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有孝順的父母

有孝順的父母

發布時間:2020-12-17 18:15:18

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

1、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2、知恩圖報,善莫大焉。

3、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4、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5、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

6、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

7、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

8、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0、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11、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12、母愛乃世界上最偉大的勢力。

13、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

14、母親的愛是永遠不會枯竭的。

15、仁愛和打人都先自家中開始。

16、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17、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18、父母的美德是—筆巨大的財富。

19、親善產生幸福,禮貌帶來和諧。

20、在孩子的心中,母親就是上帝。

㈡ 現實生活中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㈢ 有哪些孝順父母的方式

孝順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種,但最終的目的是讓我們的父母覺得開心,讓我們的父母覺得因為有我們的存在,讓他們覺得很驕傲。

不要讓父母擔心。在父母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他們會非常擔心自己的兒女,因為他們害怕如果某一天自己不在了,自己的兒女在這個世界上會生活的很困難,所以就會經常參與兒女們的事情。如果你想做一個孝順的兒女就好好努力的生活,讓你父母覺得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也可以過的很幸福,不要讓他們擔心你未來的生活,也不要給他們添亂,讓父母能夠很開心地享受自己的晚年生活,你就已經做的很孝順了。

㈣ 現代有哪些孝順自己父母的故

1、王希海
王希海,大連孝子,2011中國十大孝子提名獎,中華傳統文化論壇義工。為照顧因腦出血成為植物人的父親,當年23歲的王希海不僅放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還放棄了成家的念頭。
在照顧父親的過程中,他目睹了醫院中生活的老人的林林種種,王希海漸漸體悟到了生活的真諦。他用照顧父親的經驗照顧其他老人,其間他幫助的臨終老人有一百多個。
2、陳斌強
陳斌強是一名人民教師,2007年,陳斌強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
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家住縣城的陳斌強,每周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摩托車30公里,帶著母親去上班,到了周五,又將母親「綁」回家中照料。一連五年(截至2012年),風雨無阻。
3、王凱和王銳
王凱和兄弟王銳是黑龍江省蘭西縣人。2007年,兩人年近80歲的母親在老伴去世後,提出想到外面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因為母親暈車,王凱和王銳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製作了一輛重達350公斤的人力「房車」,起名「感恩號」。
兄弟倆兩次從家鄉出發,徒步拉著八旬老母,歷時517天,行程37000公里,游遍包括北京、香港在內的1000多個城市和鄉鎮。他們創造了人間奇跡,感動了全國無數人。
4、陳錄雪
陳錄雪,四川成都雙流縣人。2006年因為帶著老母親去青城山遊玩,母親無意中說:「我從來不知道原來外面還有這么好的地方,早知道這樣我做乞丐也要來這里的。」
母親的這句話深深刻在陳錄雪心上,於是他買來一輛二手車改造成房車,帶母親全國旅遊。母親生於1913年,如今已百歲了。
2006年至今,他帶著母親旅行,走過了大半個中國,他將孝行融入到旅遊中,為社會傳遞正能量,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他曾經受到全中國100多家媒體的爭相報道,中央電視台也進行過專門采訪,他所到之處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會被他感染、感動!
5、張尚昀
河南小伙張尚昀家境貧寒,考入長春稅務學院不久,因母親患重度腦部殘疾生活陷入困頓。
為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把患病的母親從農村老家背負到長春,白天背著母親外出打工掙錢,為老母治病,晚上守著母親挑燈夜讀,終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在六個學期中五次拿到獎學金,以筆試第一名的成績,在數千名考生中脫穎而出,被錄用為河南省稅務系統公務員。

㈤ 關於孝敬父母的文章

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㈥ 有哪些孝順父母的人

「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動天
虞舜,早年喪母,父親老實,繼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到感化。舜在歷山務農時,其孝感動天帝,使大象來替他耕田,鳥兒替他除草。堯帝知道了他的賢才,讓他做丞相,並傳位於他。舜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聖君。

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國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贈,並護送郯子出山。

老萊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綵衣,學做孩子游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仲由為親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寒,常以野菜為食。仲由為孝敬父母,常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楚國面對美味佳餚,回憶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閔損單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自幼喪母,後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他用蘆花。一次,他為父親駕車,體寒手抖,車險些失控,父親怒而鞭打,蘆花飛出。父親決定休掉後母,閔損卻哭著勸阻:「娘在只孩兒一人受凍,娘走了兩個弟弟衣單。」後娘知道後深受感動,從此待他如親生。

劉恆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個兒子。生母薄太後患病三年,漢文帝處理完政務後,便陪在太後床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服用的湯葯,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早年喪父,為避戰亂,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難。路遇強盜,欲殺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強盜感其孝,放其生還,江革背著母親最後在下邳定居下來。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當傭人,供養老母。後來他又背著母親回到老家臨淄。母親有事外出,他必定親自駕車緩緩前行。

