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不孝順父母的孩子在小時候會具備哪些特徵
生兒育女,最終的目的不外乎想讓自己老有所養,老有所依。但,有些人卻往往不能如願。他們的孩子,非但不能供養他們終老,反而還給他們氣受,讓他們晚年凄涼。直到這個時候,他們才幡然悔悟,後知後覺的發現自己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孝順父母。
事實證明,想要讓自己不會晚年受罪,生活凄涼,那就必須要教會孩子如何孝順父母。而培養孩子的孝心,自然是要從小開始的。有心理學家指出,心理學家研究證明,如果孩子小時候身上有這幾種表現,他們長大可能不懂孝順父母,父母一定要早做糾正才行。
對此,筆者也是很贊同的。一對會教育孩子的父母,他們是根本不需要擔心孩子不孝順的。當然,單單會教育孩子還不夠,你還得足夠敏感警惕才行。當你發現你的孩子身上有文中的三種表現時,你真的有必要教一教孩子何為孝道了。
Ⅱ 如何培養孝順的孩子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孩提之意,無不知愛其親也」就道出了春秋時期人們敬老的情形。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報答養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新三字經》里有一句:「能溫席,小黃香,愛父母,意深長。」其中提到的小黃香是漢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長輩而名留千古的好兒童。他9歲時,不幸喪母,小小年紀便懂得孝敬父親。每當夏天炎熱時,他就把父親睡的枕席扇涼,趕走蚊子,放好帳子,讓父親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鐵,他就先睡在父親的床席上,用自己的體溫把被子暖熱,再請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小黃香不僅以孝心聞名,而且刻苦勤奮,博學多才,當時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贊譽。
孝敬父母,是中小學生品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國務院批準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紀振興教育行動計劃》把「孝敬父母」作為新世紀中小學品德教育的一項任務來提出,可見,國家對這個問題是何等的重視。
令人不安的是,當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風每況愈下。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有無孝敬父母的習慣,不單單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關系,其實質是一個能否關心他人的大問題。在家裡能養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到社會中,才有可能做到關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對祖國的忠誠。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孩子連他的媽媽也不愛,他還會愛別人、愛家鄉、愛祖國嗎?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1)要讓孩子明理,知道沒有父母便沒有孩子的一切(軀體、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為孩子有孝敬報答的責任,這是做人的道德。古語「鴉有反哺之義」指的就是孩子必須盡孝的問題。
(2)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從心底里孝敬父母。為此,作為外出打工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來之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讓孩子知恩圖報。從留守孩子來說這個「報」是對待父母講道德禮儀。家長應要求孩子:一是對待父母有禮貌,如與父母講話要得體,關心父母的工作、身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二是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四有」新人,讓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聽從父母的教導,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對父母的愛,把對父母的愛拓展到對師長的愛、同學的愛、人民的愛、祖國的愛。這樣的愛就是對父母做好的愛。
(4)從日常小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如要求他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主動關心家長健康,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總之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家長不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如果說平時在外打工或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回家後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久天長,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Ⅲ 怎樣才算是一個孝順的孩子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只在父母有事的時候去幫忙,只在有好吃的東西時讓父母先嘗是不夠的。」
從事實的角度分析:孔子認為不孝中無後為最大。就是他認為沒有後代(指男性後代)是最大的不孝,因為孝順的最高境界是讓父母滿意,而父母一般最重要的不是本身的健康、幸福,而是對後代延續的擔憂。
顯然,不能用事實來作為評判孝順與否的標准。而應當以行為來評判是否孝順的標准,特別是現在的社會,關鍵的不是事實是否符合父母的標准,關鍵在於愛父母的行為,父母的錯誤要體諒,但是不能一味盲從,我認為才是孝順。
我個人認為,孝順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體諒父母的苦心,原諒父母的錯誤,但是,自己不要被父母的錯誤所引導作出錯誤的事情,當孩子因為父母的錯誤而錯誤的時候,反而是不孝。
Ⅳ 孩子有哪幾種表現,孝順父母的可能性不大
中國人常說:百善孝為先!現實生活當中,也有很多的長輩為自己的兒孫付出了自己能做的全部,然而當一些長輩們年紀大了,做不動重體力勞動了,卻發現自己的孩子根本就不孝順,明明有好幾個子女,合該兒孫繞膝,安度晚年,卻偏偏晚景凄慘。
其實很多長輩落得這個下場,多是教育沒跟上的緣故,孩子就像是一根小樹苗,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生出一些枝椏,如果家長不及時糾正,就很有可能會出現問題。一般情況下,從小有就這幾種特徵的孩子,就是生出了歪斜的枝椏,如果家長不好好教育,長大之後容易不孝順。
如何糾正孩子的這些行為?
