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對李密所作《陳情表》流露的情感進行分析
第一段,作者陳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與祖母更相為命,以使武帝化嚴為慈,化對立態度的逞威為同一立場的體恤。「臣密言」,是奏表開頭的一般格式。「臣以險釁,夙遭閔凶」,是第一段的綜述,又是全文陳述苦情的總冒。「險」,不同於今天的「危險」義,《說文》:「險,阻難也。」賈逵《國語》註:「釁,兆也。」「險釁」,險惡的兆頭。「閔」,病困,凶喪。「險釁」「閔凶」這兩個詞兒含義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讀者導入慘苦的境域。什麼「險釁」?什麼「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小孩兒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撫養,竟然「慈父見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愛子,非求報。」可見父慈於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稱「臣」,而用第三人稱「孩」,旨在客觀陳述苦情以使武帝動心。父親死了,固然痛苦,如果還有慈愛的母親一道過著孤兒寡母的生活,那還只是比較艱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是又一個大不幸!《晉書·李密傳》:「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歲的孩子,既經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隻被獵人擊斃父母的沒有羽翎的烏鳥,其寒傖、蒙昧、本能地求居覓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狀可以想像得之。《毛詩序》:「衛世子蚤死,其妻守義,父母欲奪而嫁之。」「舅奪母志」典出於此,但這是托詞(因為封建社會里人們把婦女在亡夫以後的改嫁視為醜事),也是作者對母親寬解的一種孝行。從心理的通常情況看,似乎長者特別喜歡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歡孫子勝過兒、媳喜歡子女;如果這種判斷不誤,那麼,祖母劉氏對作者的特別喜歡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個失怙失恃的孩子,當然特別喜歡又加上特別同情了,這樣,「憫臣孤弱」的「憫」其含義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貼切體會,祖母當然「躬親撫養」了。《晉書·李密傳》:「密時年數歲,感攣彌至,之情,遂以成疾。」「九歲不行」,也許是軟骨病之類。如果孩子身體健康,祖母操心費力可能少些,現在竟是「九歲不行」,特異的體弱是又一種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費力的又一個因素。以上一句寫「弱」,以下集中寫「孤」。盡管有三種大不幸,如果家裡人丁較多、外面親戚不少,那還可以有若干圓通的餘地,現在是「零丁孤苦,至於成立」。「孤」得夠痛苦了,夠奇特了,夠長久了:一,從作者的父輩看,沒有叔叔又沒有伯伯。二,從作者的平輩看,沒有哥哥又沒有弟弟。《詩經·鄭風·揚之水》:「終鮮兄弟,維予與女(汝)。」鄭玄箋:「鮮,寡也。」作者借用《詩經》一句,但「鮮」並不作「少」講而作「無」講,是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下跟「既無叔伯」的「無」避免重復的一種特殊詞義。從外親看,既沒有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親眷,也沒有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沒有為堂兄弟、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單枝獨芽寡人一個。從經濟看,門庭衰敗,連個使喚的童僕也沒有。最後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來簡括、有力、形象地刻畫作者幼年時經歷的那種寂寞、清貧、孤獨、悲愴、冷酷、凄厲無告、遭人白眼的慘境。封建社會的世俗觀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獨生(無分男女)為正為榮,封建社會重男輕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這個「九歲不行」,又是「既無叔伯,終鮮兄弟」,又是缺親無故,又沒有童僕的清貧之家的幾世單傳的孤根弱苗的成長,飽蘸著祖母劉氏多少關顧之愛,傾注了祖母劉氏多少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劉氏多少操勞之力!不妨說,祖母虔誠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熱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撫養作者上面,讀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種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氛圍之中而對作者產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劉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還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發生了,——祖母劉氏經受不了許多家庭變故的摧殘,經受不了許多社會人心的冷遇,經受不了許多對孤弱孫兒的哀憫和擔心,喂養和抱持,事必躬親,因而「夙」嬰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湯葯,未嘗廢離」,概括而又具體地寫出了作者對祖母的孝謹備至。《晉書·李密傳》:「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葯必先嘗後進。」可見作者對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緊密。從「而劉」到「廢離」不過寥寥幾句,卻勾勒出陳情不仕的一個很重要的畫面。以下論列緊緊把這幾句當作惟一的事實根據。
