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諺語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諺語匯總如下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3、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兩人,更相為命。(李密)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5、將出牽衣送,未歸倚閣望。(黃遵憲)
6、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7、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8、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
9、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諺語)
10、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11、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12、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13、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俗語)
14、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蘇霍姆林斯基)
15、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做個榜樣。(茹貝爾)
16、必須拿出父母全部的愛、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養出偉大的人來。(馬卡連柯)
17、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馬卡連柯)
18、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俗語)
19、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印度諺語)
20、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21、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泰國諺語)
22、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㈡ 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詩詞,格言,警句有哪些
1、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回情。——孟軻
3、母答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爾基
4、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高爾基
5、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6、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禮記》
7、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9、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10、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11、長幼有序。——孟子
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3、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14、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15、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16、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7、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18、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㈢ 勸晚輩要孝敬父母的名人名言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版--范仲淹
愛就是充實權了的生命,正如盛滿酒的酒杯。--泰戈爾
如果忘卻自己而哎別人,將會獲得安靜,幸福和高尚。--列夫托爾斯泰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有人愛我們。--雨果
愛和碳相同。燒起來,得設法叫它冷卻。--莎士比亞
愛一個人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為她的幸福而高興,為使它能夠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並從這當中得到快樂。--車爾尼雪夫斯基
當我們愛別人的時候,我們也希望別人愛我們。--盧梭
愛是真正促使人復甦的動力。--歌德
㈣ 關於孝敬老人的名人名言
1、做為一個人,對父母要尊敬,對子女要慈愛,對窮親戚要慷慨,對一切人要有禮貌。——羅素
關於孝敬老人的名人名言
2、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春秋)《禮記》
3、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4、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5、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動報親恩篇》
6、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四言》
7、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8、有難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9、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林逋《省心錄》
10、孝順還生孝順子,忤逆還生忤逆兒。
——《增廣賢文》
11、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12、親親,仁也;敬長,義也。——《孟子·盡心上》
13、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清)李毓秀《弟子規》
14、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清)李毓秀《弟子規》
15、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
16、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請)李毓秀《弟子規》
17、慎,朝夕伺候莫厭煩。——《勸報親恩篇》
18、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
19、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勸報親恩篇》
20、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勸報親恩篇》
21、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名賢集》
22、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勸報親恩篇》
23、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法)司湯達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25、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三國志·魏書》
26、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
27、你希望子女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28、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法)拉法格
29、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增廣賢文》
30、千萬經典,孝義為先。——《增廣賢文》
31、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李毓秀《弟子規》
32、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勸報親恩篇》
3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家語·弟子行》
34、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35、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大學》
36、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37、首孝弟,次謹信。——(清)李毓秀《弟子規》
