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間自有真情在的下一句是什麼呢
下一句是「宜將寸心報春暉」。
作者是茉莉飄香,意思是:我們生活中是有真實感情存在的,所以我們應該拿出一點愛心去報答關愛著我們的人。
一般特指人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1)孝敬老人抒情擴展閱讀:
「人間自有真情在,宜將寸心報春暉」,這個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很多、需要關懷的人也很多,所以我們應該拿出一點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讓這個社會充滿愛。
下面的這件事是對這句話很好的詮釋。
1980年父親因公殉職,生性剛強的母親以女人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擔,伴隨著五個子女們逐漸長大、成家立業,母親的腰脊早已累彎,頭發也變得花白。然而,生活並沒有特別照顧這個堅強而又辛苦的母親,2002年的一天,70歲高齡的母親突然暈倒在大街上。經醫院檢查,母親同時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腰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高血糖好幾種疾病,而且還有中度腦萎縮。這一次的暈倒造成的結果是:生活起居已基本不能自理,需要人時刻照顧和看護。作為子女,我知道,自己必須擔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使母親有一個幸福的晚年。
因為老年人睡眠時間短,所以我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先徵求老人的意見看老人想吃什麼再去准備早點。老人腦萎縮自己穿衣總是搞得里外顛倒,衣扣上下錯位,鞋子左右反著,為了母親能整整齊齊、乾乾凈凈的出門他都要給老人重新穿戴一遍,然後給母親洗臉、梳頭,再伺候老人吃好飯。問過母親沒什麼事情了我才抓緊時間對付幾口飯趕著去單位上班了。
伺候過老人的都知道,老年人牙口胃口一般都不太好,飲食上稍不注意就會讓老人感覺不舒服。工作之餘我考慮最多的就是母親的食譜,因為老人吃好了才能身體好。通過長時間的照顧母親我總結了:老年人飲食要規律,鹹淡要適中,辛辣要少沾,少吃而多餐。經過我的照顧調理,母親多年的胃病已經很少發作。
相對於物質上的需求,老年人更需要的的是精神上的關心和安慰。老伴老伴,老來相伴,有老伴的老人相互之間可以陪伴,孤獨寂寞感相對少一些。對於寡居老人來說,孤獨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如山般壓在心上。我深知這一點,母親很早就隻身一人,以往忙於孩子家庭和工作沒有考慮過自己,現在歲數大了身體垮了更需要照顧陪伴。每逢禮拜天,我都陪著母親走走逛逛,帶母親去看縣城的風景,買母親喜歡吃的糕點食物;每天晚飯後,我都陪著母親說話聊天。怕母親晚上睡不著的時候難熬長夜,我給母親買了唱戲機讓母親聽戲。總之,我抽出自己能抽出的業余時間去陪伴母親,從點點滴滴上關愛母親的生活。
2011年11月,不幸再次降臨在母親身上,老人不幸從樓上失足跌下來,造成坐骨斷裂、頭上縫合了二十針、中度腦震盪。在住院期間,我衣不解扣、擦屎端尿地伺候老人。老人出院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神智不清,大小便也不能自控了。我每天更忙了,除了完成單位的工作之外更是一心一意地都用於照顧老人的生活。
俗話說:「養兒防老」,孝敬老人做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下去。「花無百日紅,人無永青春」,我們都有暮老垂垂的時候,念此及彼,我們都要善待老人!
2. 二十四孝的日記24篇
讀《二十四孝圖》有感
《二十四孝圖》圖文並茂,非常感人。我發現,百事孝為先,小時候那些孝順的人,長大都有了很大的成就。二十四孝有:孝感動天、親嘗湯葯、嚙指痛心、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刻木事親、行佣供母、懷橘遺親、為母埋兒、扇枕溫衾、拾蕭異器、湧泉躍鯉、聞雷泣墓、乳姑不怠、卧冰求鯉、恣蚊飽血、扼虎救父、哭竹生筍、嘗糞憂心、棄官尋母、滌親溺器。其中,我最喜歡刻木事親,意思是: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南(今河南黃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見面,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子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雖然這篇文章里木頭人的手指會流血不現實但古代人真的是孝順。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是我們這代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樣,自己吃的好不好,玩得好不好,向父母要這要那,達不到要求就發脾氣,有時對父母和長輩說話、行為很不禮貌。和前人相比我真的對「孝順」二字沒有做好。讀了這本書,我以後一定要孝順父母,尊敬老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做起吧!'
