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爸媽養我不容易,所以你就應該孝順我爸媽」,這樣說有道理嗎
事實上,我們女人不應該想太多。如果我們能在婆婆面前軟弱,我們就會軟弱。這樣,你的丈夫會有更好的生活,你的生活也會更好。沒有必要對你的岳母做一個漂亮的臉,也不要強迫你的丈夫說。在大多數情況下,男人不會無緣無故地說。女人照顧自己。不要像其他人一樣接受男人的愛,更不要說要求男人更愛你。男人不容易,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鋼碼。
一個朋友怎麼能這樣問?他父母的仁慈是上天和人間的工具。即使舍宮來到人間,她也要尊重你七個。那些不是父母所生的人,即使獻身一生,也很難報答父母的恩情。你還認為男人自私嗎?父母撫養孩子不容易。父母撫養孩子不容易。對於孩子來說,最基本的事情不是善待父母嗎?如果一個男人甚至不問他的父母,女人應該考慮這樣一個男人是否值得一生信任。我們都會有孩子。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2. 現實生活中有沒有孝順後媽,不認親媽的人
有啊!這沒啥好奇怪的,親媽在自己童年需要養育需要照顧的時候選擇了拋棄,棄而不養,而替代這些的卻是後媽,那孩子自然會感激感恩後媽的養育之恩。所以會孝順後媽,而不認親媽。
3. 父親不孝順母親孝順那兒子會孝順嗎
父親不孝順母親,那將來他的兒子也不會孝順的,因為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父親是怎樣對待他母親的兒子將來也會怎樣對待他。
4. 為什麼有人說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
親子關系是人生的第一段親密關系。一般0-1歲半,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起親密的關系,這樣,ta才有安全感。一方面,ta會認為父母是最親的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人,有什麼困難都可以解決,因為父母就是他們的安全港灣。另一方面,由此ta會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因為ta有依靠嘛,所以他會更勇敢地去 探索 世界。孩子在這段親密關系裡,不僅僅獲得安全感,也獲得父母對ta的接納和認同。這是很關鍵的。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ta缺乏這種接納和認同,在ta心裡,無論ta多大,其實都渴望被最親的人接納和認同。那麼,如果不被父母接納,ta就要更加努力地想讓父母接納,所以,ta的表現就是「孝順」父母,被人看起來,是孝順父母,討父母的歡心,當然ta內心究竟是怎麼想的,就很難說了。
這樣的孩子好像挺多的,最近熱播的【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就是那樣的孩子,在一個嚴重重男輕女的家庭,她不被父母愛。她成人以後,也只是被父母當成是賺錢的工具,源源不斷地給家裡寄錢。她雖然覺得這樣的生活很苦,不過,因為她想讓父母接納她,愛她,說她好,就還是會「孝順」父母。
什麼是「孝順」呢?「孝順」沒有父母呢子女的平等關系,其實對子女來說很不公平。為什麼不講「愛」呢?「愛」是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發自內心的,父母對孩子的接納,以及孩子對父母的接納。而「孝順」這樣的關系,很難說是 健康 的關系。
希望孩子們能獲得父母真心的「愛」,也能去「愛」父母,而不是在不平等的關系裡去「孝順」父母。
孝順是一種心理疾病,來自於童年父愛母愛的缺失和內心的不安全感,幼年時受到過父母過多的苛責和壓迫,導致成年以後也永遠試圖去討好父母,努力獲取父母的肯定來滿足幼年時的缺口,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條真理,越打壓孩子、越苛待孩子,他們將來孝順父母的概率越高。相反童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人,反而在成年後沒有那麼孝順,因為他們得到過十足的愛和安全感,所以成年後不需要通過討好父母來彌補幼年的缺口。幼年時的安全感缺口過大時,人往往會把討好父母放在人生的首位,甚至超越了配偶和子女,這時就會產生扶弟魔和愚孝男,扶弟魔寧願吃糠咽菜苛待丈夫子女也要供養弟弟,以試圖獲取父母的認同感和肯定,這是她童年極度匱乏的;而愚孝男甚至會毆打妻子孩子來討父母歡心,這些都是童年的安全感匱乏所導致的變態行為。另一個說法「偏疼的孩子不得濟」也是從側面印證了這一觀點,幼年得到過十足父愛母愛的孩子往往並不十分孝順,因為他們幼年得到的愛足夠多,所以成年以後會優先考慮小家,更愛自己的孩子,這才符合人類百萬年發展的自然規律。孝順,從本質上講是宣揚君權統治的一部分,我以為,父母子女之間更應該講的是愛而不是孝順。
第一次看到問題感覺心酸。
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背後的原因就是想得到父母的關注,用加倍的孝順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從而獲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本質上,跟三四歲的孩子為了得到媽媽的抱抱使勁哭一樣,只是表達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在原生多子女家庭中,老大是父母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還沒有其他孩子,自然獲得父母特別的關注,第三個孩子也是最後一個,老來得子,父母的年紀和閱歷都豐富了很多,自然會有不一樣的看待。而老二由於自身不突出,或所處家庭位置,就可能會受到父母的忽略, 這就是「千年老二」現象。