當你家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溺愛」,此時家長們就要找找原因了,如果是長輩的過分溺愛,那就需要先將長輩跟孩子隔開,或者是跟長輩達成一致,共同讓孩子改掉身上的壞毛病。如果是家長自己的過分溺愛,那就不能繼續心軟下去,對孩子軟硬兼施,只要堅持肯定可以讓孩子改正過來的。
Ⅳ 從孩子小時候哪些行為能看出,以後他會不會孝順母親
孝道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有「卧冰求鯉」、「郭巨埋兒」的傳統孝道,如今也有順應時代的孝道。
很多人都說孩子就是自己的寫照,年輕時候不孝敬老人的父母,老了以後也很難得到兒女的孝順。
想知道自己的孩子長大後是否孝順,其實從生活中的幾個表現就可以看出來了,不用等到孩子長大。
孩子會不會孝順媽媽,從小時候幾種行為就可以看出
朋友方悅的女兒小囡今年才3歲,小傢伙非常聰明,人小鬼大,非常招人喜歡,親戚朋友都誇方悅:「真會生,這孩子以後肯定跟你一樣聰明能幹!」
前段時間小囡上幼兒園,可把朋友給哭壞了,那是一萬個捨不得,但又實在沒有什麼辦法。
沒想到小囡卻像個小大人似的,反過來安慰媽媽。每天放學之後,小囡也經常跟朋友分享幼兒園里的趣事,讓朋友感到特別溫暖。
◆ 正確引導
給孩子正確的引導,從小培養孩子知書達理的氣質和待人和善的性格。一個本身性格非常相關,對待生活非常有愛心的人,不論是對外人還是自家人,都會非常友善。
Ⅵ 孩子缺少"孝"的教育嗎
孩子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稱贊。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美德越來越缺失,於是家長在問,要,孩子不孝順該怎麼辦。1.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徵,並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用愛心故事來感染 幼兒正處於一種發展性的自我中心階段,難免會表現出「小氣」「霸道」等現象。家長要了解幼兒的這一年齡特徵,允許孩子表現出這種與孝順相悖的行為,以避免幼兒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家長應豐富孩子有關孝敬長輩的知識,多給孩子講述《孔融讓梨》之類有愛心故事。並讓孩子分析大家為什麼表揚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時,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平時在家中要建立一種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要尊重老人,懂得關心體貼老人,有了好吃的東西要主動先送給老人吃,老人生病時要耐心服侍老人,為老人做飯、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地打動孩子純真的心,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顆愛的種子,孩子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的意識才會漸漸形成。 2.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孝順教育」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孝順。作為家長應善於觀察幼兒,抓住教育時機進行隨即教育,如:當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時,家長只是在一邊看時,家長就應該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心;媽媽在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時,讓孩子看到媽媽頭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繭。總之,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愛,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愛。 3.移情教育—讓孩子真正理解、體驗父母的苦與樂 移情是指個體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的思想及行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我們可以給孩子買一些他們喜愛的小動物讓孩子自己去飼養,如養便於管理的小金魚,小兔子等,讓孩子自己去做這些動物的「家長」,時刻去關心、呵護這些小動物,讓孩子初步體驗到做父母的艱辛。 4.父母要經常與孩子溝通,並給孩子孝敬長輩的機會像朋友一樣談心 父母應該經常像朋友一樣和孩子談心,說說心裡話。媽媽可以通過向孩子講述十月懷胎的艱辛,撫養他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苦與樂;如小的時候每次他哭時媽媽是多麼焦急與擔心,總是想方設法的讓他停止哭泣;以及夜裡媽媽總是很晚都不睡,生怕他餓著、渴著等。 把需求告訴孩子 父母有什麼需求都可以告訴孩子。如當媽媽下班回家時,可以對孩子說:「寶貝,媽媽上班很累,你能給媽媽倒點水嗎?」或者「寶貝,爸爸媽媽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飯、整理房間,如果你能為爸爸媽媽做點什麼,那就太好了。」當家裡有好吃的時,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讓孩子進行分發,家長一定不要拒絕,而是要高興地接受分享,並真誠地表揚孩子。如,「寶貝,謝謝你!」或「寶貝,你辛苦了!」總之,要經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多給孩子設立孝敬父母的機會。
Ⅶ 寫一篇幼兒園發展及對父母孝順對社會的責任的文章
孩子的發展離不開家庭、幼兒園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影響,但家庭作為兒童的第一場所,家庭環境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與基點,而家庭教養方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形成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家長教養方式不同孩子社會性發展也會不同。心理學家艾里克森認為:父母對幼兒的態度為幼兒對社會的態度奠定了基礎,由此我們得知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幼兒社會性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引導,為今後孩子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一、父母教養方式與幼兒社會性發展的意義 幼兒期是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兒童在這段時間的經歷和體驗,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社會性發展狀況 ,將影響其一生,他們將來能否適應社會,能否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能否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教育。