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的知識簡短介紹

重陽節的知識簡短介紹

發布時間:2023-08-14 05:09:45

『壹』 百科知識:重陽節

重陽節(TheDoubleNinthFestival)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寬哪山與三月三慎中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
民俗活動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緩正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陽糕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丕曾在重陽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貳』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很多,下面是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1

一、關於重陽節的來歷說法很多,較為常見的是:

1、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2、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 。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3、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 。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二、重陽節簡介: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 ,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重陽節的風俗:

1、重陽登高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 。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3、 賞菊

重陽賞菊、飲酒、對弈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 飲菊花酒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節由來介紹簡短2

神話傳說 《續齊諧記》記載

較早有關 重陽節 的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民間演化版本

相傳在東漢時期 ,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畢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他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辟邪用法,讓他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桓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後來人們就把 重陽節 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叄』 重陽節簡介50字

重陽節習俗50字簡介

重陽節習俗簡介一: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重陽節習俗簡介二:

九月九重陽,時間處在秋季時期,季節即將進入冬季,這個季節適合秋遊,於是重陽節的習俗一般是登高山、寶塔;吃重陽糕;賞菊並飲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等習俗流傳至今。而20世紀之後,我國將這天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肆』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

重陽節 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歡迎借鑒參考。

更多重陽節相關內容推薦↓↓↓

重陽節的習俗禁忌

重陽節是怎麼來的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叫重陽節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1

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或「老人節」。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放風箏、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起源於戰國時代,原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2

重陽節的源頭,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由此可見,在當時,就已經有了以慶祝豐收為名的祭祀天地神靈、祖宗的活動,用來感謝天地、祖先的饋贈。到了漢朝,《西京雜記》中就有記載,在重陽節這天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長壽的習俗。與此同時,還有各種大型的宴會,這都是先秦時期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演變發展而來的,這便是早期的重陽節的雛形。

重陽節的來歷簡介3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

重陽節的禁忌

九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相傳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有理由相信,節日喜慶的外表是為了完成奇月奇日由凶轉吉,一系列的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凶氣、戰勝凶氣而設立。所以在這個辟邪的日子裡,不適合說節日快樂,而是說身體健康或者家人平安。

重陽節的節日習俗

賞菊花。菊花和重陽節有很深的關系,重陽又稱之為菊花節,所以,在重陽這兩,賞菊花成了首要的習俗之一。

登高。這是我們在古詩詞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陽又稱為登高節,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

插茱萸。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重陽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茱萸雅號「辟邪翁」,古人認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放紙鷂。這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在國內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紙鳶的習俗。

吃重陽糕。重陽的飲食之風,除了飲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當然這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喝菊花酒。因為菊花被稱為「長壽之花」,所以,在重陽節這天就產生了喝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節日小知識相關 文章 :

★ 重陽節的節日介紹

★ 重陽節的意義及禁忌

★ 重陽節的來歷起源及習俗大全

★ 傳統節日重陽節的主要習俗

★ 關於重陽節的知識要點

★ 中國重陽節小知識要點

★ 關於重陽節的小知識

★ 了解有關重陽節的小知識

★ 重陽小知識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伍』 關於重陽節的小知識簡單

關於重陽節的小知識如下:

1、重陽的活動:游賞;飲菊花酒;放風箏;賞菊;登高;吃重陽嫌首糕。

2、重陽的意義:重陽傳承至今,又多添加了敬老的內涵,將國人骨子裡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濃濃情感展現得淋漓盡。

3、該節日倡導我們要尊敬老人、關愛老人、給有需要的老人施以援助之手,因此,傳承該節日能夠促進社會形成敬老的良好習俗。

4、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5、重陽節又稱為茱萸節、登高節、菊花節,還稱為老人節。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人們都會舉行各種活動來度過該節日芹世數,寓意平安、健康長壽。

6、在重陽節的諸多習俗中,插茱萸的習俗相對來說較為廣泛,主要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長江流域等返睜地。

7、重陽糕是此時的美食之一,它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8、描寫重陽的詩詞:唐代李白的《九日龍山飲》;宋代辛棄疾的《鷓鴣天.尋菊花無有戲作》;唐代陰行先的《和張燕公湘中九日登高》;唐代岑參的《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唐代杜甫的《九日藍田會飲/九日藍田崔氏山莊》。

9、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是葯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後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10、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陸』 重陽節的九個小知識

重陽節的九個小知識如下:

1、重陽節的名字由來:磨喚

重陽節節日名稱的由來,在《易經》中,「九」數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所以稱作「重陽」。

2、節日源頭:

現存有關重陽節俗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記載了古人在九月豐收祭饗天帝、祭祖的活動。

據考證,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有在季秋拜神祭祖禮俗活動。漢代時,重陽習俗進一步普及。