孝
俗話說得好,孝是做人之根,行事之本。「父慈子孝,家和事興。」這是古人以孝治國。以教理家的一種理念。我常一個人獨自思考什麼是孝,啊!我終於明白了孝是為人處事的根基;是教育下一代的古訓;是中華民族的美德;是家庭和睦的源泉,是社會和諧的紐帶。當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翻開《二十四孝圖文讀本》仔細閱讀一番之後陷入了沉思——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二十四孝的《江革行佣供母》這個小故事講了:後漢時期,有一個叫江革的人,從小失去父親,獨自和母親相依為命。時逢亂世,逼迫得人們到處逃難,江革背著母親也加入到逃難者的行列。一路顛沛流離多次遇險,一天路遇賊人,見他身強力壯,想將他劫去服勞役。江革哭著哀告,訴說老母尚在,無人奉養,請求放他一條生路。賊人見他這樣孝順母親,也起了惻隱之心,不忍心將他殺掉,放了他們。後來江革輾轉到江蘇,他給一個富裕人家當傭人,每天天不亮便開始挑水,劈柴,燒火,做飯,牧馬,放牛,不分晝夜的幹活。江革將掙來的錢全部用來給母親添置各種物品,母親生活物品准備齊了。而他依然勤勞節儉捨不得將錢花在自己身上,為此鄉親們稱他為「江巨孝」。
江革這么孝順而我呢?我不僅對媽媽態度差,反倒成了媽媽關心我。一個冬夜,四周一片寂靜。我躺在床上慢慢的睜開眼睛,朦朧間發現房間里還亮著燈光。這么晚了,媽媽還在幹嘛?慢媽媽轉過頭來發現了我說:「英達呀,明天變冷,我怕你凍著了,給你織了件毛衣。」「哦!」我什麼也沒說只是無情的說了聲哦!「明天一定要穿上哦!可別著涼了!」媽媽說。第二天上午,我回家總覺得頭重腳輕,便倒在床上。傍晚,媽媽回來,見我躺在床上,摸了摸我的額頭,看我痛苦的表情,又望著窗外的大雨,二話沒說,披上雨衣背起我就上醫院。一路上,風吼得更厲害了,雨夜越下越大了,風雨無情的向我們襲來,媽媽怕我被雨水淋著,把一大半的雨衣給了我,把我裹得嚴嚴的。漸漸的,我發現媽媽的呼吸越來越急促,腳步好像放慢了,每挪一步都那麼吃力。離家不遠的醫院頓時,變得那麼的遙遠。到了醫院醫生給我打了針,吃力葯之後,我睡了一會了,醒來時,我感覺好多了。「英達!你醒了!」媽媽說。「哦!」我還是老樣子對媽媽不理不睬!