父母教養方式比較集中的反應了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也是其教育觀念的反映。 父母教養方式:父母通過教養孩子的活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幼兒社會性:幼兒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掌握社會規范,形成社會技能,學習社會教角色,獲得社會性需要、態度、價值,發展社會行為,並以獨特的社會個性與人交往,相互影響,適應周圍環境,由自然人發展成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形成的幼兒心理特徵。 二、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不同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式對幼兒今後的社會性發展的影響不同,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利於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對幼兒的社會性發展起到阻礙的作用。 1.溺愛型 有的父母過分地愛孩子,嬌生慣養是最常見的一種錯誤的家庭教養方式。對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對孩子的干涉過多,這也不允許去那也不允許做,束縛了孩子的思想,限制了孩子的活動。所以孩子表現的常常怯弱,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都不是很好,對事物缺乏興趣。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父母對子女的愛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過份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對小孩百依百順,任憑其呼風喚雨,對於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長年累月處於這樣一種說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錯誤也不能糾正,不合理的慾望常常在無原則的縱容下得到滿足,因而使得孩子養成了任性、不講道理的個性,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得到強化。這種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幼兒行為表現是自我控制能力差,常以哭鬧等方式尋求當時的滿足,缺乏自信、毅力和責任感,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攻擊性,不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2、專制型 專制型是教育方式也屬於高控制教育方式,專制型這類型的父母對幼兒時常表現出缺乏熱情的,否定的情感反應,很少考慮幼兒的願望和要求,父母會無條件的要求幼兒遵循自己的規則做事,對幼兒違反規則的行為又表示不滿,甚至採用嚴厲的懲罰措施。專制型的父母要求幼兒絕對的服從自己,孩子的自由是有限制的,父母希望子女按照他們為其設計好的發展藍圖去成長,希望關注幼兒的一切行為,行動都加以保護監督,父母採取專制型的教養方式,往往的出與「為孩子好」的目的,對孩子過多干涉,過分保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兒自我意識和自我教育能力的發展,並不能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成長在這種教育環境下的幼兒常常容易形成自卑、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的人格特徵,由於從小缺乏關愛,未從父母那兒得到溫情,造成幼兒不懂得如何恰當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法,長此以往,將會與家長關系疏遠,產生叛逆心理。 3、放任型 放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權威型教育方式的父母一樣對幼兒 充滿積極肯定的情感,但是缺乏控制。表現於家長對孩子既不關心也不提出要求,這種家長對幼兒是拒絕的,對孩子的需求也不做出及時的反應,更談不上情感上的支持,他們很少和孩子交流溝通,對兒童缺乏管教,聽之任之。此種類型下的幼兒常有沖動的攻擊性和以自我為中心,有冷漠、叛逆、攻擊、自卑、自我控制能力弱、獨立性差的行為傾向。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很少替別人考慮,對人缺乏熱情與關心。這種放縱型家庭教養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兒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但由於家長對幼兒缺乏基本的關注,親子之間交往很少,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家長與幼兒間情感疏離,家庭產生隔閡。 4、民主型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行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與引導,對於孩子在成長或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採取幫助與鼓勵的方法,並合理地應用獎勵與處罰的手段,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與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在這種家庭氛圍中,家長對幼兒是理解與尊重的,他們會與幼兒心貼心的交流及給幼兒自由的成長的空間。在這種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從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導和要求,往往成為最獨立而有自信的人。