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為什麼要孝敬父母,為何會孝敬父母
我們在探討人該孝敬誰之前,還應該首先探討人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人會行孝,究其原因,有的是天生自然的,而有的則是因為行孝會對自身有利,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沒有生養者就不會有自己的出生與成長
每個人都有父母,又有養育自己長大的人。養育自己的人一般有父母,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可能還有其他人。沒有父母就沒有自己的出生;沒有養育自己的人,就不會有自己的成長。
(2)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對於父母,因為有血緣關系,自然都會感到親切。
對於養育自己的人,不斷地給自己以物質上的養育、時間上的陪伴、精神上的關懷、身體上的照顧,是人都會產生親切、親近、親愛的感情。一般人也會想讓養育自己的人過得好一點。
(3)因感恩而回饋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位學生,有的同學借給你一塊橡皮,那下次他要向你借一把尺子,你一般是會借的;長大後,有朋友請自己吃了兩頓飯,於是,你也會想有機會也要請他吃一餐。
這些看似相互幫忙、相互交換的行為,實際上也是一種感恩與報恩的過程。如果我們不懂得感恩與回報,那同學和朋友就會漸漸離開你。
我們對同學朋友尚且如此,那對於長年累月對自己無私付出的生養我們的人,是不是也該有所回饋呢?對生養人的回饋,就是行孝!
當然,這種反饋不一定就是物質的,但一定是充滿善意的!
(4)人比動物更高級
古人發現,小烏鴉會反哺它父母(回報),小羊羔會跪著喝乳(尊重),就有了「烏鴉反哺」、「羊羔跪乳」這樣的成語。
日常生活中,主人養只小狗,小狗會主動幫主人看家護院。人類飼養的許多小動物,那些小動物見到主人,要麼很開心,要麼很親近,要麼很憨態,卻不會主動反咬主人一口。
也就是說,動物都會親近養育它的人,何況人是高級動物,悟性更高,感情更豐富,應該更具有回報生養人的意識和行為。
(5)給後輩做示範
我國有句俗話,叫「屋檐水,點點滴」,就是形象比喻父母是否孝敬祖輩對將來子女是否孝敬父母的影響。這句話告誡人們,子女會模仿父母的言行,有其父母便有其子女,特別是在行孝這種行為上。
有一則叫《勸姑孝祖》的故事,講的明朝期間浙江紹興有一戶人家,童養媳劉蘭姐看見家婆王氏經常冒犯她祖母,罵祖母為「老不死」。一天深夜,劉蘭姐來到家婆的房間長跪不起,說:「兒擔憂婆母不敬太婆母,日後媳婦將視為榜樣,待您老了,也把您視為「包袱」,那時您會多麼傷心啊!太婆母長命百歲是我家的大幸,懇求您三思而行呀。」 家婆王氏聽後恍然大悟,痛改前非,從此對待祖母溫柔恭順。
(6)能獲得社會的認可,是古代為官的基本條件
古代中國,孝行作為推薦考核官員的基本要素,受到朝廷的大力宣揚,也得到民間的廣泛認可。
漢代通過「舉孝廉」來推舉官員,還推選「孝悌力田」者,獎勵有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德行,以及能努力耕作的人,中選者經常受到賜爵、賜帛或免除徭役的優撫政策。
在兩晉時期,入仕做官的人必須先經過中正評品,即所謂「鄉邑清議」,如有不孝的污點,中正這一關就通不過。有一個官員因為在服喪期間吃肉,被人檢舉後,朝廷下令三十年不得任用。
唐朝時也曾設立「孝悌力田」選用人才為官,還免徵父母服喪期間的勞役賦稅,稱為「孝假」。
宋朝時朝廷大力褒獎孝行,據說一時孝子輩出,不少孝行甚至壯烈得驚人。
元朝的統治者是游牧民族,淡化了對官員行孝的考核。
明朝開始又大興孝道,洪武六年還曾經罷科舉,舉賢良方正、孝悌力田、孝廉、耆民(六十歲以上德高望重的人)等為官。明朝以諸多養老的政策教化平民盡孝;並對老人賜以布帛,授以爵位,還讓他們議政、理民訴訟、宣教民眾等,特別明文規定80歲以上的老人由官府贍養。明朝的這一舉措,使得南方部分地區修建宗祠、編撰族譜、合族祭祀及宗法制度的盛行。
