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關於弟子規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弟規之入孝則》原文片段: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版順承。
譯文:在家權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子弟規》出自清代李毓秀。
(1)關於弟子規孝敬父母的擴展閱讀:
《子弟規之入孝則》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譯文:孔子說:「為人弟為人子的人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行為時常謹慎、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仁者。在上述幾點全部做到之後,若有餘力,則可研習六藝之文。」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Ⅱ 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
弟子規中的孝敬父母的經典故事有《孟宗哭竹》。
《孟宗哭竹》,孟宗哭竹生筍是二十四孝故事之十六。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癒。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後人有詩雲: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須臾冬筍出,天意報平安。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清代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2)關於弟子規孝敬父母的擴展閱讀:
白話解釋
三國時候,吳國里有個孝子,他姓孟,單名是一個宗字,表字就叫做恭武,是江夏地方的人。
他年紀小的時候,就沒有了父親,單單剩著一個母親,年紀已經是很老了。並且生的病症,又是非常厲害,卻常想要鮮筍煮羹吃。這時候冬至節將要到了,筍還沒有生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可以得到這個鮮筍。他就跑到竹林中,雙手抱著毛竹,不覺兩行眼淚簌簌的落下來,竟大大的哭起來了。
哪裡曉得他有了這樣的孝心,竟能夠感動了天地,一會兒地下就裂開了,尖尖的露出幾枝筍出來。孟宗就拿回家裡來,做了筍羹,給母親去吃。等到吃完,他母親的病症,竟然完全好了,人家都說這是孟宗至孝的感動。
參考資料:網路-孟宗哭竹
Ⅲ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我們在小學的時候,已經學習過弟子規了,弟子規主要的意思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孝敬父母和對兄弟姐妹友好的一本書,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解釋的相關資料。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弟子規·入則孝》原文翻譯:
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出門要告訴父母一聲,回來也要通報一聲,以免父母掛念。平時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選定的職業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輕易改變。不要因為小事情,就不稟告父母而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張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為人子女的道理了。東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來。否則一旦被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一、原文:
弟子規
總 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 則 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 則 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二、譯文:
一、總 序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譯文】
《弟子規》這本書的'內容,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對己謹慎約束,對人誠實可信。處事要博愛民眾,並親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這些如果還有餘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二、入則孝 出則悌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譯文】
當父母呼喚的時候,應當即刻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做的事,應當立即行動起來,不能拖延偷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譯文】
對父母的教誨,要恭敬地聽明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
冬則溫, 夏則清;
晨則省, 昏則定。
【譯文】
冬天寒冷的時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溫暖,夏天炎熱的時候則讓父母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譯文】
外出辦事時,必須稟告父母,回來後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掛念。居處要安在固定的地方,職業要穩定不能輕易變化。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譯文】
不要因為事情小就自作主張,假如自作主張的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兒子的禮儀。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譯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東西,也不要私自把它們藏起來。假如你把東西藏起來,一經發現,父母一定會非常傷心生氣。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譯文】
凡是父母所喜歡的東西,一定要盡力准備齊全。凡是父母所厭惡的東西,一定要小心謹慎的處理掉。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譯文】
如果身體受了傷,就會給父母帶來憂愁。如果品行上有什麼缺失,就會使父母蒙受羞恥。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惡我, 孝方賢。
【譯文】
父母關愛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麼困難呢。父母憎惡我,我還能克盡孝道,這種孝才算是真正有孝道。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譯文】
父母如果有過錯,作子女的應該善意規勸使其改正,規勸時態度一定要和顏悅色,說話時聲音一定要輕柔。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譯文】
如果父母不聽子女規勸,又不改正錯誤,等父母情緒好時再勸,如果還是不聽,還要哭泣懇求,如果父母生氣打子女,子女也甘願接受絕無怨言。
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譯文】
