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代代不孝順的感悟

關於代代不孝順的感悟

發布時間:2023-08-01 12:28:14

❶ 爸爸不孝順奶奶我看了很不舒服,怎麼辦才好

你可以替父盡孝。這樣奶奶也有個安慰。同時在外人眼裡,你和你的爸爸都很有面子。誇你很懂事,誇你爸爸會教育孩子,雙贏了。

❷ 很多孩子不孝敬老人,如何解決這種社會問題

孝順老人,一直是我國從古至今的優良傳統美德,但是很多孩子都不會去孝順自己的父內母,這個社會問容題,也是大眾所關注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育成人,在我們身上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金錢,反倒而很多人不懂得父母的苦心,長大了之後,依賴父母,繼續啃老,不願意去工作,對父母的態度也是不好的,我覺得這樣的行為是非常惡俗的,

老人的很多經驗都是我們年輕人所沒有的,而且老人的生活經歷要比我們廣,我們應該在年輕的時候接受父母對我們的養育,在我們長大成人之後結果接過父母手中的擔子,好好的照顧自己的父母,讓自己的父母在過晚年後,能有幸福的生活。

❸ 孝道感悟200字

孝道感悟200字(精選9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孝道感悟200字(精選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孝道感悟200字1

《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 源,是人生的啟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倘若沒有父母的撫養,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嗎?世間最可報答的人是誰?依我看就是父母親。自己本 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過河拆橋。

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循環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乳恩。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愛別人呢?

孝道感悟200字2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聽話,懂得關心父母,一有時間就陪陪他們,不要讓父母感到寂寞,這些都是一個字——「孝」,不管什麼事,一定要把孝心放在第一位,做個孝順的孩子。

父母是我們每個孩子的保護傘,他們生我們養我們,關心我們的學習情況,對我們疼愛有佳,是我們最親的人,在他們累時,給他們倒上一杯水,幫他們洗一下腳,這一點一滴都是孝順。

我們每個孩子,都應該孝順,珍惜我們的父母,不要等他們再也回不來的時候,再去後悔,那時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我們每個子女都應該做到孝順父母,做到百善孝為先。

孝道感悟200字3

古人雲:「尊老敬賢代代相傳,尊老敬老為人之本」。真是一點沒錯。今天,我讀了《中華孝道故事》,覺得就是這個道理。

這本書里,記載著從古代到近代的一些故事每一篇都特別感人,特別是「閔子騫勸父諒後母」,講的是:子騫親生母親去世後,父親給他娶了一位後母,後母心狠手辣,把子騫看成眼中釘,可子騫不介意,冬天,後母讓子騫穿蘆花做的「棉衣」讓親生女兒吃飽穿暖,這事讓子騫的爸爸知道後,要趕走後母,子騫給後母求情。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那些不孝之子太可恨了。敬老、愛老、助老是中華民族的由來已久的人倫道德的基礎。烏鴉尚反哺,羔羊猶跪足。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

孝道感悟200字4

今天,百忙之中得來閑暇,陪母親出門走走,這是她叨念了很久的心願,只是,我卻一直都未能做到!想要躲避良心的責備,於是,我告訴自己,也告訴她:我一直奔忙努力,只是希望有能力讓她過得更好一點!

然而,我一直忘了問她,什麼樣的生活對於她來說,算是更好一點?

一輛豪華的轎車停在我們身邊,車門開處,走下一個珠光寶氣的老太太,年紀與母親相仿,氣勢卻截然不同,她帶著隨從,一臉冷漠地走進這五星級賓館。目送她離去,回頭看見身邊的母親,雪染雙鬂,斑駁凝聚出銀絲;身上的衣服依舊簡朴。

驀然間,心裡一陣刺痛,一直想要讓母親過得更好,可是,怎樣才叫好?像剛才那位老太太的生活嗎?或許,那是我終其一生都難以企及的高度!