清代法律也規定,對於不孝甚至殘害父母的應予以嚴懲,另一方面則是旌表孝子。清代皇帝還經常封贈臣子的父母、祖父母或其配偶,藉此提倡孝道,籠絡臣子的心。雍正時曾規定,凡是犯死罪但因為是獨子必須贍養父母的,可以予以寬刑。雍正時期還舉孝廉方正,賜六品服備用。以後每遇清朝皇帝即位就薦舉一次。
綜上可見,我國封建王朝推崇孝道,一是歸攏民心臣心(因為人一旦生養小孩後,都會覺得讓子女行孝這件正確且及其重要的事),二也以此選撥人才。
封建王朝中,有不少皇帝力推儒家著作《孝經》。《孝經》認為朝廷可以「以孝治天下」, 認為官員和人民在家若能盡孝,在朝廷方能盡忠。這是一本為帝王提出治國方案的書,其出發點是封建帝王的統治利益!,所以歷代帝皇才加以推崇。
也不可否認,封建王朝推行符合人倫的孝道,對凝聚民心,優化社會風氣起到了一定正面的作用。
(7)能獲得內心的愉悅和安定
其實人行孝最大的好處,不是說要在「舉孝廉」時出仕做官,也不是為了能得到別人的贊賞、或神仙的幫助、或得到贈與。
人行孝最大的好處,應該是獲得心理的愉悅和安定。都說「百善孝為先」,行善者心自然安樂。心理的愉悅和安定,也是許多宗教的修行的目的,而人只需要行孝,就能輕易獲得。而有了這樣的心理狀態,再去生活、工作,去社會交往,去追求理想,自然內心都會踏實些,做事有力量些!
(8)是天經地義般的品行
《孝經》第七章「三才」里寫道,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意思說孔子說,那孝敬父母的道理,就像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地上萬物的生長規律,天經地義,乃是做人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所以行孝不用誰強調,每個人都應該能自覺執行。
以上文字摘自《行孝——孝敬的十二種方式暨新時代孝道》一書論及#孝敬父母#的內容。
現作者面向全國人士,贈送《行孝:孝敬的十二種方式暨新時代孝道》一書:
1、家裡有不太懂孝道的子女的,且為此比較困擾的老年人。
2、自己很想對生養人行孝,卻不懂得方式方法的中青年人。
3、負責老人事務、家庭教育的政府主管部門和研究機構。
❷ 為什麼有的孩子孝順 有的孩子不孝順 天生的嗎
不是天生的,是家裡的某些原因,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所以有的孝順有的不孝順
❸ 一個孝順的孩子真的是培養出來的嗎
我認為是的,孩子性本善,可孩子的教育與培養這些後天的因素是完全影響著孩子的,一個好的家庭、尊老愛幼的家庭是一般培養出來的孩子都是懂孝順的,反之就未必了。
我兩個姨媽,他們的兒子就差距比較大了,一個孝順得真的是無話可說,一個就是不啃老就很好了。先說說非常孝順的表哥,小時候他家裡對他的教育就是那種非常傳統的,我三姨媽的家婆即使對我三姨媽不是那麼的好,可我三姨媽的脾氣也是夠好的,對她老人家也是孝敬到家,我們那時候都說只有三姨媽能在婆媳關系裡,委屈了也是照樣孝敬了。
表哥在這么一個老媽的影響下,很自然的就成了一個特別孝順的人了。等到他出來工作掙錢了,他總是把老媽放在第一位,即使婆媳關系不太好,但他在均衡了老婆那邊的利益之後,總會給姨媽買好的、帶她去旅遊,偶爾還把岳父岳母也帶上。
姨媽姨丈生日的時候,他也是積極主動的給姨媽祝壽,總是叫上我媽媽他們兄弟姐妹一起,讓姨媽可以在生日的時候跟娘家人在一起,跟姐妹聊天吃飯,快快樂樂的。
可不是那麼孝順的表哥呢?他就不一樣了,你永遠可以看到他在朋友圈曬著自己在哪裡瀟灑、玩耍了,可從來沒有四姨媽、姨丈的份;他在哪裡大吃大喝的時候,也是從來沒有老人家的份,有的永遠只是他跟他老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是說這個表哥就完全不孝順,只是在很多的小細節上,他更在乎的是自己的享受,而不是父母的。
❹ 孝順是天經地義的嗎
孝順是天經地義的,因為父母辛苦把你養大,他們也是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現在他們年紀大了需要我們了,我們就必須要盡我們的責任和義務照顧好他們,讓他們的後半生過得無憂無慮。