父母生病的時候,煎好的湯葯,做子女的都要先嘗一嘗。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能隨意離開。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譯文】
父母去世後要守喪三年,經常傷心痛苦,哀思親恩。在守喪期間,要夫妻分居,不能吃肉飲酒。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譯文】
為父母守喪要完全按照禮法辦事,舉行祭禮時要表達出極大的誠懇,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時一樣克盡孝心。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譯文】
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譯文】
彼此把財物看得很輕,兄弟之間的怨恨就不會產生。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譯文】
在吃飯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用;在坐的時候,應當讓年長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時
候,讓年長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後面。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譯文】
如果聽見年長者叫喚人,就應立即幫他去叫喊。如果要叫喊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裡去看看有什麼事。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譯文】
稱呼長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長面前要表現得謙虛恭敬,不要自我表現才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譯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長,要快步迎上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不說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
【譯文】
如果騎著馬行路時遇見長者要下馬,坐著車行路時遇到長者要下車。長輩走後,自己還要在原地呆會兒,等長輩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譯文】
如果長輩站著,晚輩就不可以坐下,長輩坐下以後,命令你坐,這時你才可以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譯文】
在長輩面前說話,聲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如果低到聽不太清楚,那也是不適宜的。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譯文】
在見尊長的時候,走路要快些,見過尊長告退的時候,動作一定要緩慢。長輩問話時要站起來回答,雙目望著長輩,不能左顧右盼。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譯文】
服侍叔伯等父輩,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堂表兄,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恭敬。
Ⅳ 弟子規一書中孝敬父母的句子有哪些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版則省昏則定
出必權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Ⅳ 關於弟子規,禮儀篇,孝子篇皈內容
《弟子規》
【作者】李毓秀【朝代】清朝
《弟子規》禮儀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長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見能。
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
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
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弟子規》孝子篇
父 母 呼 ,應 勿 緩 ,父 母 命 ,行 勿 懶。
父 母 教, 須 敬 聽, 父 母 責 ,須 順 承。
冬 則 溫, 夏 則 凊, 晨 則 省, 昏 則 定。
出 必 告, 反 必 面, 居 有 常, 業 無 變。
事 雖 小, 勿 擅 為 ,苟 擅 為 ,子 道 虧。
物 雖 小 ,勿 私 藏 ,苟 私 藏, 親 心 傷。
親 所 好, 力 為 具 ,親 所 惡 ,謹 為 去。
身 有 傷, 貽 親 憂 ,德 有 傷 ,貽 親 羞。
親 愛 我 ,孝 何 難 ,親 憎 我, 孝 方 賢。
親 有 過 ,諫 使 更 ,怡 吾 色,柔 吾 聲。
諫 不 入 ,悅 復 諫 ,號 泣 隨, 撻 無 怨。
親 有 疾, 葯 先 嘗 ,晝 夜 侍 ,不 離 床。
喪 三 年 ,常 悲 咽, 居 處 變 ,酒 肉 絕。
喪 盡 禮, 祭 盡 誠, 事 死 者, 如 事 生。
譯文:
禮儀篇:
兄長要友愛弟妹,弟妹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能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歡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輕財重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上包容忍讓,忿怒自然消失。
不論飲食用餐,或就坐行走;都要年長者優先,年幼者在後。
長輩呼喚別人,應該立即代為傳喚和轉告;如果那個人不在,或者找不到那個人,應該及時告知長輩。
稱呼尊者長輩,不應該直呼其姓名;在尊者長輩面前,應該謙虛有禮,見到尊者長輩有所不能,幫助可以,但不應該故意炫耀自己的才能,故意顯示自己比尊者長輩強。
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後恭敬站立一旁,等待長輩離去。
如果遇見長輩時,自己是騎馬或乘車,應下馬或下車問候;等待長者離開百步之遠,方可續行。
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不應該坐著。具體是長輩坐下前,晚輩不應該先坐;大家都坐著的時候,長輩站起來時,晚輩也應該站起來;大家都坐著的時候,又一個長輩進來了,晚輩也應該立即站起來,以示尊敬。長輩坐定以後,晚輩應該等長輩示意自己坐下時,才可以坐。
在尊長跟前與尊長說話,或者在尊長跟前與別人說話,應該低聲細氣,不應該咋咋呼呼;但聲音太低,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尊長聽不清楚,也不合適。
到尊長面前,應快步向前;退回去時,稍慢一些才合禮節;長輩問話時,應該站起來回答,而且應該注視聆聽,不應該東張西望;
對待父輩祖輩,如養父,姑父,姨父,叔父,舅父,岳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外曾祖父等等長輩,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親生父親一般孝順恭敬;對待兄輩,如堂兄,表兄,族兄等兄長,應該如同對待自己的同胞兄長一樣友愛尊敬。
孝子篇:
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
(5)關於弟子規孝敬父母的擴展閱讀:
《弟子規》評價: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一章為總綱,分為五部分,各選擇《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輯而成。
《弟子規》是一部蒙學經典,所謂「弟子」,不是一般的意義,而是指要做聖賢弟子,而「規」則是「夫」、「見」二字的合體,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識。「弟子規」便是說,要學習聖賢經典.做聖賢弟子,成為大丈夫。
