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總想孝順父母但父母不接受

總想孝順父母但父母不接受

發布時間:2024-05-23 18:51:34

1. 對父母孝順,父母反而不領情,怎麼辦

您好:來
父母可能是覺得您現在還小,自還需要養家糊口,所以不想讓您的負擔太重。只是他們拒絕太直接生硬了,讓您一直接受不了,是嗎?
可憐天下父母心,沒有父母是不心疼自己孩子的。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從你的角度考慮。所以你可以告訴他們:爸爸媽媽,你們養育了我這么多年,辛苦了。
或者借節假日、父親節、母親節和中國各種傳統佳節以及父母生日,包括自己的生日來向父母表示孝順。特別在自己生日的那天,一定要向您的母親表示最深深的祝福。
祝您幸福!

2. 我以為我很孝順,可父親不領情,這是為什麼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孝順。

母親去世後,我和父親不在一起生活,怕他一個人孤單,我就經常回家看他,給他收拾屋子、買零食、陪他散步。但經常一進門面對的都是父親嚴肅的面孔。陪他聊天,他也提不起興趣,還經常不明原因的生氣。我感到很委屈,對他付出的好,父親很少領情。我總在想,父親怎麼那麼難伺候?和同齡人相比,我已經很懂事了,很孝順了,連姑姑們都說我懂事,怎麼父親就看不到,不知足呢?

母親過世半年的時候,父親試探性地問我對於他再找一個老伴兒的態度,說心裡話,我內心當然不想,但我知道父親一個人孤獨,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障礙父親,所以就告訴父親,希望他能夠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我尊重他的決定,只要他高興就好。

半年後,父親找到了新老伴兒,他們相處得很好。我歡迎阿姨加入我們這個家,面子上也盡善盡美地做著,但心裡卻充滿酸楚。我將這種委屈一直都深埋在心裡,怨他不領情,不體諒我。

一次,到一位師姐家做客,剛好她的父親也在找老伴兒,她回家給阿姨買東西、做飯、照顧她,熱情地歡迎阿姨加入到大家庭中,讓阿姨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熱情。她真心希望她的父親快樂,也以父親和阿姨的快樂而快樂。

我很少審視自己,但看到師姐對父親、阿姨的真心付出,那種真情流露讓我自慚形穢。這似乎點醒了我,讓我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孝順和關愛。

長期以來,我以為對父親的愛就是陪伴他,給他買吃的,把家裡收拾得乾乾凈凈,怕他錢不夠花給他買衣服,可是,我卻沒有想過父親內心真的想要的是這些嗎?

有一次,我看家裡的碗用了很多年,已經很舊了,便要扔掉,但父親不讓,我偏要扔,鬧得很不愉快;父親想讓我去學車,我總是以種種理由反駁、推脫,不願如他所願;父親對我講道理,我總是不耐煩的還嘴說他不懂。父親對我的關心和惦記,都讓我一一否定、駁回,是我將父愛一次次拒之門外,父親滾燙的心被一次次潑了冷水。

我給的,父親不需要,讓唯而父親需要的,恰恰是我不願給予的。

我以自坦判培己的願不願意作為給予愛的條件,父親說的沒錯,這恰恰是我的自私和不懂事。

父親是一個不善表達的人,母親重病期間心力交瘁的照顧、母親故去後內心的孤寂,他很少提起。父親一生在為我奔波,為家操勞,我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父親一點點打拚出來的,吃苦熬出來的。如今父親已至暮年,希望有個陪伴,為我減輕負擔,也少些惦念,而我,又有什麼資格埋怨父親,還希望父親迎合我的意願呢?

