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有什麼傳統節日
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都市,昔日在英國殖民統治的薰陶下,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觀也日漸西化,對於中國傳統的種種,在香港這個大都會又能找到多少呢?其實這個外表洋化而散發著國際都市魅力的城市, 在骨子裏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地方,在城裏城外,街頭巷尾不難找到中國傳統痕跡。當中最能表達香港人對中國傳統的重視,是每年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其中包括:農歷新年,端午節及中秋節。 農歷新年 農歷新年是中國史悠久的傳統節日,自堯舜時代開始,人們就有在新年慶祝豐收,迎接新歲的民間風俗,後來逐漸成為一個既定的傳統節日。農歷新年的起源始於一個年獸故事, 話說遠古時,有一隻頭如獅子身如黃牛的獨角獸,名為「年獸」,它被天神鎖於深山,而每年只有年卅晚一天的自由,每年這晚,「年獸」走到民間四處搗。有一次人們發現「年獸」走到一戶門前掛著大紅布的人家時,即跋足狂奔,另又發現它害怕熊熊火光及放鞭炮的巨響於是興起過年貼紅紙,掛大燈及燒炮仗等習俗。而大年初一拜年的習俗,亦代表著避過「年獸」或是「惡運」而互相祝賀一番。與西方的新年一樣,農歷新年是由農歷(即陰歷)的一月開始,而慶祝活動則一般由農歷十二月底開始持續幾天。在香港,年初一至年初三是公眾假期,市民慶祝農歷新年的活動則大致如下:廿八日—進行家居大掃除,迎接新一年的開始。卅晚十二月最後一天—在農歷大除夕,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吃年夜飯,這習俗叫團圓,是全年節日中最重要的。吃過團圓飯後,人們會往花市逛逛。以前的花市只賣花,而現今的花市則包羅萬相,而最受歡迎的是桃花,桔及水仙等。另外,年輕人則喜歡買或賣一些新玩意如汽球,吹氣公仔等,花市內增添歡樂。在除夕夜亦有一些善男信女往黃大仙廟,希望能於清晨(即踏入年初一)燒頭炷香,為親人祈福。一般人都認為新年的第一炷香功德最大,可以獲福最多。年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在這一天人們都會穿上新衣到長輩家拜年,長輩亦會向後輩派紅封包,以代表好運。年初二這天是開年,出嫁的女兒會帶同丈夫兒女回娘家。新年第二天,每年初二晚上,在香港維多利亞港都有煙花匯演,吸引十萬市民於旁欣賞,非常熱鬧。年初三新年第三天,這天是赤口,人們都相信如果親友碰面會爭吵,所以許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天往郊外撞大運或參予當日的賽馬活動,發新年財。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公元前四世紀楚國的三大夫,眼看奸臣當道,曾寫進諌,但卻遭放逐,在憂懷國恨之下,屈原投汨江而死。當時人們為保護屈原的屍體不被魚蝦咬噬,於江中劃龍舟,一面找尋屈原的屍體,一面將以粽包著糯米飯製成粽子,投到江中餵飼魚蝦。自此之後劃龍舟及吃粽子成了民間風俗。在香港的今天,仍然維持著劃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而龍舟競賽被香港人推廣成國際賽事,所以端午節是香港最受世界注目的節日之一。最初的龍舟競賽主要是本港漁民及運動員參予,後於五十年代中期卻有兩位外國人發起參加加龍舟競,雖然最終他們仍是失敗,但卻打開了外國人參加龍舟競賽的先河。於1976,香港旅遊協會有感於這種比賽的潛力, 舉辦第一屆的國際龍舟邀請賽。現在每年參賽的國際隊伍超過一百隊,而世界多個地方也有舉辦自己的龍舟競賽。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古時人們慶祝秋收,舉辦豐祭及祭祀月神,亦是家庭團圓的日子,在元朝未年,因朝庭腐敗,愛國之士紛紛抗元他們將一張寫有「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紙條蔵於月餅,當大家吃月餅時看到這紙條,大家一起把韃子殺,元朝就推播。加上這個吃月餅殺韃子的傳統,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義的節日。從古到今,中秋節的主要活動賞月及吃月餅,人們相信在農歷八月十五,月亮是最皎潔,在香港,人們通常會一家人吃晚飯,晚飯後會到室外或高處賞月遊玩,小朋友會提著心愛的花燈遊玩,真是不亦樂乎!近年有一些香港人將慶祝活增加至中秋節的前後,稱為迎月」及「追月」。另有稍具特色的地方活動,當選銅鑼灣大坑的舞火龍表演,而這習俗已有過百歷史。相傳於1880中秋節的前幾天,香港發生了一場嚴重風災,災後大坑村發現了一條蠎蛇,於是村民們合力將它殺死。然翌日卻發現大蠎不知所蹤,幾天後,村內發生霍亂疫症。有人謂巨蠎是海王之子,海王因村民殺死其子以疫症懲罸村民,而村中一位父親宣稱獲得神仙報夢,授予消災解厄辦法。因海王最怕火。只要村民在即將到來的中秋節前後,舞三晚火龍,則海王必受鎮懾,瘟疫也會停止。於是,村民依指示以稻草等材料困成一條大火龍,由父親點睛,再插滿香線,第一條火龍終告誕生。隨即找壯丁舞起火,村民亦大放爆竹,好不熱鬧。於舞三天火龍後不久,霍亂果然逐漸消失。村民為保平安,也就繼續每年中秋舞三天火龍,這個傳統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除以上介紹的節日外,香港還有很多大大少少的傳統節日,如大節日清明節,重陽節等,和各個不同的地方節日如天後誔,公誔,黃大仙誔,譚公誕,盂蘭節等,它們都各具特色,而人們舉辦的慶祝活動也是多姿多采呢!雖然香港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卻不忘保留中國文化傳統及將其發揚光大。香港對西方遊客也可算是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和獨一無二呢!
