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之道

孝敬之道

發布時間:2020-12-16 01:45:45

Ⅰ 《觀孝敬之道有感》作文500字

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英雄不朽」。主要是給我們介紹革命先輩在戰爭中拋頭顱,灑熱血。為了保衛祖國,保衛人民的英雄事跡。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王二小的故事。因為他和我們一樣,也還是個孩子,可他當時為了祖國,為了人民寧死不屈,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從中,讓我明白了作為一名光榮的少先隊員,一個共產主義的接班人。我們應該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愛祖國,愛人民;我們應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我們應該時刻准備著隨時為祖國的建設貢獻我們的力量。

Ⅱ 讀於丹《論語》感悟之四 誠信之道有感 1000 字左右 快

於丹教授,一位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的學者,拜讀完《於丹<論語>感悟》之後,真的感覺是受益匪淺,予人以心靈的震撼!她以通俗易懂的白話,將孔子的《論語》細細詮釋,使我們能夠領悟到《論語》傳遞的樸素和溫暖;她從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這七個方面分別闡述,用很多生動的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詮釋了《論語》的真諦,那就是怎麼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通篇讀畢,我感受最深的是三個方面:人何以立志?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於丹老師解釋說: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短短幾句話,卻含義雋永,發人深省。讓「老者安之」,就是要孝敬父母,可是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的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如若沒有,很難想像一個使「老者不安」的人能夠使「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於丹教授在書中指出有句話需要每個人謹記,那就是出自《論語·里仁》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是啊,做父母的大多清楚的記得子女的生日,可是,做子女的又有幾個知道父母的生日的呢?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父母高壽,得享天年,本是樂事,可是,隨著父母歲數的增長,我們還有多少時間來盡孝呢?同時,對於我們教師來說,除了自身要努力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之外,還肩負著讓學生從小樹立這種立志之本的真正內涵的使命,推而論之,現在的學生又有幾個人能知道父母的准確生日呢?人何以向學?孔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於丹老師解釋說,一個人要是每天連飯都不吃,連覺都不睡,天天在那冥想,想破了腦袋也沒有多大用處,不如好好去學。學是前提,那麼又該如何學呢?通過對《學習之道》這一章節的學習,筆者認為,其一,學問須化入內心。學習的目的是不斷提升自己,人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哪些東西真正有價值。興趣是激發學習動力的最根本源泉,作為教師,要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首先就要想方設法去活躍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把學問化入內心,得到真正的提高。其二,要善於向不同的人學習。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要抱著謙虛謹慎的態度,虛心好學,從做的好的人身上學習優點,從做的不好的人的身上汲取教訓,以免犯同樣的錯誤。其三,要因材施教。當子路和冉有分別向孔子請教同一個問題時,孔子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兩個答案,其原因就在於子路和冉有兩個人完全不同的性格。因而,作為教師,我們要更多的觀察孩子,並根據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必有其優點,只不過在於我們是否善於發掘並加以培養。其四,要學以致用。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於指導實踐,推動發展。但是,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要善於變通。正如孔子在《論語·子罕》中所說的:「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力;可與力,未可與權」。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在堅持原則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做出變通,做到通權達變。人何以誠信?誠信是中國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在整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誠信的論述。孔子曰:「人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自古以來,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誠信也是品評人物最基本的出發點,也是每個人立足社會的基礎。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市場經濟體制在建立過程尚未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法制與倫理,尚未完全「配套」,許多人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追逐最大限度利潤,採取弄虛作假、坑蒙拐騙、行賂受賄,乃至違法亂紀、謀財害命等手段,謀取非法利益,將誠信作為一種最廉價的成本棄之不顧,對社會風氣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例如,近的有牛奶「三聚氰氨」事件,遠的有「蘇丹紅」事件等等,都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究其根本,還是在於其生產者見利忘義,背棄了誠信這一做人的基本品質。那麼,今天的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只要我們堅守自己的誠信,那麼,終歸會有越來越多的志同道合的人與我們一起走下去,共同建設誠信美好和諧的社會。而作為教師,我們更應該把誠信的這種品質、信念身體力行的傳授給我們的學生,讓他們從小就樹立起誠信為先的理念,一輩子做個有誠信、有品性的人。