第二段歷敘朝廷多次徵召,優禮有加,都由於「劉病日篤」而有著「報國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調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終養」埋下伏線。「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對晉武帝的最高頌詞;更有對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激,「沐浴」一詞隱喻作者猶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潤因而茁壯成長。武帝擔心作者以事奉祖母為借口,實在是對新朝持反對或觀望的態度,作者更擔心如果措詞失當會引起武帝疑慮將有殺身之虞。「奉聖朝」,臣僕稱君之詞,「沐浴清化」,臣僕無比感激新朝的話,稱呼和感激都能使晉武帝敏銳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寵臣對君主說話,因而心弦為之一弛。「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又作為一個過渡引導到「陳情」上來,以下具體地陳述「沐浴清化」的事實:一是太守推舉作者為「孝廉」,這是褒德;二是刺史薦拔作者為「秀才」,這是稱才,但是「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辭不赴命」乍一看來並非「沐浴清化」,其實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為晉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認並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順和與事有原則和有才幹,而且體諒了作者的慘苦處境,通情達理,言到行成。由於是地方官吏,又由於是以前的事,只用「供養無主,辭不赴命」簡單交代一下就行了。「沐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實是「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武帝「特下」詔書,而且要作者做特別親信的宮廷侍衛之長;不久又授予輔佐太子的官職。面對最高統治者一再提拔,作為降臣的李密越發不能簡單從事了,於是「具以表聞」。在武帝看來,李密對這種厚愛竟然「辭不就職」,難免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是作者巧妙地寫道:「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作者主動說出武帝心中想要說的,而且是這樣委婉,這樣誠懇,武帝當然會心平氣和了。但這話畢竟是作者所說,從以前的情況看,並沒有獲得武帝的諒解,而是遭到強迫手段:「詔書切峻,責臣逋慢。」「切」,「峻」,「責」,「逋」,「慢」,都准確鮮明地刻畫了武帝當時的惱怒情態。郡縣風馳電掣地執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體貫徹王命,是「臨門」,是「急於星火」,先後六個四字句,非常精練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雷厲風行無可阻遏的催命圖,這與上文所寫「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成為鮮明的對照。「臣欲奉詔賓士」的「賓士」用得絕妙,它有力地顯示了作者非常急切地希望立刻赴京為皇家奔走效勞的焦急心情,「劉病日篤」的「日」字又准確地顯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為時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應用了二難推理:「欲奉命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循私情,則告訴不許」。二難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選言推理聯合起來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兩個,結論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說,「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這個結論含蘊精警,表面看來它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使武帝意識到作者的真情實感一一出自肺腑,句句有理,處處合情,部分地消除了對作者的某些疑慮。其實呢,辯證地看,這里的根本觀點是「先徇私情,後報國恩」。如果是先直截了當地提出「願乞終養」,很可能激怒武帝遂致罹難,這里形式上提出兩難,正是作者與事為文的高超所在。怎樣進一步說服武帝呢?作者留下了一個懸念,而把讀者引向下面的關鍵的即是高潮的一段。
第三段提出晉朝「以孝治天下」這個治國綱領,陳述作者特別孤苦的處境和作者的從政歷史、人生態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韓非子·說難》:「凡說之務,在知飾所說之所矜,……有欲矜以智能,則為之舉異事之同類者,多為之地。」作者緊扣治國綱領大做文章,使武帝感到「大意無所拂悟,辭言無所系縻」(見《說難》)。聖朝「以孝治天下」,並且做到「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是熱切稱頌朝廷褒揚孝行態度堅決、措置得當,卻更是為「願乞終養」設置根據。於是說出了「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副詞「特」和兩個形容詞「尤」「甚」集中有力地寫出了作者的情況是異乎尋常的特殊,那就越發應當而且必須「蒙矜育」了。如果是粗心的作者,行文至此,也許可以認為提出「願乞終養」了,那仍然要把事情弄壞,因為「以孝治天下」是講法,「凡在故老……」是說理,都還只是一般的論辯藝術,都還沒能進一步打開武帝的心扉。聰明而又耐心的作者忽然宕開一筆,索性刺刀見紅,把情節推向高潮!