2. 香港中國銀行重陽放假
香港中國銀行重陽放假。因為重陽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放假一天。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
3. 九九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看香港重陽節都幹嘛呢
香港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
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在重陽節前幾日,香港市民就陸續開始掃墓,特區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並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重陽祭祖習俗源於原居民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陽節的一些普遍習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但重陽節過後大閘蟹的品質會更佳,重陽節為吃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4. 2020重陽節香港放假嗎 2020年重陽香港怎麼放假的
導讀:重陽節作為傳統節日之一,在我國各地都很熱鬧,大家相約一起去爬山,一起賞菊花喝菊花酒等,還有人回家陪伴父母,讓父母度過一個高興的節日。那麼,2020重陽節香港放假嗎?2020年重陽香港怎麼放假的呢?接下來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重陽節香港放假,因為重陽節是香港的法定節假日,所以會安排假期時間。
香港人過重陽節的風俗習慣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中國人憑吊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據說,登高這個習俗源自漢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xx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鄉民桓景說,在農歷九月初九,他必須攜帶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結果整座村落經歷了一場浩劫,而他卻因為登山而倖免於難。自此,人們效法登高之舉,成為習俗。
如今,在重陽節當天,有些香港人會舉家帶著香燭果品和糕點登高掃墓;也有些市民會趁著秋高氣爽之際登高去。在重陽節到來香港,您也可以趁著這個金秋送爽的日子,到香港各處的郊野去登山遠足,享受香港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資料記載,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陽節的一些普遍習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但重陽節過後大閘蟹的品質會更佳,重陽節為吃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各地的重陽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廣西】隆安縣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覓食,俗語說:「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清明是春祭,重陽作為秋祭,重陽拜山是嶺南風俗之一,慎終追遠、顧本思源的傳統數千年來沿襲至今。
【福建】海澄縣重陽節放風箏為戲,稱為「風槎」。相傳九月初九是媽祖羽化升天之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海南】海南過重陽節有登高望遠、插茱萸、送「重陽糕」、「趕山貓」、洗艾葉水等習俗。
【江蘇】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於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麵食。無錫市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上海】上海豫園於重陽節辦菊花會,以新巧、高貴、珍異三項評分定高下。近年上海市楊浦區開展「歡樂在重陽」敬老愛老系列活動。
【港澳】在港澳人的習俗中,清明為「春祭」,重陽為「秋祭」。重陽登高祭祖的傳統風俗延綿至今。在港澳地區,古老的重陽節,今已演變為一個多元化的節日。
【廣東】廣州過重陽節,民眾登白雲山,賞秋、健身。吳川地過重陽節,享宴高會,擺敬老宴。懷集縣以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傾城而出,賽神酬願,皆用大炮。連川重陽,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圍觀。陽江市過重陽節放紙鳶,並系藤弓於紙鳶上,在半空中聲音十分嘹亮。
5. 九月九日重陽節可以結婚嗎
九月九日重陽節可以結婚嗎
九月九日重陽節可以結婚嗎,在年輕人眼中,九九重陽節當中的「九九」象徵著天長地久的意思,那下面我分享一下關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可以結婚嗎的相關內容,大家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可不可以結婚?
