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與

孝順與

發布時間:2020-12-16 20:26:04

孝順孝敬

中國人其實很開放,什麼都可以反對和拋棄那些不太了解中國歷史和文化的人,往往以為中國人思想很保守,因循守舊,更不容易接受外來的東西,其實,正好相反。不信?請看,歐洲有些國家還有女王,大概就是保留了所謂的「封建餘孽」,亞洲更是有日本「萬世一系」的天皇;中國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而今安在哉?就是他們的子孫,也早已風流雲散了,還有幾人能續得上族譜! 如果說這是政治,那就再看文化,中華民族融合了多民族的文化自不待言,就說自漢以來傳入的佛教文化,自五四以來傳入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這些文化都是我們主動接受的,如今這樣徹底地融入了我們這個民族血液中,請問,世界上還有幾個民族能和我們相提並論! 還有現在,我覺得中國大概是世界上思想最開放的國家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他們已經開放得不知道還剩下什麼了。他們的確很自由,但自由的代價是荒誕!如果覺得荒誕這個詞不太好,就換成「懸浮」吧! 所以,中國人是很開放的,是什麼都可以反對的,是什麼都可以拋棄的。 但是,有一樣東西,似乎最勇敢的中國人也從來都不敢反對,這就是孝! 父子關系是從哪裡來的? 《論語》的第二章是這樣說的: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 與!」《論語學而第一》 《論語》中有許多孔子弟子的話,那是因為孔子的弟子認為這些話十分符合孔子的思想,就編入了《論語》,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些話看成孔子的思想。 有子的這段話是說: 一個人如果遵守父子關系、兄弟關系,但卻喜歡犯上,這樣的情況很少見;不喜歡犯上,而喜歡作亂的,這種人是沒有過的。所以,君子做事,從根本處著手,本建立起來了,道自然就成了。遵守父子關系,是建立仁的根本啊! 對於我們今天「自由」慣了人來說,這話聽起來有些僵硬,很有些壓制人的感覺,但其實不是。《論語》里的很多社會關系,比如君臣關系、父子關系,說的都是理想狀態。即君應該有君的水平,臣應該有臣的樣子,父子關系也是一樣。 當然,現實中不可能完全是這樣,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的思想才有意義。所有上面的這些問題,隨著我們閱讀《論語》的深入,都會慢慢地說清楚的。 孝是仁之本,而孝講的又是父子關系。那麼,父子關系(包括以父子關系為代表的血緣、親緣關系)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很簡單,父子關系其實就是一種血緣關系,而且是動物性的血緣關系。那麼,這就產生了一個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要像其他動物一樣對待這種動物的血緣關系,人就和動物沒有區別;人要想從一般的動物中區別出來,就要將這種動物性的血緣關繫上升為「人」的血緣關系。 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血緣關系來作為人類之成為人類的突破口呢?道理既無比深奧,又無比簡單。說它深奧,是因為用所謂的學術話語來說,可以寫好多本書;說它簡單,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能無比親切地感受到。它的簡單就在於:一、父子關系(血緣關系)所產生的親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是完全自然而然地產生於人的內心深處的,是不需要後天培養的,也是任何外力難以摧毀的。二、血緣關系是不能選擇的(非理性的),是不能追問的,是只能承認和相信的。所謂「理性止步的地方,就是宗教的起點」,所以,以血緣關系為價值的起點,已經具有了「宗教」的意味。 在諸種血緣關系中,為什麼一定要選擇父子關系呢?其實,最早很可能重視的是母子關系,只是進入到父系社會以後,人類的「理性」化進程加速,父子關系成為最容易「人」化的血緣關系。