❺ 說說你認為孝順是天經地義的嗎
孝是天經地義的。當然某人可以戰天斗地翻天覆地,這是他自己的事。他拋棄父母,等他老了再被子女拋棄,他樂意就好。人就活個高興,怎麼高興怎麼來。順不是天經地義的,父母並不是【永不犯錯的國王】,子女不能也不必要事事都聽從父母的安排。順不順都是為人處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選擇,非關道德倫理。你要不怕你爹揍你,故意跟他對著干也無所謂。
❻ 孝順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智商一般是天生的居多,情商一般都是後天造就的,造就情商一般跟從小到大的環境、培養、領悟是有關系的。針對你的提問,和父母的教育是有一定的關系的
❼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很孝順
孝順不是天生的,是種習慣
——讀《讓青少年養成好習慣的160個經典故事》有感
尊重長輩,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詩經》上有一句「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感嘆和贊美了父母的養育之恩。唐朝孟郊詩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表達了孝敬父母的渴望。而「祭而豐不如養之厚,悔之晚何若謹於前」的古訓,則督促後輩履行對父母的贍養和孝敬。
歷史的發展長河中有不少諸如「割腹療親」「目連敬母」令人翹首的孝子故事。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當「孝子」逐漸演變成大家心目中的「孝敬孩子」的時候,孝敬父母,這種美德慢慢地在我們當代學生心中淡去了,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家庭生活鏡頭:吃過飯後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卻在那裡忙碌著收拾碗筷;家裡有好吃的東西,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了,父母便忙前忙後,百般關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就很少過問。孩子對父母大打出手的現像也漸漸多起來了。
前一段時候,在辦公室里目睹的一幕讓我至今難以忘懷。因為孩子犯了錯,一學生家長被老師請進了辦公室,辦公室里,家長說一句孩子馬上頂回幾句,聲調比家長還高吭,氣極了家長揮起手臂朝孩子打了下去,孩子馬上反擊回來,家長再打,孩子更是狠狠地反擊……最後,校園里上演了一副家長前面跑,孩子在後面追著要打媽媽的場面。目瞪口呆的老師,只好緊隨其後,拉住了氣極敗壞的學生。
類似的事讓人心酸,卻又屢見不鮮。魯迅說過:「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惡的人。」《勸孝歌》中唱:「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不難理解,一個不懂得孝敬父母、不具備起碼道德觀的孩子,其精神世界無疑是有缺陷的,而人格不完善,也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可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這樣的現象呢?為什麼有的孩子是那麼地孝順,有的又是這么地令人失望至極?痛定思痛,我想可能更多的是有些家長忽視了「孝順」是如何來的吧。很多家長認為「孝順」是天生的,如果誰不孝順就是列舉一大堆的理由,什麼這都是天生像誰的,什麼三歲看大,八歲看老。總之就是把孩子的不孝順看成了遺傳,看成了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