一大把年紀了,還在通過這種方式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和愛,可見父母對兒童的關愛是多麼重要。
我認為這個現象的根源在於不被喜歡的子女更想獲得父母的認同感
對於多子女的父母,難免會更偏愛跟自己性格趨同的孩子,而對其他的孩子有所差池,比如性格開朗的父母就更偏愛開朗的孩子,心細的父母更偏愛乖巧的孩子等等。
對於幼小期的孩子來說,因為父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特別看重父母對自己的認可,所以父母的態度也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如果長期不公平地對待孩子,那麼容易造成處於弱勢孩子的自卑,逆反。
1.容易產生自卑感的孩子往往比較膽小、怕事。這種自卑感會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他會時刻察言觀色,因為只有這樣,他才不會更多地被父母斥責,如若能偶爾得到父母的表揚,那麼他會更樂衷於演變成父母喜歡的樣子。
久而久之,這種孩子就變得心思細密,謹言慎微,那麼在長期細致地觀察中,他會更了解父母的所需所想,真正自己為人父母後,也能理解了父母的這種偏愛,所以相對就釋懷了很多。因為這種性格的孩子往往都比較心軟,面對年邁的父母,就會更孝順一些。
2.對於幼時因反抗父母的不公平待遇逆反的孩子,相對來說都是特別有主見的,而且也是相對大度的人,雖然年少時對父母意見很大,但真正成人後,往往都是很孝順的人。
另一方面這種孩子成為命運的主人公後,他往往也會用更孝順父母這種方式來向父母證明父母當初他們的錯誤。
第一, 這里的愛是孩子感受到的愛,還是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如果說父母確實不愛孩子,孩子也確實感受不到愛,那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孝順父母,概率是很低的。
第二, 客觀上說,父母不愛孩子的可能性會非常小,只是表達的方式會有些不同。就是說,父母都有愛自己孩子的動機,但愛的能力可能還不夠,有時會用打罵的形式來表達愛,這並不是說父母不愛孩子,而是父母沒有學會用什麼樣的方式愛孩子。
第三, 父母打孩子,孩子雖然也會有不舒服,但骨子裡是相信父母是愛他的,所以,即使看上去,父母是不愛孩子的,其實孩子是感受到父母的愛的。所以這樣的孩子依然會孝順自己的父母。
第四, 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下,有句諺語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成立的基礎是棍棒底下是有愛的,如果沒有愛,只有棍棒,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堅定的認為父母是愛他的,很難出孝子。
第五, 在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有的孩子可能相比較起來,沒有兄弟姐妹獲得的愛多,但也會更孝順,這樣的孩子有兩種可能,一是把自己當成了家長,他會和父母一起照顧自己的兄弟姐妹,當然他也會很孝順自己的父母。還有一種就是父母一直覺得他不好,他就是想更改父母的想法,就是要告訴父母「我是最好的」,不斷的用孝順父母來證明自己是好的。
(作者:陳一香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心理咨詢與心理成長系系主任)
為什麼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更孝順?我個人覺得,不被父母愛的孩子,期待以自己的物質條件貼補家人,以得到他們的關注。
更多的原因則是因為不被父母愛的孩子,知道父母溺愛另一個孩子將來不會有什麼好結果,所以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倒不如說,其實是貼補被父母偏愛的人,期待他們對自己父母好。
大家去看看,但凡是父母特偏心家裡其中一個孩子的,是從小到大都一直執著地偏心著他們所喜歡的那個孩子。
小的時候,家裡的其他孩子可能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所以爸媽不疼愛自己,於是乎努力地迎合著父母。
長大以後,對這樣的情況看得多,他們也就悟出,父母這樣將來只會更悲哀。因為那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他們必須為父母的將來打點好。於是乎,一直不停地以物質與勞力幫助著父母,盡自己的能力為父母解決後顧之憂。
其實,我總覺得這樣不太好。這樣,會讓被偏愛的那個孩子覺得父母對自己的照顧是理所當然的,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貪心、懶惰的行為。
我上初中花了壓歲錢30塊錢買牛仔褲 被我媽發現了。她很生氣。覺得我亂花錢。吵我 我就跟她爭辯起來。然後我爸過來一腳踹肚子上。把我罵一頓。還命令我把褲子剪了。我哭著做完了。獨生女!現在我結婚了。不能算孝順。但是絕對不給家裡添麻煩。因為並不是所有父母都甘心情願為子女付出的!