父母能夠平等地對待、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貼心的幫助,對子女的需要及時做出反應,讓子女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三、家庭中如何有效發展幼兒的社會性 幼兒社會性的發展水平的不同直接影響家庭教育方式選擇出現差異,因此,父母要正確對待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水平,通過建立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來改善幼兒社會性發展的現狀。 1、提高家長社會化教育的意識,自覺以社會代表的身份對孩子實施正確的教育。 2、建立民主化的家庭 孩子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父母應把孩子擺在平等的地位上,聽取孩子的意見,使孩子敢於在父母面前說出自己的意見和要求,同時又讓孩子克制住自己,尊敬父母和長輩並對幼兒寬容民主的引導,可以積極地促進兒童內部控制力的發展及認知能力的提高。 3、言傳身教、樹立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為人父母者必須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建設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要嚴而不、威而不猛,態度言論前後一致,使他們從小就人自己身上習得尊重人、關心人、團結人、體諒人等優良品質。 4、賞識得當、獎懲分明 欣賞、鼓勵像陽光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學會欣賞和鼓勵,要善於發現自己孩子的閃光點,經常對他們的優勢和長處進行稱贊,並鼓勵他們虛心學習,取長補短。作為家長應及時進行肯定和表揚,幫助她逐步樹立起積極的自我概念,讓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希望的,但是一味的正面贊賞是極不可取的。當孩子犯錯誤後,必須及時進行正確、客觀的批評指正,耐心、細致做好疏導工作,讓他們明白錯在何處,知錯能改,在體驗中成長。 5、家園合作 交往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只有通過交往,人們才能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協調彼此之間關系,達到共同活動的目的,我們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家園互動活動,幫助、指導、支持、配合家長,共同提高教養方式,通過家園學習活動增進了家長與孩子之間情感交流,拉近了家園、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幫助家長樹立起正確的教育觀,使家長能正確理解自己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加深了對孩子發展水平和自身教育行為的認識,從而自覺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轉變自己的教育觀,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實現家庭教育中新的教育觀念與行為的相互滲透、有機融合。 作為孩子,他們需要的是快樂的童年,兒作為家長,我們更看重他們輝煌的未來,我們應從各方面來引導和培養孩子,所以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將成為全社會關心的問題,只要我們父母和教師為其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交往的機會,使用正確有效的教養方式,相信孩子們會健康地成長起來,成為社會人,完
Ⅷ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孝心
摘要: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衡量一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標准,它體現了最根本的人性和道德觀念。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今天,我們應該將這種美德發揚光大,一代一代延續下去。 關鍵詞:以身作則;培養;欣賞;機會;堅持原則 不知不覺間我從...事幼兒教育已經十六年了,每天看到風雨無阻接送孩子的家長,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的含義,以及他們對孩子那無私的愛。也許是孩子還小他們不懂事?而孩子對父母或老人的言行和態度讓我感到很不安。 大教育家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會做人是教育之本,而做人的核心是擁有愛心。要培養孩子有愛心,首先要培養孩子有孝心,孝敬長輩。可見孝心也是做人的根本,然而現在人們的生活好了,孩子成為了家庭的重心,他們大多屬於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可父母的溺愛,卻讓孩子對父母給予的一切都習以為常,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知道應該感恩、尊敬和孝順父母。那麼,作為父母,應該採取哪些措施,讓孩子從小學習尊重父母、孝敬長輩呢? 一、以身作則,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要求孩子學會孝順,大人首先自己就要做出孝順老人的榜樣。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父母的言行對孩子身心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孩子最初的認知、言行甚至一些細微的動作都是從父母那裡開始的,起初孩子認識膚淺,判斷能力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裡,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認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就應該怎樣做。因此,父母在與自己的父母、公婆、岳父母和其他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平時生活中要關心、照顧老人,有時間就盡可能地陪陪老人,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如:在家時給父母端茶送水、洗衣服、洗腳、打掃衛生等;公共場合給老人打招呼、問候、讓座幫助老人等。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時刻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即使有時不是很明白,但是在耳濡目染中他們也會像父母一樣善待、照顧老人。 二、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啟發、培養幼兒的孝心 說起過生日孩子們可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幾乎每天都在盼著過生日,那時他們可以盡情的享受生日的快樂,收到親人、朋友的美好祝福和禮物,他們就是最幸福的人。