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飲菊花酒酒詩句

重陽節飲菊花酒酒詩句

發布時間:2023-08-13 03:00:34

重陽節的古詩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歡迎閱讀。

九月十日即事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日五首·其一

朝代;:唐代;作者:杜甫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重陽席上賦白菊

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作者: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齊山登高

朝代;:唐代;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朝代;:唐代;作者: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旅眺

朝代;:唐代;作者: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日送別

朝代;:唐代;作者:王之渙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己酉歲九月九日

朝代;:魏晉作者:陶淵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九日寄秦覯

朝代;:宋代;作者:陳師道

疾風回雨水明霞,沙步叢祠欲暮鴉。

九日清尊欺白發,十年為客負黃花。

登高懷遠心如在,向老逢辰意有加。

淮海少年天下士,可能無地落烏紗。

於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長安九日詩

朝代;:南北朝作者: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九日和韓魏公

朝代;:宋代;作者: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台。

佳節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容

朝代;:唐代;作者: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九日置酒

朝代;:宋代;作者: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華,高台復帳駐鳴笳。

遨歡任落風前帽,促飲爭吹酒上花。

溪態澄明初雨畢,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頭太守真愚甚,滿插茱萸望辟邪。

原州九日

朝代;:明代;作者:趙時春

秋聲咽塞笳,邊氣肅霜華。

九日登高處,群山入望賒。

蒼蒹仍碧水,綠酒對黃花。

鴻鵠歸何處,長天空落霞。

九日感賦

朝代;:清代;作者:秋瑾

百結愁腸郁不開,此生惆悵異鄉來。

思親堂上茱初插,憶妹窗前句乍裁。

對菊難逢元亮酒,登樓愧乏仲宣才。

良時佳節成辜負,舊日歡場半是苔。

奉和聖制重陽旦日百寮曲江宴示懷

朝代;:唐代;作者:崔元翰

偶聖睹昌期,受恩慚弱質。幸逢良宴會,況是清秋日。

遠岫對壺觴,澄瀾映簪紱。炮羔備豐膳,集鳳調鳴律。

薄劣廁英豪,歡娛忘衰疾。平皋行雁下,曲渚雙鳧出。

沙岸菊開花,霜枝果垂實。天文見成象,帝念資勤恤。

探道得玄珠,齋心居特室。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

奉和聖制重陽賜會聊示所懷

朝代;:唐代;作者:李泌

大唐造昌運,品物荷時成。

乘秋逢令節,錫宴觀群情。

俯臨秦山川,高會漢公卿。

未追赤松子,且泛黃菊英。

賡歌聖人作,海內同休明。

九日登花馬池城

朝代;:明代;作者:王瓊

白池青草古鹽州,倚嘯高城豁望眸。

河朔氈廬千里迥,涇原旌節隔年留。

轅門菊酒生豪興,雁塞風雲愜壯游。

諸將至今多衛霍,佇看露布上龍樓。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

朝代;:唐代;作者:趙彥昭

秋豫凝仙覽,宸游轉翠華。呼鷹下鳥路,戲馬出龍沙。

紫菊宜新壽,丹萸辟舊邪。須陪長久宴,歲歲奉吹花。

西夏重陽

朝代;:明代;作者:王遜

作縣幾時同志苦,投荒萬里倍情真。

功名炊黍尋常夢,怪事書空感激人。

擊柝徒吟胡地月,屯田也食漢渠春。

艱難薄俗猶多事,漂泊南冠愧此身。

九日登高台寺

朝代;:清代;作者:沈輅

萬里秋光客興賒,同人九日惜年華。

台高不盡看楓葉,院凈何須坐菊花。

對酒披襟形獨放,憑風落帽笑誰加。

詩成合座皆珠玉,歸去遲遲滿落霞。

❷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作者及全詩

過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1. 過:拜訪,探訪,看望。2. 具:准備。3. 合:環繞。4.郭:本指城郭,此指村莊。5. 場圃:農家的小院。6. 就:赴。這里指欣賞的意思。7.至:到。8.軒:指窗戶。9.就菊花:指飲菊花酒。

老友備好了黃米飯和燒雞,邀我做客到他朴實的田家。
村子外邊是一圈綠樹環抱,郊外是蒼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開窗戶迎面是田地場圃,把酒對飲閑聊著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陽節的那一天,再一次來喝酒、賞菊花啦!

