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十四孝圖感悟
《二十四孝圖》的感悟。
讀後感:
孝指引著我們行善。對待每一個人都用善意的眼光,讓我們的周圍充滿溫馨。然而在現代社會中充滿了爾虞我詐,事事都得提防,讓很多人感覺很累,當你給出一個微笑的時候,別人會認為你是假慈善,或認為你不懷好意,有什麼不軌的目的。幹嘛要想那麼多呢?現在真是應該重新溫習我們古代文化的時候了。
學習如何孝奉父母,學習在我們的生活中善意的對待每一個人,這是21世紀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的,還有待我們去繼續發揚。
孝的傳遞者源於我們每一個人。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學習了解父母和懂得父母的需要。父母的付出,我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或許不要求我們給予他們什麼,只是希望我們將來過的比他們好,他們處處為我們著想,時刻為我們擔憂,唯恐自己做的不周,這就是父母—我們最可愛的人。因此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我們應懂得為父母分憂,讓他們為我們放心,而在我們有能力給予的時候,我們不能以金錢的多少來衡量我們對他們的愛,他們或許並不在乎這些,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慰藉,和他們在一起是他們很快樂的時光。因此,工作在外我們要常回家看看。
㈡ 所謂得孝順是什麼概念
孝順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美德。一個人不管他職位多高、權勢多大,都不能迴避這個問題。許多人會承認自己有這方面那方面的缺點和不足,但恐怕沒有人敢於公開承認自己不孝順。在孝順老人的問題上,生活中存在三種子女:真孝順、偽孝順、不孝順。
我們的生命是由我們的父母親所賦予,並且養育我們長大,從小時候的一把屎一把尿,到成長的教育與培養,十幾二十年的養育之恩該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要做到真孝順,起碼應該做到三點:
一是要使自己的父母不能低於自己的生活水平或更高一些,要保證他們老有所養;
二是自己要有出息,能超過自己的父母就更好。這里包括兩層意思: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望子成龍是天下父母的願望,實際上子女的發達也是自己生命的發達,父母當然更高興;再者說,子女比父母有出息也為贍養父母創造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反之,你過的連父母都不如,拿什麼來供養雙親?確實有的討飯的花子對自己的父母也很孝順,討來的飯先給父母吃,但這叫有孝心無孝能力,心有餘而力不足,也不能算作是完整的孝順。
第三講的就是「順」,在不違背天理國法的情況下,就是要順從父母的意思,不然的話,你就是天天給父母吃山珍海味而經常給父母頂嘴、惹父母生氣,那也決不能算是孝順的。
除此之外,經常回家看看,陪父母說說話,解除老人的晚年寂寞,讓其心情愉快,也都是不可或缺的。
㈢ 二十四孝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十四孝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24位孝順父母的故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喝湯葯」和「棄官尋母」。《品湯葯》主要講述了文帝以仁、孝之名的故事。他的母親病了三年,他常常忍不住看著自己的眼睛和衣服,這樣他的母親可以隨時使用它們。他先嘗了嘗母親喝的湯和葯,然後才讓她吃。在他執政的24年裡,他強調德治,提倡禮儀,使西漢非常繁榮。作為一個皇帝,漢文帝是如此的孝順。他怎麼能不受人欽佩呢?他也讓我明白,無論一個人有多忙,無論他的事業有多重要,我們都不能忽視父母。不管你工作多忙,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應該關心你的父母,經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並不想要太多,一聲呼喚溫暖,就足以撫慰他們孤獨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生母嫉妒,不得不再婚。五十年來,他的母親和兒子都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朱壽昌當官後,四處尋找母親。找到線索後,他放棄了官職去找他的母親。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見到了母親。多麼孝順的兒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個孝順的兒子嗎?」「當然,但有時……」有時我會很沮喪。
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後,我受到了深深的啟發,特別敬佩那些孝感天下的人物。如:親嘗湯葯漢文帝劉恆、他身為一國之君能衣不解帶的在母親病床前伺俸三年,每次都會親嘗湯葯;懷橘遺親的陸績六歲時吃到好吃的橘子就能想到讓家中母親嘗一嘗,還有扇枕溫衾的黃香、最讓我 感動的是卧冰求鯉的王祥。
王祥的母親,去世的早,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對王祥一點也不慈愛,反而經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以致讓父親也討厭他,盡管這樣,王祥還是很孝順父母。