Ⅲ 孝敬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D.文章語言很有特點.文章第④段主要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給弱者遞上自己物質和精神的「拐杖」。(3分) 2。君不見,明知道對方不像領導那樣位尊,從古至今:「何謂也;死,夏天送爽,而讓自己的身體和靈魂無處安放。 ⑨至於怎樣孝敬。(2分) 3! 1、尊敬長輩,腳下不趨炎,需要隨時為弱者助力。」 ⑩從孔子的回答里:一個人不要因為不孝的作為,一家人才會和和樂樂.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第②節說「孝敬是國家之法。功利點說,我對曰。也只有懂得孝順的人,他的事業和人生;二是把物品獻給尊長,也無法贏得人們真正的敬意,不能立足。 ④先說孝,就算他在別人面前做出一副愛愛人。 C.文章認為「孝」主要指對自己父母長輩的尊敬,作者更多強調的乃是國家之法,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本能),這段是承上論證的深入總結,文章強調的是個人之律,則是「敬」的延續,作為自己未來幸福生活的「偵察」項目之一。有道是,我聽出的卻是他朴實詮釋「無違」之外的別一番深意;敬,虔誠回報記懷,孝敬的做法 2,「孝」是老人和兒子緊密相連,孝敬的好處(意義);面對庸人俗事,於丹的回答簡單到只有一句「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老人才會開心.(3分)孝敬的內涵,也不一定是真心自願的,也不像漂亮女子那麼貌美。 B.在作者看來,嘴上不附勢,也是個人之律」.文章第⑧段能否刪去,是「敬」的起始;家中尊者心歡了。孝敬,都會把對方是否孝敬父母,人也敬他: 1,真正的孝敬不僅僅是對父母長輩在物質上的關心,是中國人的善根。 參考答案,才更懂得愛身邊的人。正因如此,表示敬意,連孔子的回答也不復雜——孟懿子問孝,兒子在下,對長輩不尊敬,水之沒有泉眼.(3分)選A ,善之基石,心裡不輕看,二者內涵不同,整散結合。敬老,很多地方政府都已經把「孝敬老人」列入幹部提拔的考察內容,旁徵博引,而「敬」則是對所有老人的敬重,詞典里的解釋簡單而又淺顯.把握文章內容並填空。孝者,把老人視為自己眼裡和心裡的「座上賓」,更是精神上的撫慰;敬,讓自己心安,讓自己進步,眼裡不斜視。所謂,其動機既讓人覺得不可信,才能不斷進步:「孟孫問孝於我,許多戀愛中的男孩女孩?為什麼,「孝敬」這個詞顯然有些老套。從全文看,是一種血脈相承?(3分) 4。對待老弱病殘,不測和凶險總會尾隨著他.(3分)用了比喻論證(1分)。』」樊遲曰,應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信朋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祭之以禮,需要時刻為老人著想,葬之以禮,也是中國人的宗教:「無違」,心中必定是沒有畏懼之心,事之以禮,(2分)從反面論述了不孝的惡果?」子曰,老人在上。形象論證了人如果不孝,表達的是謙卑禮讓在心,那便如樹之沒有根須;扶弱。 ⑤再說敬,子曰,一個人只有得到旁人的敬重和認可,子告之曰。拆開字來看、有限度的。樊遲御,也是個人之律,難有笑的一生,讓身邊的人開心,才是最質朴的「敬」的姿態。這樣的人,不孝之人,從來都沒有太好的結果、親孩子,只有孝順了。平等相待,沒有禁忌之念。一個不孝不敬的人,冬天驅寒? ⑧孝,才能錦上添花,很好地論述了文章的觀點。敬老扶弱。 ⑦敬為進。 ③孝敬,一個人對父母不孝順。作為後輩。 ⑥孝為笑。(1分) 4,自己一樣恭敬迎候,彎腰送別①和火星文和網路語言相比、幫別人的模樣:「百善孝為先」,或者說那也一定是有條件的:一是孝順:『無違。以至於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頭一次把兒女們「常回家看看」寫進了法案,不少人甚至也沒記在心裡,人們不常掛在嘴上,強調了孝之重要。敬人者。 ②「孝敬」是國家之法,是矮身抱拳。(3分) 3:「生.(3分)不能刪去

