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有哪些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那麼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有哪些
重陽節的故事(一):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重陽節的傳說故事(5篇)作文。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向流傳到今。
重陽節的故事(二): 重陽桀石,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為重陽。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既適應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要求,又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和現代實際需求巧妙的結合,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覌具有重要好處。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賞菊、登高、出遊、吃糕、插朱萸&等敬老的習俗。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異彩紛呈,那裡僅將恆景登高避瘟故事簡介如下: 相傳在東漢的時候,汝河裡來了一個瘟魔。只要它在河裡一打滾兒汝河沿岸的村莊就會鬧瘟疫。瘟疫流傳,天天有人喪命,家家都有病人,弄得民不聊生。汝河村裡有位道行高尚的讀書人,名叫恆景,家庭善結四鄰,是出名的慈善人家。這一年瘟魔發難,恆景的父親也被深上瘟疫,一病不起。為了救父親,恆景按照鄉親習俗,扎一隻風箏放晦氣。風箏剛放起來,不料被一陣狂風卷上天去,回家再看父親,己經奄奄一息。父親對他說,我曾聽說有一位死而復生的奇人,人稱他為地仙,名叫費長房,是位易學大師,能降妖去災。我期望你誠心敬意拜他為師,學好本領,找到戰勝瘟魔的方法,才能保一方平安。父親說完後就閉上了眼睛,失去了性命。恆景也染上瘟疫,險些喪命。恆景病癒後,決心去找費長房學藝,治服瘟魔。 恆景辭別了妻子和父老鄉親,渡過了無數激流險灘,翻過了無數懸崖絕壁,最後在一個名叫滴水壺的地方找到了地仙費長房。費長房所住的地方是在瀑布後面的山洞裡,恆景是跟著一隻猴子才找到這個地方。費長房見他能找到自己十分吃驚,恆景說為了完成父親遺命不怕千難萬險也要找到師傅學習消災救人之術。費長房為他孝行感動,見他態度誠懇,為民除害的意志豎決,就收他為徒。經過三年令一節的勤學苦練,恆景對易學有了新的體驗。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在汝河鬧事,你正要辦好幾件事,才能為父報仇,為民除害,止住瘟疫,還家鄉太平。怎樣降瘟魔?費長房說: 東邊請來辟邪翁,西邊請來延壽客, 全家登高嘗蓬餌,你可趁機斬瘟魔。 經過多方請教,恆景明白了楚王染病吋,服了一位名叫朱萸的大臣送來的一味草葯而痊癒,為此,楚王將此葯命名為茱萸,以示表彰。當地人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就可有效防止瘟疫傳染,因此稱為辟邪翁。又經過多方打聽,他明白了菊花又名長壽客,因為用菊花酒能夠使人延年益壽。他回到汝河家鄉告訴鄉親們要釀菊花酒、要插萊萸枝、要做重陽糕,。一切均准備好了,他讓大家在九月九日舉家上山,登高望遠。 這時瘟魔又駕著霧霾而來,但是刺鼻的茱萸味讓它睜不開眼,遍處的菊花酒香讓它頭暈腦脹,正當它不知所措時,恆景的桃木劍己刺入它的胸膛。瘟魔倒下了,化為一股旋風消失在曠野之中。 恆景和全家人從山上下來,發現家中欄中的雞犬牛羊,全都暴死,方知由於登高而免去一難。以後留下了重陽桀石這一習俗,以互扔石塊(內裝五色豆之布包)象徵驅趕瘟魔, 以喝菊花酒插菜萸為民俗事象,以尊老活動為節日文化主題。由於九與久同音,雙九這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將此日定為老人節,具有深刻寓意。
重陽節的故事(三):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最後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最後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最後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
重陽節基本簡介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4]。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B.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
重陽節的名稱得來是因為,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則是雙九,也就是重陽日。以下是我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篇【1】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重陽節的傳說故事(5篇)。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篇【2】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與故事篇【3】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猜你喜歡:
1.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2.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3. 關於重陽節的神話故事精選
4.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5.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C. 重陽節的小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
你聽過哪些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呢?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冤魂的祈求
晉代人干寶,是一位很有學識、文筆優美的史官。在他的《搜神記》一書里,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淮南有一女丁氏,嫁給當地姓謝人家。謝家是一大富戶。她的婆婆陰險毒辣,千方百計虐待丁氏。她總是被強迫著,一刻不停地干繁重的家務。哪怕是有一點點的不順眼,就會遭到惡婆婆的拳打腳踢,百般折磨。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那天,含恨懸梁自盡。
該女生前受盡凌辱,死後冤魂不散。她的靈魂常常依附在巫祝(神漢神婆之類的)身上向人們祈求:“做人家的媳婦太辛苦了,沒日沒夜地幹活。終年勞累不得休息。求求各位婆家,到了重陽節,讓媳婦們休息一天吧。”
據說,丁氏的祈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後來,許多人家開始善待媳婦。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媳婦們休息,叫做“媳婦休息日”。這,也許就是今天三八節的萌芽吧。還有一些地方,每逢重陽,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順便讓女兒休息一下。到了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以死抗爭,陰魂不散的丁氏,當之無愧地,應該是我國女權運動的先驅者了。因為她的貢獻,後人為其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突發的大水
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腳下。一家老小任勞任怨,忠厚朴實,小日子過得挺紅火。
一天,家人收工歸來,路上碰到一個年老的雲游道人。因為天快黑了,便把他帶回家過夜。由於人多屋少,主人就在灶房裡打了個地鋪。自己和妻子兒女擠在草鋪上睡下,卻讓老道睡在了正屋的炕上。
第二天天剛亮,庄戶人叫醒妻子給道人做了一頓好吃的.,殷勤招待。又做了滿滿一袋白蒸饃,送給遠行的老道。道人臨走前,仔細地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和周圍的環境,千叮嚀萬叮囑地說:“到了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切記切記!”