在許多人看來,每年的陰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它也是我國的老人節。從命理上說,當天並不適宜嫁娶。因此從古代開端重陽節就是拿來專門祭祖的,現在有的地區還保留著這個習氣。在父輩看來,重陽節陰氣重,不適宜舉行婚禮。
因為重陽節也是個祭祀的節日,祭祀這兩個字與結婚聯系在一起,很多人都認為這樣的節日結婚是不吉利的。而且認為重陽節陰氣比較重,自然不太適合舉辦婚禮。
九月初九重陽節不能做什麼?
1、忌房事
「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後則轉為陰數,在這個時間點,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於後代的繁衍。
2、忌煮飯
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這天是過節,所以要讓老母親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3、忌送菊花
因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合適。
4.、忌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
九九重陽節可以結婚不
重陽節可以結婚,部分新人覺得「九月九」象徵白頭偕老,所以重陽節是結婚的好日子。每年的九月九都是重陽節,也叫做「老人節」,象徵著白頭到老,長長久久,因此如果要舉辦婚禮的話也是非常合適的。
不過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認為重陽節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是一個比較庄嚴肅穆的節日,不大適合結婚。
重陽節結婚吉利嗎
其實重陽節是不大適合結婚的,因為這是一個祭祖主題的節日。
重陽節,人們不僅要敬老,而且還要祭祖,廣東人需要「拜太公山」。在廣東地區,這一天是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所有家族成員都要回來「拜太公山」,特別是男丁。
在香港地區,重陽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而且在當天,政府有關部門及公共交通機構便會實施一系列相應措施,以方便及管理上山掃墓人士。香港每逢重陽當天,帶同少量祭品和香燭拜祭先人。
不過具體還是看當地的習俗講究,若是你所在地區沒有什麼禁忌,那按照新人的意願即可。最新重陽節黃歷宜忌:
2021年10月14日
二零二一年九月初九
今日所宜
今日冰消瓦陷,大事勿用
今日所忌
今日冰消瓦陷,大事勿用
吉神宜趨
母倉 大紅砂 兵吉 旺日 玉宇
彭祖百忌
乙不栽植,千株不長 未不服葯,毒氣入腸
凶煞宜忌
朱雀黑道 殃敗 勾絞 冰消瓦陷 河魁 八座地破 月刑 天狗下食 荒蕪 傍正廢 五虛 重日
2021年10月14日結婚黃歷
【陽歷】2021年10月14日,星期四
【陰歷】二零二一年九月初九
【沖煞】沖牛(己丑)煞西
【宜】栽種入學 祭祀 納財 納采 捕捉 訂婚
【忌】結婚 開市 搬家 納畜 出行修墳 裝修 經絡 安葬 入宅 築堤 開工 啟鑽 安香 開張 移徙 嫁娶上樑 蓋屋 開倉 造橋 分居 開業 旅遊 修造 破土領證
【胎神占方】碓磨廁房內北
【星宿】危宿(危月燕)
【吉神宜趨】不守冢 玉宇
【凶神宜忌】八座 白虎中 河魁 橫天 荒蕪 瓦陷 五虛 殃敗 朱雀
【十二神】收執位
【喜神】西北
【福神】西南
【日祿】子命互祿 丙,戊命進祿
【地母經】詩曰:太歲辛丑年,疾病稍紛紛。吳越桑麻好,荊楚米麥臻。春夏均甘雨,秋冬得十分。桑葉樹頭秀,蠶姑自歡欣。人民漸蘇息,六畜瘴逡巡。卜曰:辛丑牛為首,高低甚可憐。人民留一半,快活好桑田。
【物候】雀入大水為蛤
【月相】九夜月
【得金】一日得金
【分餅】六人分餅
【治水】二龍治水
【耕田】十一牛耕田
【陽貴神】西南
6. 農歷九月九,在香港有什麼風俗習慣