此書原名《訓蒙文》,採用《論語·學而篇》:「弟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把全書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
《弟子規》文筆自然流暢,朴實無華,影響深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弟子規
Ⅵ 弟子規關於孝順的詩句(請問關於弟子規中關於孝的句子)
《子弟規之入孝則》原文片段: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譯文:在家中,父母叫喚我們時,應該一聽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答應。父母有事要我們去做,要趕快行動,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懶得去做。父母要我們學好而教導我們時 ,必須恭敬而不可隨便,要將話聽到心裡。我們犯錯了,父母責備我們,應當順從並且承擔過失,不可忤逆他們,讓他們傷心。
《子弟規》出自清代李毓秀。
(6)關於弟子規孝敬父母的擴展閱讀:
《子弟規之入孝則》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
譯文:孔子說:「為人弟為人子的人進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順從兄長,行為時常謹慎、守信,博愛大眾,而親近仁者。在上述幾點全部做到之後,若有餘力,則可研習六藝之文。」
《弟子規》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形式為三字韻語,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價值。
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
——《論語·為政》 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長幼有序。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孟子 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
——孟子 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孟子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 賢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惡之不可移。
——《呂氏春秋》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莊子 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莊子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
——《孝經·聖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事親以敬,美過三牲。
——摯虞 父子不信,則家道不睦。——武則天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孟郊 內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蘇轍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
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李毓秀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陳宏謀 侍於親長,聲容易肅,勿因瑣事,大聲呼叱。——周秉清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周秉清 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廬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
——老舍 母親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代替的。——巴金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費孝通 老年人猶如歷史和戲劇,可供我們生活的參考。——(古羅馬)西塞羅 開始吧,孩子,開始用微笑去認識你的母親吧!——(古羅馬)維吉爾 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
——(法)雨果 一個人如果使自己的母親傷心,無論他的地位多麼顯赫,無論他多麼有名,他都是一個卑劣的人。——(義大利)亞米契斯 年老受尊敬是出現在人類社會里的第一種特權。
——(法)拉法格 我們體貼老人,要像對待孩子一樣。——(德)歌德 在子女面前,父母要善於隱藏他們的一切快樂、煩惱和恐懼。
——(英)培根 母親,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前蘇聯)高爾基 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高爾基 一個老年人的死亡,等於傾倒了一座博物館。——高爾基 老人受尊敬,是人類精神最美好的一種特權。
——(法)司湯達 老年,好比夜鶯,應有他的夜曲。——(德)康德 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親,把他們當作最好的朋友。
——(英)狄更斯。
弟子規全文 〈總 敘〉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出則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謹〉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親仁〉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餘力學文〉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rù zé xiào入則孝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xíng wù lǎn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fù mǔ jiào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dōng zé wēnxià zé jìngchén zé xǐnghūn zé dìng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chū bì gàofǎn bì miànjū yǒu chángyè wú biàn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shì suī xiǎowù shàn wéigǒu shàn wéizǐ dào kuī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wù suī xiǎowù sī cánggǒu sī cángqīn xīn shāng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qīn suǒ hàolì wèi jùqīn suǒ wùjǐn wèi qù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shēn yǒu shāngyí qīn yōudé yǒu shāngyí qīn xiū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qīn ài wǒxiào hé nánqīn zēng wǒxiào fāng xián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qīn yǒu guòjiàn shǐ gēngyí wú sèróu wú shēng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jiàn