我們也知道通常意義上說的在家盡孝。那麼孔子的儒家學說談到孝就是簡單地讓我們在家盡孝嗎?只對自己的父母孝順,只孝敬自己的老人這符合孔子談到的孝的真正本意嗎?
儒家講孝不是一種狹隘的道德。我只愛我的父母,我只尊重我的父母。儒家的道德並沒有那樣狹隘。說我不管別人了,父母之外別人家的人,我不管了,我只管我們家的人。甚至我可以損人利己。我可以損害別人家的利益來維護我們家的利益,損害別人的利益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並不是這樣。儒家特別強調要把這種孝的情感擴而展之,擴而大之。要使他最後擴大到什麼程度呢?去愛一切人。你去愛人,愛人先從愛親人開始,但是我不停留在愛親人上,不局限於愛親人。而要一步一步擴大。所以孟子說過這種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我對我們家老人好,對我們家長輩好。由此我應該帶著這種愛我們家老人之心去愛別人,愛別人的老人,尊重別人的長輩。凡是老者遇到了危難,我都應該想到我在家裡頭,我們家老人遇到危難,我怎麼著。那對別人的老人,我也應該那樣。我愛我們家的晚輩,愛我們家小孩,我也應該對人家的小孩有這種愛心。擴充到愛天下人,愛所有的人。實際上是這樣一種理念。千萬別把儒家的孝給理解成狹隘的,只愛自己家的人。不愛別人,甚至為了自己家的人可以去干損害別人的事情。
㈡ 孔子對盡孝道的態度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論語》記載,孔子主張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奉養,還要在態度上恭敬和悅,即在言談舉止一切細節中,都要體諒敬順父母。
他還主張奉行「三年之喪」,即父母親去世後兒子應停止所有社會活動、感官享受和娛樂,專心守喪三年,表達對逝去至親的誠摯哀傷與懷念。
《論語·陽貨》記載,學生宰我曾質疑三年時間太長,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認為宰我的想法說明了他對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摯之情,是「不仁」之人。
(2)孔子評價弟子孝順擴展閱讀: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史記》中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紇和顏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禱後,生下了孔子。
按照這個記載,孔子是「野合」的結晶,父親年老體衰,母親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來不久,就成了沒有父親的孤兒,寡母將他撫養成人。
《禮記》記載,直到母親去世後,孔子才打聽到了父親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處。孔子向慕周禮,崇尚孝道,而母親在生時他居然始終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像他含辛茹苦的單身母親的窘境與難言之隱。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野合」對於男子而言無傷大雅,對於將貞節作為絕對命令的女子來說則有傷風化,大逆不道。
在歷史典籍中,關於孔子父母親的記載很少,與避諱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親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無關系。
㈢ 孔子的七十二名傑出弟子中最孝順的是誰
古代來文學家孔子,是大家眾源所周知的,他的一名賢弟子——子路,就是一個孝順又勇敢的人。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常常飢一頓飽一頓。一天,家裡沒米了,他看著父母飢餓的樣子,心裡不忍讓父母受苦,就到使幾里外的親戚家借米,除了路途遙遠,中間還要翻一座山。但子路不怕苦不怕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竟在一天內把米借回家。事後,人人都誇子路是個孝順的孩子,因為那時,子路才十多歲。
㈣ 孔子的七十二名傑出弟子中最孝順的是誰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古代抄文學家孔子,是大家眾所周知的,他的一名賢弟子——子路,就是一個孝順又勇敢的人。子路小時候家裡很窮,常常飢一頓飽一頓。一天,家裡沒米了,他看著父母飢餓的樣子,心裡不忍讓父母受苦,就到使幾里外的親戚家借米,除了路途遙遠,中間還要翻一座山。但子路不怕苦不怕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竟在一天內把米借回家。事後,人人都誇子路是個孝順的孩子,因為那時,子路才十多歲。
㈤ 孔子及其弟子有子提倡的孝道有哪些重要特點
孔子對於孝道的要求。今簡明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 要遵守禮義,不能違背禮的規范,如果用今天現實生活來看,即遵紀守法,不能犯法。如果犯法便是最大的不孝,古人稱之為「辱先」,即你的違法使先人受到侮辱。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無違」,便是要求他不要違反禮法。這是第一層,也是最低要求。
二、 要有自控能力,不惹是生非,不惹禍。孟武伯問孝,孔子回答說:「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這種要求,父母除擔心你生病外,其他方面完全放心。能讓父母放心的孩子便是孝,這條永遠成立。
三、
能夠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保證父母的基本生活。這里沒有一個量的標准,只要盡心即可。其實,兒女的孝心是求心不求跡,即要求內心的恭敬而不是要求一定要
讓父母過上什麼標準的生活。如果從物質生活上要求,天下窮人無孝子。恐怕最孝心的窮人子女也趕不上不孝貪官對父母的物質供應更好。其實只要盡心就可以了。