哎!果然和「江巨孝」比起來我們真是截然不同,我連對父母的關心話都說不出口。長大以後談何孝順。我要感謝《二十四孝圖文讀本》讓我明白了什麼是真的孝,今後我再也不會拿家長當「出氣筒」!不再對家長不理不睬,也要試著關心家長,同學,老師……
果然在我身上也驗證了:孝敬老人是人的高尚品德的一面鏡子,關愛今天的老年人,就是關愛明天的自己,只有孝敬父母,才能得到下一代的孝敬,怎麼樣關愛兒女,就應該怎麼樣關愛父母
忠與孝是人的愛心表現孝是小家之愛,忠是孝的升華,當忠孝不能兩全時,為國盡忠,也就包含了為父母盡孝之德。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一句句熟悉的歌詞在耳邊迴旋,孝已經融入我的身體!我感覺充滿力量,但只有借筆抒情,才能表達我此時此刻的心情。
《二十四孝圖文讀本》真是本好書,它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使我受益匪淺!啊!我終於知道孝是不需要理由的,孝其實是每個人心中的潛意識表達出來的言行,一切的一切。
字數有限,剩下的自己寫,別懶,畢竟這是你自己的作業。要自己鍛煉一下的。可以參照這個作文聯想寫幾篇
3. 感恩父母的作文100字記事400字抒情
感恩父母
世上最大的恩情,莫過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珍愛,用至誠的心去感激,用切實行動去報恩。
「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撼,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回報也不一定非的是物質上的回報,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就算是遠渡重洋、留學海外,我們時刻要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正如世紀老人巴金所說:「我是春蠶吃的桑葉就要吐絲。」春蠶付出了,也獲得了,得到的卻是人們的贊美與欽佩。
父母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任老師,從一個孩子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傾注了父母無盡的愛與祝福。或許,父母不能給我們奢華的生活,但是,他們給予了一個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
父母為子女撐起了一片愛的天空,當你受傷時,哭泣時,憂郁時,難過時,你可以隨時回到這里,享受父母的愛。感恩父母,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我記得央視曾播過的一個公益廣告:一個小男孩,吃力的端著一盆水,天真的對媽媽說: 「媽媽,洗腳!」就是這樣的一部廣告時至今日,仍在熱播,它的感情動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人。很多人為其流淚,不止為了可愛的男孩,也為了那一份至深的愛,和發自內心對母親的感恩。
4. 結合蓼莪和生活實際,說說如何孝敬父母
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蓼莪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蓼莪與父母相依為命,失去父母,沒有了家庭的溫暖,以至於有家好像無家,詩人所抒發的只是不能終養父母的痛極之情。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告誡後人在父母親健在的時候一定要孝敬父母,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出處:《蓼莪》【作者】佚名【朝代】先秦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瓶之罄矣,維罍之恥。鮮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出則銜恤,入則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南山烈烈,飄風發發。民莫不穀,我獨何害!南山律律,飄風弗弗。民莫不穀,我獨不卒!
白話釋義:
看那莪蒿長得高,卻非莪蒿是散蒿。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辛勞!看那莪蒿相依偎,卻非莪蒿只是蔚。可憐我的爹與媽,撫養我大太勞累!汲水瓶兒空了底,裝水壇子真羞恥。孤獨活著沒意思,不如早點就去死。沒有親爹何所靠?沒有親媽何所恃?出門行走心含悲,入門茫然不知止。
爹爹呀你生下我,媽媽呀你喂養我。你們護我疼愛我,養我長大培育我,想我不願離開我,出入家門懷抱我。想報爹媽大恩德,老天降禍難預測!南山高峻難逾越,飆風凄厲令人怯。大家沒有不幸事,獨我為何遭此劫?南山高峻難邁過,飆風凄厲人哆嗦。大家沒有不幸事,不能終養獨是我!