bú rùyuè fù jiànhào qì suítà wú yuàn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qīn yǒu jíyào xiān chángzhòu yè shìbù lí chuáng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sāng sān niáncháng bēi yèjū chù biànjiǔ ròu jué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sāng jìn lǐjì jìn chéngshì sǐ zhěrú shì shēng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弟子規全文 〈總 敘〉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出則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謹〉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信〉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泛愛眾〉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親仁〉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餘力學文〉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rù zé xiào入則孝fù mǔ hūyìng wù huǎnfù mǔ mìngxíng wù lǎn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fù mǔ jiàoxū jìng tīngfù mǔ zéxū shùn chéng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dōng zé wēnxià zé jìngchén zé xǐnghūn zé dìng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chū bì gàofǎn bì miànjū yǒu chángyè wú biàn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shì suī xiǎowù shàn wéigǒu shàn wéizǐ dào kuī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wù suī xiǎowù sī cánggǒu sī cángqīn xīn shāng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qīn suǒ hàolì wèi jùqīn suǒ wùjǐn wèi qù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shēn yǒu shāngyí qīn yōudé yǒu shāngyí qīn xiū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qīn ài wǒxiào hé nánqīn zēng wǒxiào fāng xián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qīn yǒu guòjiàn shǐ gēngyí wú sèróu wú shēng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jiàn bú rùyuè fù jiànhào qì suítà wú yuàn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qīn yǒu jíyào xiān chángzhòu yè shìbù lí chuáng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sāng sān niáncháng bēi yèjū chù biànjiǔ ròu jué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sāng jìn lǐjì jìn chéngshì sǐ zhěrú shì shēng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孝的部分:〈入則孝〉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親有疾 葯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悌的部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余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Ⅶ 弟子規中哪句話說明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的道理
【弟子規。聖人訓。】
從「學而篇」里頭所摘錄的一章叫「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從這一章所摘錄出來,也就是儒家教導所有學生、弟子,應該要如何盡到一個人的本分。後頭展開來看,完完全全都是教我們如何落實。我們明白《弟子規》的綱領之後,我們也要深入它的義理所在,能完全明了它的內容義理所在,我們才有辦法去落實。請看第一條:
【弟子規。聖人訓。】
我們剛剛有提到《弟子規》就是從《論語?學而篇》所摘錄出來的,完完全全都是儒家它的經典重要所在。此地講的『聖人訓』,我們狹義的來講,可以說就是孔老夫子;廣義來講,我們都曉得凡是古聖先賢、列祖列宗,只要他們有好的典範,他們有立教於後世的,值得我們後人學習的,我們都可以稱為訓誨、訓勉。所以我們此地所講的,它是有范圍的,所指的聖人是指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孔夫子他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他就說到:
【首孝弟。次謹信。】
首先,最重要的我們要明了要從『孝弟』著手。我們都曉得,我們的身體是來自父母,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既然已經深深的明白,我們是從父母那裡所來,我們就應該要知恩感恩。能知恩感恩,這個孝心才會生得起來。
我們看看這個「孝」字。孝,從它的造字由來,是一個「老」字,再一個兒子的「子」,也就是指兒子背負父母,背負年紀大的父母。它告訴我們一個意義,就是代代相傳。我們要代代相傳,我們就要效法父母,我們就要照顧父母,我們就要孝順父母。能孝順父母,我們才能稟承父母的志節、父母的志向。父母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也應該好好去落實,這樣才能代代相傳。而不是我們現在當今人所感慨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如果一代不如一代就不叫代代相傳,就一代比一代差了。我們能代代相傳,是表示我們能接受父母的教誨,我們能承傳父母所留給我們的一些德教,我們再傳下去。
「弟」,弟的意思,此地的「弟」應該讀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們現在豎心旁的「悌」。我們看一個「心」,再一個弟弟的「弟」,我們就曉得,做哥哥的他心裡有弟弟的存在。什麼意思?就是做哥哥的他知道懂得來照顧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愛他的哥哥,也要尊敬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愛。
「友」,古人的造字就是兩只手疊在一起。我們都曉得,兄弟姊妹都是從父母而出。在父母,視所有的兄弟姊妹,他的這個子女完全都是一樣的,都是同氣所生,就好像一棵樹木一樣,同氣連枝。子女就像枝幹一樣,父母就像樹,樹本身的樹干一樣。所以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順自己的父母長輩,而且在兄弟姊妹當中,還要彼此友愛,相互的照顧。我們想一想誰跟我們最親?在家庭里頭,父母之外,就是兄弟姊妹。兄弟姊妹不親,又親誰?