38、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
39、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孔子
40、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李毓秀《弟子規》
41、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42、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勸報親恩篇》
43、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論語·學而第一》
4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㈤ 關於孝敬老人的諺語
孝敬老人的言語有很多的,其實在我們中國5000年文化當中,這樣的經典句子有很多很多,最應該最經典的就是子女養育者
㈥ 孝敬長輩的格言諺語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蘇轍
給你這個,自己看吧http://www.book8.com.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46
出入扶持須謹慎,朝夕伺候莫厭煩。
意思是:父母出入(門)要小心攙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厭煩。出自《勸報親恩篇》。
爹娘面前能盡孝,一孝就是好兒男;翁婆身上能盡孝,又落孝來又落賢。
意思是:孝敬父母就是好兒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個既孝敬又賢惠的名聲。出自《勸報親恩篇》。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
意思是:孝是天經地義的。出自《孝經》。
呼喚應聲不敢慢,誠心誠意麵帶歡。
意思是:父母召喚,應馬上答應,不能怠慢,要誠心誠
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好飯先盡爹娘用,好衣先盡爹娘穿。
意思是:好飯先給父母吃,好衣先給父母穿。出自《勸報親恩篇》。
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
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現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
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說:「(在舜的眼中看來)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說:「尊敬自家的長輩,推廣開去也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撫自家的孩子,推廣開去也愛撫別人家的孩子。」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孟子說:「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出自(春秋)《孟子·盡心上》。
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孟子說:「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雙親,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出自(春秋)《孟子·離婁上》。
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
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意思是:父母喜好的東西,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准備;父母厭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殘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有過,諫使更。恬吾色,柔吾聲。
意思是: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要面帶笑容,語調柔和。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
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麼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意思是:妻子賢惠,她的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就心情舒暢。出自(明)《增廣賢文》。
千萬經典,孝義為先。
意思是:成千上萬部經典上都說,孝和義是人首先應當做到的。出自(清)《增廣賢文》
時時體貼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掛牽。
意思是:要時刻體貼、理解父母,不要讓父母操心。出自《勸報親恩篇》。
首孝弟,次謹信。
意思是:首先要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其次要謹慎,守信用。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意思是:身上受傷,父母憂慮;道德敗壞,父母蒙羞。出自(請)李毓秀《弟子規》。
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意思是:做人子的,做到孝順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愛兒子。出自《大學》
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參中夫四德者也。
意思是:孝敬父母是道德的開始,敬愛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誠是道德的方向。曾參是恰恰具有這四種道德的人。』出自《家語·弟子行》。
孝子親則子孝,欽於人則眾欽。
意思是:你對父母孝順,你的子女對你也孝順;你敬重別人,別人也敬重你。出自(宋)林逋《省心錄》。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意思是:小羊跪著吃奶,小烏鴉能反過來喂養老烏鴉,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自(明)《增廣賢文》。
要問如何把親孝,孝親不止在吃穿;孝親不教親生氣,愛親敬親孝乃全。
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給他們吃飽穿暖;孝敬父母還不要叫父母生氣,熱愛、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動報親恩篇》。
要知親恩,看你兒郎;要求子順,先孝爹娘。
意思是:養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養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順你,你就必須首先孝順你自己的父母。出自《四言》。
曾子曰: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曾子說:「孝有三點,大孝是尊重父母,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再次是能養活父母。」出自(春秋)《禮記》。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為他們長壽而高興,一方面為他們衰老而擔憂。」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明確的去處。」出自(春秋)《論語·里仁第四》。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意思是:「當今的孝子,只是說能夠供養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馬,都能得到飼養。若對父母不孝敬。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出自(春秋)《論語·為政第二》。
㈦ 關於孝敬父母撫助老人的名人名言
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三兒子劉恆,內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容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有詩頌曰∶
仁孝聞天下,巍巍冠百王;
母後三載病,湯葯必先嘗。
己亥日,劉恆病死於長安未央宮。死後的廟號為太宗,謚號為文帝。 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偉業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將其列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閱讀此文,再結合劉恆的特殊地位和時代,他親嘗湯葯,是時時刻刻在預防母親被謀害。宮廷內部的復雜性,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學習劉恆的孝道是要學習他「奉養母親薄太後,從不怠慢。母親有一次患病竟三年之久,文帝親自殷勤看護,在側伺候竟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的耐心。自古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而劉恆卻能做到日復一日。