你好!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中國人憑吊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據說,登高這個習俗源自漢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鄉民桓景說,在農歷九月初九,他必須攜帶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結果整條鄉村經歷了一場浩劫,而他也因為登山而倖免於難。自此,人們效法登高之舉,成為習俗。
如今,在重陽節當天,有些香港人會舉家帶著香燭果品和糕點登高掃墓;也有些市民會趁著秋高氣爽之際登高去。在重陽節到來香港,您也可以在這金秋送爽的日子,到香港各處的郊野去登山遠足,享受香港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7. 香港重陽節放假多少天
香港重陽節放假一天。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7)香港關於重陽節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8. 香港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新歷新年(1月1日)
2. 農歷年初一的前一日
3. 農歷年初一
4. 農歷年初三
5. 清明節(4月5日)
6. 勞動節(5月1日)
7. 端午節
8.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7月1日)
9. 中秋節翌日
10. 國慶日(10月1日)
11. 重陽節
12. 冬至(12月22日)或聖誕節(12月25日)(由僱主選擇)
任何雇員都可享有上述法定假日。如法定假日適逢雇員的休息日,應於翌日補假。該補假須並非法定假日、另定假日、代替假日或休息日的日子。如雇員已按連續性合約受雇滿三個月,便可享有相等於雇員該日正常工資的假日薪酬
香港除了聖誕節、復活節、萬聖節、春節、中秋節、重陽節、元宵節、端午節等西洋或中國傳統節日之外,還有如太平清醮、譚公誕、車公誕等特色節慶活動。
同時香港政府亦增加了很多盛事以及特別節日,最出名的就是「購物節」,其他還有「電腦節」等一類,而這類基本上都是針對購物的節日,因此在該類節日前去購物將會很有大幅度的優惠,甚至是讓人驚喜,因此要去香港血拚的朋友是必看的了。
香港特色傳統節日
太平清醮(每年農歷四月初八)
太平清醮,又稱包山節,這個節日是香港的一個別具道地色彩的傳統節日,每年在長洲島上,居民都大肆慶祝。
在這傳統的節日上北帝廟前有三個用竹棚搭成、掛滿平安包的包山。
會景巡遊是節慶的高潮,飄色、醒獅及麒麟隊在島上巡遊,小孩裝扮成古今人物或傳說中的角色,站在支架上,穿梭大小街道。因為包山的緣故,故太平清醮又名包山節。太平清醮的慶典會長達一星期,當所有祭祀都完成後,最後一個項目就是「搶包山」活動。一聲號令後,參賽者就會爬上包山,盡他們的所能搶奪包子,而搶到的包子會分派給其他居民。
譚公誕(農歷四月初八)
譚公誕是香港本地的節日之一,這起節日起源於一人名「譚公」。譚公是另一位海上的守護神,為漁民帶來平安與喜樂。
譚公誕主要的慶祝活動都在筲箕灣和跑馬地舉行;筲箕灣位於香港島東面,昔日原為一個漁港。從前,每逢譚公誕,許多市民善信都會參與巡遊、燒香膜拜,以紀念當年譚公為居民驅除瘟疫的事跡,場面十分熱鬧。這項饒有特色的巡遊活動,曾因城市建設而停辦,如今再度卷土重來,令舞龍舞獅、飄色巡遊等節日盛況,沿大街上演,精彩可期!
車公誕(農歷年初三)
每年農歷年初三,位於沙田馬場附近的車公廟就會人頭涌涌、香火鼎盛,各男女善信上香朝拜後多會轉動壇前的銅風車,祈求新一年轉出好運新機。位於西頁蚝涌的車公廟則建於光緒年間(公元1878年),是香港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據說明末崇禎年間,新界各地突然疫症流行,死亡者眾,尤以沙田為甚,後來有人翻查史書及縣志,發現宋朝有位車大元帥,平亂有功之外,更能遏止疫症,沙田的村民乃請人塑造車大元帥的造像,在沙田建立一間車公廟,廟成之日據說疫症即不流行,村民感激之餘,就定於每年車公誕拜祭車公了。
9. 2017重陽節是香港的法定節假日嗎
2017重陽節是香港的法定節假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9)香港關於重陽節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