所以聖人告訴我們,人最基本的就是要先懂得要孝;要行孝,要行悌。這兩樣你都完全明白,你能做到了,再來我們就要懂得如何修身養性。修身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所謂「修身」,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修正自己不對的種種的言行舉止。所以接下來聖人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活、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行為、我們的言語,一切的造作都要謹慎。簡單的講就是要有禮節,要知道制止自己不對的行為,要了解我們做任何一切事情都要合乎禮。什麼叫合乎禮?就是你內心當中,要心存有恭敬之心。
我們想到現在的人誰都不服誰,誰都高喊自由的社會里頭,人因為有這樣錯誤的觀念,自由就是為所欲為,所以社會才會這么紛亂,家庭才會不合。家裡的成員才幾個人,往往沒有辦法和睦共處,所以家庭不幸福,在社會怎麼會安定?人與人相處怎麼不會紛爭?所以懂得約束自己,懂得禮貌,懂得一切都有恭敬心,我們在立身處世方面,就可以得到和諧。人人都能如此,社會哪有不安定的這種情形!
你的修身做好了之後,我們接著還要下一步,還要再下一步,更提升人生的境界。這個時候我們要培養愛心,培養自己的慈悲心。
【泛愛眾。】
孟子說到人皆有惻隱之心。《三字經》一開端就講「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說,人,他完完全全都有善良的本性。為什麼會有不善之人?原來都是因為後天環境的習染才造成的。所以當我們懂得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有道是「施比受更有福」。當我們有能力的時候,不要吝嗇自己的才華,也不要吝嗇自己的財物。如果有多餘的,我們應該要及時行善,能行善的人是最有福的人。為什麼?不但你自己得到快樂,同時也幫助更多人,可以得到你這個歡樂的分享。為什麼?能解救別人、幫助別人,這是人生最大的一件樂事。所以,自古以來有說「行善最樂」;也告訴我們要有那一種愛心,沒有愛心肯定沒有辦法行善事的。
有這樣的心情,有這樣開闊的胸襟之後,我們還要再不斷的再接再厲,這個時候我們也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境界,就是要找好老師,找良好的善知識。
【而親仁。】
善知識我們只要能遇到,我們應該不要放棄,好好的跟他學習。我們都知道,有德有修之人,他的一切造作、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都足以為後人典範。所以當我們有碰到良師益友,也千萬不要失去,一定要好好的珍惜、學習。在當今,我們如果找不到良師益友,聖賢的典籍可以說是陪伴我們一生最好的良師了!除此之外: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們所應該做的,所應該了解的,你都可以做到。你平常這些前面所提到的,你都能注意到,你都能做到,還有多餘的時間,我們也不要讓時間空過,我們更應該珍惜這個時間,好好的來充實自己。
「學文」,它有多種含義,學藝文也是學文的一種。如果你在社會上工作是很專業的,你還更要再進一步的提升,就要鑽研你這個范圍的領域上,要在你的這個職業,或者說你學術范圍里頭,還要更進一步去加強、去深入。如果你是個退休之人,我們也可以展開古籍,聖賢的典籍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彷彿是老師一樣,它教誨我們如何向聖人學習。如果是家庭主婦,把家裡的事情完完全全做好之後,我們也可以翻閱古人的書籍,或者良好的典籍,都可以幫助我們提升。
生活的品質能提升,人生才過得更有意義,更幸福,更美滿。如果有多餘的時間,不是放在進修上面,是放在電動玩具,或者看電視無益的節目,只會污染我們的身心。我們的身心被污染,我們就沒有辦法在人生當中獲得很多古人、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一些寶貴的經驗,或者寶貴的智慧。
人應當活到老,學到老,能學習的人,是最快樂的。康熙皇帝他教誡他的子孫,他就提到人應該以勞,勞動的勞,勤勞的勞,人應當以勞為福。如果人以逸,逸就是享受,就是安樂,如果以逸為一生的重點,以逸來講,就會有災禍。
Ⅷ 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
弟子規中孝順父母的經典句子如下:
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我們的時哪陵候,應該及時答應一聲,不要慢慢吞吞頃畢,讓父母著急。父母安排我們做事情時,要抓緊時間去做,不要拖延偷懶,讓父母為我們操心。
二、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對於父母的教誨,我們要洗耳恭聽,父母是過來人,比我們有經驗,都是為了我們好,不會害我們的。對於父母的責備,不要頂撞,不要怨恨,要順從地接受,因為他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我們好。