對不起,父親,不自不覺中我已淚流滿面。

父親對我講的道理,無論認不認可,別較真、別犟嘴,說一句:「好的,老閨女知道了,放心吧」,這樣他對我的牽掛就能得到安慰,父親要的是我能理解他,尊重他。

南無羌佛在《行持的基本德行》中說法:對眾生於實際行動中發起此四種無量心時,當依次第而入,先國家後自己,先大家後個人,再由生身父母妻室兒女岳父岳母諸親眷屬,常處身邊親近友人次第而進隨之散於六道眾生,這個次第是符合實際的。如果自己對最大恩德的父母都不慈悲喜舍,那麼對別人發的慈悲喜舍就是假的。你對父母都不知道去愛護,對世間上的眾生所謂的慈悲就是走過場。

這些年,我和父親都錯過了太多,不是父親不知足,而是我太自私了。作為一個佛弟子,我連基本的孝順都沒做好,連女兒都沒做好,自以為孝順,卻不知道讓父母不開心都是不孝。還叫什麼佛弟子啊,還談得上什麼學佛修行利益眾生呢?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罷了,虛度了時光沖昌,蹉跎了歲月。

就讓我先從孝順做起,好好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吧!

——END——

撰稿:花開半夏

編輯:對白雲天

3. 為什麼我明明很孝順可是家裡人都不喜歡我,,就很奇怪

常有人抱怨:「越孝敬父母的,為什麼越得不到父母的疼愛?而越對父母不好的,為什麼反而被父母處處偏愛呢?」這句話被無數的人切身體驗著,也不停的被驗證著。我們先來看看網友們的經歷。

網友邊緣人:說的真的是太對了!我們家就是這樣,哪個兒媳會鬧就對哪個好。小弟媳一鬧,公婆借遍親戚給她買了房子,後來大弟媳婦進門也鬧,公婆一有錢就想給她。我孝順,什麼都沒有,沒有沾到公婆一點好,公婆沒錢就找我們要。現在我也開始鬧了,公婆也開始對我好了,有時候覺得有的人真的是自找的,當初我進門都是我掏錢給公婆買這買那,做什麼都為他們著想,現在我發現鬧了過後日子才更好過了!他們態度才對我更好了!

圖片來源網路

網友花好月圓:老公有三兄弟,我們結婚,公婆一分錢不出力也不出,說是大哥結婚錢用完了。隔年小叔結婚,婆婆拿了幾萬錢下聘,還大擺酒席。要錢就找我們,要買東西就找我們,生病也是找我們……總之找我們從來都沒好事,基本都是要錢,大哥和小叔家一毛不拔的,我老公又是那種很老實愚孝的,有時候我也不平衡,哎。

生活中,不只是自己親生的父母,包括公婆都是如此,似乎都喜歡向著不孝順的那個孩子。盡管做父母的常常在嘴上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我對每個孩子都是一樣的,不存在偏心!」但事實上,沒有誰真能做到完全的平等,只不過每個人把握的度不同而已。

圖片來源網路

有位網友給了個很好的答案——「父母不會心疼孝順他們的孩子,因為習慣了索取;父母心疼不孝順的孩子,因為習慣了付出!」事實上確實如此,一般來說,出現多個子女的家庭,父母是避免不了偏心的,而且更多的是偏向幼兒,由於孩子年幼,父母會給予更多的溫柔和照顧。而被偏愛的這個孩子在這種環境里長大,自然的知道怎麼嘴巴甜,知道怎麼討父母喜歡,被嬌慣長大的孩子又容易不孝順。

小編想提醒家長們,其實孩子對父母的偏心也是極為敏感的,父母如果偏心太過是極易導致子女失和甚至反目的,希望家有多子女的家長能把握好度。

4. 都說要孝敬父母。可我的父母特別自私,根本不象個當父母的,我該怎麼辦

都說抄父母養大你不容易,什麼什麼的襲,不是每個父母都一樣的,有些父母把兒子生出來就是為了給他們自己養老的,當阿貓阿狗一樣養到10幾歲就出去打工賺錢養家,寄回去的錢重來不給他存起來,等兒子好不容易成家了,還生兩孩子,他們就跑兒子家養老了,才50多歲,啥也不幹,孩子也不帶,我想不明白,這樣的父母養你才養了十幾年,而他的兒子卻要養她們四五十年,這樣真的公平嗎?