盡心的標準是女兒不能讓父母的生活水準低於自己,自己大酒大肉,卻讓父母粗茶淡飯,就不能算孝子。
四、 從內心的關懷和敬重。即使給父母好的生活,但總是陰沉個臉,老大不情願的樣子,也不能算是孝。孔子說「色難」就是這個道理,即對於父母總是和顏悅色,總是發自內心的關懷非常主要,這比物質的豐腴更重要。
五、 發現父母有的問題處理不好,尤其是一些原則問題時,一定要及時向父母提出來。使父母的錯誤降低到最大限度。這一點也很關鍵。孔子提出「爭子」,是非常有道理的。
六、
還有一些具體要求,《論語•里仁》第19章,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大意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不能遠走高飛。如果出門,也一定要告訴父
母,有一定的地方。」孝敬父母是儒學的出發點,現代雖然交通發達,但這一要求依然適用。孔子學說都是針對具體情況出發的。「遊必有方」到現在依然非常重
要,就是要時刻和父母保持聯系,讓父母知道你在哪裡,情況如何,免得惦念。現在有的中小學生動不動就離家出走,更不應該。
《論語•里仁》第21章: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大意說:「父母的年齡,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是高興歡喜,一是憂慮恐
懼。」這是具體的培養子女的孝道感情。要求子女時刻記住父母的年齡,因父母不斷高壽健在而歡喜,同時也因為逐漸衰老而憂慮。春節聯歡晚會上經常有老人盼望
兒女回家的節目,有的是老人過生日而女兒忘記的故事,實際便是對這條的提示。孝道是心情,但要在具體事情上表現出來。這種感情是有影響和熏陶作用的。如果
正當年的兒女不孝敬老人,那麼直接影響熏陶自己的後代,也很難被後人孝敬。俗語說:「老貓炕頭睡,一輩留一輩。」話粗理不粗,孝道有家風,是有道理的。
最後簡明概括:孝道要求兒女要遵紀守法,不要讓老人操心,老人晚年要盡贍養之義務,要從內心關懷與惦念,父母在盡量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要經常和父母聯系。要時常想著父母的生日,到日子一定要想著給老人過生日。
㈥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春秋·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為:子曰:「色難。有事內,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容饌,曾是以為孝乎?」
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6)孔子評價弟子孝順擴展閱讀: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
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㈦ 孔子弟子中鑒行孝道的例子
蘆衣順母」講的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孝順父母的感人故事。閔損年幼喪母,父親內給他找了個繼母容,又生了兩個弟弟。冬天,繼母給弟弟用棉花做冬衣,卻給他的棉衣里填滿蘆花。有一天,閔損送父親出門做生意,不小心將牽車的繩子掉在地上,遭到父親的責罵和鞭打。看見蘆花從衣服里飛了出來,父親才知道繼母的狠毒,一氣之下要休妻。閔損卻以德報怨,跪求父親說:「一定要留下繼母,我一人受凍不要緊,沒有了繼母,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繼母更是悔恨交加,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百里負米」中的子路,也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從小家境貧寒,但非常孝敬父母,自己經常吃野菜,卻到百里之外給父母買米吃。不管天寒地凍還是夏日炎炎,他總是背著米往返在這條路上。後來,父母雙雙過世,他南下楚國過上了高官厚祿的日子,吃著山珍海味,他反而時常感嘆:「要是父母健在,即使我吃野菜,能為父母去負米,那也是多麼幸福的事呀。可是如今卻是永遠沒有機會侍奉父母了。」
㈧ 孔子對於盡孝道的基本態度是什麼
先申明一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是孔子的觀點 ,最早見於《孟子》中的《離婁上》。
孔子對孝道的觀點如下:
1、態度第一,孔子認為,盡孝不僅僅是要贍養父母,幫父母做些事情,更重要的是態度。具體從以下兩章可以看出。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
以別乎?」
子游問怎樣才是盡孝道,:「怎樣做才算是盡孝道?」孔子說:「現在普遍認為能贍養父母便是孝子。但是,就是家中的狗和馬,也同樣是養著。如果不對父母恭敬,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
孝乎?」
子夏問怎樣才是盡孝道,孔子說:「 難在子女的容色上。如果僅僅是父母有事,兒女為其操勞,有了酒食飯菜父母吃(但態度很不好,臉色很難看)這算是盡孝了么?」
2、需要加強自身的素養,做一個有道德,有能耐的人,從而為父母分憂,具體從《論語》中如下一則可以看出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問怎樣做是孝,孔子回答說:「做父母的就是擔心子女方方面面,(所以,孝順父母,就要涵養自己的德行和學識,不要使父母擔憂)。」
3、由孝道而教化,從而使大家安居樂業,國家穩定。
由一下幾則可以看出
有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有子(即冉求,孔子的著名弟子)說:「在家能孝順父母,尊從兄長卻喜好犯上作亂的人,非常少見。」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曾子(即曾參,孔子的著名弟子)說:「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遠的祖先,自然會導致老百姓日趨忠厚老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