母親拍拍我的手,笑容依舊是我熟悉的和氣,她說:「不必艷羨她,因為,我擁有的比她更多!」

孝道感悟200字5

孝心,不分大小,不分遠近。今天我觀看了中央電視的《最美孝心少年頒獎典禮》是我的內心深受啟發。本次頒獎典禮共評出了十位最美孝心少年,他們都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

他們所給我的印象是,在面對種種的不幸,她們卻能堅強的.去面對,始終把自己的母親放在第一位,為了母親自己願意付出一切,在這些最美孝心少年的當中,她們有和我們是同一年齡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他們才是真正值得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我曾經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傷了父母和其他親人的心,浪子回頭金不換,現在改正,還算不晚,父母把自己美麗的青春都獻給了我們,我們也要回報他們,贍養老一代和撫養下一代是我們長大成人後的責任,從小播下孝的種子,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所必須盡到的義務和責任。

我們都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只有這樣才會讓家庭美滿,讓社會美好,讓國家富強。

孝道感悟200字6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種美德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一心學堂以國學文化教學為特點,以國學《弟子規》為載體,讓孩子們從小接受經典教育,孩子們通過誦讀經典,感受文化的厚度要和品德的高度,把經典放在生命中,把聖賢放在心中。目前,我們學前班的孩子已經學習完《弟子規》第一部分「入則孝」。為了讓孩子感悟孝道,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我們開展了「我幫爸媽做件事」活動。活動中,有的孩子為父母洗腳捶背,有的孩子為媽媽梳頭,有的孩子幫媽媽做家務,真正做到了孝敬父母。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在活動總更能在以後的生活中堅持幫父母做事為家長分憂。

相信我們的國學教育一定能為孩子們提供種完整的人格教育,培養孩子愛學習、尊敬師長、孝順父母、友愛同學等優良品質,自覺做一個有德的人。

孝道感悟200字7

今天傍晚,爸爸來電話了,讓媽媽帶我到他的單位里把螃蟹送給外婆。可我弄不懂這么晚了,難道明天不可以去送嗎?爸爸說:「好東西要先孝敬老人,而蟹放到明天會不新鮮的」。媽媽也告訴我蟹死了是不能再吃的。

就這樣,我們出發了。當我們拿到蟹時已是晚上九點多,此時所有的長途車都沒有了,所以我們只能打的。可郊外哪有什麼計程車呀!媽媽急壞了,又冷又慌的。突然,我對媽媽說:「看,那裡有輛三輪車,要不我們坐三輪車到外婆家吧!」媽媽說:「我早看到了,他還一直再叫我們呢,可三輪車太危險了。」我們只能焦慮地等啊、等啊……

直到深夜我們才到了外婆家。外婆見了心疼極了,「哎呀,怎麼就為了這些大閘蟹弄到這么晚,」可我知道,外婆嘴上這么說,心裡一定美滋滋的。

回到家,我覺得爸爸媽媽對老人很孝順,他們用行動讓我明白了,對老人孝順的重要。等以後我長大了,我也會像他們孝順父母那樣孝順他們的。

孝道感悟200字8

記得初學弟子規時,就學了一點皮毛。

在這些皮毛當中,我喜歡:「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和「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第一句的意思是:萬一我們身體受到傷害,一定會給父母帶來憂愁。我們的品德有了缺陷就會讓父母感到羞愧,沒有面子。第二句的意思是:如果父母不喜歡這個子女,子女還要講孝道嗎?父母親有了過錯,當子女的要用什麼態度來看?父母親愛護子女,子女能孝順父母親,那是極其自然的事,這樣的的孝順又有什麼困難?如果父母親討厭我們,我們卻還能夠用心盡孝,那才算是難能可貴啊!我喜歡第一句的原因是:你受了傷父母會擔心,可你品德不好,就會讓父母感到羞愧。從而感受到,父母很愛你的你是不想讓你學壞。我喜歡第二局的原因是不管父母愛不愛你,你都要孝順父母,那才是真的孝順啊!

我一定會做到這三句話的,請你們相信我哦!

孝道感悟200字9

如果說父母疼愛子女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本於天性,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人文教育,是後天教化的結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勞,要盡我所能來回報雙親,但這種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時施以正確的教導方法,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堅固,則此種感恩的心情很快會泯滅掉。不知不覺中,認為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教無人提醒,沒有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乃漸漸遺忘於腦後,最後則渺然無知矣。

幼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的觀念,沒有使孝順父母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懂孝道,豈非是緣木而求魚!打小就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從娃娃抓起,這是最關鍵的,也最容易見成效。所以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人的老話:「愛子,教之以義方」,而孝道,就是義方之最大者。