看到這個問題的第一反應,有些人會覺得是個偽命題,有些人會覺得心酸,有些人則唏噓默認。人們常常說愛是相互的,感情是雙向流動的,可是之所以如此提問,一定是周圍有如此的案例,甚至就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們可以把這道題的問法調整一下方向,「 為什麼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反而沒那麼孝順呢? 」 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明朗了很多,而且身邊的案例更多了。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得到父母更多愛的孩子不願意很好地孝順父母呢?在我看來, 原因有三 :
一、從小一直 無條件接收愛和給予 的孩子,很容易習慣這種 毫無保留的愛 ,覺得大人對自己的愛是 理所應當 、 輕而易舉 、甚至可以 毫無顧忌地索取並輕松獲得 。而一旦習慣了索取,卻沒能同時學會給予,如果父母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做到無時無刻地奉獻或是資源傾斜,抑或父母把愛分給了家裡的新成員,他反而更容易 嫉恨 、 氣惱 ,覺得父母所為剝奪了他作為宇宙中心的地位。因此,在他慢慢長大的過程中則會認為,父母本應無私愛自己,天經地義,然後他們卻因為其他的事情減少了對自己的付出,反而會 怨恨 父母,「孝順」就不一定會是他們願意行使的義務。
二、都說父母的 愛是港灣 ,我們可以休憩、逃避,也可以盡享港灣的資源和優勢。被寵愛的孩子一定從小就有 爸媽給他撐腰 , 什麼事情都可以交給父母去完成 。不好好學習,爸媽花錢讓他上好學校;學校里不好好讀書,父母找關系幫他畢業;到了 社會 不好好找工作,父母利用人脈替他敲定一份鐵飯碗;在工作中不能好好處理跟同事上司的關系,父母出面送禮進行協調;到了適婚年齡,自己也不願意出力,就連找女友的私事也要交給父母,還常常跟朋友抱怨說,我爸媽都給我介紹的什麼歪瓜裂棗啊,真是受不了。所以,當 殘酷的 社會 現實 把自己的 玻璃心擊碎 ,這個時候又要回過頭來 埋怨 爸媽,想要他孝順,估計也就沒那麼容易了。
三、 越是親密的人,越是要對他發脾氣 ;越是外人,我們卻要展現美好的一面。這不僅是我們很多人的表現,更是那些從小就得到萬千寵愛的孩子對待父母慣常的態度。感情是會相互影響,但是它有時就是單向的。就像一個男生非常愛一個女生,可是極盡所能地愛了一個輪回,還是沒能得到女生的心,這種結局不美好的 情感 故事大家也都聽到過不少。而對待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即使把所有的愛都給了你,你也可能根本不考慮他們的感受而把自己的熱情、善意和愛心都給了別人,卻只因父母的幾句嘮叨就跟父母大吵,毫不在乎他們的臉面。
那麼, 不被父母愛或者說是沒有得到父母足夠多的愛的孩子,為什麼最孝順或者說是依舊對父母行孝盡責呢 ?那是因為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一直 想通過父母給予的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以及父母對自己的認可 ,然而父母總是把更多的愛和資源給到其他的兄弟姐妹。不管他們怎麼做,最後父母還是更多更「偏心「地愛著姐姐或弟弟,所以他們開啟了一條一直想要得到父母承認的漫漫長路。 小的時候靠乖巧,長大了靠的就是對父母的愛和順從 。他們想要得到父母的心,其實也就是對父母的愛的體現,一個善良有愛的孩子最想要得到的難道不是自己的爸媽給予的信任與認同嗎?所以, 他們依舊會愛,就像從未失去過一般 。
歡迎關注「 小玉米麻麻 」,跟我分享 育兒 途中的得與失吧!