5. 為啥一些家中很孝順的子女,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老農說出實話

隨著我們慢慢的長大,我們的父母也漸漸的老去,曾經明亮的雙眼也會漸漸的失去神采。我們的生命是他們給的,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不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後代,更是為了在自己年紀大的時候,萬一身體有個什麼不舒服的地方,這個時候能有個人在床前照顧自己。我們的父母不求自己的兒女這一生可以獲得什麼大的成功,只求自己需要的時候你能來到他們身邊,這就足夠了。

可是現在的生活卻出現這樣的情況,在一些家庭里,如果有很多子女的話,排行前幾個的孩子在父母面前總不是那麼吃的開,父母還是會更喜歡自己最小的孩子,可是家裡的老大,老二他們卻是要比最小的一個孝順的多,這就讓人很不理解了。為啥一些家中很孝順的子女,卻是父母最不喜歡的,老農也是說出了實話,下面一起了解一下!

同樣是自己的孩子,可為什麼最小的那個一個什麼都不用做,甚至可以不孝順父母,可是父母還是會最疼愛他。家裡的大兒子或大女兒處處為老人操心,什麼事都想著老人,把老人照顧的非常好,但是到最後也很少得到老人的誇獎,甚至老人都不會給他們好的臉色看。可即使是這樣的情況,大兒子或大女兒還是會盡心照顧自己的父母。對於這種情況,一位老人說出了答案。

首先在一些家裡孩子很多的家庭里,最小的哪一個一定是最受父母疼愛的,不論是男的還是女的。因為在他們出生的時候,自己的父母年紀一般都有點大了,他們對於這個在自己年紀比較大的時候生出的孩子肯定會非常疼愛。同時,這個孩子也得到了來自哥哥姐姐的愛。而且在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如果父母下地幹活,那麼最小的孩子就要交給家裡的大兒子或大女兒照顧,如果哪一點照顧不好,肯定會遭到父母的責罵。

他們就這樣一直被寵著長大,在長大後這些因素會在他們心裡生根,這會讓他們感覺自己不論怎麼做,就算是不孝順父母,父母還是會對自己偏心。因為他們知道家裡的大哥大姐一定會照顧父母,而且會把父母照顧的很好,這就會讓他們感覺自己就算不做,也沒有什麼關系。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上了年紀的父母更喜歡孩子們對自己說一些好聽的話。恰巧,最小的那個孩子就非常的會哄父母開心,而大哥大姐們都是比較的實在,一心只想把父母的身體照顧好,以為這樣就好了,他們並沒想那麼多。這時父母就會比較喜歡會說話的孩子,而對於只會照顧自己不會說話的子女就顯得很冷淡。所以說一直這樣做下去在父母面前是得不到什麼好處的。最小的哪一個十分懂得去猜老人們的心思,並且會說一些他們喜歡聽的話,這樣一來,最小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肯定要比排行靠前的子女吃的開。

在我們的 社會 中,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可是這些父母也不是真的那麼想,他們自己生的孩子自己最清楚,更何況自己也活了幾十年,什麼人什麼樣一眼就能看明白。那些對自己好的人,他們都在心裡記著,即使自己對他們態度不好,他們也不會在意,還是會盡心照顧自己。可是對於並不想照顧自己的孩子來說,假如有一天自己的父母不再偏向你了,那就說明他已經放棄你了。總的說來,我們還是要孝順自己的父母,不管自己是不是最小的那一個,都要盡到照顧父母的責任。