老朋友宰了雞,燜好小米飯,邀請我作客到他的田家。
走進村裡像進入另一個天地,眼前好一幅幽美的圖畫——
濃密的綠樹團團環抱著村莊,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
主人親熱地把我迎進屋內,推開窗子也就打開了話碴。
面對著堆金的谷場和滴翠的菜圃,我倆同飲村釀美酒,共話桑麻。
要走了,我還是留戀不舍,滿腔情誼化作兩句話:
等到秋高氣爽的重陽佳節,我還要再來品嘗美酒觀賞菊花。

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詩人。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世稱孟襄陽。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
隱居一段時間,又想有所作為,因而到長安尋覓機會。他的詩得到了很高的評價,名聲一時傳遍京師,可惜在仕途方面卻阻礙重重,始終得不到朝廷重視,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擊,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門山,悠遊山水間。之後雖有一、兩次機會,但可惜都沒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齡來到襄陽,此時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經快痊癒了,醫生叮嚀不可吃魚蝦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飲酒聊天,無比歡樂,孟浩然竟忘了忌諱,吃了鮮魚,結果病毒發作死亡。活到五十二歲。
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眺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朴,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庄》、《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
沈德潛稱孟浩然的詩「語淡而味終不薄」(《唐詩別裁》)。也就是說,讀孟詩,應該透過它淡淡的外表,去體會內在的韻味。《過故人庄》在孟詩中雖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凈的語言,平平地敘述,幾乎沒有一個誇張的句子,沒有一個使人興奮的詞語,也已經可算是「淡到看不見詩」(聞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詩味究竟表現在哪裡呢?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開頭似乎就象是日記本上的一則記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無渲染,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間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簡朴。正是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為對方敞開。這個開頭,不甚著力,平靜而自然,但對於將要展開的生活內容來說,卻是極好的導入,顯示了氣氛特徵,又有待下文進一步豐富、發展。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走進村裡,顧盼之間竟是這樣一種清新愉悅的感受。這兩句上句漫收近境,綠樹環抱,顯得自成一統,別有天地;下句輕宕筆鋒,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則又讓村莊不顯得孤獨,並展示了一片開闊的遠景。這個村莊座落平疇而又遙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靜而絕不冷奧孤僻。正是由於「故人庄」出現在這樣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所以賓主臨窗舉杯,「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才更顯得暢快。這里「開軒」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經意地寫入詩的,但上面兩句寫的是村莊的外景,此處敘述人在屋裡飲酒交談,軒窗一開,就讓外景映入了戶內,更給人以心曠神怡之感。對於這兩句,人們比較注意「話桑麻」,認為是「相見無雜言」(陶淵明《歸田園居》),忘情在農事上了,誠然不錯。但有了軒窗前的一片打穀場和菜圃,在綠陰環抱之中,又給人以寬敞、舒展的感覺。話桑麻,就更讓你感到是田園。於是,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更強烈的農村風味、勞動生產的氣息,甚至彷彿可以嗅到場圃上的泥土味,看到莊稼的成長和收獲,乃至地區和季節的特徵。有這兩句和前兩句的結合,綠樹、青山、村舍、場圃、桑麻和諧地打成一片,構成一幅優美寧靜的田園風景畫,而賓主的歡笑和關於桑麻的話語,都彷彿縈繞在我們耳邊。它不同於純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會的現實色采。正是在這樣一個天地里,這位曾經慨嘆過「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詩人,不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卻了,就連隱居中孤獨抑鬱的情緒也丟開了。從他對青山綠樹的顧盼,從他與朋友對酒而共話桑麻,似乎不難想見,他的思緒舒展了,甚至連他的舉措都靈活自在了。農庄的環境和氣氛,在這里顯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幾分皈依了。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這不禁又使人聯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杜詩田父留人,情切語急;孟詩與故人再約,意舒詞緩。杜之郁結與孟之恬淡之別,從這里或許可以窺見一些消息吧。
一個普通的農庄,一回雞黍飯的普通款待,被表現得這樣富有詩意。描寫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頭語,描述的層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筆筆都顯得很輕松,連律詩的形式也似乎變得自由和靈便了。你只覺得這種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風格,與他描寫的對象──朴實的農家田園和諧一致,表現了形式對內容的高度適應,恬淡親切卻又不是平淺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蘊藏著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個句子都幾乎不見費力錘煉的痕跡,另一方面每個句子又都不曾顯得薄弱。比如詩的頭兩句只寫友人邀請,卻能顯出朴實的農家氣氛;三四句只寫綠樹青山卻能見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寫把酒閑話,卻能表現心情與環境的愜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說重陽再來,卻自然流露對這個村莊和故人的依戀。這些句子平衡均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意境,把恬靜秀美的農村風光和淳樸誠摯的情誼融成一片。這是所謂「篇法之妙,不見句法」(沈德潛《唐詩別裁》)。「不鉤奇抉異……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記》)。他把藝術美深深地融入整個詩作的血肉之中,顯得自然天成。這種不炫奇獵異,不賣弄技巧,也不光靠一兩個精心製作的句子去支撐門面,是藝術水平高超的表現。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體上下,整個兒的,不是由於某一部位特別動人。她並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於一種天然的顏色和氣韻使人驚嘆。正是因為有真彩內映,所以出語灑落,渾然省凈,使全詩從「淡抹」中顯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濃飾盛妝」了。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葯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闆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