他勇敢坦率而又十分機警地把自己的歷史問題、人生態度以及從政思想來一個徹底交代,全盤亮相:「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少」「仕」「歷」職說明了仕臣之久,供職之勤,但它的根本目的不是為了盡忠守節於西蜀,而是為了「圖宦達」。既然「圖宦達」,就說不上「矜名節」,就較多地打消了武帝的疑慮。另一方面,武帝的措施又使作者這個「至微至陋」的「亡國賤俘」深感「過蒙拔擢,寵命優渥」,完全應當「士為知己者死」,怎麼可能徘徊猶豫、另有所圖呢?這又進一步打消了武帝的一些疑慮。在武帝看來,皇君至高無上,降臣至卑無下,動不動就可以非常方便地施以高壓。作者看準了這種心理狀態,盡量把自己壓低,把國恩抬高:「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一個「賤」字,仍舊感到不足,再加上一個「微」字和一個「陋」字,而且是「至微至陋」。與此同時,國恩深重是「過」蒙拔擢,是「寵」命「優」「渥」(「優」「渥」同義),前朝降臣恩榮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奮無已,效忠不二,這正是武帝所急切希望的。接著用反詰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只能是增強陳情語氣而不會激怒武帝,降臣對新主竟能如此措詞這是少見。也不是守節蜀漢,也不是拒官新朝,那是為什麼呢?唯一的原因除了前文所說,作者勾勒了又一幅慘苦圖,亦即祖母劉氏的病篤圖:「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這個隱喻形象地表白了祖母大限臨頭,而且是很快地臨頭,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剎那的時機,完足一剎那的義務,享受一剎那的幸福而已,這已為下文「報劉之日短也」張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願乞終養」了,但聰明而又極其細心的作者還怕武帝認為以一般的孝敬長上為借口實在為的消極抗拒皇命,作者又一次綜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連不可或離的緊密關系,「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是一種意思,一種說法;「母、孫二人,更相為命」,還是這種意思,但是另一種說法,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區區不能廢遠」的結論。「區區」,拳拳,一片真情,也就是「不能廢遠」,用「區區」又用「不能廢遠」,也是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以上兩句出自肺腑,動人神魄,從悉心說服武帝體恤下情看,「區區不能廢遠」明確表示不能分離,比上文「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兩可之說前進了一步。
第四段明確提出「願乞終養」,表示要先盡孝後盡忠,以期感動武帝達到陳情目的。
盡管作者從法從理從情寫得娓娓動人,但他仍然清醒地、審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滿足於「區區不能廢遠」的說法,還會採取一些相應的高壓手段。作者又清醒地、審慎地估計到盡管上文已經有種種劉氏大限不遠的表白,但武帝還會認為「徇私情」跟「報國恩」的抵觸,作者仍舊不能提出「願乞終養」的請求,本段開頭就亮出具體的時限說:「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歲,是中年人,風華正茂,報國多日;九十六歲,古來稀有,風燭瓦霜,瞬息可滅,很自然地得出「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的結論,這結論清楚地陳述「報國恩」跟「徇私情」只有為時極短的矛盾,稍稍從長遠著眼就根本沒有矛盾,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決盡忠跟盡孝暫時發生矛盾的措施的有力依據。從武帝設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為「以孝治天下」的一個範例,更可以達到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冠冕堂皇,惠而不費,何樂而不為?!老練深沉的作者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請求。「烏鳥私情」,是比喻也是比擬,它是「願乞終養」的根據,又回溯到這是動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綱領;又是懇切、謙抑的天真流露,這種措詞委婉得體,曲折有致,連鐵石人也得回心轉意,武帝當然不能拒絕。《爾雅·釋詁》:「願,欲也。」它不同於現代漢語的「願意」,應作「很希望」講,表示願欲之深。用了「願」又用「乞」,同義的語詞反復表示分外強烈。精妙的是,作者明確提出請求以後,還害怕武帝不相信他所說的「況臣孤苦,特為尤甚」,為了印證所說句句屬實,了無欺詐,再作出了以下印證:「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所見」,「明知」,「共鑒」,異詞同義,有力地顯示了作者的辛苦如日之光,如火之煌。當然,印證的作用遠不在於使武帝深信其事,更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從作者的處境考慮,而從「以孝治天下」這個手段出發,成全了作者為時短暫的請求,可以收民心,可以服官吏,又可以動神靈,更可以慰作者,一舉四得,何樂而不為?!奇妙的是,作者還覺得意猶未遂,言猶未盡,情猶未達,理猶未順,再一次請求「矜憫愚誠,聽臣微志」,以便劉氏意外地免除不幸,以便自己意外地獲得成功。「愚誠」,「微志」,「僥幸」,「保卒」,一連串的詞語,表示作者以最謙恭、最虔誠的口吻含淚哀求,催促武帝徹底動情。更妙的是,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最後提出「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保證,這比「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又大大進了幾步:活著不惜人頭落地,死了也要結草銜環。盡管實質是為了作者對祖母的高誼隆情,但作者對武帝的極其忠愛、無比尊崇、十分殷勤的心情溢於言表,使武帝越發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最後又以一個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達了格外恭謹的想法:是「犬馬」,是「怖懼」,更是「不勝」,宛然適合一個新朝君主所希望聽到的降臣的朴實、真切而能扣人心弦、令人憐憫的語言,怎不使武帝嘆為觀止、霽怒為憐、予以懷柔呢?!《晉書·李密傳》:「武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華陽國志》:「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其祖母奉膳。」《晉書·李密傳》:「後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可見李密是情真意切。