6. 為什麼我的父母都不會孝順自己的爹媽,但卻還反過來要求我要孝順他們兩人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很謙遜也就可以了。」
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就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就是希望做到能夠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長輩——生我養我的父母,平輩——一生相隨相伴的朋友,晚輩——自己的兒女。
在這裡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讓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內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很高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的父母。有時候一個很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可以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去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心安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些動物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麼這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令人深思。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兒女應該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
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反過來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個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臟,那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的故事,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有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男孩,他從小就在一棵大樹旁邊玩兒。他特別喜歡這棵樹。這是一棵大蘋果樹,長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這孩子天天圍著樹,有時候爬到樹上摘果子吃,有時候在樹底下睡覺,有時候撿樹葉,有時候他也拿著刀片、瓦片在樹身上亂刻亂劃。這大樹特別愛這孩子,從來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兒。
玩著玩著,孩子長大了。有一段時間他就不來了。大樹很想他。過了很久,他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少年了。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不跟我玩兒了?這孩子有點不耐煩,他說,我已經長大了,不想跟你玩兒,我現在需要很多高級的玩具,我還要念書,還得要交學費呢。
大樹說,真對不起,你看我也變不出玩具,這樣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賣了,你就有玩具,有學上了。這孩子一聽就高興了,把果子都摘了,歡歡喜喜走了。
就這樣,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時候匆匆忙忙來,平時都沒有時間來玩兒。等到他讀書以後,又有很長時間不來了。再過一些年,這孩子已經長成一個青年,他再來到樹下的時候大樹更老了。
大樹說,哎呀,你這么長時間不來,你願意在這兒玩會兒嗎?孩子說,我現在要成家立業了,我哪兒有心思玩啊?我連安家的房子還沒有呢,我也沒有錢蓋房子呀。
大樹說,孩子,你千萬不要不高興,你把我所有的樹枝都砍了就夠你蓋房子了。這孩子高興起來了,把樹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這樣又過了很多年,這孩子再來的時候,已經是中年人了,這大樹已經沒有果子也沒有樹枝了。孩子還是不高興,一個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樹下。
這孩子說,我現在成長了,念完書,也成家了,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這世界上的海洋這么浩瀚,我要去遠方,可我連只船都沒有,我能去哪兒?
大樹說,孩子,你別著急,你把我的樹干砍了你就可以做船了。這孩子一聽很高興,砍了樹干,做了一條大船出海去了。
又過了很多年,這個大樹只剩下一個快要枯死的樹根了。這時候,這個孩子回來了。他的年紀也大了。
他回到這棵樹邊的時候,大樹跟他說,孩子啊,真對不起,你看我現在沒有果子給你吃了,也沒有樹干給你爬了,你就更不願意在這兒跟我玩了。
這孩子跟大樹說,其實我現在也老了,有果子我也啃不動了,有樹干我也不能爬了,我從外面回來了,我現在就是想找個樹根守著歇一歇,我累了,我回來就是跟你玩的。
這個老樹根很高興,他又看見孩子小時候的樣子了。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自己的一生。
可是,真等到我們回到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如此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有一次,宰我跟老師說:「為父母守喪,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長了。」
宰我走了以後老師就很感慨。孔子說:「宰我還是做不到仁啊!一個孩子出生以後,要三年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所以替父母守喪三年,是天下的通例啊。難道宰我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一個小孩子出生以後,父母們都手裡懷里抱著,呵護之至,抱到三歲,有的父母還很惆悵,說孩子要長大了,以後我就抱不著他了。很少有父母說抱到孩子一周歲就煩了,說我抱你什麼時候到頭,我還要抱你兩年,太煩了吧。但是,孩子長大以後,為父母守喪守到一年就有人覺得挺煩了。
孔子對宰我的言行沒有橫加干涉,他只是推測宰我幼年的經歷可能不完美。
只要父母在一天,孩子就不會不掛在他們的心裡。但是,孩子經常跟父母說的話是什麼呢?就是:「媽,我最近不回來看你,實在是太忙了。」
忙,有時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時候忙是可以取捨的,取重而舍次。什麼是重?人們往往覺得事業是重的,朋友的快樂是重的,在這種時候,父母往往是被忽略的。
我們老是能聽見父母說一句話:「你去忙吧,要是太忙就不一定著急回家來,打個電話就行了,讓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們呢,往往就把這個話當成是真的,就真會覺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挺好就行了。
在孩子這一生的成長中,尤其是長大以後,有時跟父母會發生沖突。有的孩子從小就有逆反心,父母孩子之間有代溝。
並不是天下父母做事都正確。那麼,當父母做得不對的時候,應該怎麼做呢?
孔子有這樣的建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里仁》)作為兒女,侍奉父母的時候,如果有意見相左的地方,甚至你覺得父母有什麼錯的地方,可以委婉地去勸止。這叫做「幾諫」,就是你一定要很克制地,很輕微地,能夠用一種柔和的方式去勸說。
我們去說一個道理,道理本身是什麼樣也許不重要,但是怎樣用一種最好的表達方式把一個很好的道理說得通,這很重要。
我們經常會學習一些人際交往准則,跟同事要怎麼說話,跟朋友要怎麼說話,但幾乎沒有一本社交寶典上會教你跟父母怎麼說話,因為大家都覺得,父母是親人,跟父母說話還需要講究方式嗎?
孩子們老說,我在外面受了氣,回家跟我媽說說怎麼不行?跟我媽還不能發發脾氣嗎?跟我媽還不能撒撒怨氣嗎?但是,千萬要注意,往往就是最親的人成了自己的情緒垃圾桶,有時候還會因此而受傷。