3、重陽節原型: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大火」(心宿二)是古人用以確定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辯碰時間坐標。

3、重陽節的內蘊:

重陽節是一個內蘊深厚的節日,在時間流逝的同時,其習俗也在不斷豐富發展。重陽節這一名稱的文字記載始見於三國時期,在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並且有了賞菊、飲酒習俗的文字記載。

5、古人過重陽節的節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清代,北京過重陽節的一個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6、重陽糕的講究:

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時候,人們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面小紅紙旗(代替茱萸),並點蠟燭燈。用「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

故事傳說:

重陽節與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也會被附上一個神話傳說作為登高習俗「起源」。該傳說見於梁朝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

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受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神話故事的影響,一些地方的人們認為重陽是個凶的日子,於是為了鎮壓凶氣、戰勝凶氣,重陽節的的主要儀式活動就是登高,其它的都屬於附加活動。

『柒』 重陽節需要知道的知識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重陽節需要知道的知識,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幫助。 重陽節的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鎮寬推到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

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的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節的習俗

1、迎女贈糕

重陽節素來就有女兒節之稱,重陽節的習俗各地多有迎接女兒回家吃糕餅、設宴款待女婿的習俗。女兒回家時,父母還要贈給她們糕餅,以祝福她們事業通達隆盛。陝西同州,此日不只贈送時物給歸省的女兒,待嫁女兒也要一並贈送,稱之為逆節。河北邢台稱之為迎九,山西富平叫作送糕。《帝京景物略》所述明代燕京重陽節時迎接女兒的情形,頗為生動有趣:“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花糕,是以麥粉為糕,將棗、栗、糖果妝點其上,或者上面放置雙羊像,北方地區極為盛行)。或不得迎,母則垢,女則怨,小妹則泣.望燃汪其姊姨,亦日女兒節。”其痴情重視到如此地步。河北張北地區有民諺道:“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

2、吃重陽糕

重陽節的習皮旅仔俗一定會吃重陽糕。因為“糕”與“高”同音,古人相信“百事皆高”的說法,所以在重陽節登高時吃糕,預示步步高升。

重陽節吃重陽糕的習俗源於魏晉時代,初日面餅,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陽糕,明清時則稱花糕。重陽糕由粉面蒸制而成,輔料有棗、栗、肉等。到了宋代,重陽糕已基本形成定製。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九月九日重陽節這一天,長輩會將片糕搭在孩子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希望子女百事俱高,這就是古人九月做糕的初衷。有些地方的重陽糕是比較講究的,一般重陽糕要做成九層,看上去就像一座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小紅紙旗則代替茱萸。如今的重陽糕,仍沒有固定的做法或固定的式樣,各地重陽節的習俗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為重陽糕。

3、登高

關於重陽節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一,古人非常崇敬山神,認為山神能保佑人遠離災害,所以人們在“九為老陽,陽極必變”的九九重陽之日,登山拜山神,以求吉祥,避免災禍,之後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活動。其二,到了重陽節,秋收已經結束,人們閑暇時間相對較多。此時,山野的野果、葯材等也剛好成熟,大家就會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當時,人們稱之為“小秋收”,重陽節登高的習俗正是由此演變而來。

西漢時長安城外有一高台,每年春節、重九,人們都要登上高台觀賞風景,因為登的是高台,所以就叫“登高”。到了三國和晉朝時,這種活動更加普遍,日期就固定在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的范圍也擴大到高山。重陽節時秋高氣爽,雲淡山青,金桂飄香,水果成熟,莊稼金黃……登高遠眺,心曠神怡,既鍛煉身體,又留連風景,很有樂趣。在這一天里,年輕人往往伴老年人登高秋遊,回歸大自然,活動筋骨,陶冶性情。

相傳,東漢時汝南子桓景拜仙人費長房為師。費長房曾對桓景說,某年九月九日有大災,家人縫囊盛茱英系於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

桓景到這一天照著做了,舉家登山,果然平安無事。晚上回到家中,卻看到雞犬牛羊全都死了。此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重陽節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禍呈祥。

4、插茱萸

插茱萸是重陽節的習俗,所以人們又將重陽節稱為“茱萸節”。早在唐代就已盛行。關於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作用普遍解釋是辟惡氣、御初寒。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據《本草綱目》記載,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有治寒驅毒之功效。重陽節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災保平安。

早在唐朝,重陽節插茱萸就己非常普遍。重陽節之時,婦女和孩子會將茱萸或佩戴在手臂上,或製成香袋佩掛在身上,也有人將其插在頭上。其實,宋元之後,重陽節佩茱萸的習俗逐漸少見了。究其原因,大概是人們內心想法發生了改變。在早期,重陽節人們更在乎的是辟邪消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不僅關注眼下的生活,而且對未來的生活更是充滿了期盼,期盼長生與延壽。