❹ 如何對待子女的不孝

有些中老年人遇到了子女不孝的問題,感到很苦惱。有些老居士也遇到了同樣的逆緣,嚴重時會障礙自己的修行。對於這個問題,我建議大家可以用佛法中因果和無常兩個觀念來解決:

首先,要以因果的觀點來看待家人之間的關系。

無論是修行人還是普通人,都應該養成一種好習慣——「遇事反省自己、不看對方的缺點。」這樣才能使矛盾得到真正的化解。從因果的角度看,你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是和睦還是矛盾,並不都取決於子女,而是由你往昔的業力導致的,也就是「自作自受」。

具體來說,從今生的因果看,當子女不孝順時,先不要著急批評他們,先要靜下心反省自己:自己年輕時,對父母是否孝順?如果發現自己當年並不孝順,那就不要再抱怨子女了,很可能是自己給子女做出了壞榜樣,根源在於自己。這時應該在佛菩薩面前真誠懺悔。

從三世因果看,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如何,並不僅僅取決於今生的所作所為,而是源自多生累劫的因緣。即使你年輕時很孝順,但無法知道你在前世和父母結下的是善緣還是惡緣,是你欠父母的,還是父母欠你的。

《觀無量壽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印度有個摩揭陀國,國王叫頻婆裟羅。頻婆裟羅因年老無子,擔心沒有王位繼承人,於是請來相師占卜。相師說:「山中有一位道人,三年後將死去,會來投胎為太子」。國王大喜,但是因為求子心切,他等不及三年,竟然派人殺死了道人。不久,王後韋提希夫人果然懷孕,生下一位太子,名叫阿闍世,阿闍世王子正是道人的轉世。他長大後,受奸臣挑撥,舉兵政變,篡奪了王位,囚禁了父親,並斷絕食物,想餓死父親。韋提希夫人要求去探望老國王,得到兒子的同意後,就偷偷把蜂蜜和炒麵混在一起塗在身上,給老國王充飢。過了一段時間,阿闍世見父親仍然健在,很奇怪,當他得知是母親偷偷帶去了食物,就把母親也囚禁起來,甚至還想殺害母親。韋提希夫人非常傷心,向佛陀虔誠祈禱,於是佛陀現身在她面前,告訴她與王子的前世因緣,並開示了凈土法門。

從這個公案可以得知,假如我們過去世與子女結下了惡緣,今生就會遇到不孝的子女。反過來看,如果我們過去世與子女結下了善緣,加上這一世與子女之間能保持善心,那麼,此生不僅能得到孝順的子女,來世還能生於天界。

《涅槃經》中有這樣一個公案:從前,有一對母女同渡恆河,不幸被河水所溺。這時母親想:「我的女兒如果不淹死,我死亦無妨。」女兒也同時想:「我的母親如果不淹死,我死亦無妨。」母女二人同時發起了堅定、清凈的善心,因此一念善願,二人雖未修過禪定,死後卻同生於梵天。

因此,遇到不孝的子女,不必怨天尤人,更不應該加深惡緣,而要反省自己、修正自己,對子女充滿善心,這樣才能把惡緣轉化為善緣。只要充滿善心,即使沒有生兒育女,只有一位保姆相伴,她也會像孝順的子女一樣孝敬你。甚至於一隻寵物也會同樣地善待你——當你孤獨的時候,它會陪伴你;當你生病的時候,它會搖著尾巴來安慰你。有些寵物為了報恩,甚至能在災難中挽救主人的性命,這樣的故事很多。這些現世的果報,不僅源於往昔的業因,更源於今生善心的力量。

其次,我們還可以從無常的角度來化解家人之間的矛盾。

如果仔細算一算,一生之中,家人相聚的時間能有多少?上學的上學、上班的上班,大家要各忙各的事,相聚的機會其實並不多,還有太多的無常會隨時侵襲。在這樣短暫的相聚中,家人之間要彼此珍惜,不應執著於小小的矛盾,要盡量包容對方、結下善緣。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子女不孝順父母、父母對子女不公、先生不關懷太太、太太不包容先生等現象,都是輪回中的常態,不必過於執著。關於家人之間的無常,密勒日巴尊者在《覺悟世間虛妄歌》中唱到:

父在之時子不在,子在之時父已逝,

二人縱聚亦無實,孺子我往修正法,

赴馬牙白岩禪修。母在之時子不在,

遊子歸時母已逝,二人縱聚亦無實,

孺子我往修正法,赴馬牙白岩禪修。

妹在之時兄不在,兄歸家時妹飄零,

二人縱聚亦無實,兄修有義之佛法,

赴馬牙白岩禪修。

因此,如果遇到了不孝的子女,不要以世俗觀點來看待,更沒有必要過度執著,而應該以佛法觀點來改變自己,遵從密勒日巴尊者的教導,把精力投入於真正有意義的佛法修行中。

❺ 長大後孩子不孝順,基本上和父母這4個原因有關

都說養兒防老,因此相比所謂愛情的結晶,這一點才更重要。孩子也是家裡的核心焦點人物,雖然二胎三胎政策放開,但是如今現實家庭生活中,大部分家庭還是獨生子女,每家生一個自然是若珍寶。

所以在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方面,家庭都是非常重視的。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不難發現,即便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卻換來一個和自己對著乾的孩子。

我們每個人不管多大年紀,終究都會為人父母,假如說未來你的子女不懂感恩,不知孝順那麼大多出於父母身上這幾個原因。

低情商的父母

低情商的人很難同理心,也不會在意他人的感受,自己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尤其面對自己的孩子,更是直言不諱表現自己的真性情,孩子的心靈是脆弱的,在不經意間傷了他的自尊,又或者他無意間孩子潛移默化學習了父母的表達方式,就註定在成年後,用雷同的方式去和你進行互動。

所以提高情商是勢在必行的事,那不僅僅是為了讓他人喜歡自己認可自己,提升自己的 社會 可塑空間,更是對自己子女最好的保護和言傳身教。

很少得到父母的關心愛護,尤其母親的呵護

孩子的內心是是脆弱敏感的,大多數孩子普遍的特徵就是缺乏安全感。從開始的無憂無慮活潑開朗,漸漸在成長過程當中變得低沉,不太願意說話。孩子的改變大多或和父母的愛有關。

在這遇到困難挫敗恐懼的時候,不僅得不到父母的關心,愛護,體諒,支持以及幫助,反而受到的是指責,埋怨,奚落,甚至否定。這樣的孩子漸漸地就感覺自己是孤軍奮戰,沒有人認可保護的,所以會變的內向甚至自卑。

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所有行為都與本能需要有關,比如說飢餓,乾渴和避免痛苦存在關聯。由於母親能夠更好滿足這種需求,所以嬰兒和母親之間的親密關系,會在母親喂養嬰兒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強化。因而,媽媽是孩子最大的安全感來源,但當孩子無法獲取,就會加大內心的不安。

當一個人意識到凡事只能靠自己的時候,成長過程中內心就會發生極大甚至扭曲的變化,因為他只有自己保護自己,所以蜷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欠缺與人溝通,更且缺乏同理心,因為在他無助的時候從來沒有人關心過他。

他不願,也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給予別人需要的愛,所以哪怕他是孝順父母的此刻,他也不知道怎樣表現是愛。他從沒得到過,又怎麼懂得如何去給予。

素質較低的父母

孩子是父母的縮影,更是父母的復印件,這個復印件出的問題,必然是原件存在原因。

所以說我們只看到了眼前對待孩子不孝,甚至進行辱罵的態度,卻忽視了可能他從小,父母就這樣對自己的,或者父母就是這樣為人處世的方式。

有很多父母從小對孩子非打即罵,覺得這是威嚴教育。帶口語,言談舉止間更是不懂的自律,罵罵咧咧出口成臟,認為這是真性情,卻不知道無意間已經根深蒂固造成了孩子素養的反面教育,雖然在某一個階段他並不認同父母,但無可奈何的還是遺傳了父母的基因,變成了自己並不喜歡的樣子。

所以說每個媽寶男(女)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大包大攬的母親,而一個素養低下不懂得孝順的孩子,背後的原因則是源於他父母對待他的教育和影響所造成的不幸。

性格強勢的父母

面對性格強勢的父母,孩子會出現兩個階段,要不就是恐懼到了極點,顯得懦弱,要不就是叛逆到了極限,凡事和你對著干,小時候可能他能力不足,但在長大後終於有了可以說不的權利,從而產生的改變。

他不是不愛自己的父母,反而可能就是因為愛,所以曾經有著太多的失望。可孩子也不是放棄父母,而是產生的逆反心理和不知道該怎麼去愛的無力。所以哪裡是他不孝順,他已經不再和敢和父母說話表達,又談什麼不懂感恩?