曾母嚙指心痛
曾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進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虞蔡順拾椹供母
蔡順,字君仲,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對母極孝。時遇王莽之亂,年歲飢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飢,並以不同的容器分裝。一隊赤眉軍經過,問他,他說:「黑甜的給母親,青的給自己吃。」赤眉軍稱贊其孝順,贈牛腳一條,白米二斗,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字文強,漢代江夏人,從小對父母孝順。9歲時,母親去世,哀痛至極,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氣炎熱,其父因思念其母無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涼枕席。冬季天氣寒,他先用身體暖熱被褥,才讓父親上床休息。「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就世代流傳下來。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懂忠義孝悌之道。6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里。辭別彎腰作揖時,紅橘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笑他:「你是我的貴客,怎麼還偷柑橘呢?」陸績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個新鮮。」袁術聽後深感他將來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陸績懷橘遺親」的事跡廣為流傳。

楊香打虎救父
楊香,晉朝楊豐的女兒,14歲那年,隨父去田間收割稻子,突然一頭斑斕猛虎躍出,將其父撲倒在地。楊香聽到父親的叫聲,一個箭步跨上前,躍上虎背掄起拳頭,對著虎頭砸下去,後又將老虎的嘴按在坑裡。老虎因無法呼吸,倒地而死。楊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吳猛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時年8歲,因家貧窮,買不起蚊帳,夏天夜間蚊子極多,打不完,趕不走,而父親又怕煙熏,年幼的吳猛實在沒有辦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飽了就不會叮咬父親了。於是,他每晚都赤裸著上身,在父親的旁邊,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親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順,待婆婆極好。她的婆婆長孫夫人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候在婆婆身邊,煎湯喂葯,小心看護。婆婆感動地說:「我沒什麼能報答你的,但願你的兒子、媳婦都會像你一樣孝順。」

壽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見已五十餘年。宋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為了尋母親,他棄官前往陝西,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鄉。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親,歡聚而歸。

庭堅滌穢事親
宋朝黃庭堅,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極其孝順,雖然任高官,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因母親愛干凈,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一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

現代的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以下是 孝敬父母名家名言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㈦ 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哪些

01
孝感動天
舜,
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02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
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03
嚙指痛心
曾參,
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04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05
蘆衣順母
閔損,
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06
鹿乳奉親
郯子,
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㈧ 對父母真正的孝順是什麼

真正的孝順是什麼?有人說是物質的供給,也有人說是床前的陪伴,但在我看來這些都只是表達孝順的一種方式,並不代表就是發自內心的孝順,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應該是「不嫌棄」。有很多人可能不會承認自己有嫌棄父母的心態,對,肯定不是所有人,但我還是看到有很多嫌棄自己父母的報道,比如不讓自己的父母去學校看自己,不讓自己的朋友知道自己的父母在農村等等,其實這都是對父母的一種嫌棄。在釋梵琮的偈頌九十三首中就有這么一句話:「犬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無論我們的父母什麼樣子,她們始終是我們的父母,孝順其實就是從不嫌棄開始的。我們只有在不嫌棄的前提下,再去給予她們物質上的需求才是真的孝順,如果只是給予他們物質上的需求,但內心還是對她們有所嫌棄,那其實只是一種偽孝順。同理,陪伴其實和給予她們物質上的需求是一個道理,是否真的孝順,還是要看自己內心是否真的沒有嫌棄他們。如果你真的想要做一個孝順的人,不嫌棄他們就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從根本上去改變這一心態。這個改變就要從說服自己開始,從內心深處認為父母是值得自己去尊敬的人,而並不是將贍養當成一種責任,如果你能發自內心的尊敬自己的父母,自然就不會再去嫌棄他們。說服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種,回憶他們為你付出的種種,想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站在他們的立場上,你會認為所有的嫌棄都是那麼的可笑。所以我認為,真正的孝順是以不嫌棄為基礎,陪伴與物質只是錦上添花,多帶他們去了解自己的圈子,當你做到這一切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是一個孝順的人了。

㈨ 孝順,是要孝順「有其實」的父母。

不論親生和養父母都應當孝順。因為他們對你有恩。沒有養恩有生恩,沒有生恩的專有養恩。要是有選屬擇的孝順,是給想遺棄父母的人找借口。父母就是打罵孩子,也是為了孩子成才,一種管教孩子的方式而已。我們那代人,兄弟姐妹多,老大不僅要幫父母做事,照顧弟弟妹妹,而且也是做的不好,挨打最多的人。我們不但沒有一個恨父母的,而且都能理解父母,也是比弟弟妹妹都孝順的人。因為,我們親眼見證了父母養育孩子的艱辛!

閱讀全文

與有孝順的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江西60歲農村老人養老金 瀏覽:819
老人為什麼體味特殊 瀏覽:265
張國立60歲了 瀏覽:680
老年人登山活動 瀏覽:380
產證下來怎麼過戶給父母 瀏覽:590
老年人膝蓋疼艾灸哪些穴位 瀏覽:463
阿城姐妹老年公寓 瀏覽:662
農村養老貸款老人去世 瀏覽:949
家源老年公寓怎麼樣 瀏覽:948
小伙養老院 瀏覽:220
把父母的遺像弄丟了怎麼辦 瀏覽:361
70歲是什麼年出生的 瀏覽:116
養老院店面規劃圖 瀏覽:517
南京康樂福養老院 瀏覽:746
徐匯區企業職工辦退休在那旦 瀏覽:89
社區工作者養老基數怎麼算 瀏覽:353
南京50歲叉車工招聘信息 瀏覽:598
哈爾濱適合老年人玩的地方 瀏覽:163
在外面打工怎麼辦理農村養老 瀏覽:903
老年人腿部涼 瀏覽: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