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繼母生病了想吃魚,王祥聽了,就來到冰天雪地的河面,忍受著外面的寒風刺骨,他發現河水都被凍上了,如果用石頭砸開,那自己就會有危險,這時,王祥的腦子里冒出一個念頭,他脫掉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凍得瑟瑟發抖,王祥的舉動感動了河裡的鯉魚,這時,冰面裂開了,從水裡跳出兩條紅鯉魚。王翔急忙穿好衣服,抱著兩條魚回家,給母親食用。
看了這個故事,我深刻的被感動到,王祥的母親對她並不好,他反而對繼母親那麼孝順,我的父母對我那麼愛護,我還經常跟他們頂嘴,惹他們生氣。我要向王祥學習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好孩子。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傷害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裡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俗語說:「羊有跪乳之義,鴉有反哺之恩」。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子》的兩個小故事。一個是「親嘗湯葯」,另一個是「滌親溺器」。這兩個小故事者是說古代兩位孝子所作所為。「親嘗湯葯」主要講的是:一個叫劉恆的孝子,母親三年生病時。雖然當了皇帝,可以叫別人來照顧母親,但他沒有,一直陪在母親身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為母親服的湯葯都要自己先嘗試過再放心讓母親吃。「滌親溺器」主要講的是:一個叫黃庭堅的人,雖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溺器,從來沒有空過。
讀了這兩個故事後,使我深受感動。這兩位孝子,雖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別人來照顧自己的母親,但他們沒有,都是親自照顧母親。我們雖然不能向劉恆和黃庭堅哪樣為母親嘗葯或為母親洗溺器,但我們可以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掃地、擦窗戶……來減輕父母的負擔。
讀了這兩個故事後,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們從小養長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從小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取得一個好成級而奮斗。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㈣ 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通用8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魯迅《二十四孝圖》讀後感(通用8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魯迅先生為什麼說,童年時請人講了《二十四孝圖》中的二十四個故事後,「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難,對於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因為二十四孝中有些故事實在荒謬。
比如《嘗糞心憂》說:「南齊庾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其父疾始二日。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黔婁嘗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醫學上只聽說有觀糞便看病情的,而沒聽說過嘗糞便的。父親病重,兒子嘗糞便,難道是為醫生提供配方根據嗎?父親病重,兒子拜北斗星辰又有何用呢?
魯迅認為,二十四孝中有些好學,有些實在難學或者說不能去學。
《二十四孝圖》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魯迅由對反對推行白話人的痛斥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由自己小時候看的繪本想起了自己在日本留學時候看到日本的小學生用的圖書,感慨自己小時候和現在的小孩子讀書是如何的枯燥呀。這讓我想起來了霍先生之前在公眾號發表的幾篇文章,自己以前看霍先生寫的一些游記是非常歡喜和憧憬的,但是最近先生連續發好幾篇對於日本教育的「吹捧」的文章還有對中國的一些意見,還記得當時自己還在微信上留言了,對先生所說的進行反駁。後來就對於先生發的文章開始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了。
今天看到魯迅先生在文章里發出這樣的感慨,不禁肅然起敬。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大多寫於一九二七年之前。差不多一百年了,中國的學者還是在發出:中國和日本還是有那麼大的差距的感慨。自己的愛國之心自是不用懷疑的,但是兩個跨越近100年的學者都紮起感慨,我真的想自己親身去體驗一下到底差距在哪裡?
