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99重陽節手抄報簡單
㈡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很重要的一個,人們在這一天會有很多節日活動,包括登山,採菊等等,野知友如果我們要繪制重陽節手抄報,這部分內容可以加入,本文(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大全)由整理,歡迎閱讀。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重陽節的來歷200字】
據記載,九月初九之所以叫“重陽”,乃是因為《易經》以一、三、五、七、九為天數,即陽數,二、四、六、八、十為地數,即陰數,其中“九”又稱“老陽”。九月九日因其月份、日數均為“九”,故稱“重陽”,又叫“重九”。
漢魏時期,這個節令的解釋及民間風俗就已經形成。魏文帝曹丕在《與鍾繇書》中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重陽登高大約起於漢代,據《荊楚歲時記》記載:魏晉南北朝時,“九月九日,四民並藉野宴飲。”
隋人杜公瞻在注文中說:“九月九日宴會,不知起於何代,然自漢至宋未改。”漢唐時期重陽節有到野外猛鉛登高的風俗,因此,漢唐時期的人們常常在這一天舉行野宴。可以看出,晉代是相當重視重陽節的。
宋明以後,重陽節的活動代代相傳,到了清代,重陽節的風俗盛行不衰,舉國上下歡度重陽。
重陽節到了今天,仍然很受重視,只是現在的人們,更多地將這一節日用到了老人身上。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重陽節的習俗】
一、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二、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三、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四、放紙鷂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
五、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六、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頌槐成為生命力的象徵。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七、敬老愛老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祝福】
1. 祝你理想幻想夢想心想事成;財路運路人生路路路暢通;公事私事心事事事稱心;晴天雪天天天開心,親情友情愛情情情似海;重陽節節節快樂!
2. 金秋送爽丹桂香,時逢佳節九月九;賞菊登峰品美酒,思念友人在心間;九九重陽勝春光,溫馨問候情意長;願君重陽享安康,幸福恆久樂逍遙。重陽節快樂!
3. 九月九,菊花酒,夢中老友常聚首。重陽日,高處走,山外青山樓外樓。情相依,心相守,望斷歸雁天盡頭。情悠悠,在心口,朋友多多路好走!
4. 重陽九月九,祝福更長久;開心九月九,快樂伴永久;幸福九月九,愛天長地久;秋色九月九,浪漫長長久;九九重陽節,祝你和家人一切順利久久。
5. 重陽節到了,我又經擾你了,浪子久么得見嘍,想得很樂,把節過得好點,莫要欺太多入,多欺果木子,身體好,多和屋頭人拉哈子家常,感情好,曉得不啦?
6. 九九艷陽佳節到,彩雲疊翠扮戲樓,千層碧浪賽龍舟,共飲醇香菊花酒,楓葉此時正當紅,重陽美景賀長壽,糯米蒸出重陽糕,祝你健康快樂,青春永駐!
7. 問秋香濃末,待故客,淺醉游夢園。只座上,已無老兵。記走馬雕弓,夢誰到,華發盡星辰。與誰歌,未罷涕零。重陽日,又憶共飲插花人,只盼安好。
8. 九月九遙望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遊人幾度菊花叢。現在正是菊花爭艷的季節,願你的心情也和菊花那樣清爽淡雅!重陽快樂!
【九九重陽節手抄報內容:重陽節的對聯藝術】
東籬開壽菊;
南陌獻嘉禾。
上聯點化了陶淵明《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句。
有人來送酒;
容我去題糕。
上聯是關於陶淵明的典故。陶氏九月九日無酒可飲,對菊遣懷時,見一白衣人翩然而至,乃王弘來送酒,遂把盞痛飲。下聯是關於劉禹錫的典故。劉氏作《九日》詩,本想用“糕”字,由於五經之中並無此字,遂罷而不作。宋人宋祁曾作詩嘲之,其中有句雲:“劉郎不敢題糕字,虛負詩中一世豪。”另外,“糕”與“高”諧音,“題高”也可指重陽節登高賦詩之意。
我精心推薦
㈢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資料模板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簡單的重陽節手抄報怎麼做呢?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的圖片模板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圖1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圖2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圖3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圖4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圖5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圖6
小學生版重陽節手抄報的資料一、重陽節的古詩
1、《重陽宴集同用寒字》
唐·張登
錫宴逢佳節,窮荒亦共歡。
恩深百日澤,雨借九秋寒。
望氣人謠洽,臨風客以難。
座移山色在,杯盡菊香殘。
欲識投醪遍,應從落帽看。
還宵須命燭,舉首謝三官。
2、《重陽日至峽道》
唐·張籍
無限青山行已盡,回看忽覺遠離家。
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二、重陽節的習俗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溼,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乾,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㈣ 數學題 重陽節那天,尚品茶社來了25為老人品茶。他們的年齡恰好是25個連續自然數,兩年以後....