於是,父子關系就被選擇出來了。其實,父子關系不過是在特定時代的血緣關系的集中體現罷了。 父子關系既包蘊了與生俱來的動物性的感情,又具有了不可追問的「宗教」性,於是,這種關系就被從各種關系中選擇出來,作為人類(中國文化意義上的)之成為人類的基本關系。 動物的「人」一旦明確地意識道了「父子關系」,就變成了「人」的動物! 這在倫理學上,有個學術名詞,叫做自然血緣倫理本體。 什麼是孝? 孝就是遵守父子關系(血緣關系)。 上面說了,《論語》中的父子關系、兄弟關系是理想意義上的關系,那麼遵守這種關系就變得很親切很自然了。至於父子關系、兄弟關系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那是一個「歷史概念」,就是說,在不同的歷史情景中(不同的情況下),其內容是不一樣的。 孝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來自自然血緣的感情,這種感性是無比溫暖的,無比柔軟的,是「人性」的,這姑且叫做「孝」的內向度;但是,另一方面,人類為了使自己成為人類,為了使人類社會能夠存在和發展,又必須制定一些社會規則,而凡是規則就必然是僵硬的,冰冷的,孝」既然是人之成為人的基礎,就必然肩負起某些規則,姑且叫做「孝」的外向度。 其實,在我們的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孝」這兩個向度總是在「博弈」。內向度的東西多一些,社會往往就比較開放和進步,反之則比較禁錮。 孝,應該是一種心情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十多年前,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當本科新生的班主任。在學生將要報到入學的時候,系裡讓我去看看學生的檔案,目的是為了多了解學生。我詳細了查看了四十多名學生的檔案,令我驚奇的是,有幾個學生的檔案中竟然裝有他們高考作文的試卷。我仔細地「研究」了這些作文試卷,發現這些試卷都有一些「特殊」的地方。其中有一份就是寫自己的母親因病去世,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難,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的,細節很生動。讀了以後,我明白了招生工作人員的良苦用心。 開學後不久,我就找這位同學談話,鼓勵他要努力學習,並說有什麼困難盡管找老師和系裡的工作人員。他大概覺得我的談話怪怪的,就說:「我挺好的,沒什麼困難呀!」我更佩服這位同學了,說:「你母親去世了,你家庭生活比較困難,系裡會考慮補助的。」他睜大了眼睛說:「啊!我母沒去世啊,好好的啊!」 這回該輪到我驚訝了:「你在高考作文里不是說你的母親去世了嗎?」誰知他一臉不屑地說:「您信那個!」 那位學生這樣寫作文也許不算是什麼太不應該的事,但我總覺得這樣的心情要不得! 孝有很多外在表現形式,但孝不是對領導的唯唯諾諾,不是在單位里的迎來送往,不是在場合上的舉止得體。總之,孝,不是做給別人看的。 孝,其實是一種心情!只有在這種心情的滋養中,人才能真正體會到人之為人! 萬事孝為本 上面有子的話是一個嚴密的推演過程。遵守父子關系而好犯上的人很少,不犯上而好作亂的人幾乎沒有。所以孝是根本。這是一個忠——孝、家——國的推演過程,也是中國倫理——政治的邏輯結構。這是一個漫長的故事,在後來的閱讀中我們會慢慢地展開。 古人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試想,一個人在家打爹罵娘,到了社會上卻忠君愛國,這可能嗎?俗話說:「寒門出孝子,孝子出忠臣。」的確,未有在家不為孝子而能在朝為忠臣者。所以,只有孝,才能忠。 由孝而忠,是社會秩序;由孝而仁,則是人的道德發展的必然過程。孝的確是萬事之本,是中國人的價值之源。 中國人沒法拋棄孝。人——家——國,孝是根本,是基礎,是只能相信而不能追問的。但有一種情況例外,就是當承認自己不是人的時候。然而,如果前提是自己不是人,怎麼會有資格來追問「人」的問題呢? 我常含淚告誡同學們,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能褻瀆的:一是母親,二是祖國! 除此以外,百無禁忌!