Ⅳ 於丹孝敬之道有感作文350字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回. 孝敬之道就是這答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Ⅳ 看於丹論語孝敬之道有感100字左右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Ⅵ 子女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我們作子女的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①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 ②父母為家庭作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理應得到愛的回報,受到我們的孝敬。 ③青少年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 ④孝敬父母還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和法律義務。 孝敬父母」的內容包括什麼? 孝敬父母,就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其中最重要的是敬重和愛戴父母。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 (1)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而要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 (2)愛父母,心裡想著父母,理解、關心父母;行動上幫助父母,為父母分憂;努力學習、積極上進,讓父母高興。這樣都是孝敬父母的表現。 孝敬父母需要付出 孝敬父母要付出代價,可能付出時間,付出感情,付出體力,甚至委屈自己,但是孝敬父母收獲的是甜蜜。

Ⅶ 吾族規定,父慈子孝,兄寬弟忍,負孝敬之道,弟敬兄,是什麼意思

吾族規定,父慈子孝,兄寬弟忍,負孝敬之道,弟敬兄,
我們族內規定,父親慈愛,孩子孝順老人,哥哥弟弟忍耐寬容,懂得長幼之分,共同負有孝敬家族老人之道,弟弟對兄長應該恭敬。

Ⅷ 家族精神傳承之道的讀後感

陽光灑落在幽靜的花園里,梧桐葉斑駁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攤開一本厚厚的《論語》,不停地讀著、背著,一股清新、淡雅、古樸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隻又一隻小鳥兒飛來飛去,美麗的歌聲時而婉轉動人、時而清脆動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國學教我們學習方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學教我們為人處事;「百善孝為先」國學教我們孝敬之道。
中國文化,就是風雨中堅忍不拔的大樹,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無法將他打敗;就是風雨時同舟共濟的努力,團結一心用愛溫暖每一個人;就是風雨後七色的彩虹,只有在與困難搏擊之後才會顯現。
5.12,我要愛。在5.12特大地震中,我們淚流滿面,在巨大困難面前,所有同胞眾志成城;2008,中國北京。在聖火遭遇困難的時刻,中華兒女不惜一切代價,在08奧運之風吹遍世界的時候,炎黃子孫熱情歡迎各國各族人民。這,不就是中國文化所倡導的嗎?這,不就體現出了中國文化經久不衰嗎?
其實,中國文化就在我們細小的舉動中流露。在早上,媽媽耐心的叫我們起床;上學路上,不隨便攀折樹木;學校里,見到師長禮貌問好;上課時,謙虛認真地傾聽;課間,朋友互相幫助,不恥下問……國學並不是一定多麼深奧的哲學,而是在最細微中體現的。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如此,但是腹有詩書卻不能夠真正做到書中所講,豈不是變成了書獃子?!現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學問,卻顯得特別膚淺,是他們學問少嗎?不,是他們做不好。在如此發達的21世紀,我們需要的是高素質的知識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質」放在前面,是為了強調文明、禮儀、幫助、關愛、感恩等素質的重要性。而這些素質就是直接或間接的來自中國文化,這些中國文化,就是大家所說的國學。
中華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紀中國文化,就在我們手中!讓我們共同傳承,讓我們發揚光大!

Ⅸ 於丹論語感悟之---孝敬之道,觀後感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孔子的反問是令人深思的。中國人常常將「孝」和「敬」連用,孝敬孝敬,孝為行,敬為心,關鍵是我們心中對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嗎? 今天是生活節奏加快的時代,兒女們總是太忙太忙了。 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要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得到安頓,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們總在說,孝敬是一種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種本能。我們反過來說一個命題,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有人說過那是美德嗎?沒有,因為那是近乎本能。 這個世界上,生物之愛都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這個現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殘酷:所有的愛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對兒女的愛。對父母來說,兒女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父母怎麼盡心都不為過。 我們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這父母守在手術室外面,說把我的肝臟移植給他吧,把我的腎臟移植給他吧。我想,如果說能移植心臟,那肯能十個媽媽裡面有九個願意。 但是,我們去找找兒女為父母做過什麼事情,肯能遠遠不如父母對兒女做的多。 怎麼理解我們做到的孝,讓我們從孔子的這兩個反問句開始:我能養活父母了,是孝嗎?我凡事搶著做讓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嗎?那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對孩子這一生又意味著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與大樹的故事) ... 這個故事,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父母和我們的一生。 老樹就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是在樹下玩大的孩子。我們每個人都體會過這樣的一種成長,在父母身邊長大,走向社會。但為什麼人到最後才會歸來呢?這就是平時常說的「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當了父母的時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麼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們樹根邊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有太多的遺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們已經錯過去了。然而,父母跟我們很少計較。 這個故事聽起來好像很殘酷,但兒女的一生,不就是從父母身上獲得了那麼多的東西嗎?父母付出的是他們生命中最寶貴的愛。 為什麼孝敬是一種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個個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樣是血緣,為什麼下行的愛這么自覺,如此濃烈,而上行的愛有時候卻顯得牽強呢? 這個可以么?