說的非常好,究其原因,兩個方面,父母也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歡的和不太喜歡的,當然老人都不會承認,無意之中父母會找各種理由從精力財力多方面傾斜個別子女,形成子女間的強勢與弱勢格局。另一方面,得寵的孩子養成多吃少出的習慣,失寵的孩子從小已經養成吃虧的習慣,總希望多做些贏得父母的認可,父母對個別子女的溺愛他們已經習慣和認可。 等到父母需要子女照顧時,從小養成的品質決定了多數得寵的孩子付出很少還覺得吃虧,相反不被父母愛的孩子卻樂於付出還覺得是應該。 這一切都是長期無意識中形成的,父母一般不會故意去偏心的。不應怨恨任何人。我父母認為我身體不好怕以後沒飯吃,有意無意的不讓我亂花錢,就是這個節儉的習慣我受益匪淺,而其他兄妹父母希望他們出人頭地給再多還是天天沒錢。父母最後還是靠我付出。
反正一句話 父母不愛的不看好的孩子往往不會找老人的錯,只會陌陌照顧老人
這個,說起來都是淚!我在藤椅上搖晃著,敲這篇字兒哈!父母不愛孩子,不願意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打擊算計和迫害,導致孩子情商低無技能,無法融入人群,在 社會 上立足。他們想掙脫環境,但是有心無力,也不敢維護自身權益,因為反而會有損利益。雖然心裡不情願,不孝順又如何生存?在這種情況下,輿論還是站在子女一邊的,譴責不良父母。就說我的親身經歷,我爸虐待過我,讓他坐牢容易得很,我媽倒是一了百了,離婚就完了,我呢?他是殘疾人,出獄後,一起吃低保住小破屋,他去世後我再去找我媽,她很可能不會收留我。當然這只是假設,我隱忍下來,我媽也沒提離婚。我也曾經想過,他們為什麼不喜歡我,是我不夠好嗎?我做的好一點會不會得到他們的認可?我甚至做過一些違背常理的傻事來討他們的關心,後來死心了,忍氣吞聲只是為了少受氣。我們現在有兩套房,過著安逸的日子。因為這個事,我媽不敢逼我去做全職工作,只求我給她養老送終。
5. 父母都不孝順長輩,卻要求我們必須孝順他們,有這回事嗎
每年去岳母家借錢,你真不嫌丟人,啃老肯到丈母娘家去了,給了彩禮,給了彩禮和你年年去借錢,那是兩碼事兒,老婆,跟你翻臉,那也是很正常的呀,給你趕出去,你不去掙錢,不自己養活自己,你跑到娘家去啃老,你算什麼東西啊!
6. 有人說「不孝順自己的父母卻要求子女孝順他們,這是什麼心態」我認為這心態很正(見補充)
題主的解讀也不是沒有道理。
人之常情,付出才有回報。
親情血緣關系,家庭矛盾不是這么簡單。不能借口父母不合格,就可以不孝順,中國的傳統和法律沒有這樣規定。
7. 什麼是孝順
問題一:什麼是孝順 孝順是用情感和尊重為基礎的,是發自內心的無私無利的一廂情願的情感流露。有時就是一種理解、關愛、順從、尊重、幫助撫微笑、認同和幫助。
問題二:孝順的含義是什麼 ● 要想有福氣,必須孝順,一個懂得孝道的人在陽間一定會有福。
● 如果做兒女的不孝順父母, 就脫離不了苦難的業海, 不能登陸幸福的彼岸。
● 孝順,孝而不順,就是對爸爸媽媽好是「孝」;跟爸爸媽媽頂撞就是「不順」,所以孝順,孝和順是分開的。
● 如果一個人在家做不到孝順父母甚至傷害父母,那麼無論他在外面做多少善事功德都難堵住著這個不孝父母的漏洞,因為積福沒有折福快。
● 對自己身體的傷害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因為父母親給你這個身體,你不好好地保護好就是對父母親的不孝順。
● 你的骨頭是爸爸給的,你的肉是媽媽給的。如果你們損害自己的身體爸爸媽媽會很難過,比你們自己還要難過。
● 你躺在床上生病的時候,最難過的不是你而是你的爸爸媽媽。所以說孝順的同時,也要保護好你們自己的身體。
● 孝感天地,能夠為父母長輩祈福就是孝順。
● 母親多偉大,把我們養育了一輩子,我們沒有對她付出什麼,希望大家現在對母親孝順,孝字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的是孝順,實際上孝能感恩天地。我希望你們好好地照顧和孝順自己的父母親。
● 請問大家,我們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好好地洗過臉和洗過腳沒有?而我罩螞櫻們的父母親從小就幫我們洗臉洗腳。
● 慈悲的心是什麼?年邁的老媽媽坐在輪椅上,有些人推著自己母親在輪椅的時候覺得別人在看他,覺得很難為情,好像推著自己的媽媽丟了自己的面子,你想想看,你孝順地推著自己的媽媽都怕別人笑話你,你這個人哪有慈悲心啊,所以勇氣是在慈悲心中生出來的。
● 老人家不貪什麼,孩子經常孝順孝順,不要去惹老人家生氣,你給她說幾句好話買點東西,看到孩子很孝順,爸爸媽媽就滿足了。