後來文章中魯迅先生想起小時候一位儒者送給他的一本《二十四孝圖》。魯迅在聽完這本書里所有的故事後,對於想做一個孝子的計劃完全絕望了,突然感到一陣的共鳴啊。近幾日回家然後和爸媽聊了一下對於自己以後的規劃,想法和他們認為的完全背道而馳,心中十分的苦悶。他們想自己畢業就要回到縣城,按照自己所學的,在那裡大致也可以找到一份相對輕松的事情,然後看看能不能考教師資格證或者走走關系考個公務員。對於爸媽的考慮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可能因為爸媽自小在家,對於自己,父母的愛從來不覺得奢侈,所以也不會太大的珍惜。畢業以後一直想著多賺錢然後追隨前輩的腳步。和父母洞螞吐露心聲後,他們大為不悅,一直說我太自私,勸我要看清現實。
文章最後,他(魯迅)覺得自己小時候看不懂的問題,長大了知道又開始計較和後怕,覺得自己這樣的想法著實可笑。關於孝這個問題,自己一直也是搖擺不定的,小時候到高中都非常聽爸媽的話,但是到了現在,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大致要和他們對著干,好像叛逆期延遲了一樣。很多時候都害怕家裡突然打來電話講不好的事情,對於爸媽的身體也是非常的擔心。到現在自己也是看不懂孝這個字啊。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圖》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而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就寫在於反對白話文的潮流爭鋒相對之時。作者以激奮起筆,貫穿了辛辣的諷刺,痛斥了封建孝道的虛偽,表達了他的愛憎之情。
並不是否定魯迅的觀點。的確,新中國是需要像他這樣敢說敢做的人才,也的確很渴望一個去打擊封建殘酷的聲音。然而,對於他所言的觀點我卻意見相左。
不得不承認的是,二十四孝的確有著一些像哭竹生筍卧冰求塵返鯉等匪夷所思的接近神話的故事。也有一些極端一味的如老萊娛親郭巨埋兒。你可以稱之為荒誕,但它只是僅僅起到警示後人的作用,目的還是好的。試問難道真的有人去學著文中那般卧在冰上,求著鯉魚的到來?有真的有白發派顫飢老爺在故作小兒狀嗎?
古代不受孝道的極為少見,也算是屈指可數。倒是在如今的社會不孝兒女諸多。父母含辛茹苦的拉扯長大,成人後卻對父母不屑一顧,冷嘲熱諷的比比皆是。子不嫌母醜,子不嫌家貧,我想現代人也逐漸喪失了這種傳統了吧!
讀完《二十四孝圖》後,相信大家對孝有了很深的理解。孝是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應該遵循的傳統美德,可是現在的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不孝順父母的現象,所以我們更能好好的理解孝的深層內涵,學著做一個孝順的人。
先來說說什麼是《二十四孝圖》吧:它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
魯迅先生著重描寫了他對"郭巨埋兒「的反感。也難怪,郭巨竟然為了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挖坑要埋剛生下來的孩子,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這是多麼迂腐的行為啊!!!百善孝為先,但是殺了自己的兒子來盡對母親的那份「孝心」,不能說是「善」。他這么做一來是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來陷老母於不仁。
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小時候我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看了《二十四孝圖》我心中不免產生這樣一個疑問: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要知道我父親也是一個孝子,但是他不是那種「愚孝」。他每晚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奶奶,為她老人家做做家務捶捶背。這雖然是再普通不過的小事,但是奶奶能體會到爸爸的關懷。「孝」字是放在心中,用心去書寫。而不是整天掛在嘴邊,甚至犧牲家庭去盡責。如果能成為一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爸爸,這才是作為一個母親最希望他兒子做的。
其實婆媳關系的破裂的主要責任應該歸罪於兒子。如果兒子能在中間起到橋梁作用,婆媳應該會相處得很融洽才是。盡孝的方式不止一種,只是看你會不會罷了。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孝是什麼?孝是寬容:寬容老人總也捨不得扔掉的"垃圾破爛";寬容老人的嘮叨;寬容老人的口水和鼻涕。孝是報答:是母親節的一束康乃馨;是父親生日時的一瓶好酒;是久病床前的送湯喂葯。孝是耐心的陪伴:耐心聽取老人的話;耐心向老人解釋做工作;耐心說服老人。孝是善意的`欺騙:百餘元的衣服不妨告訴老人只花了幾十元。孝是常回家看看:回家給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