設兩年以後最年輕的x歲 則最老的x+24歲
x+x+1+x+2+x+3+.......+x+24=2000
25x+12*(1+24)=2000
25x+300=2000
25x=1700
x=68
∴兩年以後最老的68+24=92歲
∴年齡最大的老人今年(90)歲
㈤ 99重陽節手抄報內容
重陽節的手抄報內容有哪些比較適用呢,一起來看看我為大家整理的:99重陽節手抄報內容,歡迎閱讀,僅供參考。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
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這一天,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每當此時,登上高處,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猛鉛胡習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
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陽節還代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
喜悅之情
重陽節更帶給人們無數的歡歌與喜悅。詩人孟浩然就在《過故人庄》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整篇文章輕快活潑,洋溢著農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寧靜和諧,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中,表現出作者在重陽節登高時的喜悅之情,並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賞美麗景色。
思親之情
重陽節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思親之情。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激虧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在兩篇作品中深切表達出詞人思念丈夫的真摯情感,令人惻然。
憂愁之情
重陽節也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悲傷之情。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雖然詩中表現出詩人的在重陽佳節的喜悅之情,但卻又透露著絲絲的憂傷,暗喻了詩人在官場受挫,壯志未酬的無奈唏噓。南唐後主李煜在成為亡國之君時又到重陽節,寫下「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不禁讓人愁從中來。
九九重陽節的來歷與習俗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枝攔沿襲至今。「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節日習俗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
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夢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後,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重陽節與驪山的傳說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庄戶人想,我平日沒做啥怪事,又不想陞官,上高處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說算命先生會看風水精通天文,說不定我住的地方會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傳到今。
重陽節英文: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雙九節」
「九九」重陽節,攜家人一同登高賞菊觀景,這項傳統的家庭活動被人們沿襲至今。如今每年重陽節,不少子女將「送父母一趟旅行」作為禮物,成為重陽節的新時尚。
農歷九月九日的重陽節,英文翻譯為"Double Ninth Festival",又稱「老人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英語介紹: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The "Chong Yang Festival" is celebrated on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and it is as such known a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Origins: The festival began as early as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475 - 221 BC). According to the yin/yang dichotomy that forms a basis to the Chinese world view, yin represents the elements of darkness and yang represents life and brightness. The number nine is regarded as yang. 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month is a double yang day, hence the name "Chong Yang Festival". (Chong means "repeat" in Chinese.) The ninth month also heralds the approach of winter. It is a time when the living need warm clothing, and filial Chinese sons and daughters extended this to make the festival a time for providing winter clothes for their ancesto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therefore, also became an occasion to visit the graves of dead family members. Clothes made of paper would then be burnt as offerings.
Climbing mountains: On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people customarily climb mountains, appreciate chrysanthemum flowers, drink chrysanthemum wine, and eat double-ninth cake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the "Old Men Festival". Old people are especially meant to improve their health by taking part in the activities on the day of the festival.
Family get-togethers: 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get-togethers. It is an occasion to remember one's ancestors, the sacrifices they made and the hardships they underwent. Often, family outings are organised ring which people search to renew their appreciation of nature and to reaffirm their love and concern for family members and close friends.
注釋:
1、關於中國的歷法我會在新概念三冊的課文中講到的,其中一定會提到表示某個傳統節日時,一定不能用英語單詞中現成的月份,比如今天的重陽節就不說September 9。所以這里用的是the ninth day of the ninth lunar month。
2、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就是中國的戰國時期了,春秋時期就是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3、yin和yang這兩個詞很多外國人是懂的,別以為他們不懂。在CSI的一集里,Gil和Catherine調查一樁用鈍器(猜測是錘子)謀殺的案件,他們在比較死者頭部的傷口和在現場發現的錘子的時候需要做模型,Gil沖著Catherine說:"I've got the yang, and you've got the yin."