● 如果你們自己不孝順,那你們的孩子就不會孝順,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白話佛法
問題三:孝順是什麼意思?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力量,感恩是一種責物豎任,感恩是一種義務!詩經、爾雅中》說:「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順」,就是要順從,依老人的意願行事,主要指在養老方式、生活習慣和興趣愛好方面,也可以說,「順」是「孝」的具體體現。
子女是父母生養,從出生開始,喂養撫育,洗漿補訂,生病時不眠不休的照料,若是難治物叢之病,情願捨命換兒安;稍長,教給基本生活能力,供給讀書,關心其成長,永不停歇。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
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孝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
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問題四:什麼是孝順,怎麼做才是真正的孝順呢? 孝順的含義有很多,從經濟到精神都有。但現代孝順並不等於就是買些東西,吃頓飯之類,更需要的是發自內心對父母的關愛。也許只是幫老人梳梳頭,或許只是捏捏父母的肩,甚至只是一聲問候,但這份心意會讓父母和子女都共同感動,有心便好。
現在的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贍養。生活條件好了,經濟不愁了,以前看到子女拿點錢帶點東西回來總覺得開心的感覺也不復存在。寧可只是看看孩子有沒有胖了瘦了,心甘情願為他做頓飯,這些都會讓老人們獲得一種經濟上無法獲得的愉悅,來自心理的這種感受會更持久,也更真實。
以前並沒有意識到父母對子女的需要,直到今年我的兒子去讀了寄宿制中學,我的心裡一下子失落了許多,我才明白父母對於我一定也有這樣的失落。我們總是沉浸在「忙、忙、忙」的生活中,卻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哪裡。我們需要的不是再多的金錢、再多的世人認可,其實僅僅只是家人的那一個會心微笑而已。當把父母擺到和孩子一樣的位子上時,來自父母的會心微笑也會給你帶來愉悅。
我國改革開放以後,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提高,隨著社會老齡化的進程,老年人也不再為經濟狀況煩惱,因此贍養方式無疑要發生變化。現代社會的競爭非常激烈,常會提到時間、競爭、選擇這些生活模式,這將會影響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其實現代中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已經有所變化,不再完全受傳統束縛,尤其在49年後婦女走出家庭、家庭革命等以後。
在商品社會中,這種關系的變化顯得更為劇烈,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傳統的生活方式。當基本的物質需求都能夠滿足的時候,人們的追求也就更多了,精神上的需求就出現了,這也是一個社會進步的標志。
現代社會的標志是理性化,不論是社會安排還是人際交往,利益最大化成為理性選擇,而親情做不到理性化。即使你說,可以把父母放到養老院,有人照顧起居飲食,還有醫療上的保障,但人是一種感情動物,這種理性的安排中仍然會有感性成分出現。
怎樣才算孝順,這是一個現代人需要面對的問題。現在已經無法完全按照家庭提供的養老功能來贍養父母,應該更換一種新方式,既體現理性的一面,讓生活有人照顧;同時又顧及親情。
我們應該思考一下,近幾十年的教育中有一些問題。並不是要提倡傳統的「孝道」,但確實應該讓人知道除了經濟追求,人還有精神追求,這並不是你可以忽視掉的。在現代教育和社會化過程中缺少了一些道德、倫理的教育,缺乏了這樣的觀念,就會讓人以太忙了而推脫盡孝的責任,而實際上恰恰是忽視了人生中有意義的部分。
很多西方人並不那麼講究「孝道」,但並不是不講究親情,而他們比我們活得更自在。現代的中國人太匆忙了,缺少了含飴弄孫、舔犢之情等天倫之樂,而恰恰是這些最簡單的卻是最重要的,而我們往往把人最基本最平凡的享受給忽視掉了。我們應該反思一下該怎麼活,活得更有意義。了解了這些最平凡卻最重要的感受,所謂兩代之間的矛盾也不再成其為矛盾。