2. 怎樣才能做個孝子
孝子現在是指孝順的孩子,但是這個詞最古老的語義卻不是這個意思,是孔子把『孝』的內涵擴大了。
《禮記》這樣定義「孝」:「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父親或母親剛去世的時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稱作「哀子」;過了一段時間,哀痛慢慢減輕了,停止了哭泣,這時再祭奠去世的父親或母親,稱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時候才使用的稱謂。後來一概把居喪的男子稱作「孝子」。由此可見,這個詞的本義跟「孝順」沒有任何關系。讀者也許會問:不孝順干嗎給父母守喪?道理很簡單:在古代社會里,父母死而不服喪,那是一種犯罪行為,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後來從為父母服喪逐漸引申出了「孝順」的詞義。孔子如此定義他心目中的「孝」——「無違」,即孝順;「能養」,即孝養,供養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義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無違」(即孝順)有兩層含義:「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的時候,要孝順他們;父母去世之後,要按照禮儀舉行葬禮,按照禮儀按時祭奠他們。第二層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語義。
如果不了解「孝子」最本原的語義,古人書中的很多記載就看不懂。比如晉朝王綏的父親被人捉走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王綏日常飲食都降低一格標准,當時人諷刺他是「試守孝子」——試著為父親守孝。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後廢帝劉昱性情殘暴,有一次他母親王皇後賜給他帶有玉柄的羽毛扇,劉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華麗,因此就想害死母親。這邊廂已經命令太醫去煮毒葯了,劉昱的左右人等趕緊勸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後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為母親守孝了,怎能繼續到處去游樂?劉昱一聽有道理,於是罷手。南北朝亂世,北魏和南齊征戰,南齊的將領成買出戰前說:「不殺賊就被賊殺,我的幼子不為世子,便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貴族的子弟。此處如果將「孝子」理解成「孝順的兒子」就解釋不通,因為緊接著成買又說:「做世子可以在門上塗赤赭色的塗料,做孝子只能在門上塗白土粉(比喻服喪)。」在聊齋故事中,有一篇《孝子》的文章.在青州東香山之前,有一位叫周順亭的人,非常孝敬母親。他的母親大腿上長了一個大癤子,痛得簡直難以忍受,只能白天、黑夜裡不停地呻吟。周順亭不厭其煩地為母親敷葯、按摩,以致廢寢忘食。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母親的病痛還是不愈,周毫無辦法、憂心忡忡。夜晚,死去的父親托夢告訴他:「你母親的疾病全在於你的孝心。但是,她的瘡傷要用人的肌肉製成的葯膏,敷在上面才能痊癒的。你光靠擔憂還是不行的。」周醒來覺得很驚奇,連忙起床,用刀把自己的一塊脅部的肉割下,卻不覺得怎麼痛。他又用布把傷口包紮好,鮮血也止住了。周把自己的肉製成葯膏,然後敷在母親的瘡口中,其痛感馬上消除了。母親高興地問:「是什麼葯,這樣地靈驗呢!」周不便告訴實情,只能搪塞過去。母親的瘡傷終於痊癒,周設法掩飾自己的割傷處,既使是他的妻子也茫然不知其故。等到割傷痊癒後,被留下了一塊巴掌大的傷疤,妻子再三盤問,才得知其真正的原由。
3. 敬老的成語有那些
【敬老的成語】
【綵衣娛親】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父慈子孝】 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父嚴子孝】 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雞骨支床】 原意是因親喪悲痛過度而消瘦疲憊在床席之上。後用來比喻在父母喪中能盡孝道。也形容十分消瘦。
【敬老慈少】 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同「敬老慈幼」。
【敬老慈幼】 敬:尊敬;慈:憐愛。尊敬老人,愛護兒童。
【敬老慈穉】 尊敬老人,愛護兒童。同「敬老慈幼」。
【敬老憐貧】 老:年老的人;憐:憐恤。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敬老恤貧】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敬老尊賢】 尊敬年紀大的或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人。
【老萊娛親】 表示孝順父母。
【憐貧敬老】 老:年老的人;憐:憐恤。尊敬老人,憐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謹慈愛的美好品德。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入孝出弟】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同「入孝出悌」。
