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宵鬧花燈的由來傳說
元宵鬧花燈的由來傳說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下面跟著我來看看元宵鬧花燈的由來傳說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元宵鬧花燈的由來傳說
一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噩耗告訴了人們。眾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焰火。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准備。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良之心,為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綵,點焰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鬧花燈有什麼寓意
元宵節是一年中燈火最旺的時節,可算得上是「火樹銀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間的燈火,自然也不例外。當然,這里要把燈與火區分開來。燈,是鬧花燈;火,是放煙火。
鬧花燈是元宵節漢族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一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太原一帶,太谷縣的燈是很有名氣的。太谷的燈,以品種繁多、製作精巧、外觀引人出名。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於農歷正月十五日於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於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而鬧花燈的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
元宵節鬧花燈作文
今天是正月十五,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少不了的就是吃元宵和觀花燈。經過我們大家的商議後,決定:先觀燈展再吃湯圓。
就這樣,我們便出門觀花燈了。一路上,我們邊唱著奶奶教我和姐姐的歌謠:「正月十五月兒明——正月十五月兒明,家家戶戶鬧花燈,走馬燈,憑氣轉,轉出一片好風景。」邊欣賞著路旁色彩絢麗的花燈。這花燈一個比一個漂亮,一個比一個富有新意。我根據它們的形態、寓意,為花燈們取了屬於各自的名字:這是威武無比的「二龍戲珠」燈;這是乖巧可愛的「玉兔搗葯」燈;這是美麗迷人的「龍鳳呈祥」燈;這是逆流前進的「鯉魚跳龍門」燈;那是「五彩斑斕龍舟」燈……還有兩個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最富創意的「古代迎親」燈和「詩情畫意山水」燈。要說兩個花燈最富新意一點也不誇張,因為其它的燈做得再好,不過也就是些龍啊鳳啊之類的,沒有什麼令人眼前一亮的創意,我剛剛所提到的兩個燈與其相比起來難道不彰顯新意嗎?況且,「古代迎親」燈和「詩情畫意山水」燈做工相當精緻。先說前者,無論是樂隊還是新郎官都栩栩如生,透過花轎薄薄的窗紗,還可以清晰的望見新娘蓋頭上漂亮的.金色綉花。並且,嗩吶手「吹」響手中的嗩吶,嘹亮且美妙的聲音渲染了一種喜慶的氣氛。再看後者,「連綿不絕」的「山」上有許多小猴子、小綿羊在嬉戲玩耍。山下,有「一望無際」的草地與潺潺的流水,小狗在草地上打滾兒,幾只猩猩躺在地上,靜靜地欣賞迷人的月亮……在山頭的後面有一隻老虎用貪婪、兇殘的眼神望著它們,好像在伺機向這些可愛的動物們發起進攻。怎麼樣,這花燈是不是很漂亮?
觀完花燈,天色已晚,於是,我們便回家了。回到家中,媽媽為我們每個人都煮了一碗花生湯圓,邊吃湯圓邊回想起過世的奶奶教給我的另一個歌謠:「正月里來正月正,正月十五掛花燈,耍獅子舞大龍,圓圓的湯圓碗里盛,你一口我一口,甜美的生活好心情。」只覺得嘴裡的湯圓更加香甜了。
元宵鬧花燈作文
今天晚上,爸爸媽媽帶著我和何肖蓉一起去社區參加鬧花燈。
一到那兒,我們就聽到了一片熱鬧的聲音(喧嘩聲),走近一看原來隊伍已經准備出發了。出發的有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我們點起心愛的燈籠開始興高采烈地走起來。第一次我們一直筆直地走,然後在(小區的)大門口拐了個彎走了回來,一直走到第二個拐彎處,然後在這里整理了一下隊伍,再繼續向前走。第三第四次也同樣是這樣。在走的路途上,我一直和何肖蓉說個沒完,直到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才停下來。我們(隨著人流)沖上樓梯,正想去猜燈謎,可是猜燈謎的地方人山人海,而且大部分燈謎也已經被人家猜到了。我們只能(於是)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我一邊走一邊想,這次燈會真是我經歷的最有趣的一次燈會。
元宵鬧花燈作文
正月十五元宵夜,我們一家去逛花燈,高高掛著的燈籠,長長的,一排又一排,五顏六色,流光溢彩,美不勝收。
我們一邊欣賞這些美麗的花燈,一邊指指點點猜著燈謎,弟弟更是興奮得不得了。瞧!他的眼睛亮晶晶的,目光緊緊地定在一個小牛燈籠上不動了,嘴裡還不停地發出幼嫩的聲音:「牛!牛!……」我們只好都停下了腳步。我開始細細地欣賞眼前這件藝術品,看!這只小牛真是可愛極了!小小短短的角,圓溜溜的大眼睛,做得十分精緻。小牛還抱著一個金燦燦的天元寶,細一瞧,元寶上還寫著一則燈謎:」上下一體(打一字)。」我想想了想,很快就猜出來了:「是——卡!」
我們一路說說笑笑,我看著這些十分漂亮的紙燈籠,腦海中突然蹦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元宵節要掛燈籠呢?我忙帶問題去找爸爸,爸爸笑著說道:「哈哈!漢朝漢武帝身邊有位叫東方朔的大臣,他為了幫助思鄉的宮女元宜,就趁上街算命時傳出了謠言,說火神每年正月十五都會到京城放火。」
「哦!難怪不得要掛燈籠啊!掛了燈籠,到處就紅彤彤的,這樣火神以為已著火了,就不會再放了!」我恍然大悟。
「對。於是東方胡就藉此節安排官女元宵與父母見面,元宵節掛燈籠就是這樣來的。」爸爸笑道。
這時,媽媽看了看時間,微笑著說道:「時間也不早啦,我們回家吃湯圓怎麼樣?