寫作背景:
詩人有感於此,藉以自責不成材又不能終養盡孝。後兩句承此思言及父母養大自己不易,費心勞力,吃盡苦頭。朱熹於此指出:「言昔謂之莪,而今非莪也,特蒿而已。以比父母生我以為美材,可賴以終其身,而今乃不得其養以死。
於是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勞而重自哀傷也。」(《詩集傳》)中間兩章是第二層,寫兒子失去雙親的痛苦和父母對兒子的深愛。第三章頭兩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從罍中汲水,瓶空是罍無儲水可汲,所以為恥,用以比喻子無以贍養父母,沒有盡到應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恥。
賦比興交替使用是此詩寫作一大特色,豐坊《詩說》雲:「是詩前三章皆先比而後賦也;四章賦也;五、六章皆興也。」後兩章也應該說是「先興後賦」。
三種表現方法靈活運用,前後呼應,抒情起伏跌宕,迴旋往復,傳達孤子哀傷情思,可謂珠落玉盤,運轉自如,藝術感染力強烈。
《晉書·孝友傳》載王裒因痛父無罪處死,隱居教授,「及讀《詩》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三復流涕,門人受業者並廢《蓼莪》之篇」;又《齊書·高逸傳》載顧歡在天台山授徒,因「早孤,每讀《詩》至『哀哀父母』,輒執書慟泣,學者由是廢《蓼莪》」,類似記載尚有,不必枚舉。
子女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之一,實際也應該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義務,而此詩則是以充沛情感表現這一美德最早的文學作品,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僅在詩文賦中常有引用,甚至在朝廷下的詔書中也屢屢言及。《詩經》這部典籍對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5. 楊家將孝歌歌詞
孝歌-楊家將
甲:來到靈堂前,孝子哭得淚漣漣,(我)唱段孝歌把你勸:
只為大人歸了陰,永生永世難見面;
孝子不必太傷感,人的生死古難全;
生老病死是常情,莫怪亡者壽路短。
乙:叫聲孝家聽我言,人生生死古來有,是長是短各有限。
彭祖活了八百歲,張果老活了兩萬年;
甘羅十三已拜相,子牙七十才出山;
天增歲月人增壽,只當(大人),歸西天。
丙:孝子不必太傷心,人的陽壽命註定,世上哪有不亡人。
勸你不必淚滿腮,人的生死命安排。
本說亡者歸天界,是他少帶陽壽來,
不用哭來不用哀,後輩子孫大發財。
丁:孝子不必淚淋淋,人人都有父母親,哪有長生不歸陰。
為人在世多行孝,何必人死淚滔滔;
多份錢紙靈前燒,好送亡者到陰曹;
亡者上了奈河橋,辭卻陽間路一條。
戊:來在歌場把鼓打,孝子哭的淚如麻,春風楊柳寫金馬。
鎮守三關楊六郎,張真人修行在武當,
楊四郎失節番邦地,晴雪梅花照玉堂。
己:來在孝堂拱拱手,三柱寶香插金爐,香煙沖天天賜福。
桌上供的是靈牌,兩邊祭禮齊擺開,
山珍美味桌上敬,未見亡者把口開,
明燈亮蠟照天台,燈花落地地生財。
(5)孝敬老人抒情擴展閱讀:
楊家七子的結局:
1、楊泰,隨太祖征討南唐時立了頭功,加封為忠孝侯。因其與宋主趙匡義相像,金沙灘雙龍會代宋主而死。
2、楊永,隨太祖掃北,陣前曾連斬北國十八員上將,後來加封為義勇侯。雙龍會代南清宮八王千歲而死。
3、楊勛,隨太祖掃北,在北遼陣前斬將奪旗,官封忠武將軍、代州防禦使。金沙灘一戰,被馬踏如泥而死。
4、楊貴,在陣前立功,封明威將軍、代州團練使,娶妻孟氏金榜;金沙灘一戰被俘,將楊姓拆木易,與鐵鏡匹配夫妻,十五年後,過關探母,助宋破遼。
5、楊春,瓦橋關前單人獨騎踹遼營,生擒過遼國郡馬耶律高,官封宣威將軍、殿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金沙灘一戰,受傷,後皈依佛門,五台山為僧。
6、楊景,在銅台關追車救駕,官封保靈侯、殿前司左右金槍班都指揮使。後病死關外。
7、楊希,在銅台關箭射遼將救駕,官封敏烈侯、殿前司東西招箭班指揮使,娶妻呼延氏赤金;幽州一戰橫勇無敵。因在爭帥印擂上打死太師潘仁美之子,被潘仁美用酒灌醉後綁在芭蕉樹上用箭射死,共射一百零三箭,其中七十二箭箭穿前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