❸ 孟浩然的什麼詩句讓人想起登高喝菊花酒的重陽節

孟浩然描寫重陽節的詩是《秋登萬山寄張五》。

相關詩句為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原文:

秋登萬山寄張五

唐代: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譯文:

登上這白雲繚繞的萬山峰嶺,心頭升起一種超脫塵俗的喜悅。

我試著登上高山遙望遠方,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愁緒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邊林中樹木好似顆顆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麼時候能載酒來這共飲,於重陽佳節對酌同醉。

(3)重陽節飲菊花酒酒詩句擴展閱讀:

賞析《秋登萬山寄張五》:

《秋登萬山寄張五》圍繞清秋季節登高來寫,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寫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隨雁飛滅」。因薄暮時思念之「愁」和清秋之「興」無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見「歸村人」,而不見友人蹤影,所以要相邀重陽節攜酒登高而醉。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❹ 重陽佳節就菊花——唐代詠重陽詩賞析(下)

重陽佳節就菊花

——唐代詠重陽詩賞析(下)

王傳學

重陽節賞菊花,飲菊花酒,是古詩中常表現的雅事。

唐代田園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庄》,把重陽節賞菊花作為自己的期盼: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此詩寫的是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過。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主客舉杯飲酒,閑談家常,充滿了樂趣,抒發了詩人和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這首詩初看似乎平淡如水,細細品味就像是一幅畫著田園風光的中國畫,將景、事、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全詩語言朴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作者以親切省凈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 朴親切。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深深為農庄生活所吸引,於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將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淡淡兩句詩,故人相待的熱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間的親切融洽,都躍然紙上了。也真切的反映了重陽節賞菊花品菊花酒的節日風俗。

再看盛唐詩人皇甫冉的《重陽日酬李觀》:

不見白衣來送酒,但令黃菊自開花。

愁看日晚良辰過,步步行尋陶令家。

詩的意思是:沒有見到友人來送酒,只有黃菊獨自開放。郁悶得眼看著天色漸晚良辰已過,我只好自己一步步走去陶縣令的家。

這里的陶令根據前面的黃菊推斷應該是指陶淵明,詩中用陶淵明代指自己,感嘆自己與友人李觀分別後,再沒有人給自己送酒了,在重陽佳節,也不能飲酒賞菊,只好讓菊花獨自開放。詩人用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的典故,表達對友人的深切懷念,

與重陽節有關的文人故事,恐怕要算白衣人給陶淵明送酒最有名、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了。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最愛菊花,簡直是個「菊迷」。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今江西)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傳頌。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風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聊以為遣。古人認為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所以不但用來釀酒,也用來食用。屈原的《離騷》所謂「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大詩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借菊花兩遭採摘,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心情: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這首詩是李白在當塗(今安徽當塗)龍山登高之作,時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秋重陽節後一日。詩人已於前一日登過一次龍山,並作了首《九日龍山飲》, 這屬於第二次登山宴賞,故詩人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的重創,不由得感慨萬端。