五、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如果我們身體受到損傷,父母就會為我們擔憂,所以保護好自己,也是孝順父母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做了壞事,德行上有所欠缺,就會令父母蒙羞,臉面無光。
六、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父母在生病時,要盡心盡力照顧,熬了葯湯以後,要先嘗一下看燙不燙嘴;老人行動不便,聲音微弱,所以要時時刻刻守在老人身旁雀緩芹,寸步不離。
七、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父母不幸去世,我們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常常悲傷哭泣。生活起居也因此而改變,不再貪圖享受,戒絕一切酒肉、娛樂之事。
八、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為父母辦理喪事時,要合乎風俗和禮儀,不要草率馬虎,也不要為了面子而鋪張浪費,這才是真孝順。在祭祀父母的時候,要誠心誠意,而不是流於形式,做給別人看的。父母雖然去世了,但對待他們,還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還要牢記父母的教誨,不要辜負父母的在天之靈。
Ⅸ 急需《弟子規》 入則孝及全文
《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撰而成。以下是《入則孝》全文:
《入則孝》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業無變。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入則孝》全文翻譯:
1、如果父母呼喚自己,應該及時應答,不要故意拖延遲緩;如果父母交代自己去做事情,應該立刻動身去做,不要故意拖延或推辭偷懶。
2、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態度應該恭敬,並仔細聆聽父母的話;父母批評和責備自己的時候,不管自己認為父母批評的是對是錯,面對父母的批評都應該態度恭順,不要當面頂撞。
3、冬天天氣寒冷,在父母睡覺之前,應該提前為父母溫暖被窩,夏天天氣酷熱,應該提前幫父母把床鋪扇涼;早晨起床後,應該先探望父母,向父母請安問好;到了晚上,應該伺候父母就寢後,再入睡。
4、出門前,應該告訴父母自己的去向,免得父母找不到自己,擔憂記掛;回到家,應該先當面見一下父母,報個平安;雖然子女有出息,父母會高興,但是父母輩對子女最大的期望不是你多麼有出息,而是你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一生沒有災秧。所以,居住的地方盡量固定,不要經常搬家,謀生的工作也不要經常更換。
5、事情雖小,也不要擅自作主和行動;擅自行動造成錯誤,讓父母擔憂,有失做子女的本分。
6、自己有什麼東西,就算很小,也不要背著父母私藏。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如果私藏東西,即使自己很謹慎,也免不了會有被父母發現的一天,那時父母會傷心。
7、父母喜歡的事情,應該盡力去做; 父母厭惡的事情,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去做。
8、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必然會引起父母憂慮。所以,應該盡量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自己受到不必要的傷害。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污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9、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10、如果自己認為父母有過錯,應該努力勸導父母改過向善,以免父母鑄成更大的錯誤,使父母陷於不義的境地;不過要注意方法,勸導時應該和顏悅色、態度誠懇,說話的時候應該語氣輕柔。
11、如果自己勸解的時候,父母聽不進去,不要強勸,應該等父母高興的時候再規勸,別跟父母頂撞,徒惹父母生氣,還達不到規勸的效果;如果父母不聽勸,又哭又鬧,就暫時順從父母;如果把父母勸惱,生氣責打自己,不要心生怨恨,更不要當面埋怨。
12、父母親生病時,要替父母先嘗葯的冷熱和安全;應該盡力晝夜服侍,一時不離開父母床前。
13、父母去世之後,守孝三年,經常追思、感懷父母的養育之恩;生活起居,戒酒戒肉。
14、辦理父母的喪事要合乎禮節,不可鋪張浪費;祭奠父母要誠心誠意;對待去世的父母,要像生前一樣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