「好啊!好啊!」我一想到香味四溢的湯圓,忙高興地回應。
紅彤彤的元宵節閃亮著走來,又悄然地離去,明亮的花燈,照亮了漆黑的夜空,也照亮了人們的心。
元宵鬧花燈作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我的家鄉是山東濰坊,又名「鳶都」,在特別的文化熏陶下,這里的風俗種類多樣,生生不息,今天我就帶你們了解一個節日風俗。
就說剛結束不久的元宵節吧。元宵節是我們這兒春節的最後一天――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其樂融融。到了黃昏,大街小巷中,張燈結綵,紅紅火火,洋溢著喜慶的氛圍。
記得去年元宵節的時候,爸媽帶我去植物園燈會看花燈,一下車就看到整條街上紅彤彤的,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燈籠。有的是大小不一、掛著絲帶的紗燈;有的是晶瑩剔透,流光溢彩的玻璃燈;還有的用竹子雕刻出精美的花紋做成的竹木燈。花燈的形狀幾乎沒有相同的,都很精緻。
再往裡走就能看到不少賣小玩意兒的,這些玩意兒都是攤主親手製作,買一個回家也很有紀念意義。
一路上爸爸邊走邊跟我講元宵節的由來: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其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死後呂後獨攬朝廷要把劉氏天下變為呂氏天下。呂後病死,諸呂惶惶不安,害怕受到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為力保江山社稷,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聯合解除了呂祿兵權。「諸呂之亂」終於徹底平息。之後,漢文帝劉恆登基,他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聽著傳說,賞著花燈,不知不覺,我們又在植物園里逛了很久。經歷過這次元宵節,我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是讓人沉醉其中!
元宵鬧花燈作文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上燈節,下午上課的時候我就開小差了,想像晚上玩燈的情景。
晚上月亮偏偏躲在灰暗的雲里不肯露面,像戲劇里的新娘披著大紅頭紗一樣羞羞答答的。老天爺似乎故意不成全我們,就在我們吃大圓子的時候,下起了稀疏的細雨,在我本來愉快的心情上蒙了一層陰影。盡管如此也不能阻止我出去玩燈的決心。
我帶著心愛的燈出去尋找小夥伴,大家不約而同地提著拉著花燈來到了村子前的水泥路上。大家拿的燈各不相同,有手拉兔燈,有豬燈,有電棒,還有戴在頭上的牛角燈……其中要數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虎燈最多了。看到這些虎燈想到今年是虎年,什麼龍騰虎躍、生龍活虎、虎虎生威、虎嘯獅吼等一些含有虎字的成語剎時機都浮在我的腦海里。
我們排成一隊,提著燈籠在村裡行走,每經過一家門口我們都會大聲地笑著喊:「巡邏的哨兵來了!」引得主人紛紛出來看個究竟,我們則鬨笑起來。
我們來到一塊寬闊的水泥地上,把燈有序地聚在一起,遠看彷彿一盞巨大的蓮花燈。我們又把這些燈擺成了S形、Z形、8字形……聽到我們的歡聲笑語,那些剛會走路地小孩子在父母的陪同下也來加入我們的隊伍,揮動著肉嘟嘟的小胖手來拿燈,小手力氣小,一拿燈掉了,滾得老遠,小寶寶「哇——!」一聲大哭起來,惹得圍觀的大人孩子哈哈大笑。
鬧花燈已經結束了,但那歡聲笑語,久久繚繞在我們窗前。
元宵鬧花燈作文
我國很多的傳統式節日,比如:元宵佳節、新春佳節、清明時節,端午、九九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擁有它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而在這種節日中,我最喜歡的節日便是元宵佳節。
元宵佳節在每一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中每家每戶都是會包元宵節,也就是大家一般說的湯團,這也代表著和和美美。與此同時在這一天中,大家也會放花燈,而且在花燈上寫上一個字迷,隨後店面的主人家會將這一花燈掛在店面中,讓顧客來猜,猜對了,很有可能還會繼續獲得一個小禮品。例如:「一口砍斷牛尾巴」的迷底是「告」,你猜對了嗎?