對老年人的贍養不再是衣食無憂,而是強調精神需求。比如黃昏戀,很多子女反對,其實老人對生理上的需求已經很少了,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依靠。所以給父母一種精神上的依靠,也是一種贍養的方式、一種孝敬。
問題五:什麼是孝順 自古以來,孝順是中華傳統的美德,繼承了一代又一代偉大而高尚的情操。對於孝順,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定義和概念。不同的人生經歷和生活環境,卻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只是反哺之心奉敬父母的多與少,滿意與欠缺的差距,都是心存感恩,孝順的意義卻是相同的。每個人心中都埋有一顆孝順的種子,在父母陪伴成長的過程中發芽,在長大後懂得理解、心疼父母時蔓延,自然懂得了尊敬孝順。?怎樣才算孝順?答案在每個人心中都有相同或不同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准則,首先就是要以孝當先。贍養父母是每個做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而孝順則是人之常情范疇的升華,是衡量一個人道德素質高低的砝碼。孝是要竭盡全力對父母的衣食住行提供保障,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一定要讓父母吃飽穿暖,要讓父母不缺錢花。順是要順從父母的意願,不要惹父母生氣不高興,父母喜歡的事,要盡量做到使父母開心快樂,父母不喜歡的事,要盡量避免遠離。父母有過錯,勸他們更改時要面帶笑容,語氣柔和。孝順父母是要給予他們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滿足。孝順是對父母的關心。從身邊小事做起,自我做起,只要心中時刻裝著父母,想著父母,孝順就是心中不滅的火焰。當我們吃到好吃好喝的,和父母住在一起的,要讓父母先吃,沒住在一起的,一定要給他們留點送點,不要光顧著自己吃飽喝足,長的膘肥體壯。現實生活中的子女吃穿的都要比父母好的多。天氣涼了,當你給自己和孩子買衣服時,是否想到也要給父母增添一些衣裳,他們不需要多麼的華麗和昂貴,只要能夠驅寒取暖,穿的合適舒服,就會感到很開心。天氣熱了,當你躲在空調屋裡都不敢出門的時候,是否想到:父母他們過得好嗎?你給他們安裝空調和電扇了嗎?他們的身體健康嗎?你給他們打電話問候了嗎?我們一定要記得叮囑他們不要在烈日下外出勞作,要在家裡多注意休息,多保重身體才是最重的。孝順是對父母的體貼。小的時候,父母為培育子女長大,他們含辛茹苦,日夜操勞,傾注他們所有的愛。上學的時候,有父親辛苦掙來的血汗錢去交學費,回到家的時候,有母親天天為我們洗衣做飯。而今,子女長大了,成家了,卻不能將父母照顧,快節奏的生活現狀,總是忙的像陀螺轉。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在飛快的流逝,無情的歲月迫使著匆忙的腳步,可憐父母已經慢慢變老。無論你有多麼的忙碌,不要忘了和父母相聚,常回家看看,不要忽略了父母,幫他們洗洗衣服,做做飯。多陪他們散散步,聊聊天,說說貼心的話語,溫暖他們的心,讓父母少一些苦悶的孤獨,多一些快樂的微笑。記住每年父母的生日,不忘在那天趕回去陪父母一起過生日,一起吃蛋糕,道一聲辛苦,說一句祝福,都會讓父母喜笑顏開。收集著一幕幕溫暖動人的畫面,在腦海中放大,留在他們的記憶深處,細細的回味,讓每天幸福的生活都流淌著蜜。能夠常陪伴父母身邊噓寒問暖,能夠陪父母一起過生日,都是子女的幸福。孝順是對父母的理解。父母畢竟和我們不是同一年代人,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許不是我們所能接受滿意的,但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擁有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的樂趣。不要去挑剔父母,不要給他們製造生活上的壓抑,不要去強求改變他們。要面帶微笑,試著去開導勸解他們,讓他們知道社會在進步,人的生活態度和思想觀念也要不斷的提升和完善。翻開過去,就是今天的美好,沒必要生活在過去節衣縮食的年代,餓著肚子,穿著補丁衣服了,沒必要把幾天前剩下的飯菜也吃掉,那樣對身體是不健康的,是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倘若父母聽不進勸說,改變不了長久以來的習慣,我們就要迎合、依照、順從父母,只要他們過得開心比什麼都好。理解父母做的每件事,無論是對的或錯的。理解父母的心情,不要讓他們傷心和難過......>>