㈧ 孝敬父母長輩的諺語或詩句
耐心看看這兩個故事,也許對你會有所幫助:
孝感動天
舜歷來與堯並稱,是傳說中的聖王。相傳舜的遭遇很不幸,父親瞽叟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瞽叟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里,父親繼母弟弟幾個人串通一氣,必欲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舜因為能對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堅守孝道,故在青年時代即為人稱揚。堯征詢繼任人選,大家就推薦了舜。堯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在各方面都表現出卓越的才乾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性格謙和,為人厚道,道德高尚,只要是他勞作的地方,便興起禮讓的風尚;他到了哪裡人們都願意追隨,相傳他耕作的地方,山裡的大象都來替他耕地,天上的禽鳥替他撒種。因而荒涼的歷山中他居住耕作的地方一年就變成了村落,二年變成了郡縣,,三年變成了人丁興旺的都市。堯得知這些情況很高興,賜予舜許多禮物。
舜得到了這些賞賜,瞽叟和象很眼熱,他們又想殺掉舜,霸佔這些財物。瞽叟讓舜修補倉房的屋頂,卻在下面縱火焚燒倉房。舜靠兩只斗笠作翼,從房上跳下倖免於難。後來瞽叟又讓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卻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將舜活埋在裡面。幸虧舜事先有所警覺,在井筒旁邊挖了一條通道,從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時間。瞽叟和象以為陰謀得逞,自鳴得意,後來舜回到家,父弟老大不高興,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順父母,友於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誠懇謹慎。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舜與堯一樣,同是先秦時期儒墨兩家推崇的古昔聖王。儒家的學說重視孝道,舜的傳說也是以孝著稱,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為儒家倫理學說的典範。孟子極力推崇舜的孝行,倡導人們努力向舜看齊,做舜那樣的孝子。」他甚至設想舜為天子,而瞽叟殺人被捕,舜雖不會利用權力破壞刑律而將其赦免,但一定到監獄里偷偷地把父親背出來,一起逃到海濱,過無憂無慮的日子,為了共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天子的地位。《二十四孝》中贊詩: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 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單衣順母
孔子的學生閔子騫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孔子稱贊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閔子騫年少時生母早喪,父親續娶,閔子騫為後母虐待,兩個弟弟也對他嗤之以鼻。冬天後母用不能擋寒的蘆花絮棉衣給他穿,用棉絮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棉衣。一天,父親出門,中途馬匹受傷,閔氏兄弟輪流拉車,閔損拉車時因寒冷打顫,將韁繩掉落地上,其父不知情,批評他嬌氣懶惰,用馬鞭打他 ,打破棉衣蘆花飛出,又查清後母之子都穿棉絮衣服,慚愧憤怒之極就想把後妻休了。子騫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閔父十分感動才饒恕了後妻。從此以後,繼母對待子騫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後人把這一故事稱為「單衣順親」和「鞭打蘆花」。《二十四孝》有詩贊曰: 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 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孔子也高度評價他,贊揚說:「閔損(子騫是他的字)平時不亂說,講出話來就非常正確。」如果你喜歡曲藝的話,可以去聽聽已故老藝術家關學增的北京琴書《鞭打蘆花》,歷史典故經過藝術加工後更有感染力。
這兩位都是我國歷史上以道德聞名於世的先賢,都受到過父母的虐待、兄弟的排斥,可是他們待以廣大的寬容之心,並沒有憑借血氣之勇破壞再組合家庭的和睦,都是以自己的忍讓恭謹來維系骨肉親情,不失孝悌之義。從而能夠名垂千古。我們偉大的華夏民族歷來推崇道德高尚的人,雖然秦漢唐宋都是鼓吹忠君的封建王朝,可是歷朝歷代都是自譽「以仁孝治天下的」。民間也流傳著「百善孝為先」的諺語,希望你以寬容忍讓為懷,克盡子道,關愛兄弟。在鄰里朋友間博得一份美名,日後必然有益。我們去看《西遊記》中孫悟空剛剛出世四海訪道時遇到靈台方寸山的樵夫,得知他終日斫柴養母後,也高度稱贊他「是個行孝的君子,向後必有好處」,可見神仙也敬佩贊賞人類社會中的具有高尚精神的凡人。更何況父母是你的監護人,兄弟姐妹是你後半生世上的至親骨肉。想到這種關系,你的怨氣是否減輕了一點呢?
當然忍讓也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父母兄弟的逼迫虐待窮凶極惡,你還是要請求法律幫助的。
教給你一招,不妨把上述兩則故事以你自己私人日記的形式表現出來,故意使你的父母兄弟看到,我想鐵石心腸的人也會觸動靈魂的。
愚直之言,言語唐突,若有冒犯,望乞海涵。但是誠意全君孝節,拳拳之心,希望兄弟能夠明鑒。
㈨ 關於老年人的名人名言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2、老驥思千里,飛鴻閱九洲。——宋·戴復古
3、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4、老年的悲劇不在於一個人已經衰老,而在於他依舊年輕。——王爾德
5、老年人總以為自己狡猾。——托·富勒
6、老年時像青年一樣高高興興吧!青年,好比百靈鳥,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康德
7、老年有這么多缺陷和愚蠢,又這么容易受人恥笑。一個老人能夠得到的最好收獲不過是家人的仁慈和愛,統領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蒙田
8、老去悲秋強自寬。——唐·杜甫
9、老去心情隨日減,遠來書信隔年間。——唐·元稹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2、沒有父母的愛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馬卡連柯
13、每個老人都抱怨世界在墮落,抱怨下一代的無禮和傲慢。——塞·約翰遜
14、莫把心愛的兒子留在你身邊,放他出外鍛煉才會名滿天下。——泰國
15、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洛天。——唐·劉禹錫
16、母親的心是兒女的天堂。——義大利
17、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時也沒有人來扶助。——印度
18、年高可可以帶來智慧與經歷。——英國
20、人老無能,神老無靈。——清·李漁
21、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唐·李端
22、日落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晉·李密
23、獅子老了狼也譏。——阿拉伯
24、世無老而不學之理。——德國
2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
26、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宋·王安石
27、提琴雖老,仍可奏出好曲子。——英國
28、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唐·王維
29、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非常溫和而慎重。——馬克思
30、為人年老沒心機,為筍年老沒人吃,熬糖老了第一苦,殘花莫望春風時。
31、我望著搖籃,我的兒子在成長,我沒有休息的權利!——何塞·馬蒂
32、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魯迅
33、五十歲時,你開始厭倦世界;六十歲時,卻是世界厭倦了你。——沃克森夏安納
34、挾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為也;為老人折枝,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莊子
㈩ 尊老敬老名人名言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翻譯: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專己沒有親緣關系的屬老人。
2、子孝父心寬。——陳元靚
3、老來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司湯達
4、對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僅表現於口頭上,而且應體現於實際中。——戴維·德克爾
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孟子
翻譯: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喻意年輕人知道敬老,幫助老人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