同樣作為父母我們也可以藉助老人的生日、重陽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讓孩子參與活動,通過談話、點撥、暗示等,誘發孩子的良好行為。如:明天是姥姥生日,請幼兒幫媽媽或爸爸想想應該給姥姥准備什麼禮物?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姥姥高興呢?孩子就會認真的說:「送姥姥蛋糕,祝姥姥生日快樂,健康長壽等等」 我們都知道練習是強化記憶痕跡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反復練習才能將良好的行為轉化為習慣,長久的保持下來,培養幼兒的孝心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必須處處留意,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讓孩子給老人或其他長輩捶捶背、端杯水、送好吃的;用禮貌的語言與老人交往(爺爺奶奶好、再見、謝謝、請慢走等)關心、安慰生病的老人,再加上我們的身體力行,日積月累,孩子孝心就會逐漸養成。 三、欣賞孩子的每個孝順行為 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教導孩子「給爺爺端杯水,說爺爺辛苦了!」「給外婆拿個蘋果,說外婆你真好,謝謝你!」並適時表揚孩子:「孩子,你真是一個孝順的寶貝!媽媽為你感到驕傲!」孩子真的就會成為一個很孝順的孩子。這種暗示能對孩子發揮奇效,使孩子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並付諸行動,直至成功。 四、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要給孩子孝敬父母提供機會。 在現在的不少家庭中,愛只是父母對子女的單向傾斜,而不能實現愛的雙向交流,那麼這種愛就是畸形的愛。孩子只有把父母給他的愛轉化為他對父母的愛,這種愛的種子才算在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種人間大愛正是這樣得以傳承的。如當父母生病時,要讓孩子給端水、吃葯,學著照顧父母;日常工作向孩子說一下,或帶孩子去上一兩次班,讓他知道你上班走什麼路線,每天都做些什麼事情,你的工作中有哪些困難等;總之是讓孩子看到、體驗到父母的難處,而不是只讓他聽父母說「我很辛苦」。當年幼的孩子學會了關愛父母之後,才有可能在他們長大以後去關愛他人,去尊老愛幼,成為有孝心、責任感的人。 五、及時糾正孩子不良行為 孩子就是孩子,他們易沖動、自製能力較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的支配,容易出錯。如當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得不到滿足,就會對老人或家人發脾氣、摔東西或不理睬等,一旦出現這些不良行為時我們一定要捨得管教,嚴肅批評,而不能因為弄的孩子哭或心疼而馬馬虎虎放過去,要耐心說服孩子,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特別是「第一次」,我們要堅持原則,嚴格把關。孩子其實很聰明,他們也會猜測大人的心理,看大人的言行行事,如果不忍心看孩子哭泣,他一耍賴或採取其他方式你就放棄自己的原則,這等於鼓勵了孩子不斷提出不合理要求,同時遷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過錯,使孩子養成不良的習慣。 總之,「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是人類最高貴的感情。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德。
Ⅸ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孩子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稱贊。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美德越來越缺失,於是家長在問,要,孩子不孝順該怎麼辦。1.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徵,並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用愛心故事來感染 幼兒正處於一種發展性的自我中心階段,難免會表現出「小氣」「霸道」等現象。家長要了解幼兒的這一年齡特徵,允許孩子表現出這種與孝順相悖的行為,以避免幼兒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家長應豐富孩子有關孝敬長輩的知識,多給孩子講述《孔融讓梨》之類有愛心故事。並讓孩子分析大家為什麼表揚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時,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平時在家中要建立一種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要尊重老人,懂得關心體貼老人,有了好吃的東西要主動先送給老人吃,老人生病時要耐心服侍老人,為老人做飯、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地打動孩子純真的心,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顆愛的種子,孩子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的意識才會漸漸形成。 2.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孝順教育」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孝順。作為家長應善於觀察幼兒,抓住教育時機進行隨即教育,如:當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時,家長只是在一邊看時,家長就應該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心;媽媽在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時,讓孩子看到媽媽頭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繭。總之,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愛,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愛。 3.移情教育—讓孩子真正理解、體驗父母的苦與樂 移情是指個體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的思想及行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