【入孝出悌】 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扇席溫枕】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扇枕溫衾】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扇枕溫席】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王祥卧冰】 王祥卧冰求魚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烏鳥私情】 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鴞鳥生翼】 舊傳鴞鳥不孝,母哺翼成,啄母睛而去。比喻忘恩負義。
【孝悌力田】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孝悌忠信】 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於君主,取信於朋友的封建社會的應具備的道德標准。
【孝子慈孫】 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孝子順孫】 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孝子賢孫】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移孝為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
【移孝作忠】 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為忠」。
【忠孝兩全】 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祝哽祝噎】 祝:禱祝;哽、噎:食物堵住食道。古代帝王敬老、養老的表示:請年老致仕者飲酒吃飯,設置專人禱祝他們不哽不噎。
【祝鯁祝噎】 古代帝王敬老、養老的表示:請年老致仕者飲酒吃飯,設置專人禱祝他們不哽不噎。同「祝哽祝噎」。
【祝鯁祝饐】 祝古代帝王敬老、養老的表示:請年老致仕者飲酒吃飯,設置專人禱祝他們不哽不噎。同「祝哽祝噎」。
【祝僇祝鯁】 古代帝王敬老、養老的表示:請年老致仕者飲酒吃飯,設置專人禱祝他們不哽不噎。同「祝哽祝噎」。
【子孝父慈】 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4. "久病無孝子"出自古代哪個故事
晉朝王綏的父親被人捉走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王綏日常飲食都降低一格標准,當時人諷刺他是「試守孝子」——試著為父親守孝。南北朝時期劉宋王朝的後廢帝劉昱性情殘暴,有一次他母親王皇後賜給他帶有玉柄的羽毛扇,劉昱嫌扇子的玉柄太粗糙不華麗,因此就想害死母親。這邊廂已經命令太醫去煮毒葯了,劉昱的左右人等趕緊勸他:「若行此事,官家便作孝子。」您要是真的把太後毒死了,那您就要做「孝子」為母親守孝了,怎能繼續到處去游樂?劉昱一聽有道理,於是罷手。南北朝亂世,北魏和南齊征戰,南齊的將領成買出戰前說:「不殺賊就被賊殺,我的幼子不為世子,便為孝子。」世子是指高官貴族的子弟。此處如果將「孝子」理解成「孝順的兒子」就解釋不通,因為緊接著成買又說:「做世子可以在門上塗赤赭色的塗料,做孝子只能在門上塗白土粉(比喻服喪)。」
《禮記》這樣定義「孝」:「祭稱孝子、孝孫,喪稱哀子、哀孫。」父親或母親剛去世的時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氣不接下氣,稱作「哀子」;過了一段時間,哀痛慢慢減輕了,停止了哭泣,這時再祭奠去世的父親或母親,稱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時候才使用的稱謂。後來一概把居喪的男子稱作「孝子」。由此可見,這個詞的本義跟「孝順」沒有任何關系。讀者也許會問:不孝順干嗎給父母守喪?道理很簡單:在古代社會里,父母死而不服喪,那是一種犯罪行為,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後來從為父母服喪逐漸引申出了「孝順」的詞義。孔子如此定義他心目中的「孝」——「無違」,即孝順;「能養」,即孝養,供養父母;「敬」,即孝敬。孔子的定義也就是今天「孝子」的定義。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說「無違」(即孝順)有兩層含義:「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活著的時候,要孝順他們;父母去世之後,要按照禮儀舉行葬禮,按照禮儀按時祭奠他們。第二層意思就是「孝子」最本原的語義。
5. 鄭伯克段於鄢全文及翻譯
原文:
《鄭伯克段於鄢》
【作者】左丘明【朝代】先秦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遂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翻譯: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庄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庄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
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庄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
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庄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
庄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庄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庄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
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庄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庄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庄公又後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庄公。