4、Filial這個單詞我會在課堂說提到,中國有句話叫"百善孝為先,"英語可以粗略的翻譯成Among all the virtues, filial piety is the best.
5、Chrysanthemum是菊花。
6、The Old Men Festival是老人節。
重陽節詩歌
【唐】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重陽日有作
【唐】杜荀鶴
一為重陽上古台,亂時誰見菊花開。偷撏白發真堪笑,
牢鎖黃金實可哀。是個少年皆老去,爭知荒冢不榮來。
大家拍手高聲唱,日未沈山且莫回。
重陽
【唐】李嘉佑
欲強登高無力去,籬邊黃菊為誰開。
共知不是潯陽郡,那得王弘送酒來。
重陽日上渚宮楊尚書
【唐】李群玉
落帽台邊菊半黃,行人惆悵對重陽。
荊州一見桓宣武,為趁悲秋入帝鄉。
重陽日賜宴曲江亭,賦六韻詩用清字。
㈥ 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
要繪制優秀的重陽節手抄報,需要適合主題的文字內容進行填充,像比較簡短的重陽節來歷,重陽節故事,重陽節諺語等等都是和不錯的選擇,本文(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由整理,歡迎閱讀。
【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重陽節來歷】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重陽節故事】
南朝梁
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巧察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重陽節古詩詞選】
重陽席上賦白菊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首碧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日登巴台 【唐】白居易 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開。 閑聽竹枝曲,淺酌茱萸杯。 去年重陽日,漂泊湓城隈。 今歲重陽日,蕭條巴子台。 旅鬢尋已白,鄉書久不來。 臨觴一搔首,座客亦徘徊。
九日題塗溪 【唐】白居易 蕃草席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九日醉吟 【唐】白居易 有恨頭還白,無情菊自黃。 一為州司馬,三見歲重陽。 劍匣塵埃滿,籠禽日月長。 身從漁父笑,門任雀羅張。 問疾因留客,聽吟偶置觴。 嘆時論倚伏,懷舊數存亡。 奈老應無計,治愁或有方。 無過學王績,唯以醉為鄉。
閏九月九日獨飲 【唐】白居易 黃孝芹茄花叢畔綠尊前,猶有些些舊管弦。偶遇閏秋重九日, 東籬獨酌一陶然。自從九月持齋戒,不醉重陽十五年。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重陽節古詩詞選】
鼓琴仙度曲;
種杏客傳書。
此聯本為元代文學家馬祖常的詩句。馬氏《石田山居》八首之最末一首曰:“淮南窮僻地,先世有林廬。花曙鳴山鳥,芹春躍岸魚。鼓琴仙度曲,種杏客傳書。朋輩如相覓,休嗔禮法疏。”平仄相諧,對仗工穩,心緒清曠者多喜此聯。
孰是題糕手;
徒誇賜菊榮。
上聯事關劉禹錫,前已言之。下聯點化黃巢的《不第後賜菊》,其詩曰:“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此聯妙在兩個字:“孰”與“徒”。一“孰”字盡顯了滿腔豪氣,當仁不讓的情懷隱然可見。至於“徒”字則譏諷了浮華虛飾之徒。兩聯對仗工穩,意緒相反相成,頗為不易。
三徑歸時歲月在;
滿城近日風雨多。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有句雲:“三徑就荒,松菊猶存。”上聯用之。下聯用著名的“一句詩”:滿城風雨近重陽。據惠洪《冷齋夜話》載,北宋潘大臨工於詩,貧甚。臨川謝逸致書問:“近新作詩否?”大臨答雲:“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蔽翳。昨日清卧,聞攪林風雨聲,遂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來,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此事想來不禁令人唏噓。
【關於重陽節的手抄報資料:重陽節諺語】
重陽節氣象諺語
◆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京)
◆重陽晴,一冬晴;重陽陰,一冬冰(蘇)
◆重陽無雨一冬晴(蘇、浙、鄂等)
◆重陽無雨,九月無霜(皖)
◆重陽無雨,冬至多雨(湘)
◆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一冬干(贛)
◆重陽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晴一冬(閩)
◆重陽有雨,下年雨缺(陝)
◆過了重陽節,一怕霜來二怕雪(鄂)
我精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