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重陽節為什麼要拜山,燒給祖宗的那個叫什麼
重陽掃墓祭祖的,有廣西陸川、玉林、貴港一帶的客家人、福建莆仙人、台灣東莊裡鍾氏、饒氏族人,甚至有部分新加坡華人。深圳下沙黃氏族人、香港新界廖氏族人是春秋二祭,春祭拜祠堂,秋祭拜祖墓、祠堂。
『貳』 重陽節什麼風俗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九月九、曬秋節、茱萸節、菊花節等,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故又稱九九重陽,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也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那麼大家知道重陽節的傳統習俗嗎?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者坦辟邪翁」。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關於重陽節的風俗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
『叄』 台灣過年習俗
台灣過年習俗有以下:
1、大掃除
傳統認為每戶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與掃走財富與好運,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所以傳統習俗過年前全家會來個大掃除。
大掃除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過年期間則不可掃地,以避免把財神爺趕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過年期間必須等到初五隔日才可進行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2、貼春聯
每到過年前,家家戶戶總忙著貼春、福與春聯。很多人的春與福是倒著貼的,
其寓意春(剩餘:台語念)到(倒)、福到(倒)與好運到。
家家戶戶換上喜氣的大紅春聯後,頓時之間,處處充滿喜氣,而春聯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滿思古幽情的詩句,更添增年節的氣氛。
3、拜拜(祭祖)
拜神、拜祖先傳統所流傳下來的習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農歷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會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過年這段期間,過年前為了感念神明們一年保佑人間的辛勞,會拜拜並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職與休假。
祭祀祖先與先人們,除了慎終追遠,過年前人間吃團圓飯,對於自己的祖先當然也要貢奉豐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們的辟佑,讓後代子孫可以愈來愈好,家族興旺、子孫滿堂。
灶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的神,又稱「灶君」、「灶王」或「灶王爺」,民間傳說為張單。灶神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祇,負責監察各家各戶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一般認為,灶神會在舊歷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灶神,祭拜時多會有糖果等甜點,希望灶神吃甜甜、講好話,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護神靈,是台灣民間信仰,也是台灣人、台灣本省人獨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階中官階最小的,
台灣人常會在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祭祖時(或者其他中國傳統節日),與舊歷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時,另設香案,以簡單菜餚為祭品,並焚燒紙錢,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於是位階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設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裡的最後面,與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間送灶王爺和地基主回天庭過年的時間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4、辭歲: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有餘,另外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
通常對除夕當天下午祭祀祖先的儀式稱做辭年或辭歲。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要開宗祠。祭祀前的門聯、門神、桃符均已煥然一新,並要點大紅色蠟燭,全家按長幼順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求來年多福。
5、 辦年貨
在農歷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采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時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另外、一些應景的東西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為農業社會常常都是初五以後才開張營業,所以要儲存較多的食物,大過年的時候才不會食物櫃乏;而近年來工商業發達,大家過年的氣氛較淡,大年初一超級市場就已開張營業,所以就不必准備許多食物,而且加上營養觀念的改變,健康主義盛行,食物新鮮才能吃得營養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