庄戶主人感到很奇怪,心想:這老道會不會有毛病啊?但轉念又一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全家人的性命要緊。到了九月九,還是到高處走一走吧。權當讓家人看看風景,也是一件美事。
重陽節那天,庄戶的主人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米酒,登山遊玩。還沒有等他們到達山頂,從半山腰處的山洞裡,突然冒出一股大水直沖山下。一會兒功夫,位於他家的整條山溝都被淹沒了。站在高處的這家人,眼見這一幕,全都嚇傻了。這才明白,老道為什麼讓他們全家九月九登高了。
這事傳開後,人們每逢九月九,便扶老攜幼登高望遠、上墳祭祖,以祈求平安。一年一度,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三尺清鋒斬妖魔
很久以前,有個後生叫桓景。他和父老鄉親們,守著一方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當地忽然流行起瘟疫來,人們不斷地死於非命,情況十分危急。
有人告訴桓景,這是因為附近的河裡,來了一個妖怪,經常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他又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神通廣大,本領高強。桓景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他翻越了一座座大山,跨過了一道道河流,歷盡千辛萬苦。有一天,桓景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向他點頭。桓景心想:這莫非是引路的和平鴿嗎?
果然,鴿子飛一段距離,便停下來等他。就這樣,他跟著白鴿,很快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地跪下,誠心誠意地請求:“求師傅大發慈悲,救救鄉親們!”他的善心和誠意感動了仙人。隨著大門的啟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笑眯眯的說:“弟子為民除害,為師自當助一臂之力。”
費長房先送他一把青龍斬妖劍,又教了他劍法。等桓景學有所成,師傅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是降妖除魔的好日子。你趕緊回鄉滅掉妖怪,解救百姓。為師另給你茱萸葉一包,菊花酒一瓶,到時讓鄉親們登高避禍。”說完,師傅用手一招,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桓景回到家,緊鑼密鼓地籌備有關事項。到了重陽那天,他就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桓景把師傅給的茱萸葉子分給眾人,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拿出菊花酒,每人喝了一口,可以百毒不侵。一切安排妥當後,他手提青龍降妖劍,來到住著妖怪的那條河邊,准備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河面上波濤翻滾,狂風怒吼。妖怪探出頭來,看見山上的人群,便飛身躍起,直撲眾人,卻被仙酒及茱萸的氣味嚇得不敢上前。它一回頭,迎面碰上寶劍出鞘的桓景。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人一妖,直斗的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戰了三百多回合,瘟魔不敵,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把瘟魔死死地釘在了地上。
從此,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們,再也不受瘟魔的侵襲了。
;D. 幼兒園重陽節簡短小故事
重陽節的故事 1.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2.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閑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3.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4.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在重陽節這一天寫出來的。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孟學士)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卻不料王勃事先並不知道州牧的用心,於是毫不謙讓接過紙筆。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氣,立即派人在旁邊看王勃書寫,誰知道王勃才氣不凡,蓄積已久的心情完全發泄出來,文章越寫越好,當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詞句時,忍不住拍案叫絕!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E.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在陰歷九月九日。按照中國古代關於數字的二元分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為陽數,所以稱為「重陽」,也稱「重九」。
那麼你們知道有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嗎?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評論區里告訴我吧。
F. 重陽節的簡短小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並且有著很久遠的歷史文化,隨著不斷的演變,重陽節也變成了敬老節,很多同學想知道重陽節的簡短小故事有哪些,一起來看一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只要他一出現,村裡的人就會病倒,老百姓受盡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恆,瘟神奪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他發誓要學習法術,戰勝瘟神。他四處尋訪名師,不畏路途的遙遠和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終南山上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他一學就是十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斬妖劍,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重陽節恆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讓大家把茱萸葉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則持酒仗劍,准備治魔。快看,瘟神殺氣騰騰地往村子這邊來,可是村子裡一個人也沒有,瘟神正納悶呢,忽然一陣茱萸香和菊花酒氣撲鼻而來,熏得他頭暈腦漲。抬頭一看,村民們都躲在山上呢,氣得瘟神哇哇叫著沖上山來。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劍下。滾滾黑氣退卻了,老百姓歡呼雀躍,在山頂上慶祝勝利。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動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G. 重陽節的故事有哪些
同行終還是把它就是變出於手藝自己就是沒有那立厲害重陽節的故事最早還是那個王維吧,他就是鞭長莫及,少一人嘛,他自己就是沒有那個取那個分是可以的樣傑的故事最早還是那
H. 有沒有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給孩子普及知識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故事,比如說端午節講屈原的故事,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告訴孩子節日的民俗習慣,吃粽子的起源
I. 重陽節的小故事都有哪些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恆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恆景說:「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恆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費長房說:「重陽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恆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重陽日這一天的清晨,恆景帶著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恆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的傳說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
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岸,監控丹朱。
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
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