孔子說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你最親的人是最傷不得的,好話要好好說。
孩子說了,有的父母會聽,有的父母還堅持自己的做法,就是「見志不從」。沒聽你的怎麼辦?「又敬不違」,做孩子的還要心存尊敬,不要去頂撞他們。
你心中可能對這事繼續擔憂,但不能生出怨恨,這就叫「勞而不怨」。
什麼叫做「又敬不違」?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孝順」,孝順孝順,順者為孝。很多時候,我們的孝心就在於不違背。當然,也有些兒女跟父母的沖突屬於大是大非。但是,如果現在做個統計,父母、兒女之間所產生的沖突,究竟有多少是大是大非,關乎道德,關乎家國大義?這種事情畢竟很少。
絕大多數的沖突,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都是雞毛蒜皮,卻弄得父母心裡頭不高興,兒女心裡頭往往也委屈,因為兩代人可能動機都是好的,但看問題的方式不一樣。
我們做兒女的,很容易跟父母形成的沖突就是發生在生活習慣上。我們願意讓他們生活好,比如經常指著老媽說,你看你攢的這瓶瓶罐罐,你這剩菜剩飯都捨不得倒,你去買的全都是處理的菜和水果,咱們家生活還不至於這樣呀!現在日子過好了,你還是過去的習慣,你就不能把日子過好一點嗎?你不能改掉嗎?
我們有時候也會指著老爸說,現在我帶你去吃西餐,我帶你外邊去下館子,你老捨不得吃,還老說吃不飽,非要回家來蹲在牆角吃你那碗面條,這都是你原來在農村時候的生活習慣,你就不能改掉,好適應現在的生活嗎?
聽著這些數落老人的話,能說兒女不孝嗎?其實,這些都發自我們的內心。但是,孔子說了一句話,叫「又敬不違」,難道我們不能順著點父母嗎?
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帶著歷史的烙印,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的習慣鑄就的。如果沒有老太太攢瓶瓶罐罐那段歲月,也許就沒有兒女今天的生活;沒有老爸蹲在牆角吃面條的那種節儉,也許你就不會從那個村莊走出來,就沒有今天的樓房。
真正愛自己的父母就意味著包容和尊重他們的習慣。這是真正的敬。心理上的這種「敬」,直接導出來的行為層面就是「不違」。
所以,我們不是說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都一定要做兒女的放棄原則,但是,在可以不計較的時候,兒女要對父母多一點尊重和理解,多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過一種快樂的日子,也許這就是最好的孝敬。
做晚輩的特別習慣於扶老人上下樓,這個動作有時候卻招老人反感,老人經常把孩子甩開說,你覺得我現在就走不動道了?做兒女的這時候還真委屈。
其實,在物質生活大大豐富的今天,對於父母的心思做一些認真的揣測,按照他們的心意去做事,你可以做得更含蓄,更不外露,會讓父母心裡更自信,讓他們對自己有更多的肯定。這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每一個人從他自己那條路走來的時候,他就會帶著歷史上溝溝坎坎留下的許多痕跡。一個人走到老年的時候,他有很多隱忍不露的地方,他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對於老人來講,有太多的東西不見得都願意對兒女說明。他可以自己去忍過一生,那麼這個時候,兒女就應該用心去想,我的父母他們到底為什麼要這么做。
對於孩子,父母有著太多的牽掛,比如怕他念書念得不好了,怕他為人不夠正直了,惦記他沒有錢買房子,惦記他的車不好被同事笑話了,惦記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麼教育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不一而足。但是,做兒女的問問自己,我們該讓父母操這么多心嗎?
孟武伯曾經跟孔子問什麼是孝順,孔子回答了這樣一句話:「處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什麼叫孝順?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應該只有一件事,就是兒女得病了,只有這件事可以讓他們真正擔憂。兒女都是父母心頭肉,不管是兒女四十歲還是五十歲得了病,老爸老媽那也是心如刀絞,老人說還不如讓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讓老人擔憂,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別的事情你就不該讓父母擔憂,這才是孝敬的孩子。你的學習就應該讓父母操心嗎?做人正直不正直,總要讓父母念叨嗎?與朋友交往,自己買房子,做生意,干工作,這些事情做得好與不好,都得讓父母不斷操心嗎?這些都不應該讓父母擔心。
我們都知道,人這一生步步行來,點點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後的小事。父母從來不會對兒女說嫌煩,父母也從來不在兒女面前表功。
但是,有幾個兒女願意點點滴滴為父母默默做點事呢?很多兒女做點事就要嚷嚷出來,要讓父母知道,孩子是愛他們的。
我看到過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兒女盡孝的小故事。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個人說,我在外面時間這么長,我要給爸爸媽媽打個電話告訴他們一聲。然後,他撥了一遍號碼,停了一下掛斷,又撥了一遍號碼,拿著聽筒等著,接著跟他父母說話。
他的朋友們很奇怪,問,撥第一遍占線啊?他說沒有。朋友問,那為什麼要撥兩遍呢?
這個人淡淡地說,我爸爸媽媽年紀大了,腿腳不好,他們只要聽見電話就覺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顧一切往前沖,恨不得撲在電話機上。我媽因為這樣就經常被桌子腿絆了。後來我就跟他們說好,我會經常打電話,但前提是你們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撥通電話就響兩三聲,然後掛上,你們慢慢走到電話機邊等著,過一會兒我一定還會打過來的。
朋友們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對兒女的愛,大家可能隨口說出一大把,我倒真希望這樣的故事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家裡,發生在我們身邊。
有一句話是需要我們每個人記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里仁》)
我們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們今年多大了?不見得每個人都能說得很准確。我們有時候覺得,老人不像孩子愛過生日,孩子過生日都是成長,他高興,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時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覺得自己長一歲也沒有什麼好。
對兒女來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知道以後,「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喜的是父母高壽,得享天年,做兒女的現在還有機會孝敬他們;懼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歲,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夠陪在父母身邊盡孝呢?我們還能夠有多少心願真正來得及完成呢?
可以說,父母之年在我們的心裡可能永遠是懼大於喜的,因為我們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給的太多。所以,這個世界上,有一種至深的悲愴叫做「子欲養而親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話,我們就是捶胸頓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時候少頂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來得及啊,但是一切都過去了,來不及了。
只要父母還在,就是兒女的福分。天下兒女心,就是在這個時候,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歲月中,我們還來得及做什麼,那麼一切都有可能。