問題六:你認為的孝順是什麼 ---看到你談到的問題,就知到你是個孝子,要不然也不會問得那麼深刻。我認為孝順是廣義的,當然對父母的孝順也就不外乎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 首先看精神方面: 1、自己要勤勞發奮、發展好自己的事業,不要好吃懶做、不要走歪門邪道,這是對父母精神上的最大安慰; 2、對父母言語溫和、行為尊敬、事事都能表現出關心父母的行動; 3、父母與兒女必竟有年代差別(也就是常說的代溝),所以在看待事物和處理問題方面和兒女們有一定的差異,在這方面兒女們就要遷就父母一點,口頭上要順從他們一些; 4、平時對父母經常噓寒問暖(電話也行),讓他(她)們消除孤感; 在物質方面: 1、首先要解決父母的基本溫飽; 2、其次才是根據自己的情況給予父母豐富的物質享受(如果沒有解決好溫飽,就談不上享受); 3、對父母的物質享受是沒有界限的,就要看你本人的情況了,如果你條件很好,很富裕,只給父母的基本生活,那也等於不孝;如果你條件較差,經濟很困難,這種情況下能保障父母的基本生活,這也是孝敬。 總之,只要是真心對待父母(不在於物質的多少),父母就滿足,父母能滿足,就表現了你的孝順。 但願天下的子女都能孝順自己的父母, 祝願天下的父母都能享受子女的孝敬。 此為天倫之樂也!
問題七:"孝敬"與"孝順"的具體區別是什麼? 孝敬和孝順雖然都是孝道,但還是有微小差別的。孝敬是對老人無條件的尊從,有時會變成不分好壞的聽,這裡面有敬畏的意味。而孝順是在贍養老人方面不但要孝敬,而且不和老人已般見識,明知他錯了,但表面上還要裝作聽他們的,主要是為了他高興,但事情過後你該怎母做還怎麼做。
問題八:「孝順」是怎麼理解的?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孔子的弟子曾參問孔子:「冒昧的問您下,子女順從父母就可以說是孝嗎?」
孔子立刻回答道:「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要設法婉轉的去勸阻他們,這樣才能使他們不會陷入不義之中。如果一味的順從,使父母陷入不義之中,這樣又怎麼能夠稱為孝呢?」
孟子說過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然而孟子並沒有說出其他二不孝具體是指什麼。後來漢代人趙岐指出:「於禮有不孝者三者,謂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其中第一種不孝就是一味的順從父母的話,陷父母於不義。
對父母盡孝是天經地義的,上到天子,下至平民老百姓都是一樣的。同時孔子和孟子都指出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就不順。
另一方面,父母在養育我們的時候,我們年小,不懂事,做了錯事,父母對我們是教育,批評,甚至打罵,這是用這種方式來教育我們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能做,教育我們為人處事。那麼,他們年老了,一些行為處事偏激或者過分了,我們就不能勸阻嗎,或許,老人家的出發點是好的,他們為了我們好,但是,用錯了方式方法,那也是不能接受和理解的。作為子女,對父母要孝,同時也要對父母尊敬,與其孝順父母,不如孝敬父母。
問題九:孝順的順是指什麼 意思是 先做到順從了,才能夠進一步做到 孝敬。不能順從,就難以孝敬。
因為我們孝敬父母、師長,所以我們與他們相處時,順從他們的意志,使得他們心裡「順暢」,身體健康。
8. 孝順就是必須聽父母的話嗎
子女孝順父母,是不要給父母氣受,不要頂撞父母。而不是不分清紅皂白,處處版事事聽父權母的。父母的話要分辨是對還是錯,有利還是有弊。說得對又有利,子女就該順從採納;若有錯還有弊,就應該耐心說服父母,講清不順從不採納的理由。決不能得理不饒人,對父母大呼小叫,毫不尊重。
孝順父母,重在一個"孝"字。孝不只是順從,更重要的是"敬"。做子女的對父母生活上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精神上更要體貼入微的關懷,讓父母晚年過得開心,過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