庄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庄公問他為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
庄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麼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後悔的心情。
潁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話。
庄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系。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大雅·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5)世子孝順擴展閱讀:
《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斗爭。
鄭庄公設計並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其弟驕縱,於是欲奪國君之位,庄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
庄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潁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潁考叔規勸,母子又重歸於好。全文語言生動簡潔,人物形象飽滿,情節豐富曲折,是一篇極富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寫作背景:
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並的戰爭,各國內部統治者之間爭奪權勢的斗爭也加劇起來。
為了爭奪王位,骨肉至親成為殊死仇敵。隱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鄭國國君之弟公叔段,謀劃奪取哥哥鄭庄公的君位,庄公發現後,巧施心計,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段,誘使共叔段得寸進尺,愈加驕橫,然後在鄢地打敗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整體賞析:
文章以時間先後順序為線索,記敘鄭國王室內部勢力之間的權力之爭,既涉及政治、軍事利益,也牽涉到母子情、手足情,讀來扣人心弦。
首先寫庄公寤生,使姜氏受到驚嚇,姜氏因而喜愛次子段。段在母親的暗中支持下,謀奪君王之位,逐步擴張他的勢力。
庄公靜觀其變,外似寬厚實則胸懷殺機。矛盾沖突越來越明朗、尖銳,最後達到高潮:鄭伯討伐叔段,段逃奔到共,姜氏被放逐在城潁。
文章線索清晰,有明線、暗線,也有主線、次線。段的擴張勢力是明線,鄭庄公的欲擒故縱是暗線。明線被安排成次線,暗線卻被寫成主線,鄭伯的所作所為成為直接敘述的對象。
兩條線索在文章開端分頭發展,到「公伐諸鄢」,才交織在一起,並引出新的一條線索:鄭伯與姜氏的母子關系,最後以母子和好如初為結局。脈絡清晰,結構完整,作者的敘事能力是相當高超的。
文章精彩之處在於對人物的刻畫惟妙惟肖,形象生動。鄭庄公老謀深算,城府極深。他對母親和胞弟的陰謀,早已心知肚明,卻一直按兵不動,擺出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姿態,欲擒故縱,最後師出有名。
作為國君,他精明強干,運籌帷幄,對事情的發展洞若觀火,是一位深謀遠慮的政治家;但作為兄長,他對胞弟的越軌行為,不及時加以教導和勸阻,卻一味放縱,終於釀成母子決裂、手足相殘的慘劇,他的陰險狠毒的丑惡面目,被暴露無遺,史官對此也深為不滿。
庄公最後將母親囚禁在城潁,「既而悔之」,在大臣潁考叔的設計安排下,母子兩人在隧道中相見,關系恢復如初,庄公當時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他的另一個性格——虛偽,也被揭露出來。
其他人物,也塑造得栩栩如生。姜氏飛揚跋扈,任性妄為,助子為虐,最終嘗到了自己釀成的苦果;段則愚蠢、貪婪,在母親的縱容下,驕縱成性,狂妄自大。在尖銳的矛盾沖突中,人物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這篇文章把整個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局交代得清清楚楚,且記敘了人物的行為,刻畫出了人物的性格,還融入了作者的政治說教,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真正達到了微而顯、婉而辯、精而腴、簡而奧的辯證統一。
文章僅七百餘字,結構完整緊湊又波瀾起伏,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傳神,顯示出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全文語言生動簡潔,人物形象飽滿,情節豐富曲折,是一篇極富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6. 有什麼好的種田文,要長的
《穿越庶女良醫》作者:貓咪不乖
文案
旁人羨慕她那薛家下代家主正妻的身份,
卻又誰知曉其中苦楚。
身為庶女的邱如墨卻被迫代替任性刁蠻的邱家嫡女邱如雪嫁給一個病癆鬼。
夫婿病死,她守寡,夫婿康復,她下堂。
這就是她的結局?不,她不服!
攜醫葯空間,庶女良醫妙手回春,
且看她如何在古代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內容標簽:穿越時空 宅斗 隨身空間 種田文
搜索關鍵字:主角:邱如墨
配角:薛泫雲,薛潤生,梁漣希,邱如雪
其它:隨身空間,種田,宅斗,良醫,庶女,嫡女
《妻妾斗:正妻不下堂》 作者:暗香
書籍介紹:
重生在六品知縣後院,娘早死,爹薄情,陰毒刻薄小三,虎視眈眈異母姐妹。
與其怨其命苦,不如打起精神,為自己打算一下將來。
為妻之道,御夫為奴!
這是作為一個女人最成功的境界,為了這個目標,天然努力的奮斗,只是這王府後院也太復雜了點。
王妃受壓迫,側妃欺上頭,她這個世子妃處處受排擠,妾室看著她性子軟就想要把她踩在腳底下。
殊不知,天然乃是一匹披著懶洋洋外皮的大灰狼(咱不是笨蛋灰太狼),想要欺負我,盡管劃下道來!