Ⅱ 現代的孝順與古代的孝順的不同

只能給你些參考的觀點,一些資料,怎麼寫還要你自己把握。
我個人認為:古今孝順最大的不同在於,古代的孝順是封建法制下面一種產物,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非常不合理的一面。背後有著男尊女卑、君權為上的裡面存在。現在主要就是單講家庭之間的了,而且婦女地位提高了。
下面是一些資料,如果你滿意,希望能交個朋友,呵呵,孝順的女孩不多了,我正在找老婆呢~~~
**************************************************************
對比古今孝順

在古代,女性是不出來工作的,也就是不直接掙錢養家(當然在婆家活還是要乾的),男性的父母在娶媳婦時要有所謂「明媒正娶」、「八抬大轎」以及聘禮等等,還要給新人在家裡劃出一套單獨的居室供居住(這相當於准備住房了),所以在古代要求媳婦孝順公婆,還算說得過去的。

時代在變,現代社會中,男、女同樣掙錢養家,很多新婚夫婦結婚時的房子及物品都是自己准備的,可有些「孝子」和公婆卻依然想按古代的標准來要求現代人,這不是糊塗嗎?

婆媳、岳婿之間,只要能達到有足夠的客氣其實就夠了,不要提出過高要求,否則要求越高,失望就越大,最後導致無法相處了。

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因為有二、三十年的生活和養育關系,所以很容易做到尊重(少數不合格父母除外),但婆媳、岳婿之間就不大容易產生這種尊重,所以我說只要保持足夠的客氣就可以了,沒必要「牛不喝水強按頭」。

反正我不指望我媳婦對我的父母有多麼尊重,只要大家保持客客氣氣的就挺好,同樣我媳婦對我也就這個要求,事實上這就相當於互相給點面子,所以相處得還可以,沒什麼大矛盾。

某些「孝子」說:現代人頂多隻做到了「孝」,也就是只是花了點錢和時間,「順」則一點也沒做到。

不知這樣的「孝子」自己做的如何?據我看好象也是他媳婦在盡孝,而他本人似乎也沒做什麼。

所以說:強調「孝順」的人,多數都是用來要求別人的,自己其實並不用做什麼,所以做「孝子」根本就是一件輕松的事呀!

大家知道宋代的朱熹吧,此人為百姓制定了一套「天理」(就是孝順准則),
可他本人並不遵守,他曾將兩個漂亮小尼姑騙來給自己當小妾,鬧的實在不象話,結果皇帝將他叫去訓了一頓,本打算收拾他的,但念在他年事已高也就作罷了(這是史有所載的)。
****************************************************************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Ⅲ 孝順和孝敬有什麼不同

孝順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
孝敬指孝順父母,尊敬親長,送禮或錢物給尊長,以示孝心或敬意,舊時以錢物賄賂、討好上司或其他有力者,亦稱「 孝敬」。

Ⅳ 怎麼理解對父母孝順和聽話的區別孝順等於聽話嗎

孝順很大程度上是等於聽話,聽話是包含在孝順裡面的,不聽父母話的人談不上孝順父母。

Ⅳ 孝敬與孝順的區別

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孝敬:孝順父母,尊敬親長。

Ⅵ 孝順與忠誠的區別

孝順針對長輩而言。孝順原指愛敬天下之人﹑順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後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忠誠針對主任或黨、人民或國家而言。漢語詞語,廣義上指對所發誓效忠的對象(國家、人民、事業、上級)、朋友(盟友)、情人(愛人)或者親人(親戚)等真心誠意、盡心盡力,沒有二心:忠誠可靠|忠誠勇敢|忠誠可靠|對祖國無限忠誠。 忠誠代表著誠信、守信和服從。

Ⅶ "孝敬"與"孝順"的具體區別是什麼

懸賞太少了,如果能有打動我的分數,或許我會幫你這個忙。不過我就臨時指點一下。開頭就應以孝為主,俗話說:百善孝為先……這是開頭提議。然後就講解「孝敬」「孝順」,重點在於「敬與順」的區別。

Ⅷ 孝順和孝敬的區別

區別是一個偏重順從,一個偏重尊敬。

Ⅸ 孝順和愚孝的區別

孝順指的是孩子對父母的孝順,包括情感上以及經濟上的;而愚孝就是不管什麼都聽父母的安排或者指點!

Ⅹ 孝順和愚孝成正比嗎愚孝的概念是什麼

我理解的愚孝:凡是父母要求的都去做,凡是父母說的都是對的。顯然不成正比,封建的桎梏還沒有完全解脫。當你不能改變什麼,你只能去服從:但如果可以,就必須抗爭到底。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中國人必不可少的精神財富。凡是都可分為兩個方面,都要辯證的去看

閱讀全文

與孝順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壽花開爆了怎麼回事 瀏覽:940
重陽節主題蛋糕 瀏覽:116
廠里體檢出來的肺結核人怎麼辦 瀏覽:109
九九重陽節十二生肖中那生肖 瀏覽:830
廣東省內養老關系怎麼轉入 瀏覽:263
學校為退休教師重陽節座談會 瀏覽:162
湖南事業單位退休工資標准 瀏覽:37
母親老年痴呆房產證如何 瀏覽:380
60歲能買社保嗎 瀏覽:142
養生太極杖哪裡品種多 瀏覽:467
養老金資產投資中石化 瀏覽:592
駕照體檢拍照用來做什麼 瀏覽:455
長壽長樂酒業 瀏覽:226
快退休了公司讓我自己繳納社保 瀏覽:353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權利運行 瀏覽:496
居家養老基金代表什麼 瀏覽:193
老同學60歲生日祝福語 瀏覽:709
廠里的養老保險怎麼改 瀏覽:767
附院照顧老人夜裡的護工多少 瀏覽:74
養老保險金的繳費基數 瀏覽: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