我一直好奇心,元宵佳節放花燈的風俗習慣是怎麼來的?直至母親跟我說,。我搞清楚:好久好久之前,一隻天空的神鳥趕到人間,卻被一個獵人阿膠殺掉,玉皇大帝了解後十分大怒,他派天兵要去放火燒人間。女神聽見後,趕忙趕到人間,告知大家:玉皇大帝要派天兵放火燒人間。大家聽了很擔心,這時候一個老年人想起了一個好點子,他說道:「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大夥兒點上火堆放到大門口,然後放爆竹,那樣天兵就認為大家被殺死了。」講完後,大夥兒去分別提前准備。果真天兵沒有縱火,此後「放花燈」這一風俗習慣也流傳開來。
每一年元宵佳節,大家手裡都是會拿著一個花燈在街上去玩,隨後放進河中去。花燈的類型有很多,有水牛角、小兔子、水蜜桃……
2022年的元宵佳節分外繁華,期待2023年也依然這般。
元宵鬧花燈作文
很多人應該都是非常喜歡過元宵節的,特別是小孩子。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最喜歡過的就是春節與元宵節了。今天我就來說一說元宵節。在元宵節里,我們不僅要吃湯圓,還有去鬧花燈!
記得去年的元宵夜,我們全家吃過元宵後,就看花燈。來到江邊的公園里,只見處處掛滿了色彩繽紛、圖案各異的花燈,真是看得眼花繚亂。
去看花燈的人真的太多了,人山人海的,擠得我呼吸不過來了。我數不清到底是人多,還是花燈朵。我特別奇怪,為什麼元宵夜一定要鬧花燈呢?爸爸告訴我,在很久以前,元宵夜人們是不吃元宵,也不鬧花燈的,但後來有一個妖怪在那一天迫害人間的生靈。一個神仙告訴人們這個妖怪特別怕亮的東西,於是聰明的人們想起了花燈,在那一天晚上掛起來,從此,再也看不見妖怪了。以後,人們在花燈上畫上圖案,製成各種造型,於是它的外形更美觀了,而且從此元宵夜鬧花燈也成為了一個風俗一直傳到了今天。啊,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呀,中國的風俗真是有趣。
花燈太多了,有傳統的八角形花燈,有燈籠一樣圓形的花燈,總之形狀各異,讓人數不勝數,花燈上的圖案更是五花八門。有八仙過海的,有嫦娥奔月的,有昭君出塞的,有鄭和下西洋的,總之,有神話,有傳說,有歷史故事,也有歷史人物。
看著那五彩紛呈的花燈,嘴裡吃著有甜又酸的冰糖葫蘆,覺得生活真的太有意思了。盡管天很冷,但前來看花燈的人卻越來越多。也許,人們看的不僅是花燈吧,也許人們是用花燈的光明來祈禱自己明年的好運吧。
各地的特色不同,花燈也一定有所不同。但我相信大家元宵夜鬧花燈的傳統風俗是相同的,大家一起看花燈的心情也應該是相似的。
花燈,元宵夜的花燈,用你紛呈的色彩,點綴著明年美好的生活;用你的光明。照亮人們前行的道路,驅走黑暗,帶來光明,我喜歡元宵夜裡鬧花燈。我期盼著下一個元宵節的來臨!
;Ⅱ 中國各個節日的內容介紹各個節日是如何來歷的
以下只說中國的傳統節日,從正月開始。
春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
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上巳(sì)節:俗稱三月三,漢民族傳統節日,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歷三月初三。傳統的上巳節在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也是祓禊的日子,即春浴日。上巳節和花朝節一樣,正逐漸被人們所淡忘。在廣西壯族,三月三還有假放。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多在每年的4月5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說法眾多,其中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始於漢朝,是流行於中國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在現代社會被過成了情人節。
中元節:俗稱鬼節、施孤、七月半,佛教稱為盂蘭盆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中元節有放河燈、焚紙錠的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歷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與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三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Ⅲ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的風俗各是什麼
春節風俗:貼春聯,吃餃子,放鞭炮,守歲,拜年
元宵節風俗:吃湯圓,看花燈(燈會)
清明節風俗:掃墓祭祀中秋節風俗: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風俗:賞秋,登高,飲菊花秋,門口插茱萸
Ⅳ 元宵節的來歷.和春節的來歷....重陽節
1, 元宵節的來歷是: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2,春節的來歷是:
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3,重陽節的來歷是: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之句。戰國時代,重陽已受到人們重視,但只是在帝宮中進行的活動。重陽節被正式定為節日,則始於唐代。此後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宮廷、民間都會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舉行各種各樣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