《穿越嫡女庶媳》 作者:微露晨曦
穿越嫡女未必一定享福,嫁為庶媳不代表肯定受氣。
既然穿越了,就別顧著裝淡定,陪著自己"病弱"小相公「回敬」那群七姑八大姨……
*本文架空,作者能力有限,請考據姑娘們高抬貴手。
*本文宅斗小種田,有虐有反虐,目標是幸福,前途是光明!
*日更四千,加更另算。
*存稿無坑,恭請收藏。
內容標簽:穿越時空 豪門世家 種田文
搜索關鍵字:主角:章知妙 ┃ 配角:知秀,知微,知鄴,知同,知畫,楚墨予,章齊越 ┃ 其它:家長里短,種田,穿越,嫡女,庶子,庶媳
《還魂草(重生)》作者:香溪河畔草
文案:
官家千金柯瑤草,自小膽小怯弱,少言寡語,唯母愛如掌珠。
豈料厄運降臨,至親算計,小三爬床,先奸後娶父親無良,母親一怒走極端。
一夜之間,瑤草失去了母親,淪為草芥。這一年瑤草七歲!
十年之後,厄運再至,賤人設計,鳩占鵲巢。這一次,瑤草失去了生命。這一年瑤草十七歲!
瑤草枉死恨無常,魂魄悠悠怨難消。天可憐見,她重生了!這一年瑤草六歲!
重生的瑤草,決計鏟除陰謀,橫掃賤人,改變自己悲慘命運,找回自己失去的世界,奪回屬於自己的幸福日子。
------------------------------------------------------------------------------------------------------------
一句話介紹:
這是一出報仇雪恨,斗小三,整賤皮,救母親,救自己,然後過上幸福小日子的簡單故事。
內容標簽:報仇雪恨 種田文 布衣生活 競技
搜索關鍵字:主角:瑤草 ┃ 配角:方氏,柯家一家子。 ┃ 其它:瑤草。
《穿越後娘難為》作者:女人的寵物懶貓
穿越成了不受寵的嫡長女,而後嫁人成了兩個娃的後娘~
一句話感慨:後娘不好當啊……
內容標簽:穿越時空 種田文 布衣生活
搜索關鍵字:主角:方初痕 ┃ 配角: ┃ 其它:家長里短(非家斗宅鬥文),後娘,婆媳,妯娌,妻妾通房
《官家嫡女的奮斗日子》作者:一條蟲
文案
作為尚書府不受寵的嫡長女,林蓉隱忍九年,
護著胞弟,一步一步鬥倒惡毒後母,
卻在苦盡甘來之時,毅然決定應下祖之約,嫁入農戶……
穿越而來的林琳用盡手段,取代異母姐姐林蓉嫁入侯府,
又真的會過上她所想的幸福生活么?
原生態大家閨秀與穿越女交鋒,端看誰笑到最後。
本文主溫馨,女主是古代閨秀,女配才是穿越女!!!
開頭女主會受些委屈,但很快就會過去了,
蟲子就是傳說中的親媽,女主肯定會為自己討回公道的,俗稱反虐。
內容標簽:天作之和 種田文
搜索關鍵字:主角:林蓉,李傲言 ┃ 配角:林琳,林勤,顏賀,李傲然,沈子皓 ┃ 其它:內宅,種田
《明朝五好家庭》by掃雪煮酒
內容簡介:小兩口穿越到明朝過好日子。
種種地,讀讀書,再生幾個孩子,給個神仙也不換。
這書剛開始看不怎樣,細細品味越看覺得越有意思的。
看看他們一對現代小夫妻穿越到明朝怎樣入鄉隨俗,又是怎樣保留現代人的價值觀一起抵抗納妾這個現代人無法接受的事,古色古香的語言也讓你覺得你是在看明朝人的小說
《穿越平凡的農家女》by齊子奇
現代的富家女穿越到庄戶人家,從恐慌,迷茫到平靜,清醒,面對不一樣的生活模式她除了適應還有妥協,成長中也感受了幸福,且看一個現代女如何經營自己鍋碗瓢盆的生活
······
小說關鍵字: 穿越,平凡,家庭
《小富即安》by蟲碧
穿越不難,難的是穿越之後要怎麼生活。
想要平凡幸福的生活,難度遠遠大於自己的想像。
穿越者薛黎原本以為只要自己努力就夠,等到最後才發現,穿越成另一個人之後,你可以不享受她原本身份帶來的特權,但你不能不履行她應盡的義務。
除了孝順她的父母這些常規的責任,還有例如她的感情爛帳,以及年幼無知時犯下的錯誤。。。。
看著屢屢抽風的老天,薛黎無奈的想,姑娘我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我的生活我做主,我說要平凡,不平凡你也得給我平凡下來。
《 村花筱葉》by江波心
筱葉憧憬著成為愛人的新娘
一覺醒來,卻莫名其妙地穿越了
婚了子了成了個地地道道的村姑
夫君憨厚骨子裡又很大男子主義
為人仗義卻盡被人利用
還有,他竟然還敢嫌棄她!