7. 我想盡我的能力對父母好,我想盡孝心,可她們總是不領情,還總說是我的錯,從來不包容我

因為你不被你父母喜歡,所以不會疼愛你!你父母應該有非常疼愛的子女!因為不喜歡,所以怎麼做都是錯的!怎麼討好都沒用的!不如不去討好,自己過好自己日子,自己疼自己,不要指望他們會疼你了!

閱讀全文

與總想孝順父母但父母不接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腿伸不直 瀏覽:389
哈爾濱市老年公寓一年多少錢 瀏覽:190
18年國有企業退休最新規定 瀏覽:10
鴨體檢的標準是什麼 瀏覽:361
如何讓父母幫你買手機 瀏覽:278
春節慰問退休職工標准 瀏覽:92
社保最低要交多久才領退休金 瀏覽:222
青海養老金補交新政策 瀏覽:903
煙台二甲體檢中心哪個好 瀏覽:147
什麼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瀏覽:418
右腿迎面骨疼女50歲 瀏覽:226
甘肅省2017退休金調整 瀏覽:245
智能養老生活產品有哪些 瀏覽:144
今年中國人壽的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502
老年人尿道很臭 瀏覽:207
公務員和銀行職員退休工資哪個好 瀏覽:694
老年人脾氣越來越大怎麼治 瀏覽:373
養老金中國的哪個城市養老金最高 瀏覽:777
青海企業退休養老金上調 瀏覽:195
2017無軍籍職工退休安置 瀏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