這個世界上最難的工作莫過於父母,任何職業,崗位,做不好最多會失業,賠本,亦或者宣布破產,但一個父母如果失敗了,毀掉的是一個人的人生。所以代價最為慘痛,那是一個家族的代價。

而我們又會一代代重復延續著錯誤的教育理念,周而復始,惡性循環,我們想做什麼事,又或者想有成就,都會去看看書,考個證,但在做父母前呢?有多少人真的去自修過父母必修課?幾乎沒有,沒有與生俱來的父母,任何角色都需要學習和實踐。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說過,在處理與孩子溝通的問題時,控制,放任,賄賂威脅都是家長常用的方法,這些不同類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 情感 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建立起與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

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與這些方法相比, 情感 引導的教育方法更加充滿愛也更符合邏輯和人性,因為只有 情感 引導,父母才會把這些棘手的情況當成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好機會,並且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同情和理解,在溝通中增進親子關系,進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溝通。

書中透視現實問題,非常實用地詮釋了 育兒 方法,身為父母要做子女真正的標桿,點燃孩子的價值感,發現亮點給予肯定和表揚,而對於一些不恰當的言行,則要給予一定的干涉。

很多父母待子女成人才高呼逆子,覺得自己養了個白眼狼,其實世界上沒有壞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 。

文/感情中轉站

(作者:筱雨,心理咨詢師,專注 情感 領域,擅長戀愛關系挽回修復,婚姻矛盾分歧,以及原生態家庭導致心靈創傷療愈,孤獨的人生旅程,傾聽你的委屈和壓力,幫來訪者提升兩性相處的技巧,挽回自己的愛人,經營好自己的感情,努力成為更幸福的人。)

❻ 對子女不孝有哪些對策

子女不孝不僅使我們老年人生活上陷入困難,更使我們心理受到了很嚴重的傷害,而心理的傷害比生活上的麻煩危害更大。

為此,我們老年人需要調整心態,採取一些措施,以減少因子女不孝給我們帶來的傷害。

(1)注重感化力量

面對子女的不孝,我們老年人要適度寬容,耐心教育,慢慢感化。從不孝到孝順,往往要有一個過程。如不孝敬老年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法律會對虐待老年人的事件給予懲罰;很多人直到兒女生育後,體驗到育兒的辛苦,才體會到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這時才孝心蒙發,改變對老年人的態度。

在這些事件的過程中,老年人要抱有寬容的態度,在感化教育的同時要耐心等待。

(2)學會調整心態

我們老年人應該認識到養育子女是本分,不應指望得到多少回報。老年人如果遇到子女不孝時,可以這樣自我寬慰:「我把你們養大成人,我做了該做的,問心無愧,至於你們怎樣對待我,自己想想吧!」抱有這種心態,就不會對子女過於渴望得到回報,避免內心失衡。

(3)檢視自己問題

子女不孝有時候也不全是子女的問題,個別老年人脾氣倔強、偏執等因素也是兒女不孝的原因。作為老年人也應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過分,哪些事情處理得不當傷了子女的心,從而對自己進行調整,以消除感情障礙,使子女發自內心地孝順自己。

(4)經常保持溝通

代溝,隔代有溝。父母與子女之間若不能常常溝通,時日長久了,之間的鴻溝必然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互相無法理解。如若兩輩人溝通順暢了,相互理解了,孝順與和睦也自然會回到家中。

(5)學會換位思考

人皆為父母,也皆為兒女。當兒女的做法與我們老年人想像中的情景不相符時,我們不妨換位思考,想想自己的父母。

在我國歷史的千年長河中,兒女總是虧欠父母的,代代流傳至今。而這卻恰恰是一種哺育的美德,而並非晚年的缺憾。如果能夠想通這些,我們心理因子女不孝而產生的受害感覺就可以減輕一些。

(6)及時排解煩惱

俗話說:「牙齒也會磕嘴唇,左手也會碰右手。」我們老年人與子女即便再如何親密無間,生活中也難免會有磕磕碰碰。但磕完碰完,我們卻應及時和兒女進行溝通。一家人哪有隔夜仇,在愉快的溝通過程中,氣出了,心情也舒坦了,煩惱自己也就排解了。

多想兒女好處當我們老年人與兒女發生矛盾時,若只是一味念叨他們的過錯,認為他們不孝,這只會使得家庭氣氛陷入僵局。

如若在發生矛盾之後,多想兒女們的好處,不但可以緩和矛盾,亦可緩解自己內心的壓力,兒女們也會念及父母的寬宏大量而更加親近您。一舉兩得,您又何樂而不為呢?