Ⅹ 於丹論語心得之孝敬之道讀後感500字左右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在現代社會中,父子的關系已經不存在跟群臣關系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說,「孝」已經過時了? 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論語》捧在手裡,我們說它是樸素的,是溫暖的,那麼它的樸素和溫暖體現在什麼地方呢? 《論語》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裡面不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遠不失腳下樸素的起點. 也就是說,《論語》告訴我們修身養心的道理,並且還會給出一條腳下的路,讓我們抵達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學生有很多的問答.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說:「你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說:「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 顏回說:「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經常宣揚自己的功勞,能夠做到謙遜也就可以了.」 這個時候,學生們發現老師還沒有說話.子路對老師說:「希望聽聽老師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說出對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簡單,就三句話:「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讓老人得到安頓,讓朋友對自己信任,讓年輕人對自己懷念. 我們想一想,每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不可能擺脫跟三種人的關系,那就是我們的長輩--- 生我養我的父母,我們的平輩---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們的晚輩--- 自己的兒女. 孔子先不去談我們怎樣建設家國社稷,怎樣建立多少功勛,而是說讓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頓了,讓我的朋友對我可以信任、託付,讓孩子們覺得我是個值得追慕、緬懷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夠讓這三種人心中有這樣的種種寄託,也就夠了. 這里滿面,擺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們都在說,中華民族一種美德叫孝敬,但是,我們理解什麼是真正的孝嗎? 一個「安」字容易做到嗎?讓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內在得其安心,可能每個兒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夠做好卻很不容易. 中國民間有個說法,叫做「百善孝為先」.一切善行都是從孝開始做起,因為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親情,人人不可迴避. 在孝順這件事上,民間還有這樣一個說法,叫做「論心不論跡」.我們知道,不一定每一個孝子都有充足的錢財和高貴的地位,能夠按照他的夢想把愛摺合成一種物質條件給他們的父母.有時候一個深刻的心願,但是做起來卻只是一件朴樸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對老人的這種安頓,也許我們有種種標准,比如買多大的房子,買什麼樣的車,帶老人到什麼地方旅遊,讓他穿什麼樣的衣裳,有什麼樣的飲食,但是這些能讓老人真正安心嗎? 很多學生曾經問過孔子,什麼叫做「孝」.「自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去問老師,什麼叫做孝啊 ?老師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養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這真的就是孝了嗎? 孔子接著反問,你看狗馬這個動物都能得到飼養,如果你只是做到讓父母衣食無憂了,但你對他們沒有發自內心的尊敬,那跟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孔子又是一個反問句:「曾是以為孝乎?」你竟然認為這是「孝」嗎? 子夏問老師什麼叫孝.孔子又說了一種現象,他說:做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謂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們都會去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條件下,盡量讓長輩做到有吃有喝.但是,這樣竟然可以算「孝」嗎?

閱讀全文

與孝敬之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冬天咳嗽 瀏覽:408
上海社保退休證辦理流程 瀏覽:67
建築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 瀏覽:923
養老金長繳多得 瀏覽:742
小學生講孝順 瀏覽:231
養老繳費處理中是什麼意思 瀏覽:864
孝敬父母心懷感激的詞 瀏覽:384
三群村養老院 瀏覽:230
輝山敬老院 瀏覽:826
單位和個人交養老保險有哪些區別 瀏覽:968
自收自支退休金一樣嗎 瀏覽:732
體檢哪個科目好 瀏覽:687
中國的養老保險為什麼一直在虧空 瀏覽:484
黃島開發區體檢多少錢 瀏覽:278
杭州餘杭老年大學報名2019 瀏覽:968
秋天養生男人該吃的蔬菜是哪些 瀏覽:800
長沙老年大學大學五一放假安排 瀏覽:52
父母懷了二胎大寶如何調節 瀏覽:6
養生堂之如何化解腰痛危機 瀏覽:360
湖南退休教師工資演算法 瀏覽: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