閑暇之餘,翻閱朋友的空間時偶然看見《二十四孝圖》這本書,看後感受頗深!《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是元代郭居敬編錄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合而成。由於後來的印本大都配以圖畫,故又稱《二十四孝圖》。
縱觀《二十四孝圖》這本書,孝子們有為父母舍利的,有為父母捨身的,有為父母舍妻子、兒女的,可以說無一不能舍!甚至自己的生命。捨身、舍心,完全是無我的盡孝。
吳猛《恣蚊飽血》,王祥《卧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丁蘭《刻木事親》,郭巨《埋兒奉母》……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的是——對父母的敬愛和關心、發自內心的侍奉父母的精神。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一個孝子該如何行孝呢?孔子從居、養、病、喪、葬、祭五個方面告訴我們具體的做法。
首先"居則致其敬"。"致"就是盡心盡力切實做到,而且做得圓滿。就是說對父母要發自內心,完全真誠,沒有絲毫保留。虛偽。對父母由衷的尊敬,這樣的一種敬意就叫"致其敬"。二是:"養則致其樂"。孝親有三個含義: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關鍵是要做到,讓父母歡喜快樂,沒有憂慮、沒有煩惱。三是:"病則致其憂"。就是在父母生病時,做兒女的心中要憂心忡忡,問寒問暖,盡快為父母檢查治療,早日痊癒。四是:"喪則致其哀"。就是說如果父母過世了,做兒女的要知恩圖報,盡其哀情,這是兒女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也要注意節哀。五是:"祭則致其嚴"。是講父母埋葬後,要定期的祭祀,庄嚴肅穆,恭敬,追憶感念父母祖先的恩德。
如果一個人對父母的居、養、病、喪、祭五個方面都很好的完成了,基本責任已經盡到,可以說是個大孝子了。
最後,我將引用網路最近走紅的一篇《媽媽》,與大家共勉。這是新華社解放軍社社長在母親追悼會上的祭文:"苦日子過完了,媽媽卻老了。好日子開始了,媽媽卻走了。媽媽生我時,剪斷的是我血肉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壯。媽媽升天時,剪斷的是我情感的臍帶,這是我生命的悲哀。媽媽在時,『上有老』是一種表面的負擔。媽媽沒了,『親不待』是一種本質的孤單。再沒人喊我『滿仔』了,才感到從未有過的空虛和飄渺。再沒人催我回家過年了,才感到我被可有可無了。媽媽在時,不覺得『兒子』是一種稱號和榮耀。媽媽沒了,才知道這輩子兒子已經做完了。慈母萬滴血、生我一條命、還送千行淚、陪我一路行、愛恨百般濃、都是一樣情、即便十分孝、難報一世恩、一聲長嘆、嘆不盡人間母情……"
魯迅的《二十四孝圖》是收錄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敘述了自己對於《二十四孝圖》中對於「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孝道故事的看法,批判了這種封建制度下變形了的孝道。
百善孝為先,古人講「孝道」擺在所有道德的最前面。一個人品德怎麼樣,首先看這個人孝不孝順,如果不孝順,連官都做不了。自古以來流傳的孝道故事有很多,給人很好的教育意義。但是《二十四孝圖》中存在的一些扭曲人們孝道的觀念,魯迅先生給與了強烈的抨擊。「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是一種封建社會畸形的孝道,為了孝道就能枉顧子女性命嗎?這種低級趣味的肉麻就是孝道嗎?這些都屬於愚孝,這些故事遺留下來的封建孝道觀念毒害了一代代的人。我們為人子女的,孝道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要科學,而不是迷信,要觀念要與時俱進,而非封建愚昧,更不能因為孝道而傷害到其他人。破除封建孝道的觀念的虛偽和殘忍,就是要我們有意識,而不是盲目尊崇。就像魯迅認為的那樣,只要自己孝順父母做到心中無愧就行了。
作者對於封建孝道給與了無情的批判,同時,《二十四孝圖》也能讓人對孝道與更深的領悟。千萬不要再出現「嘗糞憂心」、「郭巨埋兒」這樣的愚孝了。其實,我覺得讓父母開心自在就是最大的孝順了。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文章講的是作者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
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孝是應該的,迂腐是愚蠢的,盲從是可悲的,衛道是可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