(7)請別人規勸

當子女不履行贍養我們老年人的義務時,可請親朋好友一同對他們進行勸說。有時還可以求助於子女最信任、交往最密的人來規勸他們,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最後,假如子女如果實在不孝,一意孤行,不聽勸說,教育感化不過來,我們老年人也可求助於法律,用法律途徑來讓子女完成他們贍養老年人的義務。

❼ 我們這一代人為什麼越來越不孝順了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覺得子女不太孝順自己,甚至有些厭棄自己:想住在一起,但他們要獨立住;要求常回家看看,他們卻說很忙;要求周六日多帶孫兒回來,卻說孫兒要學藝術……總之,許多父母感到不被重視,不被需要,甚至被拋棄。於是,默默自問:如果養老不能指望子女,那麼當初這么辛苦養育他們的意義何在?

為什麼產生這樣的疑問?

(1)思想觀念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很多父母的家庭觀念還是停留在過去的傳統家庭生活,幾代人住在一起,熱鬧,有生氣。但現在年輕人追求獨立的生活,特別下班以後,不想整天與太多的人在一起,不想照顧太多人感受,只想過小家庭的生活,這樣才真正可以卸下面具,愜意、輕松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見想見的人。

(2)未能設身處地體諒子女的不易。現在職場競爭比較激烈,年輕人生活壓力比較大,他們的確比較忙。但很多父母盯散只是關注自己的感受,未能真正從子女的實際去要求他們,從而形成彼此的誤解甚至怨恨。

(3)未能從社會需要的角度去考慮養育子女的問題。人類要延續,社會要發展,就要繁衍後代。所以,養育子女,不只是父母個人個事情,還關繫到社會,關繫到人類的發展。

(4)個別子女的確對父母缺乏孝心。個別子女,的確不能體諒父母,未能盡自己的能力去孝敬父母,特別有些剛從農凱穗氏村走出來的年輕人,嫌棄父母衣著不體面,不時找他們麻煩、要錢,增加他們的負擔。

那父母該怎麼辦呢?

(1)要改變思想觀念,適應時代的發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尊重子女獨立居住,多給他們私人空間,也讓自己放飛自由。

(2)在平時利用網路多關注子女所從事的工作情況。這樣既能了解一下他們工作的苦族輪與樂,又能為以後見面有共同語言打下基礎,可謂一舉兩得。

(3)要提高思想認識。子女不是我們父母的私有物品,他們既是我們父母的子女,也是社會的人員,養育好子女是我們父母的責任,也是社會的責任。

社會仍要發展,人類仍要延續。父母好好養育兒女,兒女好好孝順父母,彼此多些理解支持,社會才會越來越和諧,人類才會越來越美好。

閱讀全文

與關於代代不孝順的感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體檢肝癌怎麼做 瀏覽:991
老年痴呆前兆測試題 瀏覽:739
乙肝體檢到哪裡查 瀏覽:819
高端男人去養生館做什麼 瀏覽:838
葯店重陽節營銷 瀏覽:641
淺談養老金問題 瀏覽:580
河北手機怎麼繳納個人養老保險 瀏覽:297
報父母恩經文有哪些 瀏覽:63
老人的衣服怎麼樣才能洗干凈 瀏覽:233
養老金在哪兒取 瀏覽:503
老年痴呆的學名叫什麼病 瀏覽:237
父母沉默怎麼溝通 瀏覽:710
重慶市農村養老保險新政策 瀏覽:154
養生館如何招股東分成怎麼分 瀏覽:778
企業僱傭退休人員怎麼付工資 瀏覽:796
老年人看報紙用什麼手串 瀏覽:937
南京養生堂有什麼用 瀏覽:650
普蘭店交養老保險在哪 瀏覽:101
殘疾人長壽 瀏覽:742
山東企業退休人員2014年漲工資最新消息 瀏覽:489