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詩人以醉澆愁,朦朧中,彷彿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 主要表現了詩人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唐代邊塞詩人岑參一次在行軍途中,恰逢重陽節,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寫下了《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這首詩: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孟浩然就有「待到重陽日,再來就菊花」(《過故人庄》)的詩句,表現了喜愛農家生活的雅興。而岑參是在行軍途中,時逢安史之亂,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像給陶淵明送酒的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這就勾起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詩人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是由上述陶淵明因無酒而悶坐菊花叢中的典故引出的聯想,具有重陽節的節日特色。既貼題目中的「九日」,又點出「長安故園」,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詩寫到這里,還顯得比較平淡,然而這樣寫,卻是為了逼出關鍵的最後一句「應傍戰場開」。這句承接前句,是一種想像之辭。本來,對故園菊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想像,詩人別的不寫,只是設想它「應傍戰場開」,這樣的想像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像之辭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對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大詩人白居易的《重陽席上賦白菊》,別有情趣: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首《重陽席上賦白菊》詩,寫得新穎而別致,詞約而意豐。此詩一、二兩句寫詩人看到滿園金黃色的菊花中間,有一朵雪白的菊花,感到無限的欣喜;三、四兩句是採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把那朵雪白的菊花比作是參加「歌舞席」的老人,和青少年在一起載歌載舞。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仍有青少年的情趣。抒發了人老心壯的慨嘆之情。

唐代詩人齊己的《對菊》,寫出了對菊花的真心喜愛:

無艷無妖別有香,栽多不為待重陽。

莫嫌醒眼相看過,卻是真心愛淡黃。

詩的意思是:菊花姿不妖艷但別有清香,栽種很多不只是為了等到重陽節來欣賞。睡醒了還起來看她,只是真心喜愛她的淡黃顏色。寫出了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之情。

最後看唐代詩人鄭谷的《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詩題為菊,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沒有太大的差別,養尊處優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作蓬蒿的。詩人直抒胸臆,直截了當地訓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重陽節,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於鬢上。這句是說,菊苗到了重陽節,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的區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發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作為菊花是多麼自豪啊,人們終於認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和高尚品格。「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以後,很自然地歸結到詠菊的主旨: 「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築物瓦檐處的植物,沒有什麼用處。詩人以池塘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窪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由來」與「不羨」相應,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這結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揭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❺ 找古今詩詞中吟詠(或涉及)重陽、菊花的詩句~~~!

孟浩然《過故人抄庄》
故人具雞黍襲,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毛澤東《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是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李清照《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晏幾道《阮郎歸》
天邊金掌露成霜,雲隨雁字長。綠杯紅袖稱重陽,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殷勤理舊狂。欲將沉醉換悲涼,清歌莫斷腸。

❻ 重陽節飲酒登高的詩句

1、《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參

九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譯文:

重陽之日,大家一起喝菊花酒、登高山,這與傳統的習俗是一樣的。封將軍治軍威嚴峻厲,常讓人感到一股肅殺之氣。橫笛凄涼的聲音令南飛的大雁悚然驚動,嬌美的歌聲令邊塞的雲彩陶醉而降落。邊廷上,幸喜沒有戰事,承蒙您的恩惠,戍守的人們得以放懷歡樂、醉舞軍中。

2、《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譯文: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6)重陽節飲菊花酒酒詩句擴展閱讀

登高風俗由來大致有四:

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遠古時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習俗。

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按照天地日月運行規律,重陽這天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間爭相趨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重陽節登高避災之神話傳說的故事背景發生在東漢,傳說當時汝南(今河南上蔡西南)有個叫桓景的術士認為這一天里會有瘟氣降臨,人們要離開自己的家,盡可能到高處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荒謬故事。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飲菊花酒酒詩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檢常見毛病怎麼辦 瀏覽:276
中老年男性活動 瀏覽:790
全國老年痴呆的人群 瀏覽:821
老人倆手腫怎麼回事啊 瀏覽:425
50歲男女做愛嗎 瀏覽:535
渭南八十歲老人領多少養老錢 瀏覽:465
老年人傷口久治不愈 瀏覽:396
村官無養老保險 瀏覽:703
湖北非法集資老年公寓 瀏覽:187
長壽花葉子稀疏怎麼回事 瀏覽:714
怡海養老院 瀏覽:825
學生體檢尿檢不合格怎麼辦 瀏覽:558
肺癌患者養生做什麼好 瀏覽:76
體檢表上沙眼是什麼意思 瀏覽:684
哪些飯局火鍋局養生局 瀏覽:683
復旦老年痴呆的最新治療 瀏覽:223
老年人港澳游旅行社推薦 瀏覽:360
老年人補鐵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471
自願放棄養老保險繳納證明書 瀏覽:174
烏魯木齊市靈活就業退休年齡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