關於重陽節的意義

每到重陽節來臨之際,子女回家陪爹媽“嘮嘮”、幫父母“買買”;相關部門組織開展多樣化活動,給老年群體送溫暖、送歡樂;志願者給需要幫助的老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關懷……現代文明社會的一幕幕溫馨風景,總讓人受到由衷的感染和鼓舞。尊老、愛老、孝老終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而須要持之以恆的行動,因而重陽節的儀式感固然可以有也應該有,但其意義顯然更在於常態性盡孝的“友情提醒”。

農歷九月,不僅金秋景色迷人,而且適逢收獲時節,被大家普遍視為一年中的最美月份。收獲之際當思回饋、感恩,九月重陽提倡敬老,這樣的“應景”可謂既恰如其分又用心良苦,凸顯出知恩圖報的樸素品德。“子欲養而親不待”,古人的這一感嘆不少人都感同身受,更提醒大家盡孝當趁早,真正將敬老孝心內化於心、外化於形,注重平時的盡力而為和一貫表現,而不能止於某個節日或者偶爾想到時才行動,以免留下難以彌補的缺憾。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各方面的訴求越發多樣化,養老能力和條件得到相應改善,無疑也對盡孝提出了更高要求。不能僅僅滿足於給錢給物、滿足吃穿住行,而須更注視精神層面的養老、愛老,要從生活上的關心轉向更加重視心理、情感上的關懷,盡可能創造條件讓老人們度過殷實、快樂、幸福的晚年。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敬,不但是老年人對晚年生活的理想追求,而且應該成為兒女追求的盡孝境界。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詩句

1.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2.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李白《九月十日即事》

3.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李白《憶秦娥·簫聲咽》

4. 一片宋玉情懷,十分衛郎清瘦。——潘希白《大有·九日》

5.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6. 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納蘭性德《清平樂·孤花片葉》

7.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盧照鄰《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8.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陳師道《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

9.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10. 六曲屏山和夢遙。——納蘭性德《採桑子·九日》

11. 九日登臨有故常。隨晴隨雨一傳觴。——陳與義《定風波·九日登臨有故常》

12. 記得眉山文翰老。曾道。四時佳節是重陽。——陳與義《定風波·九日登臨有故常》

13. 記綉榻閑時,並吹紅雨;雕闌曲處,同倚斜陽。——納蘭性德《沁園春·丁巳重陽前》

14. 算明朝、未了重陽,紫萸應耐看。——吳文英《霜花腴·重陽前一日泛石湖》

15.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李煜《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16. 可惜重陽,不把黃花與。——吳文英《蝶戀花·九日和吳見山韻》

17. 未追赤松子,且泛黃菊英。——李泌《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18.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李清照《行香子·天與秋光》

19.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蘇軾《西江月·重九》

20. 雨晴籬菊初香,人言此日重陽。——納蘭容若《清平樂·將愁不去》

21. 蓋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諸舟買之,俄頃而盡。——陸游《入蜀記》

22. 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杜甫《復愁十二首》

23. 時節是重陽,菊花牽恨長。——徐燦《菩薩蠻·秋閨》

24. 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宋江《滿江紅·喜遇重陽》

25.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蘇軾《定風波·重陽》

『捌』 重陽節簡介100字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代。古時季秋有豐收祭天、祭祀大火星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有載,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陽節起始於上古,成型於春秋戰國,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玖』 重陽節介紹 關於重陽節介紹

1、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3、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的知識簡短介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關於興城市養老保險 瀏覽:672
養老院和家政哪個前景好 瀏覽:475
慶祝重陽節文藝晚會 瀏覽:263
80歲老年血糖正常是多少錢 瀏覽:684
長壽花葉片不大什麼原因 瀏覽:343
學校重陽節活動策劃 瀏覽:231
老年人還有愛情嗎 瀏覽:568
南坪到長壽車票多少錢 瀏覽:320
醫保交滿15年為退休金嗎 瀏覽:199
孝敬父母的稿子69個字 瀏覽:33
養老院政府補貼多少錢每人 瀏覽:216
找海淀區上庄鎮附近的康復養老院 瀏覽:171
七十歲增加的養老金從哪個月增加 瀏覽:721
高考體檢前一天吃烤肉怎麼補救 瀏覽:996
男朋友讓我孝順他爸媽 瀏覽:725
文登長壽嗎 瀏覽:668
滿退休年齡怎麼離廠 瀏覽:84
父母如何回答孩子的哲學問題 瀏覽:832
初中體檢說明怎麼寫 瀏覽:486
體檢血檢哪個科目好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