乖巧可愛的兒子是個安慰
只可惜是小受一個
既來之則安之
敢無視她的魅力
瞧她無敵村花如何將他們來改造
後面的P.S.這些文都是最近看過的,很迷這個。大多是穿越種田,有部分宅斗,有的結尾不盡如人意,但是過程還是蠻好的。推薦之~
7. 形容男人孝順父母
子孝父慈
【解釋】兒女孝順,父母慈愛。同「父慈子孝」。
【出處】《左傳·隱公三年》:「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忠孝兩全
【解釋】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
孝思不匱
【解釋】匱:缺乏。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
【出處】《詩經·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入孝出悌
【解釋】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出處】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返哺之恩
【解釋】返哺:雛鳥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報答親恩。
【出處】《春秋運斗樞》:「飛翔羽翮為陽,陽氣仁,故烏反哺也。」
卧冰求鯉
【解釋】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其中「卧冰求鯉」故事中的主人王祥被列為24孝子之一。
【出處】晉 干寶 《搜神記》卷十一:「﹝ 王祥 ﹞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 祥 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
烏鳥私情
【解釋】烏鳥:古時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出處】晉·李密《陳情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扇枕溫被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盡心。
【出處】《晉書·王延傳》:「延事親色養,夏則扇枕席,冬則以身溫被。」
問安視膳
【解釋】每日必問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禮。
【出處】《禮記·文王世子》:「文王之為世子,朝於王季日三。雞初鳴而衣服,至於寢門外,問內豎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視寒暖之節,食下,問所膳。」
扇枕溫衾
【解釋】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同「扇枕溫席」。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說到此處,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溫衾,也難報答萬一。」
8. 曹操為什麼放棄了曹植而選擇立曹丕為世子呢
曹植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後所生的第三個兒子,曹植少有才名,文學造詣很高。和父親曹操,兄長曹丕,合稱為三曹。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曾高度評價他的才情:「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而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次子。曹丕與曹植兄弟二人最廣為人知的一個故事就是曹植七步成詩,化解了兄弟兩人的危機。因此曹丕在人們印象中是一個心地殘忍,不擇手段的惡人形象。而且據稱曹操更喜愛曹植,那麼最後他為何選擇曹丕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呢?
更何況比起曹丕和曹植,曹操有更心儀的人選。曹操有一個兒子叫曹沖,曹沖自小聰慧過人,而且天性仁厚,深得曹操寵愛。可是天妒英才,曹沖在十三歲時因病早夭,曹操為此悲痛不已。曹丕同曹植,我覺得他們都有同曹操相似的地方,曹操也不見得就更偏向曹植。況且曹丕善權謀,有司馬懿和吳質等大臣的幫助,更具競爭力。所以他能在最後的繼承權爭奪之中戰勝曹植,順利登基為王,也在情理之中。
9.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 「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及庄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到庄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京邑,庄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叄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超過三百方丈,那就會是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城牆不合規定,違反了制度,恐怕對您有所不利。」庄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庄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屬於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使土地有兩屬的情況,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產生兩屬的心理。」庄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子封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庄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台的。」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須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庄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庄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庄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白:「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庄公又後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庄公。庄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庄公問他為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庄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麼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後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想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話。庄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系。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10. 我姓李想給兒子取個名字!到我兒子是世子輩的叫什麼好呢
李世軒(俊秀)
李世棋(聰明)
李世弘(穩重)
李世樺(穩重)
李世言(聰明)
李世彬(斯文專)
李世暄(活潑屬)
李世霖(英俊)
李世博(博學)
李世祈(孝順)
李世楷(聰慧)
李世楠(穩重)
李世柏(聰慧)
李世淵(穩重)
李世翌(俊秀)
希望能幫到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